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论文_井慎

井慎

安徽省皖北矿务局总医院 234099安徽/宿州

【摘要】目的:对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即CRBSI)的高危因素以及有效预防对策展开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行血管内导管留置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诊治方法等展开回顾性分析,并深入探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CRBSI多发于ICU,这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抗生素使用以及置管时间等因素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结论:在ICU中,为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医护人员就需按照规范完成各项操作,正确选择穿刺点,合理应用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患者的置管时间等。

【关键词】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导管技术也更加安全、可靠,并在ICU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应用[1]。然而,由于ICU患者疾病特点、用药治疗以及医护人员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即CRBSI)的发生率,在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的同时,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2]。因此,为有效预防ICU血管内CRBSI的发生,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对此种疾病的高危因素展开分析,并展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8例CRBSI患者为例,对其一般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行血管内导管留置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血液样本检查及微生物室培养导管接头处试验,被确诊为CRBSI。

1.2方法

由医院ICU制定出科学、统一的调查记录表,通过进入病案室查阅CRBSI患者的病历,将其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感染日期、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菌的分布、置管时间以及转归等资料详细记录下来。

1.3诊断标准

以卫生部颁布并实施的有关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为依据[3],当患者有ICU留置静脉导管史,血培养及实验室检查导管的接头处呈阳性,术后存在原因不明的感染表现等,则可诊断患者为CRBSI患者。

2.结果

2.1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在本组48例CRBSI患者中,男31例(占64.6%),女17例(占35.4%);年龄段为28-84岁,平均56.7岁。其中,25例为外科ICU(占52.1%),13例为急诊ICU(占27.1%),10例为呼吸ICU(占20.8%)。疾病类型:14例肿瘤,12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7例循环系统疾病,4例神经系统疾病,另有2例为其他疾病。患者的置管时间为4-13d,平均9.7d,其中,有40例(占83.3%)患者的置管时间为8-10d。

一旦发现患者发生感染,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及抗生素治疗。在本研究结果有46例好转出院(占95.8%),有2例死亡(占4.2%);其住院天数为17-36d,平均23.5d。

2.2菌群的分布情况

本组48例患者经血培养,一共检测出52株病原菌,其中,36株为G +球菌(占69.2%),16株为G球菌(占30.8%)。患者的病原菌群分布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2.3抗生素应用情况

本组患者中,在感染前没有接受胃肠外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有7例(占14.6%),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则有41例(占85.4%)。在用药过程中,23例为单一用药患者(占47.9%),18例为两种及以上联合用药患者(占37.5%)。其中,患者常应用的药物包括哌拉西林、泰能、喹诺酮类等。

2.4置管时间

在置管8d以内发生感染的患者有8例(占16.7%),在置管后发生感染的则有40例(占83.3%)。其中,感染发生前后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0.3d。

3.结论

3.1 ICU血管内CRBSI的高危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ICU血管内CRBSI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与以下几种因素紧密相关:(1)医护人员不具备高程度的专业规范性,而ICU患者具有比较危重的病情,因而在实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马虎、急切等情况不规范操作情况,加大感染的发生概率;(2)ICU患者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身体素比较差且住院时间长,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3)在置管过程中,选择的穿刺点未与易污染区域存在足够的距离,穿刺缺乏足够的熟练度,置管及置管更换的时间过长等;(4)滥用抗生素增加了病原菌的耐药性。这是因为ICU患者在术前需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来治疗自身基础疾病,在增加病原菌耐药性的基础上,也促进了CRBSI发生率的增加[4]。

3.2 CRBSI患者病原菌的构成情况分析

经实验可知,CRBSI的病原菌主要为G +球菌(占69.2%),并且当前有较多研究报道显示,CRBSI的主要致病菌即为葡萄球菌[5],其耐药性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本文的实验结果与之相吻合。

3.3 CRBSI的有效预防措施

(1)全面促进临床医护人员专业规范水平的提升,加强规范操作及监管力度,全面落实从穿刺前至穿刺后的护理;(2)对ICU患者的基础疾病及CRBSI发生率的预测予以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显示,相比于普通患者,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CRBSI发病率。因此,在治疗此类高危患者时,应做好预见工作。(3)对穿刺点进行严格选择,促进穿刺熟练度的提高;同时,对置管时间进行合理缩短,一旦出现可疑情况,及时将导管拔除,并更换穿刺部位或导管;(4)在对患者展开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出现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确保科学合理选择及应用。当发生CRBSI时,就需立即展开药敏试验及细菌培养,并以试验结果为依据,来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CRBSI多发于ICU,这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抗生素使用以及置管时间等因素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医护人员就需按照规范完成各项操作,正确选择穿刺点,合理应用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患者的置管时间等。

【参考文献】

[1]肖丽,卢岩.ICU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4(06):524-525.

[2]杨秀英.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4,6(04):26-27.

[3]张朝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4,24(06):415-417.

[4]王敏.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当代护士.2013,9(10):9-11.

[5]许静,李鸿志,李理.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医学工程,2014,19(11):106-107.

论文作者:井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论文_井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