学校德育制度论

学校德育制度论

刘超良[1]2006年在《制度德育论》文中研究表明今日中国正处于由制度变革而引起的社会转型之中。社会转型在深层次上的反映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道德标准已经失去了对人们道德生活的统摄力,道德价值的多元性将人们置于道德生活的困惑之中。当人们反思社会道德问题时,无不寄望着德育对社会道德建设有所作为。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我国德育处于困境之中。对德育困境的原因思考,除德育的内在因素外,我们不能不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有关德育方面的制度。 制度是调整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或规约行为者行动的强制性规则体系,具有强制性、群体性、相对稳定性、确定性和一定的抽象性与矛盾性。从价值层面看,正义是制度对人性的价值诉求,是制度的根本德性。学校是制度性存在,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养成人道德品质的制度性活动。“制度”与“德育”之间意义上的关联性是“制度德育”作为概念而成立的逻辑基础。在德育社会学和制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德育是制度性的学校教育活动,学校中的制度具有道德教化的价值,制度与德育都内蕴着养人以德的本体性价值。从现实需要看,变革有关学校德育的制度,以道德的制度规范学校德育,是走出当前德育困境的合理途径。由此,制度德育之成立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综合制度与德育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制度德育成立的理论和现实的理由,我们可以确立制度德育的基本理念:以富有一定时代道德精神的制度规约德育,以“善”的制度德性养成个人道德,培养人正义、主体性、德性和谐的道德人格。 制度是德育的资源。在哲学层面上看,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的价值存在。从制度伦理学的角度看,制度因内含一定时代的伦理道德精神而具有道德教化价值,支持着德育的价值实现,关照着人的道德生成与发展,由此,制度成为德育的价值资源。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规限德育的公益性,降低德育的“交易费用”,支持德育的变革而成为德育的经济资源,其作用的发挥是以制度的外在强制性为依托的。制度的德育价值资源和制度的德育经济资源,是制度对德育进行价值引导和规范建构两方面功能的体现。在制度德育的论域中,我们将考察与探讨社会制度与德育、学校制度与德育、德育制度与德育叁方面的关系。 社会制度德性的缺陷引致社会个体道德生活无序与某些个人道德权利的不当张扬而使社会道德失范。社会道德失范对德育的负面影响是通过道德价值系统的解构与德育主体的道德价值观变异为中介的。由于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领域中的主导性道德价值系统的实质性缺位,致使德育疏离“本真”价值而偏离了“道德的人”的培养目标;某些德育主体对功利的非道德逐求破损了学校德育应有的权威影响力,部分受教育者对个人道德权利的不当张扬使学校德育面临着个体道德价值的考量和挑战。建构公正的制度德性是走出社会道德失范的前提,也是消解德育困境的社会性条件。

李彦然[2]2002年在《学校德育制度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引起了本文对学校德育制度的关注,认为德育制度的供给及其内在德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根本因素。目前,不管是在德育理论界还是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制度问题都还没有引起专业人士足够的重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德育制度含义是从一种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的。它既指学校德育过程中体现为规范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的规则与程序,又指学校其它管理工作运行过程中体现为规范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仅仅是一种尝试。文章共分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制度的含义,得出制度作为集体理性对个体理性的约束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它与道德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接下来,本文又将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指向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一类是不直接指向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并从这两个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制度与道德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然后借鉴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含义厘定了德育制度的含义,分析了学校德育制度的构成,阐述了德育制度之于德育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从德育制度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表现为现行学校德育忽视德育制度之于德育的重要作用以及现有的学校德育制度体现为道德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接下来,本文又具体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叁部分:探索了整体德育模式中现代学校德育制度的特征和地位。这一部分的主要观点是现代学校德育制度是在与德育中其它因素的统一中发挥作用的,但制度因素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现代学校德育制度在整体德育模式中应处于优先地位。对这一观点的具体分析是从道德教学以及基准道德两个角度展开的。

梁亚男[3]2014年在《制度分析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德育制度规定着高校师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良好的德育制度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主客体道德素养的提高。然而目前高校德育制度面临一些现实性的困境,例如德育制度观念落后,制度环境和合法性机制不完善等。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的相关理论,从微观角度对当前高校德育制度进行深入分析。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个案,以考勤制度和学术诚信制度为案例,从学生德育制度和教师德育制度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高校德育制度的创新和变革提出了可能的意见。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文章的选题缘由、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及研究过程等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对当前高校德育制度进行分析,包括叁个章节。首先对华中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的德育制度,尤其是考勤制度和学术诚信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发展性研究,其次运用路径依赖理论进行分析,指出高校德育制度存在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最后运用制度逻辑理论进行分析,指出高校德育制度存在管理观念过重等问题。第叁部分,从法律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等角度对华中科技大学的德育制度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高校德育制度存在制度保障激励机制和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校园文化匮乏等问题。第四部分,从合法性机制的角度对高校德育制度进行分析,指出高校德育制度存在尊重、公正和自由等内在价值缺失的问题。第五部分,在对当前高校德育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德育制度经验,从变革德育制度观念、优化德育制度环境和加强德育制度合法性叁个方面对高校德育制度的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试图对当前高校德育制度的建设提供一种参考。

黄玉婵[4]2008年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德”的培养,是一个特殊的德育过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培养合格的、爱国的、政治可靠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首当其冲的是把好“德”的培养关。开展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德”的养成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实践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德育理论课题。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德”的培养制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学理界说为依托,在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和培养环境中挖掘“德”的制度规定,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与其人才培养的“德”的“育”制联系起来,探求适合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的“德”的养成规律,分析少数民族人才的“德”的“育”的过程,论证少数民族人才的“德”的“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的“育”制具有规范、激励、引导、自律、互动价值。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实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实践,是德育的要素的规范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德育目标不断调整,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是一个具有科学性与发展性的实践过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实践过程中,制度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认真分析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分析少数民族人才的“德”的“育”这个实践过程的基础上,探索如何从战略高度来规划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激发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的德育自觉性、自律性,建设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建构适合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制度体系。

张添翼[5]2016年在《制度何以育德?》文中提出制度是外在于人的规则体系,品德是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贯的心理倾向,品德之所属的学生生活在制度化的社会之中,制度何以育德?已有的制度资源观、制度德性观、制度建构观、制度过程观以及制度生活观具有两方面有待深入的问题:第一,这些观点侧重于回答“怎么样通过制度去育德”,却尚不足以充分解释“为什么制度能够育德”,而这两个侧面是统一于“制度何以育德”这一问题之中的,前者的有效性依托于后者。第二,这些观点均是建立在“只有一个抽象意义的学生”或“学生是同质的”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一假设与事实并不相符。学生个体生活在群体之中,制度面向的也是群体中的学生,因此,制度育德,就不仅仅是“制度”与抽象的“品德”间的互动,而是制度与若干具体的学生品德间的互动,且学生个体之间也在互动。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不足,制度育德,应通过制度情境这个中介而重新审视。情境是主体意识中的情景,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以在情境中建构情境的方式存在。在广义上,凡是包含着“制度”这一要素的情境,都是制度情境。狭义上,制度情境则是指制度对情境有所规定的情境,或者说,包含着“制度”这一要素,且制度的内容及其价值会激励主体后续行为的情境。除“制度”这一要素外,制度情境还包括时间、空间、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等客观性要素,以及主体的“前经验”和即时状态等主观性要素。以制度情境作为分析工具,就能够把个体之外的他人纳入其中,进而整合到制度育德的分析之中。根据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道德元素才能够激活个体的道德心理,因而,制度情境能否育德的关键就在于,制度情境之中是否含有道德元素。显而易见,制度之中必然有道德元素,制度与情境的结合也会生成道德元素。以制度情境中的道德元素为依据,制度情境可以通过制度情境化和情境制度化两种方式育德,其育德手段主要是“激活且激励”,即既激活个体的先天道德感,又激励个体将被激活的道德感外化为道德行为。以制度情境为中介,道德的制度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的路径可以表示为:道德的制度——道德的制度情境——道德的制度情境激活个体的道德感——道德的制度情境促使被激活的道德感外化为道德的行为。既然制度能够以制度情境为中介影响个体的品德发展,那么,制度要想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是在道德上可以做肯定评价的情境,是以成“人”为目的的学校制度情境。成“人”的过程与优良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以成“人”作为评价依据,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具有优良学校制度情境的潜质,具体表现为能够发展“人”的超越性、关系性以及基于权利的公共性品质。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是以民主精神为核心品质的学校制度情境,但不是被民主程序“绑架”的学校制度情境,其具有两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一是学校制度情境中的“民主”共识;二是参与式民主基础上的“学校制度情境”共识。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何以生成?关键在于学校制度德性的改善,并且需要学生参与学校制度的完整过程。因为学生只参与制度制订或制度施行阶段,都不足以确保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得以生成。在学校制度的完整过程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当然,责任的承担仍然需要制度的规范。据此,应首要进行上位学校制度建设,如“学生参与”制度、学校共同体成员公约等。通过制度情境育德,并不否认制度德性、制度价值、制度生活、制度过程等育德的功能,事实上,制度情境育德恰恰是建立在这些观念基础之上的,因为制度情境之中包容着制度德性、制度价值;制度情境的改善需要通过制度的完整过程;制度情境与制度生活更是甚为紧密的概念。制度情境育德,只是以情境为依托,承接制度与品德,并且拓展制度德性、制度价值的载体范围。制度情境能够育德,也不否认非制度情境的育德价值与育德事实。我们所要倡导的,既是要优化现存的制度情境,也是想要通过合理的利用制度,将部分非制度情境转化为制度情境,从而减轻情境中人的育德压力、提升人的育德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制度情境与非制度情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制度情境育德也不是要将所有情境都完全制度化,而是在“制度”这个不可避免的生存环境中,充分且合理地挖掘、利用制度情境。

罗丹[6]2010年在《伦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学校德育制度是指德育主体依据德育本质属性与德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制定并实施的有关德育活动的规范体系。论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我国高校现行的德育制度进行了文本分析。旨在认清我国高校德育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其本身的伦理状况,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德育制度的途径。第一部分首先对制度、德育制度和学校德育制度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高校德育制度作了简单的分类及归纳特点;分析高校德育制度的伦理内涵,以及从伦理学视角来探讨高校德育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制度进行伦理学分析,主要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应用制度伦理学的理论,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分析了学校德育制度伦理的追求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制度的伦理现状。指出我国高校德育制度伦理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性不足、不够民主、缺乏必要的自由等局限性。第叁部分主要分析高校德育制度设定的基本原则,指出高校德育制度体系的建设还有待完善。提出高校德育制度制定要全面、民主、合理、成体系。要提升德育制度制定主体的伦理品质,重视德育主体的利益关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修身自主性,同时要秉持民主理念,优化学校道德环境。

尹黎[7]2011年在《制度德育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度德育是继生活德育论、主体德育论、活动德育、对话德育、情感德育、欣赏型德育这几大德育理论之后的又一德育理论创新。通过分析学校制度德育机制的组成结构,探讨学校制度运行的规律,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学校制度,进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目前对制度德育机制的研究存在很多创新空间。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在绪论这一部分内容里,笔者阐明了将“制度德育的机制”作为研究对象的选题来源。这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对德育低效问题的思考,二是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历。建立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笔者厘清了作此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确定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一章为制度德育的内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给出了制度德育以及制度德育机制的内涵界定,认为:制度德育即指运用制度以及在制度所规约的环境中进行的德性培养的活动,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制度德性培育个人德性,二是有德性制度的建设;制度德育机制指的是在制度德育的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以及其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第二章是制度德育机制的结构。笔者在综合分析前人有关制度德育机制的研究之后,认为制度德育机制可以划分为四个结构,它们分别是预期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认同机制。笔者进一步试图运用这些规律分析实际的案例。第叁章是制度德育机制的现状检视。笔者从五个角度来对制度德育的现状进行反思:制度是否有“德”;制度是否对道德发挥了激励作用;制度对道德是否有约束作用;教育者是否进行了制度德育以及学习者是否在制度中习得了德性。第四章是对优化制度德育机制的建议。针对前文运用机制对制度德育现状进行的剖析,笔者提出了几点关于优化制度德育机制的建议:首先要深化制度德育的理念,充分认识制度的德育功能;其次,把握制度的制定原则,大力优化制度的道德建设;第叁,要发挥制度教化的功效,讲究和追求制度德育的艺术;第四,要强化制度的约束机制,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最后,要重视制度环境的建设,促进制度德性的有效形成。

刘任丰[8]2007年在《学校制度的道德审视及其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制度与道德、制度德性与个体德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制度的德育意义,并结合实际对当前学校制度进行道德审视,指出当前学校制度缺陷对德育的负面影响,据此对学校制度的德性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制度、学校制度、制度德性、个体德性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简要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认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确立一种制度变革的视野。同时,论文对制度伦理研究现状和制度与德育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综述。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制度与道德的关系、制度德性与个体德性关系,认为制度与道德存在着同根同源、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制度德性决定个体德性,个体德性又对制度德性具有弥补与促进作用。其次分析了学校制度之于德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学校制度是重要的德育资源。第叁部分,以K中学为例,对当前学校制度进行了道德审视,分析了学校制度在其制定、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了学校制度缺陷对德育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针对学校制度德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制度德性改造的具体建议,以期通过对学校制度德性的改造,充分挖掘学校制度这一德育资源。

刘超良[9]2006年在《制度:德育的资源——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制度经济学基于有限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机会主义倾向的“新经济人”假设,建立了制度个人主义、成本——收益和均衡——非均衡叁个方面的分析方法观。本文依据“新经济人”假设及其分析方法观,探讨了制度对德育的“交易费用”、德育的公益性、德育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合理的制度对于德育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能支持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发展。

郭艺倩[10]2016年在《中英两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学校德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国家民主建设和培养合格公民都离不开学校德育。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开设了德育课程或公民教育课程,并有着丰富的德育经验。相比而言,我国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思维、单一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被动学习的行为习惯等因素限制,导致我国德育课程基础较为薄弱,德育课程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构建系统的、符合时代背景及学生特征的德育课程体系还需要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借鉴其他国家的学校德育课程经验具有必要性。笔者从历史角度出发,对中英两国德育及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两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对德育课程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两国德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脉络后,笔者从当今两国的德育课程理念及目标、德育课程内容、德育课程实施策略和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比较。在比较视角之下,总结英国中学德育课程对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启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目标,充分发挥德育目标的主体性、导向性和多维性;开发生活化的德育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德育基础,并结合当今多元文化背景;开拓多种德育实施途径,注重课程的渗透性和隐蔽性,重视大众传媒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熏陶功能;构建系统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评价出发点,运用多样评价方式,使德育评价更加全面、客观,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制度德育论[D]. 刘超良.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 学校德育制度论[D]. 李彦然.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3]. 制度分析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制度研究[D]. 梁亚男. 华中科技大学. 2014

[4].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德育制度研究[D]. 黄玉婵. 长安大学. 2008

[5]. 制度何以育德?[D]. 张添翼.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6]. 伦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制度研究[D]. 罗丹. 西南石油大学. 2010

[7]. 制度德育的机制研究[D]. 尹黎.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8]. 学校制度的道德审视及其改造[D]. 刘任丰.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 制度:德育的资源——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 刘超良. 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0]. 中英两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研究[D]. 郭艺倩.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学校德育制度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