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网络技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理解网络技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理解网络技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工作论文,信息时代论文,网络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7)07—0040—03

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① 人类正是凭借网络在现实环境之上构建出了一个新的技术世界,这是一个以网络技术架构作为支撑的生活世界,它满足着人的各种需求,日益成为人的全部生活的基础。随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依赖于网络,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新型空间。因而,理解网络技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技术世界的硬件架构及其信息软环境

网络的基础硬件架构由计算机、连接计算机的网线、网关、路由器等设备及其互联协议组成。作为网络技术世界的基础,这一架构对于网络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络技术世界的基础硬件构架对于人的活动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发展具有深层次的影响。

网络的硬件基础结构是一个基于包交换技术而建立的开放结构网络。这种设计原则被认为是不同于以往任何通信协议的“端对端”原则,这一原则旨在让网络使用者承担网络应用的开发与创新,而让网络架构本身保持相对简单。“端对端原则旨在实现简单性与灵活性,它认为网络应当提供最基本的服务——数据传输,而智能服务(应用程序对信息的处理)应由网络边缘的设备来提供。”② 通过这一原则,网络本身避免了层层赋权的繁复,去除了以往技术媒体的层级控制模式,真正实现了简单和智能的个性化应用。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也阐述了这一原则:从原理上讲,要使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资源,就必须使其毫无限制的发展。而从技术上讲,如果有任何控制中心存在,它都会立刻成为限制网络发展的瓶颈,这样,网络就永远也不会发展壮大。因特网有一种自由,只要遵守数据包发送规则,我们就能够将任何东西发往任何地方。新的应用程序无须对基础网络做出任何改动就可以应用于因特网上。经过设计,网络的架构对应用程序和内容保持中立。③ 可以说,网络的基础技术架构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凸显了一种开放、平等和自由创新的技术理念,这一理念奠定了网络技术世界的运行逻辑。

在网络硬件架构的基础之上,是一个由各类网络应用技术所构成的软件信息环境。如果说网络硬件架构造就了一块开放而自由的新大陆,那么这些技术软件就如同各式各样的信息运输公路,它们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编织着网络世界的地图,创造着整个信息空间。每一种网络技术就是一个新的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承载工具,它们是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这些网络技术之所以不断创新发展,其动力正是来自于人们的广泛需求,其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广大网络使用者的主动创造。可以说,正是一批批网络开拓者的积极进取和不懈努力,一个丰富多彩、无穷无限的网络信息世界才得以建构和发展。青年是网络世界最主要的建设者,他们发挥出自主、自强、创造、进取的实践精神,运用网络技术这个追求自由的手段和力量,创造着新的信息文化世界。

二、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网络所带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发展。以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识,是把它作为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制度环境、一种精神文化环境,而从来没有在技术这一视角上给予过多的关注。正是网络技术世界的出现,使得技术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第一次显示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如果我们把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称作是一种技术环境,这一点也不为过。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带来了新型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于青年学生而言,网络技术不仅构成信息交流的手段和载体,而且创造出以网络环境为载体的新型学习生活方式。在学习方面,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对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日趋广泛,他们可以随时查阅和学习放在网络上的教学课件、参考资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学术讨论和学习答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种信息,参加学校在网上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等。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已经把网络当作自己新的生活方式。

2.创造出一种具有显著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的话语体系。如果没有BBS这种技术形式,诸如ppmm、ft等语言符号都不会出现和流传,正是这种技术创造了与之相应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网络话语作为网络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成为网络社群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工具,同时也是网络交往社会中的身份标识物和维系社群存在的重要纽带。网络语言必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和网络交往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逐步渗透进网络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信息手段,是主体之间交往的主要中介。主体与主体之间信息的准确传递,以多主体对语言的意义和规则的共同掌握为前提。④在网络环境中,网络技术因其虚拟特性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去除了性别、种族、角色、地位等因素,创造出网络话语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意义中介。对于网络话语这种中介符号的把握,就是对独立于现实空间的网络技术世界的理解,就是对新型的网络生活和网络文化的理解。因此,网络技术不仅创造出一个新型的生存空间,并且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意义符号,可以说,技术创造了生活,也创造了生活的话语。

3.造就出一种新型的权威力量。技术的权威来自于技术的自主性。在一些技术哲学家看来,所谓技术的自主性,意指技术最终依赖于自身;它给出自身的路线;它是首要而非第二位的因素;它必须被当作一个“有机体”,趋于封闭和自我决定;它本身就是目的。技术的自主性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技术与政治、经济、伦理完全无关,它们彼此处于一种相互关系之中,而其中主导的力量是技术的内在逻辑性。人们在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考虑是从属于技术发展的逻辑和目标的。技术并不按照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发展,而是按照已有的发展可能性发展。⑤ 这种略显极端的技术自主性理论强调了技术的力量,肯定了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权威地位。由于网络社会空间对技术架构的依赖,技术的权威性显得更为突出,它决定着人们生活的范式和规则。正如学者莱斯格所认为,“网络空间存在着对行为的规制,但规制主要是通过(技术)代码施加的。代码导致了规则的不同,进而区分出了网络空间的不同部分……空间使个人和群体能或者不能。因此,选择代码部分地就是使谁能,使谁不能,以及最为重要的,使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或者不能。”⑥ 正因为技术代码在网络社会空间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所以技术的选择和控制就成为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创新和应用还处在持续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新的技术形式不断出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自主性所带来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新的经济力量的崛起、社会组织方式的发展、思想传播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等方面,并且这种影响和变化的趋势还在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驾驭好网络这个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使之真正服务于国家主导价值观的传播,服务于青年一代的发展和成长。

4.开发出新型的人的发展性资源。首先,技术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资源。互联网起源于“ARPANET计划”,当时的网络技术先驱们开发ARPANT和互联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始动机就是资源共享。⑦ 可以说,开放、共享和合作精神贯穿着互联网的发展史,促进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其次,技术是一种社会支持的资源。技术开创了新的实践空间,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新方式,从原初的血缘关系共同体,到地缘共同体、职缘共同体,直至网络技术所带来的趣缘共同体,技术实现了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物质空间发展到心理空间、精神空间。在技术的支持下,人的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再次,技术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资源。网络技术打破了物理世界的区隔和限制,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变成了一个实现了普遍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中,世界各民族多样化的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形成巨大而宝贵的思想文化宝库。这不但在社会个体层面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是人类实现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创新基础和源泉。最后,技术是一种教育资源。技术终究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产物,是人的理性结果。因此,人不但有能力对技术进行反思和控制,而且有能力使之服务于自身的目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对自身的再生产机制,不仅仅是在后代繁殖层面的再生产,而且是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再生产。因此,教育必须在占有人类历史上和现时代的所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是一种通向丰富的历史社会资源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能力,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能力,教育才能够真正承担起其历史使命,即把所有的历史传递给下一代,并使之具有更强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应采取的态度和做法

1.在工作实践中努力驾驭网络技术,使之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网络技术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一对新的矛盾关系,即网络技术世界的自由与控制。网络技术世界具有开放的架构,尽管其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产权所有关系得到控制,但是硬件架构之上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和数量巨大的信息内容却是不受控制的公共资源,在这些自由的技术软件和信息代码背后,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自由放任。总体而言,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不可控制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这使得思想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显得更加复杂和严峻;二是群体组织的不可控性,新的网络群体和组织力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努力驾驭网络技术,实现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群体发展的有效主导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掌握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做到主动利用,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网络技术架构的基本理念,自由是网络空间与生俱来的精神内核,具有科技创新、经济效率、政治民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因而网络管理工作不能以扼杀自由的技术创新、民主的舆论监督以及开放的信息共享为代价,而是要把握好自由与控制的平衡点,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在教育实践中驾驭网络技术,使之成为服务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

2.在理论研究中充分重视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结构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网络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网络媒介素养以及网络所内含的技术理念成为教育者在网络时代亟待充实和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者如何适应网络新环境、把握教育主导权有待于深入研究。其一,在介体方面,网络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革命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行为,表现为各种形态的思想意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伴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等都取决于实现这些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的物质基础。在网络时代,技术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实现基础和运行机制。⑧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显示出更为深刻的发展变化。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已经成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密切互动的立体环境,成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自组织的信息空间,成为全新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环境,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短兵相接”的重要阵地。总而言之,网络从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环境,正在改变着人的存在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着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生发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要从网络技术及其带来的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入手,实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的真正突破。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已经经历了十多年发展过程,从强调“内容为王”的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到注重人际互动与沟通的BBS、QQ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正在发展的网络技术环境,并将经历着更长时期的动态发展历程。伴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都需要从其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重新反思,不断地调整、充实、创新与完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仅仅从手段和方法的意义上看待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还应当从网络技术环境的视角出发,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当前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形态,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注: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社会的价值矛盾与科学发展观》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06BdKD012。

注释:

①[加拿大]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页。

②[美]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李旭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③[英]蒂姆·伯纳斯—李、马克·菲谢蒂:《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张宇、萧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④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⑤ 刘文海:《论技术的本质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6期。

⑥ [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李旭、姜丽楼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⑦ 贝瑞·M雷纳等:《互联网简史》,熊澄宇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5—363页。

⑧ 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WW张永平

标签:;  ;  ;  ;  ;  

理解网络技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