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举措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农业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业科技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仅杂交霜稻一项,近10年来累计增产稻谷4800亿斤。目前,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发展到12.8万人,农业技术协会13.8万个。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目标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相比,还相对滞后。到2000年,13亿人口将要求我国增产增食1000亿斤,棉花1000万提,猪肉1000万吨,水产品1000万吨。换句话说,我国在“九五”期间每年要增产200亿斤粮食,200万担棉花,200万吨猪肉和200万吨水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我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条件下,只能靠农业科技进步,靠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经营。

我国46年的农业发展史充分说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偏好及对农业科技的相关政策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因此,需要认真分析我国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滞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府行为建议。

一、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中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量明显减少,特别是从1992~1994年,棉铃虫年年肆虐,许多地方大片大片的棉花被棉铃虫把叶子吃得精光;农户或集体面对虾病一愁莫展,眼看着养殖的虾一池一池地死亡,研究人员拿不出好办法来。显而易见,我国农业科技储备不足——这也是我国农业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之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只占30%。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虽在60年代和70年代世界领先,但自80年代中期以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水稻单产一直停滞不前。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近10年来相对缓慢的原因何在?通过与专家们座谈,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太少,农业科研条件差,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

首先是农业科研机构的事业费不足。目前,国家拨给农业科研机构的事业费,由于人员增加,物价上涨,使“七五”期间确定的事业费只够眼下人头费的70%~80%。由于事业费不足,课题费还要为事业费的项目支付费用,这就使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科研成了副业。

其次是农业科研经费相关比重太低。现阶段,我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与国家给农业科研的经费相比极不相称,科研经费的分配严重偏向于非农产业。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中26.6%为农业所创造,但农林牧渔水利业累计研究经费仅占国家研究经费总额的9.16%;在国民收入生产额中,农业与非农产业之比为1∶3,但其所得经费之比为1∶10。“七五”期间我国农业研究投资的实际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0.25%,这一水平不仅远低于美、日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33%。例如,同类指标美国1984年为1.66%,日本1982年为1.77%,巴西1982年为0.68%,印度1986年为1.6%,巴基斯坦1985年为0.34%,印尼1983年为0.27%,泰国1985年为1.59%。正因科研基础差、投资少等因素,我国的情报检索、信息咨询、标准化管理等科研辅助设施水平比较低,难以满足农业科研的需要。

农业科研经费所占相关经费比重太低,反映了政府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在科研投入上的非农倾向。

由于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使一些效益很高的科技成果的“中试”无法进行。山东农业大学的王成敖教授利用活牛胆囊培育牛黄的技术在全国领先,国家的人工牛黄研究中心也设在这里。可是该项技术至少需要50—60头活牛进行一定规模的中试后,才能大面积推广。然而,由于缺乏购牛经费,致使该项技术迟迟不能中试。

2.农业科研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课题除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农业部批准资助以外,还有省科委、省教委和省农业厅可以审批资助。由于没有将各系统间的课题立项协调联网,课题重复现象严重。如水稻育种研究,国家“八五”期间拿出500万元经费,如果经费相对集中使用,在几个有研究实力的地区进行,研究成果水平会相对高许多。但是由于过多的单位争课题费,全国有几十帮人搞水稻育种研究,加上各省都有经费资助的课题,总共有100多项,造成了课题经费分散、重复研究率很高的资源浪费。

3.农业科研成果的奖励政策问题

研究成果经鉴定获奖后,只有一两名课题研究主持人能获得奖金、职称晋升、工资调高等待遇,其他课题研究人员与此无缘。实际上,一项农业科研仅靠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就是众多科研人员大力协同攻关的结果。我国1996年推出的抗虫棉也是中国农科院两个研究所共同研究的成果。目前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实质上鼓励单干,许多人宁作鸡头,不作凤尾,课题越分越细,课题组人员越少越容易解决获奖分配问题;相关研究互相封锁,相互保密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协同攻关,也出不了重大突破性成果。

二、解决农业科研问题的政府举措

目前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即使目前达不到泰国和印度1.6%的水平,至少应为1.2%,到2000年应达到1.6%以上。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研的事业费每年需增加5亿元。农业科研经费占国家科研总经费的比重不能小于12%(目前只有8%左右),这就要求国家科研总经费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固定在1%以上。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科研的发展,可以看出,国家确实发挥了农业科研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例如80年代中后期,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国家,其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拨款分别占93%、95%和97%;法国农业科研投资的90%由农业部拨款;日本国立农林水产科研机构的经费几乎100%来自农林水产省和其他省厅;保加利亚农业科研投资的80%以上由国家拨款。

在我国,尽管依靠政府拨款迅速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有很大困难,但是,国家投入至少应占90%。农业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在农业投入法中定量。

2.改革现行农业科研管理体制

首先,要改变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分散使用的办法,经费应相对集中在综合科研能力强、并且已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单位。

第二,课题立项后,经费应先给一部分作为科研启动费,待成果鉴定达标后再给全部经费。近年来农业部实行“先启动、后补足”的经费管理措施,起到了科研经费相对集中使用的效果。

“七五”以来,由农业部审批立项的水稻育种课题共100多项,经鉴定达标的四项研究成果都获得“后补足”经费10万元,而其余100多项未达标的成果,亏本自负,分文不补。这样做,对那些没有研究实力而总爱伸手要课题研究的单位,也是一种警示信号。农业部在科研管理上的“先启动,后补足”的办法应在全国推广。

第三,国家和省、市、部委各系统对农业科研的立项要相互联网、互通信息、互相协调,避免过于分散和大量重复。

第四,改革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资金不应集中到一、二人身上,而要按课题组研究人员贡献多少,论功偿奖。

3.对中央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队伍要实行整编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政策

目前,全国各类农业科技单位1200多个,真正具有较强综合研究实力的最多占1/2;而种植业和林业科研机构984个,约占农业科研机构的80%,其中有444个未从事任何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全国地市级农业科技机构中,职工人数不足20的有94个,而且非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很大。

为提高科研效率,必须将不能搞科研的人员另行安排,把那些虽无高学历,但科研成绩卓著的农民或农技员吸收到科研队伍中来,并纳入编制。山东省莱州市的李登海和青州市的陈印忠在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在玉米育种和小麦育种上搞出了全国闻名的科研成果。

4.积极进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解决某些农业科技问题,可有的放矢地引进人才和资金,或派出人员进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山东省自80年代中期开始,10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共聘请国外农业专家2000多人次,派出培训人员1600多人,实施农业项目140多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农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烟台苹果为标志的山东苹果,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但由于老品种不断退化,有着120多年历史的烟台苹果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优势。从1986年开始,这个市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围绕果树育苗、苹果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品加工等技术,从日本、加拿大、荷兰、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引进20多名专家,连续8年进行技术指导,由于采用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烟台苹果用7年时间走完了40年的技术进步道路,亩产由不到1000公斤提高到2000多公斤,仅此一项全市每年新增效益3亿元人民币。

5.支持民办农业科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种类型的科技协会10多万个,因地制宜地研究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对农业高产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山东莱西市农民的科技协会,与联合国的平衡施肥组织建立技术联系,部分农民利用平衡施肥法,亩产花生1500公斤。民办农业科研的发展,可发挥广大农村中科技能人的作用,传授农业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标签:;  ;  ;  ;  ;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