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壮学研究的回顾〔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西壮学学会自1991年1月成立以来,已经有五个年头了。 五年来,学会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召开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今天我们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主要是对几年来学会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讨论壮学研究的发展和壮学会今后的工作,同时把壮学研究基金建立起来。关于今后壮学研究的发展问题,张声震名誉会长将做一个系统的发言。我这里仅就几年来学会工作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学会成立以来做的几项主要工作
1、进行学会成立后的宣传工作, 吸引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壮学研究事业。
学会成立时,《广西日报》、《南宁晚报》、《民族团结》等报纸和刊物以及广西电视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等作了报道。会后,我们继续在有关报纸刊物发表壮学学会成立的消息,《学术研究动态》等刊物还刊登了学会成立时举行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的综述。为了做好学会成立的宣传工作,我们还组织力量编印大会专刊,把会议的文件、领导讲话、中央及兄弟省市区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贺信、贺电、学会组织机构及第一批会员名单等编辑成册,寄发有关部门和单位,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吸引了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从事壮学研究事业。会后又有10多位同志申请加入学会,到目前为止, 登记在册的会员人数已达到 280多名。还有一些同志给学会写信, 表示支持壮学研究和从事壮学研究的愿望。有的同志说,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是我们壮族历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它将使壮族人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热爱自己的民族,为本民族经济文化的振兴作出贡献。
2、召开两次正副秘书长工作会议和一次部分理事座谈会, 讨论壮学研究规划问题。
两次正副秘书长会议分别在1991年4月12日和1991年12月23 日举行,主要讨论成立学会分学科委员会和编辑出版《壮学通讯》、《壮学论丛》等问题。会议认为,壮学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为了有组织地、系统地推进壮学研究,有必要设立分学科委员会,由分学科委员会选举产生各自的负责人,并组织拟定本学科研究规划,最后形成壮学研究总体规划。当时还拟定了各分学科委员主要人员名单,并于1991年12月26日召开分学科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讨论各分学科研究规划等问题,后来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分学科委员会的活动以及编辑出版《壮学通讯》、《壮学论丛》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3、组织编纂《壮族百科辞典》。
编纂一部壮族辞典,是壮族人民和壮学研究者的迫切愿望,也是我们广西壮学学会成立时拟订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1991年8月,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领导的指示,由自治区民委组织领导编纂一部壮族辞典,自治区民委把编纂的任务具体落实给广西壮学学会。广西壮学学会联络了区内外的550多名专家学者投入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其中的骨干力量是壮学会的理事和会员。他们从拟定框架体例、制定实施方案、物色落实各门类(学科)负责人到具体编写、修改、审查出版,前后经历了两年时间。参加编纂的各民族专家学者,把它作为共同的事业看待,满怀热情,团结奋战,克服了各种困难,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许多心血,体现了对壮学事业的奉献精神。有的学者带病撰稿,副主编范柏樟同志(自治区科委干部,《广西科技志》副主编)甚至坚持到生命最后一息,这位对壮族人民充满了感情的汉族干部,在病房中最后看完了他负责的科技类词目文稿后不久便离开人世了。总编审、广西壮学学会顾问、七十高龄的壮学专家蓝鸿恩同志,和编委们一道日夜加班加点,两次通审全书文稿。这部辞典竞成为他谢世之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甘苦同志十分关心和支持这部辞典的编纂,鼓励编纂人员努力提高书稿的质量,他还在病榻上为这本辞典题了签,这位壮族人民忠诚的儿子,于题签后不久便与世长辞,这次题签便成了他的绝笔。今天,拿起这本辞典,更加激起我们对这些逝者的深切怀念!这部百科辞典,具有学科门类齐全、词目纵横兼备、内容涵盖古今的特点,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壮族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社会形态、文化特质和现代生活风貌。它综合地反映了壮学研究的成果,成为了解和研究壮族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壮族百科辞典》出版以后,新华社、《人民日报》、《民族团结》杂志及区内各新闻单位均作了报道,《中国图书评论》等多家报刊发了评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认为这部辞典“融壮族文化精粹与壮学研究新见于一体”,“是壮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当然,由于水平有限、时间短等原因,这本辞典还不能说是十全十美,总之是做了一件好事。
4、组织会员参加壮族传统文化调查。
为了弥补五十年代壮族社会历史调查时对壮族传统文化调查不够,所获资料较少的缺陷,为壮学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翔实的材料,在自治区民委的安排和资助下,区民族研究所于1991年下半年组织了对壮族传统文化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队分为四个组分赴桂西、桂北、桂东、桂南和桂中有关县市,然后集中赴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县,按拟定的提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参加调查的同志全部为我会会员,他们以满腔的热情,顶着烈日酷暑,深入壮族的村村寨寨。为了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住在群众家里,在与群众共同生活的同时进行谈访考察。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共获得了200 多万字的调查资料,对这些调查材料,我们将有计划地编辑出版,以充分发挥它在壮学研究中的作用。
5、组织会员参加《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合作项目。
1990年底,广西区民委以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的名义,与泰国艺术大学签订了联合进行《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项目(当时广西壮学学会尚未成立)。我担任项目中方负责人,我会副秘书长覃圣敏同志担任项目实施负责人,参加项目的专家学者基本上是壮学学会的会员,其中以广西民族研究所为主,还有广西民族学院、广西社科院、区语委、文化系统的一些同志。当时这个项目是准备用广西壮学学会的名义与泰方签订协议的,但壮学会还在筹备之中。目前项目已进行了5年, 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壮泰两个民族的史前文化、体质形态、语言文字、生产生活习俗、传统建筑、人生礼仪、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习惯法规、社会结构、文学艺术、文化教育、传统科学技术等。共分三步进行:一是双方学者互访,到农村进行调查,收集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二是按共同提纲分别撰写材料进行对比研究;三是用中泰两种文字分别出版《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一书,并决定举行国际学术讨论会。目前双方已各完成90万字的材料文稿,并进行了翻译,进入了比较研究阶段,按计划今年秋季在曼谷举行“壮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个项目的实施,对加深壮泰两个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广西对东南亚的开放,促进中泰友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1991年,泰方专家代表团到广西壮族地区考察回去后,即编写出版了《壮族:泰族古老的兄弟》一书,不仅宣传了正在进行的合作项目,而且第一次揭示了壮泰两个民族的渊源关系,旋即在泰国掀起了一股“壮族热”,随后有一批批学者来访,力图进一步了解壮族及壮泰民族的历史渊源。《壮泰》项目泰方最高负责人,泰国艺术大学董事长、企业家春逢博士应我们的邀请来广西南宁、北海考察后,即决定来广西投资,已与南宁机械厂签订合资建设摩托车生产线的协议,泰方第一期投资3000多万美元,该项目目前已经实施。
6、 组织部分会员参加由我会名誉会长张声震研究员主编的《壮族通史》。
张声震名誉会长主编的《壮族通史》是自治区的重点课题,是继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编著的《壮族通史》之后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和反映壮族历史的著作。共有33位专家学者参加编纂,其中有28名为广西的专家学者,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壮学会会员。经过作者们几年的艰苦努力,该书去年已送民族出版社,近期内即可与读者见面。这本《壮族通史》的突出特点和成就是:系统性和全面性;对壮族族源、是否经过奴隶制、侬智高的国籍及其起义的性质、壮族文字等以往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历史阶段的划分上,突破了中国通史按朝代分期的局限,根据壮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体制形态和性质特征,分为远古时代;奴隶制形成时期;羁縻制度——奴隶制度发展时期;土司制度——封建领主制度时期;资本主义入侵和军阀统治——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时期。这本书充分运用了壮族历史等各个研究领域的成果,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读者。
7、编辑出版《壮学论集》。
原计划1991年1 月广西壮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以后,即把提交会议的论文编辑出版,但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直到1994年,才得以开始此项工作。经过编辑组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将稿件筛选编辑后送广西民族出版社,在该社的大力支持下,这本书在短时间内得以顺利出版。这是第一本以“壮学”为名的论文集,它反映了壮学会初创阶段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论文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壮族政治、历史、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经济、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及壮族历史人物等,几乎包括了壮学所包涵的各个学科领域。这本书的出版是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系统论述壮学的成果问世。
二、学会会员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使壮学研究成为我区社会科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在壮族古籍整理方面,在本会名誉会长、自治区民族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组长张声震同志的领导和组织下,区古籍办以及蓝鸿恩、黄宝山、农冠品、陈天枢、黄子义等壮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壮族古籍整理取得了丰硕成果。继八十年代末整理出版《古壮字字典》、壮族古代文人著作(3本)以后,从1991年至今, 又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等重要古籍。《布洛陀经诗译注》是一部壮族的创世史诗,是将流传于红水河及左右江流域的8 种古壮字抄本的五言体巫教经诗汇编而成,全书分8篇,5741行,融神话、宗教、 伦理、民俗于一体。《布洛陀经诗译注》的出版,为研究壮族的宗教、哲学思想、生活史、经济史、社会发展史及语言、文学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从而拓宽了壮族深层文化研究的领域,为壮学研究奠定了一块基石。《布洛陀经诗译注》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澳大利亚麦克理大学汉学系教授贺大卫博士多次到广西,对《布洛陀》的流传情况和演唱活动进行考察,正着手翻译成英文版出版。《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是根据田东县思林镇仰岩歌圩流传的古壮字抄本整理的,是《壮族民歌古籍集成》的首卷。该集成计划收集壮族民间的劳动歌、风俗歌、情歌、苦情歌、历史传说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八大类,每大类分若干册出版,而《嘹歌》不过是“情歌”中的一部。《嘹歌》用古壮字抄写,分为《日歌》和《夜歌》两大部,共收入五言四句体男女对唱山歌4000多首,16000多行, 为反映右江河谷一带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的传统民歌,是一部篇幅宏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史诗性作品,对研究明代前后的壮族社会生活及传统民歌艺术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研究方面,除上述张声震同志主编的《壮族通史》以外,还有本会理事白耀天同志的百万字的《壮族诸姓土官谱系考信录》,张声震同志主编的《壮族研究丛书》之一:苏建灵博士的《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之二:粟冠昌教授的《广西土官制度研究》。这些著作在壮族社会发展断代史研究方面都有突破,解决了不少前人尚未解决的难题。此外,在壮族经济史方面,有本会理事黄雄鹰等同志的《右江流域壮族经济史稿》,这是在没有任何现成参考史料的情况下,经作者们数年的艰苦调查而写成的著作,它以丰富、翔实的调查资料,揭示了右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填补了区域性民族经济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亦为壮族经济史研究开了个好头,探出了路子。
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方面。关于壮族体质形态的特点、渊源,以及壮族与周围民族的历史渊源上的区别和联系,是研究壮族族源和民族关系史中的重要课题,而以往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1992年,由广西民族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联合组织,李富强、朱芳武等本会会员为主组织的调查组,对广西龙胜、马山、大新三县的壮族聚居点进行居民活体调查,又对柳州大龙潭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骨进行测量,获得了大量有科学价值的数据,发表了一些论文。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一书(李富强、朱芳武著),以翔实的材料论证了壮族是我国岭南的土著民族,其在血缘上与傣、泰、黎、侗等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它与壮族史研究的成果相印证,对人们了解壮族的历史源流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壮族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除前面提到的《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课题外,近年来我会会员还发表了一批有理论深度的论文,如蓝鸿恩的《壮族原始哲学初探——壮族古代文化思考》、岑贤安的《壮族道德哲学探论》、丘振声的《壮族图腾的产生和演变》、凌树东的《壮族宗教辨析》、黄伦生的《苦难意识的文化投影——壮汉苦难意识的成因及文化影响比较》、潘其旭的《花山崖壁画——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化》等等。还出版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如郑超雄的《壮族审美意识探源》、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的《左江崖壁画艺术寻踪》、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蒙光朝的《壮师剧概论》、韦苏文的《壮族悲文化》、廖明君的《壮族生殖崇拜文化》、邵志忠的《壮族文化的重组与再生》、刘映华的《壮族古俗初探》、丘振声的《壮族图腾考》等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好评。
在壮族经济研究方面。近年来,本会理事陆群和及本会会员俸代瑜、胡敏等同志坚持对壮族聚居的红水河流域进行经济开发与民族问题调查,于1995年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红水河开发与民族问题》,该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会理事李甫春同志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开辟盘阳河流域长寿旅游区带动东、巴、凤脱贫致富的可行性研究及开发思路》论文。受到好评,并得到自治区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在壮族教育研究方面。由本会会员李彦福、何龙群两同志共同编写的《壮族教育史》,系统阐述了壮族教育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是民族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开创之作。
在壮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本会会员房英、张增业等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巴尼博士合作,编写了《壮泰语辞典》一书,于1993年在泰国出版。本会理事蒙元耀等与设在美国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派出的专家合作编纂《壮英汉对照大辞典》,此项工作已进行了两年。
此外,在本会理事黄汉儒同志的带领下,近年在壮族医药古籍整理及壮医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在广西壮学学会的组织、推动和影响下,我区壮学研究队伍正在形成、壮大。
1991年初广西壮学学会成立时,申请参加学会的有250多人, 学会成立后不久,扩大到275人。目前在册的已达280多人,此外还有不少同志要求参加,但尚未办理手续。一些同志虽未申请参加,但已在不同岗位和领域从事壮学研究。最使我们感动的是,1991年学会成立不久,便承担了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和区民委交给的编纂《壮族百科辞典》的任务。学会一发出号召,学会会员便涌跃参加,还有许多尚未参加壮学会的同志,也纷纷响应,很多同志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集中到科学活动中心加班写稿编稿,参加编纂这本书的作者(包括地、市、县的作者)达到550多人。正是通过这些壮学研究项目, 检阅和发展了壮学研究队伍,也锻炼和培养了壮学研究人才。
我们不仅有了壮学研究的队伍,而且有了相应的研究机构。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机构编制实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批准成立广西壮学研究中心,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壮学研究的关心和重视。同时,区内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也加强了对壮学的研究,特别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等,近年来在壮学研究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为了支持和促进壮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学术论坛》、《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相继开辟壮学研究专栏,通过这些专栏也培养了壮学研究人才。广西民族出版社除了正常出版有关壮学研究的书籍外,还特别出版《壮族研究丛书》,为壮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在我们的会员中,还有一些同志为壮学走向世界作了有益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西民族研究所的覃圣敏同志除了主持《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的实施外,还与不少国外及台湾、香港的研究机构联系,商讨共同进行壮学研究的有关问题。1991年他组织一部分会员与日本立教大学学者联合进行东兰县兰阳村壮族“蚂节”的调查,共同撰写《兰阳村壮族蚂节》一书,在日本出版,日本几大报纸作了报道,我国《参考消息》作了转载。广西壮学研究中心的岑贤安、李甫春、潘其旭等同志积极与法国、泰国等国学者联系合作开展对壮族历史、语言、节日的研究,向国外宣传壮族,他们合作编写了《中国壮族的历史与风情》一书,已翻译成泰文在泰国出版,他们接待的泰国西北大学学者,回国后编写出版了《从广西、云南到兰那》一书,介绍壮族、傣族与泰族的历史文化关系。本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的范宏贵教授,多次赴越南访问,向越南学者介绍广西壮学研究的情况,并与他们商讨有关的合作项目。自治区古籍办的罗宾等同志也为壮族古籍研究走向国外做了不少工作,1995年10月5日, 新华社以《壮学研究走向世界》为题发了电讯,报道了近年来壮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也使我们感到,在推动壮学走向世界方面,上述同志以及我们学会中的其他许多同志作出了贡献。
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原自治区副主席、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同志和原自治区文联顾问、学会顾问蓝鸿恩同志等老一辈的领导,他们都是七十高龄的同志,以深厚的民族感情支持、关心壮学研究,不仅身体力行从事壮学研究,更时时关心壮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壮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壮学研究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其中包含了他们的许多心血。
几年来,广西壮学学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而开展学术研究。由于会员们和热爱壮学的专家们的辛勤劳动,壮学作为一个民族的综合性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公认和确立。虽然学会成立的时间不长,又因各种条件所限,团体性的学术活动举行不多,但是,我们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为壮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四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的宗旨,朝着“让国内外了解壮族,使壮族走向世界”的目标,开展学术研究等活动。学会在联络、团结广大专家学者进行壮学研究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过去几年学会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仍缺乏应有的活力,希望理事们多提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加强学会工作,通过学会去团结、联络、协调、组织广大学者,更好地促进壮学研究的繁荣,为实现我区“九·五”计划和2010年宏伟规划作出新贡献!
注释:
〔1〕本文为余达佳同志在1996年2月5 日举行的广西壮学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广西壮学研究基金捐赠仪式上的报告,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了解近年来壮学研究的情况,特予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