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敏感度调查①
天津理工大学 李晓凤 李颖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企业所需人才方向也同样有所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并提升自我,才能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变革下把握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天津市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新生代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的敏感度,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 大学生 敏感度
1 人工智能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主要利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从而实现机器智能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共经历了三次飞跃阶段:第一次是实现问题求解,代替人完成部分逻辑推理工作,如机器定理证明和专家系统;第二次是智能体统能够和环境交互,从运行的环境中获取信息,代替人完成包括不确定性在内的部分思维工作,通过自身的动作,对环境施加影响,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智能机器人;第三次是智能系统,具有类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去完成面临的任务,如基于数据挖掘的系统。不同阶段,人工智能发展进程,如图1所示。
在南水北调受水区内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地下水情况,分区分类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以地下水生态水位作为地下水合理开采的控制性指标,比较直观地衡量地下水开采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
2 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影响
人工智能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既有替代与互补的作用,也产生了创造效应。
2.1 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与人工智能、劳动力二者的价格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度有关。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所以综合来看,市场短期内使用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可能性不高。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于比较基础、重复性强或高危性工作。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成本降低且普遍应用,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性增强,必然导致人工智能对大学生的替代效应提高。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随着自动化的实现,全球可能有8亿个工作岗位将被替代。
陶瓷作为东方最有民族特色的器物,从最初的使用功能、祭祀礼器变成了兼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从某种程度上说,皇家需求是促进其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彰显主人身份、财富、权力等一切可以张扬的外在呈现。因此,历代帝王都将陶瓷作为主张自己权力的一项道具,以个人的意志与审美情趣制造了一大批摆设玩物。
2.2 积极影响
为平衡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带来的财政支出,可以考虑对机器人拥有者征税。对机器人征税的法理基础在于,从经济学角度,机器人和人类在企业生产中几乎没有区别,机器人可作为生产要素像人一样进行工作。通过对机器人征税可以提高福利制度并将所得税用于补贴失业者的再培训与再就业时的资金来源。
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国务院有关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一万亿元。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增加对机器人和劳动力的需求。即人工智能可通过规模效应促进就业。
图1 人工智能发展进程
3 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的敏感度
以上措施是在借鉴和吸收通用电气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而提出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以及不同经营方向的企业,还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1 对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可知,89.04%的受访者对人工智能仅听过但不了解,而对于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情况34.25%的受访者认为与其专业内容不沾边,所以未曾了解: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普及度不高,大部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不够,仅是从网络和新闻中对人工智能有初步了解。
3.2 对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
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所需的。而大部分院校学生往往缺乏实践机会,无法适应企业所需,毕业时即面临就业困难等问题。要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校企结合则是最为简便、主流的方法。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参照目前职业标准,与学校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面向社会,有利于在校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了解前沿技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习方向;将学生提前引入企业,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前迅速适应社会,增加工作经验,促进其更好就业。
63.1%的受访者在面对人工智能作为竞争对手时,认为能者居之,有信心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冲击: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自身能力问题仍保持乐观态度;但面对是否可以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时,47.95%的受访者表示对存在压力,15.07%的受访者感到茫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访者意识到当前就业难度较大,对当前就业形式转变有所察觉。
3.3 面对人工智能冲击的态度和就业预期估计
2.学习成绩不稳定。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应该接受对应的关爱与照顾,因其自身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父母对其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学习状态也呈现曲线变化,无法保证稳定态势。父母若是在家,学生们就会拥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旦父母外出,学生的热情便有所降低。中学阶段,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能够划分出不同的层次,部分学生会意识到父母的艰辛,开始逐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锻炼自身的约束能力。即便是很多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依旧用功,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也存在着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在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若是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很容易步入歧途,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滑。
那家伙抵抗了不到一根烟的时间就满脸流血停止了抵抗。牛黄丸动手的时候,根本没有听到这个家伙狂喊救命的尖叫,也没有听到周围人振臂高呼好!好!好!直到发觉屁股下面这个人已经没有了动静,才停止了打斗动作。牛黄丸伸手朝那家伙的鼻孔探去,发现还有呼吸只是昏迷了,这才站起身来习惯性地拍了拍手上的泥巴,朝水中的小女孩走去。
3.4 引发就业形势困难的原因和易就业专业调查
改善福利制度。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府应使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在公众之中更均衡的分配,减小社会贫富差距:改革现存福利体系,调整各行业税收政策,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减少人工智能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状态。
4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可替代性增强,大学生想象力、独创思维、交互沟通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结合相关数据及本文以上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度不够,对其与就业关系的敏感度较低。本文将从国家、企业、学校和个人四个角度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4.1 国家层面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可能导致市场环节、产业链条不断被分解,分工更加细化,带动人工智能相关新兴行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根据IBM预测,到2020年,对于数据科学界的需求增长幅度将达到28%,数据科学家、数据开发人员和数据工程师的年需求量达到70万人;未来,对数据保护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即对数据库保护的IT专家需求上升;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将会带动智能芯片和硬件等方面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需求。
大学生是国家首要培养的综合型人才,其发展程度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更关系到我国教育水平的持续并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则成为能否就业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敏感度的情况,本文以天津市大学生为主要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85.3%,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7.9%,从数据结果上来看,被调查者均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且55.9%为文科专业。受访者中女生为162人,男生为124人,符合本次调查研究对象。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和扶植。政府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的监管,遏制虚假招聘行为,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招聘环境。另外,对贫困毕业生提供免费帮扶工作。最后,设置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包括大学生去留、岗位情况及就业率。
就目前就业形势问题,38%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27%的受访者则认为主要问题在于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少部分人认为是由于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或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不够了解而造成的。而在目前就业竞争压力极大的情形下,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理工科和师范类专业更易找到工作。
4.2 企业方面
仅1.39%的受访者反对人工智能,反映出有少部分同学对人工智能持反对、抵制的态度,不够理性和积极;而76.57%的受访者能接受有知觉、自我意识、能够自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出现在自己身边,17.83%的受访者保持中立: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接受程度偏高,但其中6.99%的受访者却抱着人类坐享其成的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反映出对于人工智能所造成的冲击并未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且对人工智能本身的认识与态度有所偏差。
4.3 高校方面
进行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学内容、使用教材与社会前沿技术出现断层问题。同时,教师授课方法过于单一,重理论轻实践,调研发现高校中95%的实践类课程其理论与实践比例低于1:1,导致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达标。因此,高校应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要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等实践教学方式的使用,同时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时,只适应应试教育,缺少创新意识、缺乏理性思维,无法适应创新性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如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建设校园宣传网站,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文化深度、理论高度及综合素质。
2.移植瘤组织凋亡相关分子的mRNA表达:MET组、GEM组以及MET+GEM组Bcl-xl、Survivin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而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MET+GEM组较单药组的这一作用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2、图2)。
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服务。随着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各高校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教师不具有专业性、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这样的课程仅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对此,高校应做好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和咨询辅导体系建设,完善就业信息与校园招聘服务体系,高质量完成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手续办理等。同时,要及时了解最新最权威的就业市场变化,以达到与实际接轨;教师也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专业给予个性化的规划设计和指导;开设与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或学院,从而系统地输出人才,使学生可以在智能行业取得先机,以适应未来人才需要要求;同时向大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培养其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
4.4 学生个人方面
大部分在校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此时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了解社会就业情况,培养自己跨界学习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多面的学习者,提升自己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创造、创意能力,使其存在不可替代性;而毕业生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面临即将进入社会或选择继续深造的问题,此时在选择行业或专业时要尽可能避免那些以简单劳动、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这些工作将首当其冲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
5 结语
人工智能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对就业产生冲击的同时,创造了新就业。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提升自我,才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下把握机遇与挑战。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不深,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敏感度较低,但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均有所察觉。国家、企业、高校和个人应加强交流和合作,建立立体的就业保障体系,以更好的应对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冯成,赵瑞杰.人工智能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6).
[2] 顾险峰.人工智能的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J].自然杂志,2016,38(3).
[3] 吕世斌,张世伟.中国劳动力“极化”现象及原因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5,14(2).
[4] 王君,杨威.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历史分析和前沿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7(27).
[5] 薛在兴.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4).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02(b)-229-03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04.229
①基金项目:天津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060123)。
作者简介:
李晓凤(1998-),女,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学生,本科,工商管理专业;
李颖(198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