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
俄藏西夏本《佛说十王经》述略
张九玲
摘 要: 西夏本《佛说十王经》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两个编号:инв.№ 819和4976,经文内容与敦煌汉文本差别较大,而且其中出现了不少译自藏文的词语,似乎表明西夏据以翻译的底本另有来源。此外,文章指出了西夏对“十王”名号的翻译存在两个特殊的语音现象,这在之前的西夏译作中是从未见过的。
关键词: 佛经;十王经;西夏文;黑水城
《佛说十王经》是一部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的“疑伪经”,敦煌遗书中保留有该经的20余个编号, 被题为10多种经名,例如《佛说阎罗王授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阎罗王授记经》、《佛说十王经》、《佛说阎罗王经》等等。杜斗城先生把这20多个编号分为两类:一种是经文、图、赞齐全者,[注] 赞,即穿插于经文中的“偈”,来自梵语gāthā,指与经文散文相对的韵文。 一种是只有经文而无图赞者,但这两类写经的经文内容基本相同,可以通称为《佛说十王经》,大致抄写于五代宋初。[注] 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146页。 “十王”即地狱十王或十殿阎罗,从第一至第十殿分别居住的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佛说十王经》主要叙述了在第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时依次于十王处做斋以使亡人解脱地狱得以转生的故事。
一
西夏本《佛说十王经》1909年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至今尚未刊布。该经有两个编号:инв.№ 819和4976,著录首见戈尔巴乔娃和克恰诺夫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注] З. И. Горбачева и Е. И. Кычанов: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3,стр.123、120. 分别被定名为《狱帝佛成记受经典》和《十王经》。又见西田龙雄的《西夏文佛经目录》,分别被定名为《阎魔佛成记受经典》和《十王经典》,且西田先生认为前者译自英藏汉文本S2815、5450、5585,后者译自英藏汉文本S3961及法藏汉文本P2870。[注] S5450汉文本杜斗城未提及,参见西田龙雄:《西夏文华严经》(第3册),京都大学文学部,1977年,第59、31页。 1999年,克恰诺夫在其《西夏文佛教文献目录》中对这部经书进行了详细的版本和内容描述。[注] Е. И. Кычанов, Каталог тангутских буддийских памятников, Киот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иото, 1999, стр. 472—474. 对照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俄国拍回的照片,我们得以窥见西夏本《佛说十王经》版式的概貌:
инв.№ 819,写本,线订蝴蝶装,21×13.5厘米,每半叶7行,行17字,存30叶,保存了经文的大部分内容。
инв.№ 4976,写本,卷子装,29×600厘米,行22至24字不等,卷首佚,卷子下端残。
819号卷首第5和第6行之间有题记作“”,字面义为“番本译者座主衣绯迷宁慧海造”,卷尾亦有题记一行,作“
[注]
,原讹作“
”(听),据4976号改。
[注]
,4976号作“
”,两者义同。
[注]
,4976号作“
”(njij1),二者读音相同,唯声调有别。
,
”,字面义为“番本译者座主衣绯沙门迷宁法海译传,校同”,所谓译传当指这部经书是用党项语口授的意思。党项姓氏“
”二字的读音为mj
1njij2,[注] 李范文:《夏汉字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可以音译作“迷宁”,此姓不见于汉文《杂字》“番姓名”和西夏文《三才杂字》“番族姓”。[注] 参见《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2000年)、第10册(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就目前所知,其他西夏文献中也未见迷宁慧海和迷宁法海二人之名,不知他们是否尚有其他作品传世。值得注意的是819号卷首题记中出现的“造”字,“造”总是指印度高僧(菩萨)的原创作品,唐以后中原的佛教原创作品也有称“造”的,然而译作绝不称“造”。这里用“造”字大概别有缘故。
819号原文:……
经过和敦煌各汉文本的对读,我们发现西夏本和汉本的内容差异较大,西夏本在篇幅上明显比汉本长,汉本中主要缺少了西夏本中“阎罗王遣五天使问亡人生老病死及治罪”的内容。藏经中谈及“五天使”的概有《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出曜经》、《佛说立世阿毘昙论》等。[注] 高楠顺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经》(CBETA),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 西夏本和这几部佛经中“五天使”的内容极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西夏本中有这样几句话:
1158分段1#盘区三分层已经回采结束进路15条,这15条进路设计出矿量为66199t,而参考地测室2012年实际验收报表该15条进路共计出矿76925t,比设计出矿量增加10716t。集中拉底在1158分段1#盘区三分层应用取得了成功,可以适用于一期进路中,但需要工区加强管理。集中拉底方法在1#盘区的应用提高了1158分段1#盘区的资源回收率。
前文提到西田先生曾指出西夏本《佛说十王经》译自敦煌汉文本,但我们发现这部经书中译自藏文的西夏词语并不算少,虽然不能仅凭这一点就判定西夏据以翻译的底本是一个未知的藏文本,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有译自藏文本的可能,即便是译自汉文本,这个汉文本也一定和敦煌汉文本有所区别。因为敦煌汉文本中毕竟没有西夏本中“五天使”的相关内容。
译文: 云何汝住本宫时未于诸人处见所派五天使耶?
《中阿含经》中相应内容如下:
(2)大数据时代下技术手段的革新带来城乡规划技术运用的转型。以往的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原有数据分析的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采用传统方式获取规划数据(如居民出行问卷调查等),因采用小样本抽样方式,统计结果容易出现偏向性,“以偏概全”而导致不能反映出总体的真实情况。抽样分析是信息收集手段不完善时代的产物(维克托·迈尔 2013)。
T0为二次风断面温度(℃);T1为3×3第1层断面温度(℃);T2为3×3第2层断面温度(℃);T3为3×3第3层断面温度(℃);Tc为第1烟道出口温度(℃);A为第1烟道截面面积(m2);H1为第1区域高度(m);H2为第2区域高度(m);H3为第3区域高度(m);H4为第4区域高度(m)。
phji1
i1wã2(狱主)=变成王。
美食翻译成英文最忌讳的就是长篇大论,不符合美食名称简洁的要求,比如羊肉泡馍的四种吃法:口汤(煮好之馍筋、酥软光滑,吃完之后碗内仅剩汤汁一大口),干泡(通过煮制,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食后碗内无汤汁),水围城(汤宽大煮,中间是馍肉,周围是汤汁),单走(用泡馍肉、粉丝、蒜苗烩成汤,就发面饼而食)等,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英文单词进行表述,可以用汉语拼音翻译成“Koutang”、“Ganpao”、“Shuiweicheng”和“Danzou”,然后在音译后将不同的吃法翻译出来,这样既能保证传统陕西美食的中文意思,同时又能让游客了解不同的吃法真正的意涵。
由此可见,西夏本是一个杂糅了敦煌汉文本《佛说十王经》和“五天使”系统佛经的本子,迷宁慧海的工作好像带有那么一点“创造”或“编译”的性质,除非他据以翻译的底本本来就是一个“杂糅本”,不知道这是不是题记中用“造”字的原因。
二
819和4976号西夏本题记和经文正文中都没有透露这部经书于何时译成的有关信息,但据敦煌汉文本大致抄写于五代宋初推测,西夏所据汉文底本的形成时间当不会早于五代宋初。通过对比可知,这两个西夏本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在个别用字上稍有不同。如819号的“”,4976号作“
”,试举以下两例:
第一、八、十王的译法同属一类:
819号原文:
汝见第二天使来者耶?魂识[注] 魂识(),据西夏字面译,即佛教所谓“中阴身”,“
”在该经中有时也用来翻译汉本中的“亡人”。 答曰:“我未见。”阎王复问:“汝为何未见老法?以此老法,头发变白,身根老尽,牙齿脱落,身曲气□心□弱时,拄持杖倒□颤□如而压,如舍迦罗巴,所需所行不能为者,不曾见耶?”魂识答曰:“天,我见彼者。”
巧克力火锅的食用方法与奶酪火锅类似。传统做法是将巧克力掰成小块,再加入一些甜酒(如樱桃酒、橘子酒等)、淡奶油,用小火慢慢加热,直至巧克力融化,然后就可用叉子插着切成块的水果蘸着巧克力酱食用了。这样的吃法十分有趣,巧克力酱在水果表面凝固后变得清脆可口,有些像中国的糖葫芦,既甜蜜又爽口。对于爱吃甜食的女孩子来说,这道巧克力火锅简直是大爱。
译文: 若令书写此者……
我们知道,“”和“
”读音相同,均为mo2,但二者用法不同。“
”意为“乎”,也可作为选择连词,“
”则多作为音译用字出现,译为“摩”、“牟”等。把819号的“
”替换为“
”,这一现象应该是由“笔受”(记录员)在听写经本的过程中造成的,[注] 参看孙颖新:《西夏文献中的通假》,《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笔受”只是听到了口述者所读的音,所以极易写成同音的别字,具体用哪个字大概只是凭其个人喜好罢了。
需要指出的是,敦煌汉本中说依次在十王处做十斋的具体日期是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一年、三年,西夏本中做前七斋的日期与汉本相同,但不知为何后三斋的日期却变成了八七、九七、十七,不同于汉本的百日、一年、三年。 受汉族影响,西夏亦有服丧三年之俗,西夏文献中除了作七七斋之外,在一年、二年和三年忌日时也作斋会,其中七七斋、一年斋和三年斋更为隆重,尤其三年斋最受重视,规模最盛。[注] 参看崔红芬:《多元文化对西夏丧葬习俗的影响——以河西地区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 然这里的《十王经》中未出现一年和三年斋,着实令人费解。
通过对西夏本《佛说十王经》的初步解读,可以发现经文中有一些明显是译自藏文的词语,主要有:
,意为“明满”,译自藏文sangs rgyas,梵文原作Buddha,汉本中经常译作“如来”或“佛”。
,意为“出有坏”,译自藏文bcom ldan ’das,梵文原作Bhagavān,汉本中经常译作“世尊”或“婆伽梵”。
,意为“菩提勇识”,译自藏文byang chub sems dpa’, 梵文原作Bodhisattva,汉本中经常译作“菩萨”。
,意为“施碍”,译自藏文gnod sbyin,梵文原作
汉本中经常译作“药叉”、“夜叉”等。
,意为“起善”,译自藏文dge slong,梵文原作
汉本中经常译作“苾刍”。
,意为“起善女”,译自藏文dge slong ma,梵文原作
汉本中经常译作“苾刍尼”。
,意为“近善”,译自藏文dge bsnyen,梵文原作Upāsaka,汉本中经常译作“净信男”或“邬波索迦”。
,意为“近善女”,译自藏文dge bsnyen ma,梵文原作Upāsikā,汉本中经常译作“净信女”或“邬波斯迦”。
,意为“石王”,译自藏文rdo rje,梵文原作Vajra,汉本中经常译作“金刚”。
,意为“狱帝”,译自藏文gshin rje,梵文原作
汉本中经常译作“阎罗王”、“焰魔”等。
可以译作:
三
经文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十王”的西夏名号。其中只有“阎罗王”采用了意译——(狱帝),来自藏文gshin rje。除此之外,第六、七、九王的译法同属一类:
汝颇曾见第二天使来耶?彼人答曰:“不见也,天王。”阎王复问:“汝本不见一村邑中,或男或女,年耆极老,寿过苦极,命垂欲讫,齿落头白,身曲偻步,拄杖而行,身体战动耶?”彼人答曰:“见也,天王。”
在志愿服务开展方面,香港、深圳等地开展的时间比较早,各方面制度比较完善,他们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泉州借鉴。如香港建立了非常便捷的市民参与义工(志愿者)服务的渠道。市民可拨打办事处电话直接报名或在网上填写信息报名,报名时市民可注明闲余时间,写明特长。义工由各个区办事处的人员进行管理,办事处将根据服务时间段与特长为其安排义工活动。如深圳市在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上创造性地引入银行经营理念,建立“爱心银行”即给每个“开户”志愿者发放一本“爱心存折”,志愿者每提供一次免费服务,都会根据服务质量和数量获得积分。当志愿者需要帮助时,可从“爱心银行”取出积分,获得其他志愿者的帮助。[8]
thjij2
a2wã2(狱主)=太山王。
thow1
i1wã2(狱主)=都市王。
西夏的“”意为“地狱主”,则每个名号的前三字都可看成是相应汉字的大致音译。
锦鸡儿总黄酮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 张亚洲等(13):1793
网 址:https://www.engineeringvillage.com/home.url(需要登陆使用)
tshji1nj
2khu1
1(狱主)=秦广。
phji1nj
2t
ji2wã2(狱主)=平正王。
t
jow1nj
2lju2wã2(狱主)=转轮王。
写成小字的“”
1用作上一个“
”khu1字的辅音韵尾,即“
”khu1-
音译“广”khu
1。同样道理,这里三次出现的“
”nj
2实际读-n,用作上一个字的辅音韵尾,即“
”tshji1-n音译“秦”tshjin1,“
”phji1-n音译“平”phjin1,“
”t
jow1-n音译“转”t
jown1,只是不知什么原因,那个表示-n的“
”nj
2没有写成小字。
对于一个Adapter采集多台机床的情况,则需要在key中将设备名和数据项名称用“·”分隔。因此在由FOCAS函数采集得到设备数据后系统将其处理成报文形式再发送给代理端,系统适配器数据采集总体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第二、三、四王的译法我目前没有能力解释——“”
ã2、“
”
ã2和“
”khu1pa2wã2显然不会是“初江王”、“宋帝王”和“五官王”的音译。
随着BIM技术的发展普及,一大批项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用了BIM技术。BIM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应用日趋成熟,但在运维方面的应用较少,总体处于探索阶段[1,2]。相对于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周期,项目运维阶段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且运维阶段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巨大且凌乱,从规划勘察阶段的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各专业的出图、施工各工种的组织计划以及运维各部门的保修等,如果没有运维管理平台协调处理这些数据,会导致某些关键数据的丢失,不能及时、方便、有效地检索到需要的信息,更难以基于这些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决策。因此,作为建筑全生命期中最长的过程,BIM理应在运维阶段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上被认作汉字译音的六个名号表现出了此前未见的两个语音现象。首先,西夏译者把汉语的“变”(帮母)、“都”(端母)、“广”(见母)三个不送气清声母字分别译成了送气的ph-、th-、kh-,似乎表明译者不区分塞音声母的送气与否。其次,西夏译者用“弛”-n或“东”-译出了汉语“秦”(臻摄)、“转”(山摄)、“广”(宕摄)、“平”(梗摄)四个阳声字的鼻韵尾,而“轮”(臻摄)、“山”(山摄)、“变”(山摄)、“成”(梗摄)、“正”(梗摄)同为阳声字,其鼻韵尾却没有译出,似乎表明译者不着意区分鼻音韵尾的有无。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以往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模式。当下很多行业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持续不断改造与创新,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各种行业能够和互联网之间进行有效融合。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后面那个加号所代表的含义一般指的是各种行业的有效融合,并不是指代替这种最基本功能。因此,相关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应该把互联网充分的应用到所有可以被互联网使用的地方中去[2]。然后,再以互联网对不同节点中的改变与创新,进而有效实现整个公共图书馆行业的整体变革,这就充分地把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融合的功能发挥出来。
毋庸讳言,“十王”名号的西夏译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按照其他文献的普遍处理方式,就应该一律采用音译才对,然而即便是音译,译者所理解的汉字读音也颇为怪异,至少是我们在西北地区的古今所有方言资料中都找不到送气与不送气声母混读的情况,因而很难假定那些音译有当时的实际方言作为基础。[注] 回鹘字母不区分p和ph,但是却区分t和th。就此而言,西夏译者口中的汉字读音也不像是受了回鹘语的影响。 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意外地发现西夏据以翻译的原本,那个未知的本子无论是汉文还是藏文,都可以帮助学界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
本文的实验环境为:Intel(R)Core(TM)i5-4210M CPU@2.60GHZ,8GB内存,NVIDIA GTX 850M显卡。使用的开发工具为基于Python 3.6.5版本的PyCharm,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使用TensorFlow框架。
十王信仰兴起于晚唐五代,至今依然是我国十分流行的民间信仰,我们不清楚党项人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信仰十王的,但西夏本《佛说十王经》的存在可以说明十王信仰曾经在西夏境内传播。
中图分类号: B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9142( 2019) 02-0030-05
收稿日期: 2018-09-10
作者简介: 张九玲,女,河南鹤壁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山西 临汾 04100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16BMZ02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文学文献的汇集、整理与研究”(17ZDA26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仲平)
标签:佛经论文; 十王经论文; 西夏文论文; 黑水城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