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羌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情况及转归情况。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1例羌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有发热表现,患者其他表现主要为头痛、畏寒、腹股沟及腋下皮肤结痂、食欲减退及皮肤、皮疹、巩膜黄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所有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明显升高,17例为轻度肝功能异常,3例为中度异常,1例为重度异常。经对症药物治疗及保肝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羌虫病易并发肝损害,临床医师需结合疾病特征,准确把握患者临床表现,借助辅助检查方法尽早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确保患者肝功能尽早恢复。
【关键词】羌虫病;肝损害;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转归
羌虫病即丛林斑疹伤寒,属于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东方立克次体感染引发,以鼠类、其他的野生啮齿动物为传染源,以羌螨为传染媒介[1]。该病在我国东部沿海及西南地区比较流行,部分患者可并发肝、肺、肾及血液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十分复杂[2],极易误诊或漏诊。为提高我科对羌虫病并发症肝损害的诊治水平,笔者选取21例患者,回顾性总结其诊断、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1例羌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62.35±4.29)岁;患者均有野外活动或生存史。职业:农民12例(57.14%),退休人员3例(14.29%),干部2例(9.52%),待业及工人3例(14.29%),学生1例(4.76%)。排除因EB病毒、巨细胞、细菌感染、各型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所致肝损害患者。
1.2方法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情况、影像学辅助诊断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等。羌虫病判定依据:(1)有野外活动史,或在草地坐卧史;(2)突然出现高热,伴随全身酸痛、头痛、食欲减退、畏寒、皮疹、淋巴结肿大等;(3)有特异性焦痂,或可见溃疡;(4)羌虫病立克次体检查结果为阳性;(5)外斐反应为OXk 1:160以上。符合其中3项即可明确诊断。
2结果
2.1患者临床表现
21例患者均有发热表现,体温为38.2~40.4℃。其中16例(76.19%)伴头痛,16例(76.1%)患者在腹股沟、腋下皮肤出现结痂,结痂周围皮肤红肿,14例(66.67%)伴畏寒,13例(61.90%)伴食欲减退及疲乏,12例(57.14%)伴皮疹,11例(52.38%)伴淋巴结肥大,11例(52.38%)伴全身酸痛,5例(23.81%)伴皮肤及巩膜黄染。3例(14.29%)伴结膜充血,2例(9.52%)伴恶心及呕吐。8例(38.10%)患者出现黄疽,其中5例患者黄疽发生在病后1周内,3例患者发生在病后2周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辅助检查结果
21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明显升高,ALT为54~824 U/L,平均(134.62±35.82)U/L;AST水平为54~574 U/L,平均(129.58±36.08)U/L;6例(28.57%)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升高,8例(38.10%)血清γ-固氨酰基转移酶升高,5例(23.81%)碱性磷酸酶升高,7例(33.33%)患者白蛋白水平降低。经B超检查,10例患者(47.62%)肝脏肿大,3例(14.29%)肝实质回升增粗,11例(52.38%)脾脏肿大,1例腹水。经判断,21例患者中,17例(80.95%)为轻度肝功能异常,3例(14.29%)为中度异常,1例(4.76%)为重度异常。
2.3转归情况
21例患者均给予四环素类或氯霉素类片剂进行治疗,其中20例患者在用药1~7d内体温降低到正常范围,共治疗9~13d后痊愈出院;1例患者治疗7d后体温仍未明显下降,换为0.2g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每日2次,经8d治疗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等保肝降酶治疗,患者肝功能于7~23d内恢复。
3讨论
近年来羌虫病流行范围有所扩大,目前该病预防控制已发展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羌虫病立克次体可合成有害于人体的毒素,进至人体后可为吞噬细胞所溶解,而裂解形成的产物又可以变应原的角色导致机体出现超敏反应,造成免疫损伤。羌虫病可导致不同脏器出现程度不同的损害,尤其是肝脏受累在临床中十分常见[4]。
本研究选取21例羌虫病并发症肝损害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发现21例患者均有发热表现,大部分患者伴随症状比较轻,患者其他表现主要为头痛、畏寒、腹股沟及腋下皮肤结痂、食欲减退及皮肤、皮疹、巩膜黄染等;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明显升高,可见患者肝脏损害的体征及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经判断,17例为轻度肝功能异常,3例为中度异常,1例为重度异常。
对于羌虫病并发肝损害主要采取病原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应用的增加,再加上退黄、降酶、保肝等对症治疗,该病病死率明显降低[5]。随羌虫病立克次体被逐渐清除,患者肝损害也会慢慢减轻,而患者肝脏生化指标恢复正常仍需一段时间。本研究经对症药物治疗后,20例患者9~13d出院,1例患者经7d治疗未能降温,改换药物治疗后8d出院。经保肝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7~23d。
总而言之,羌虫病易并发肝损害,临床医师应对羌虫病合并肝损害加强认识,对患者尽量做到尽早诊断、防止误诊,给予全面而合理的治疗,避免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发生,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刘传苗.126例恙虫病流行和临床特征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0):3804-3806.
[2]王坤,陈长华,吴方.恙虫病并发肝功能损害62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2,30(4):331-331.
[3]梁少群,吴兴柳,赵明聪,等.恙虫病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15(6):116-116.
[4]李永春,陈焰.59例恙虫病临床特征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4,8(5):95-97.
[5]付学霞.恙虫病引起肝损害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4):179-180.
论文作者:李毕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患者论文; 虫病论文; 肝功能论文; 氨基论文; 立克次体论文; 异常论文; 皮疹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