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论文

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论文

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卜同欢,孙 玲,郭 睿,蔡忆君,赵海林

(淮阴师范学院 社会工作系,江苏 淮安 223300)

摘 要: 通过对于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敬老院的研究,了解五保老人在集体供养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敬老院的困境,其中,问题主要表现为:供养层次低,忽视精神需求,社会参与度低。困境主要表现为:资金来源单一、员工缺少专业的技能、管理缺少监督、供养观念滞后。对此,提出相应建议:给老人赋予权力,建立以老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健全评价体系。

关键词: 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社会支持

2006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该条例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为指导根本。服务对象为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供养内容主要包括对于五保户的吃、穿、住、医、葬方面,在生活和物质等方面给予五保户较好的生活状态。供养方式主要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集中供养是由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进行的集体式供养,分散供养是指五保户在家自行供养。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主要是乡镇或者街道敬老院承担起赡养功能,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应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了解五保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选择王营镇敬老院展开研究,旨在为五保供养提供政策建议。

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省级宣传。2013年在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等部委网站上宣传100余次,在青海水利网和青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上宣传近300次,在中国水利报、黄河报、青海日报宣传40余次,在青海电视台宣传15次。

一、五保老人生活现状

在王营镇敬老院共生活的28位五保老人,其中1人为女性,五保老人主体主要是男性,年龄分布在65~75岁之间。

1.从日常生活方面来看,日常生活又从衣、食、住、医等四个方面来体现。五保老人的衣服,主要由政府统一分发,一季两套,少数是由敬老院提供。对于五保老人的一日三餐,以敬老院提供的家常菜为主。敬老院的居住标准,为两位五保老人住一间,配备有一台电视机。敬老院整体配有食堂、宿舍楼、健身设施、康复设施和娱乐室。关于五保老人的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进行报销,住院期间会根据病情配备护理人员。

2.从精神生活方面看,五保老人的精神状况主要由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组成。因为五保老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文娱活动主要为看电视和收听录音机,少数老人会选择打麻将。除此之外,偶尔有外界的组织或者社团进行慰问表演。由于五保老人多数存在一定的身体缺陷,所以体育活动基本是空缺的,康复设施和健身设施也多为闲置。

2.树立以老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敬老院主要是以政府的角度在供养五保老人,他们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老人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做些什么可以彰显自己的职能,向政府展现出自己的业绩。但是作为合格的供养机构,他们应该是从老人的角度来看,制定合理的方案。要让老人们认识到自己才是这个敬老院的主体,帮助他们改正寄人篱下的错误认知。同时,敬老院的管理人员也应摆正自己的态度,认识到自己是服务者,不可有主宾颠倒的错误认识。

二、五保老人供养面临的问题

3.社会参与度低。集中供养的理念,是给予五保老人一个相对稳定的晚年。所以大部分机构,主张的都是让老人无所作为,只需要服从管理要求。五保老人从自主生活到服从安排,会让他们产生自我能力匮乏的错误认识。同时,敬老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一般都不让五保老人经常性外出。这样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五保老人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降低了老人社会参与度。

1.资金来源单一,收支难平衡。对于五保老人的供养是一种社会保障的体现,所以是由政府为敬老院提供资金。但是机构的运营,除了供养的支出,还包括工作人员的工资,器材维护与更新等。除此以外,老人们的医疗照顾支出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普遍提高,现如今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不断提升。但是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却在不断下降。当五保老人住院时,护工费用的支出也占据了一大项。

1.供养层次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人一生中的需要,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依次从最低到最高,所以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敬老院对于五保老人的供养只能满足他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五保老人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由他们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的。从管理层面来说,敬老院存在的一些困境,也间接导致或加剧了五保老人的问题。

三、五保集中供养的困境

学生所面临的是学习状态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模式下可以什么都不做,听课就可以了,写作业交作业,听力和口语训练也很少。所以只有语言基础很好的同学才会主动去用英语交流,大多数学生都是会写不会说。而新的产出导向法的运用将打破常规,学生需要自主完成既定任务,并且要通过语言综合运用的训练,小组成员讨论并对比,必须有高度集中的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要不然将无法进行课程,所以说学生需要从不适应开始,逐步改变自己的惰性,通过课程的不断培养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努力去完善自己。

2.忽视精神需要。五保老人前半生都是独居或与家人居住,在敬老院的生活属于一种集体生活。突然的集体生活,会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五保老人原有的生活状态和认知。同时,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心理上都会存在某些疑问。但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难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心理上的需求和问题。心理状态不能适时调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五保老人的日常生活。

4.供养观念滞后。对于五保老人的供养,是政府自我职能的一种体现。这也导致了有些机构会过分以体现政府职能为主要目的,忘记了五保老人的切实需求。这样不合理的供养观念会在管理中体现出来,影响五保老人对于自我需要的合理诉求,不利于老人们在集中供养中形成自我的权利意识。

3.管理过程缺少监督。一般的供养机构,虽然以政府的要求为管理宗旨,但是具体实施是由院长独自决定的。这样专断的权利,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者管理的失误。但是在管理中,缺少了政府或者外界的监督,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评价标准体系。机构缺少了外界的评价,也无法对于管理的制度或者模式进行合理改变。

2.员工的专业水平低或缺乏相应技能。敬老院虽然是由政府部门支持的,但是敬老院毕竟不是人才就业的首要选择,无法配备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其次,敬老院的工资待遇都比较低,很难依靠自身现有的条件来吸引拥有心理或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由于服务群体的特殊性,敬老院需要能就近照顾且对老人有耐心的人。所以,大部分敬老院是从社区或者乡镇招收员工,自然对专业的要求会降低。

四、社会支持措施

1.给老人充权。从充权理论上来看,五保老人所产生的的无能感,其实可以通过增加他们对于自我权利的认可来改善。所谓充权理论,就是指帮助弱势群体从客观或主观上解决权利障碍,通过增加自我信心并认识到自我的能力,从而改善生活状态。充权步骤可分为,认识自我、新的自我、新的技能和新的参照,最后赋予老人新的角色。简言之,就是在敬老院中利用很简单的一些事物,帮助老年人重新建立起自信,从而拥有认为能够改变周围事物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简单的事物,可以是一些手工活动或者简单地运动项目等。通过外界的一种鼓励,帮助老人们认识到自己还是有能力做好某些事的,并非是毫无存在感的,增加他们在同辈群体之间的信心以自我的肯定。当老人们在获得了自我能力感时,敬老院的管理方面就要相对应地帮助老人们维持这样的情感,让老人们参与到简单的管理上来。例如可以成立互助小组,鼓励老人们多学习一些新的技能知识,并选拔小组长。这样不仅能让老人们找到自我价值,还能鼓励越来越多的老人发展更好的娱乐方式。

从中美贸易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中美贸易额在经历了2000~2011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已逐年下滑,并于2016年从5586.7亿美元的高位下滑至5208亿美元。但尽管如此,中美贸易仍然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从中美贸易占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基本维持在14.4%左右,曾于1999年达到最高点17.1%,之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局面的逐步打开,该比重虽有所下滑,但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仍然稳固。从中美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中美贸易的市场份额由1995年的0.8%稳步上升至2016年的3.3%,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度不断提升。

2015年笔者在完成培训授课后,记录下授课之前的准备需要更加完善:最好提前一天去场地调试一下设备;以及应对停电状态下如何授课等突发状况。形式上,保持走进新员工中间去讲课的良好氛围,可以根据情况增加与新员工的实际接触和了解。

《下辈子,无论念与不念,都不会相见》很适合亲子共读。沈从文、梁实秋、梁漱溟、林海音、舒婷、史铁生、丁立梅……这些名家的散文充满童趣又富含哲理,有些话,似乎正是我们要讲给孩子的,却又不知道如何讲;有些经历,似乎正是我们的经历,却还没有跟孩子分享。所以暖阳里、灯光下,打开这本书,时光漫漫、暖意融融,与孩子一起享受经典带来的温暖与成长。

3.扩大资金来源途径,促进社会支持系统多元化。程文华在《安徽农村五保供养问题与思考》中提到,“对于五保老人的供养,政府应该将原有的支持系统进行扩大,不单单局限于敬老院、社区、政府,更应该扩大到社会组织、当地企业。增加对于五保老人供养的社会支持群体,与社会合作为五保老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供养服务。”通过政策鼓励或其他的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对五保老人的供养当中来,以此减轻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出压力,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

4.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老人们的供养,并非是单纯的满足生活需要,他们的精神和健康需要更需要被重视。所以,集中供养的人员,首先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政府应组织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促进其知识储备,技能完善。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宣传,吸引更多的拥有专业技能或知识的人才,加入到集中供养的群体当中来。

5.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供养机构明确自身的不足,合理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类型的老人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争取保护老人的个性发展,做到人性化的集中供养。

参考文献:

[1]程广华.安徽农村五保供养问题与思考——基于七县(区)五保户的调查分析[J].统计教育,2008,(1):42-44.

[2]张秀兰,徐月宾.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化的框架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3):211-216.

[3]肖林生.农村五保供养变迁的制度嵌入性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62-67.

[4]许敏,宋士云.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三次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07,(12):6-7.

[5]翟永兴.论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J].中国集体经济,2010,(19):191-192.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2-0045-02

收稿日期: 2019-03-18

作者简介: 卜同欢(1998-),女,江苏扬州人,本科,从事老年研究;孙玲(1998-),女,江苏淮安人,本科,从事老年研究;郭睿(199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从事老年研究;蔡忆君(1998-),女,江苏苏州人,本科,从事老年研究;

通讯作者: 赵海林(1971-),男,江苏淮安人,教授,博士,从事老年研究。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标签:;  ;  ;  ;  

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