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傅氏算法的几个问题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郭浩成[1](2021)在《基于CFD和神经网络的三体船快速性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当今,随着对高性能船舶各方面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机械设备要布置在战舰上,对于常规的单体船而言,为了增大舱容,在保证船长和型深不变的情况下,只能增加船宽,但这也同时极大的增大了船舶阻力,为了保证战舰依旧具有良好的快速性,这势必大大增加燃油的消耗,所以考虑对传统船型进行改进和创新。为了保证增大舱容和甲板面积,同时又能保证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和较低的能耗,相较于传统的单体船,三体船在稳性、快速性、抗沉性、耐波性和总布置方案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本文围绕三体船船型各片体中间的间距和片体前后相对位置变化对整体船型方案的快速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建立了覆盖整体可行设计空间的各种典型设计参数组合的设计方案样本点,对针对所有样本点方案,利用水动力学模拟软件,对设计船型的航行快速性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样本点后建立神经网络,并利用样本点数据集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进而可以利用网络模型来预报设计空间内所有可行设计方案的快速性能。该结果对于船型设计初期设计参数反复论证,以及实船航行中如果片体间距可调时,实时给出片体间距调节的决策建议,以获得最好的航行性能。本文具体研究内容有:1.基于DT’MB 5415船型,在傅氏数Fr=0.28时,分析CFD数值模拟的网格划分的影响因素对计算精度与效率的影响,将船模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对,找寻最适合本文船型计算模拟的流域因素组合,并将最优网格应用于下章节三体船的数值模拟。2.基于某高速战舰,提出区别于传统三体船的新型三体船,利用前文创建的最优网格及参数设置,在STAR-CCM+平台模拟计算Fr-0.1-0.6范围内,15种不同侧体布置状态下的阻力性能,分析侧体的位置布局对高速三体船快速性的影响,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3.BP神经网络的样本为CFD的计算结果,用训练后的最优网络,预测不同Fr、不同侧体纵、横向布置,所对应的最小阻力值,为建造可随航速的变化而实时改变侧体位置布局,以保证最小阻力值,提高三体船快速性提供了可能。与传统CFD数值模拟计算相比,BP网络既满足精度要求,又极大缩短计算时间,同样适合大规模的预测计算,具有一定工程实际应用意义。
韩笑,王凡,孙杰,蒋剑涛[2](2021)在《基于较高采样频率的MATLAB的微机保护傅氏算法仿真》文中研究说明在微机保护中,傅氏算法和微分算法都是常用的算法,随着采样频率的提高,微机保护对算法的速度和精度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MATLAB对各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发现采样频率较高的半波傅氏算法有着良好的精度和速度,可替代采样频率较低的全波傅氏算法和微分算法。
张雨[3](2020)在《新西兰下哈特三维复杂工程场地地震动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大尺度复杂工程场地地表地震动的合理预测是确定地表地震动放大的关键环节,对工程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受到计算技术及计算手段的限制,工程中通常只能建立一维、二维简化的数值模型预测复杂工程场地地表地震动的放大效应,因此预测结果还不足以完全体现复杂场地对地表地震反应的影响。实现对三维大尺度复杂场地地表地震动特征的合理预测一直是提高抗震设防及抗震设计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借助“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利用Open MP并行计算技术将单机版自主开发的三维场地地震反应程序成功移植至该超级计算机,成功实现了一个节点上全部24个处理器核的并行计算功能,大幅度提高了原有程序的计算效率和计算规模,使其可适用于大尺度三维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本文选取地震灾害较为频繁且具有丰富台站观测地震记录的新西兰下哈特盆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新西兰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GNS)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建立了该盆地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成功实现了对该盆地各类地震反应的预测,依据计算结果讨论了该盆地的盆地效应、地震反应特征及地表放大特征等。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现有并行计算在复杂工程场地的应用进行总结,对各类盆地面波效应、聚焦效应以及边缘效应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2、利用Open MP并行计算技术,对现有基于三维时域显式算法及透射人工边界的串行程序进行改写,使之成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运行。对改写后的程序进行了并行效率及合理性测试。3、建立了新西兰下哈特盆地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下哈特盆地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三维场地模型下盆地的频散特征,盆地的面波效应、聚焦效应和边缘效应等。4、基于新西兰地质灾害信息网选取小、中、大三次实际地震记录信息,确定地震输入,对观测台站位置地表地震反应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记录进行对比,研究本文所建立模型的预测能力。5、选取地表反应有代表性的输出点,建立相对应的一维模型预测地表反应,对比分析本文三维模型及传统一维模型反应结果的传递函数和加速度反应谱的差异,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6、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并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翁文婷[4](2015)在《减小非周期分量影响的电气量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实际电力系统中,输入信号中的非周期分量以及许多随机高频分量严重影响电气量计算,导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测量准确度达不到要求。傅氏算法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微机保护算法,受非周期分量的影响较大;而R-L模型算法仅适用于输电线路的阻抗计算。传统曲线拟合法虽然精度高、数据窗灵活,但由于计算量大、传统方法效果不理想,并没有被广泛应用。通过对比分析傅氏算法和曲线拟合算法在非周期分量影响下的精度问题,本文结合110kV及以上输电系统的具体情况,提出几种能减小非周期分量影响的电气量计算方法。首先,针对传统曲线拟合法利用直线拟合非周期分量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二次曲线拟合非周期分量的改进算法。其次,为减小算法受干扰信号的影响,本文提出引入非周期分量共有因子的改进算法,并进一步得到滤除衰减直流分量的改进算法。最后,文章提出估算非周期分量的改进算法,减小一定衰减时间常数范围内的误差及算法的计算量。本文利用MATLAB对改进算法进行理想信号算例分析,并通过PSCAD仿真信号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以上几种改进算法的精度、抗频率波动能力、抗干扰能力及响应速度各有不同,与传统算法相比精度较高。实际应用中,可以综合考虑各算法的优势和劣势,单独或将几种算法配合使用,以达到减小非周期分量对电气量计算精度影响的目的。
张波[5](2013)在《特高压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暂态过程非常严重,给继电保护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论文从全面分析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暂态过程着手,对适用于特高压线路的保护实用方案进行研究,同时探索滤波精度更高的保护算法和性能更好的保护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文通过运算法对特高压线路故障时的暂态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够直观的估计暂态过程中暂态特征的估算方法,能较准确的对暂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为更好的认识暂态过程和研究保护特性以及滤波算法提供了基础。针对目前应用的距离保护算法和保护方案应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时存在暂态超越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两种基于半波傅氏的平滑算法:半波傅氏累计平滑算法和半波傅氏半周平滑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够防止特高压线路暂态超越的距离保护实用方案,并通过对两种特高压输电线路仿真系统的暂态超越情况进行全面仿真,得到了保护实用方案的算法组合和对应的门槛参数。仿真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两种平滑算法相配合构成保护方案,效果优于传统方案。论文提出的距离保护方案已在实际的高压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中获得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为提高距离保护范围和动作速度,论文对主频模型的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实时估算主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案,该方案能有效的降低区外故障超越程度,较大的增加保护范围,同时提高区内故障动作速度。为更好地认识继电保护滤波算法并提高其滤波能力,论文对由正交滤波器对构成的相量算法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并以窗函数系数为参变量,推导了基于正余弦滤波器对的相量算法的通用离散时域算式和最大幅频特性。论文以发电机匝间保护为例,针对继电保护对某些典型特征谐波的滤波要求,提出了搜寻最佳窗函数系数的设计方法,使得算法在有效滤除特征谐波的同时能够兼顾对其他非特征谐波的抑制。论文在分析同杆双回线路不同零序电流补偿系数(K值)的取值方法及其对保护动作范围影响的基础上,对特高压1000kV皖电东送工程同杆双回线路沿线各点故障的保护测量阻抗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特高压1000kV皖电东送工程距离保护的实际整定方案,即接地距离Ⅰ段和Ⅱ段的零序电流补偿系数统一采用高定值,能够在保证距离Ⅰ段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距离Ⅱ段的灵敏性。
杨晓玲[6](2010)在《矿用高压开关微机综合保护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矿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井下供电容量不断增大、电网电压不断提高,高压供电距离的不断增加,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连续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矿用隔爆高压馈电开关作为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终端线路的主保护,对于电缆和变压器发生短路、过流、漏电和电缆损坏等故障起保护作用,从而保证其控制的整个高压线路的供电安全。但伴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安全与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技术装备已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尤其是不能满足数字时代安全的要求。煤矿安全生产迫切要求更加可靠、灵敏、准确和安全的数字化产品装备。本文以此为背景,针对矿用高压开关综合保护研发中涉及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综合全文,论文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对于进一步提升保护系统的性能,提高煤矿井下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和供电自动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主要工作如下:对微机保护常用的算法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电力系统故障时故障电流和电压所表现出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傅立叶改进算法,并对新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多方面的仿真研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很好的抑制故障信号中的衰减非周期分量,求出的幅值和相位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为在继电保护中进行幅值和相位比较提供了依据。煤矿井下环境恶劣,信号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因此需要对现场采集的各种信号进行预处理。本文提出了基于融合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并运用于数字低通和带阻F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为系统保护信号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技术进步以及故障录波信息网的建立使大量故障暂态信息的利用成为可能,也为供电系统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信息源——故障后电流、电压等暂态电气量。针对这些电气量隐含的故障特征,提出基于小波包特征提取的BP-PSO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对实现事故情况下科学调度、尽快排除故障、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充分利用单片机丰富的位操作指令,提出一种按键状态识别算法并编制了程序,使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按键的抖动而造成的误判。完成了保护系统的软硬件开发。首先用所设计的FIR低通和带阻数字滤波器用于对采集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得到满足算法要求电信号的谐波分量,之后通过运用改进傅氏算法实现了用于三相短路的“相敏保护”功能和用于选择性漏电的“基于零序电压电流五次谐波比相的漏电保护”功能,有效简化了硬件电路设计,使系统整体性能达到最优。最后给出了保护系统在某矿井的实际应用效果。对于提高采区供电系统保护动作的选择性和可靠性,改善采区供电质量,减少设备故障率,进而减少因故障频发而造成的无计划停电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方晖洋[7](2009)在《电力系统变压器微机保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及其重要的设备,因此,变压器微机保护自从出现以来,不断经过人们的改进和发展,现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而当微机保护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时,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针对变压器微机保护现存的一些问题,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在深入了解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的基础上,对不平衡电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以及电流互感器(CT)饱和对差动保护的影响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尤其是对剩磁对CT饱和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剩磁的大小与CT的饱和时间成反比,而饱和时间的增大对变压器保护是有利的,应采取措施减少剩磁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次,综合分析比较了目前励磁涌流与内部故障电流鉴别原理的优点和不足,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励磁涌流鉴别方法,该方法与以往基于αβ0坐标系的瞬时无功功率鉴别方法不同,采用基于dq0坐标系下的广义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来进行判断,更具有实用性。并通过MATLAB建立了仿真系统模型,对变压器发生励磁涌流时与发生内部故障时,以及空投于内部故障时做了大量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区分励磁涌流与内部故障,但对轻微匝间短路的区分不是很明显,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另外,针对目前傅氏改进算法中实虚部混乱问题,在给出了输入信号不同时正确的傅氏表达式的基础上,对几种典型的改进算法进行修正,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对这几种改进算法做综合性能比较,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为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顺应目前微机保护发展对软、硬件系统要求的主流趋势,给出一种基于双DSP结构的微机保护软、硬件系统结构方案,并对其中主要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流程图进行了设计和详细的分析介绍。
温荣[8](2008)在《CVT暂态对串补线路距离保护影响及其新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压互感器技术的发展,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Capacitive Voltage Transformer)以其独特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高压和超高压电网。然而,CVT的串联电容器分压结构及其内部非线性元件造成了CVT一次电压突变时二次侧出现较大的暂态误差,该暂态误差甚至导致距离保护的超越动作。CVT的暂态误差大小主要受内部参数、负载情况及故障电压角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串补电容器的投入会更加加剧其暂态误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克服CVT暂态过程对距离保护影响的新方案。本文首先阐述了CVT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其对串补线路距离保护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理论分析,并在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器(RTDS)中对距离保护的动作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结果,结合目前微机保护算法,论文针对CVT暂态电压信号的特点及传统距离保护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全波与改进半波傅氏算法相配合的新算法解决方案,从而克服CVT暂态误差对距离保护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利用RTDS对改进的距离保护动作性能进行仿真校验,通过与传统距离保护性能比较及对仿真试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新算法解决所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算法同样适用于非串补线路的电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程春和[9](2008)在《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应用》文中认为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在线检测、电能质量分析评估与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提取更多的反映系统动态特征的信息。电力系统暂态量中包含非常丰富的信息,在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都有极高研究和应用价值,但是,信息提取与区分的难度也明显增大。因此各种数学工具被不断地应用到电力系统工程信号处理中来。本文从电力工程信号处理的角度出发,对电力系统常用的工程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包括典型滤波算法、小波变换、数学形态学、HHT变换和S变换。在Matlab和C环境下实现了以上算法,并应用于电力系统信号消噪与滤波、信号奇异性检测、电能质量检测、系统低频振荡检测和故障行波选线、选相和测距中。仿真算例和实际工程数据算例表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学习研究并总结了常用典型滤波算法。(2)学习研究了小波分析基本理论,并重点研究了其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消噪滤波、信号奇异性检测、行波故障选相和行波故障测距中的应用。(3)学习研究了数学形态学基本理论,并重点研究了其在电力系统暂态信号消噪滤波和信号奇异性检测中的应用。(4)学习研究了HHT变换方法基本理论,研究了其在电能质量检测、系统低频振荡检测、信号消噪与滤波以及信号奇异性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发现HHT变换在故障行波波头精确定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提出了基于HHT故障行波波头精确定位方法。理论仿真和实际线路故障行波电流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力地验证这一方法的正确性和精确性。(5)学习研究了S变换基本理论,研究了其在电能质量检测中的应用。首次提出将S变换应用于行波波头检测、系统低频振荡检测领域的方法。
刘靖[10](2008)在《电力变压器微机主保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设备,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变压器容量不断增大,它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变压器保护的快速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压器的可靠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系统运行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继电保护系统是一种能反映电力系统故障和不正常状态,并能在系统故障和不正常状态出现时,及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自动化设备。它的任务就是自动、迅速和有选择地切除故障组件,使系统免遭损坏。微机保护作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供电质量的工具,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110KV变压器的继电保护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DFT的微机保护算法,给出了保护系统的硬件结构、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本文所研制的微机保护装置具有动作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该装置经现场调试,初步运行状况良好,完全满足系统要求的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并且已经通过了国家电力相关部门的质量认证。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对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历史、现状、技术特点及其发展方向作了简述,引入了变压器微机主保护方案,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任务;第二章对微机保护常用算法作了分析和推导,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DFT的微机保护算法;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及其工作原理;第四章设计了以Freescale的基于RISC技术的工业级芯片MCF5282作为系统CPU的硬件平台架构;第五章对系统进行了软件结构设计,对各个模块的功能做了具体介绍;第六章结束语对本文研究工作作了总结并提出了后续研究工作。
二、应用傅氏算法的几个问题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傅氏算法的几个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和神经网络的三体船快速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体船国内外发展 |
1.2.2 水动力性能线性理论研究 |
1.2.3 水动力性能船模实验研究 |
1.2.4 水动力性能粘性流场数值研究 |
1.2.5 水动力性能实船实验研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主体框架 |
2 粘性流场数值模拟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流动控制方程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2.2.3 RANS方程 |
2.3 湍流模型及其应用 |
2.3.1 k-ε模型 |
2.3.2 k-ω模型 |
2.4 边界条件 |
2.4.1 入口边界条件 |
2.4.2 出口边界条件 |
2.4.3 对称边界条件 |
2.4.4 壁面边界条件 |
2.5 网格划分 |
2.6 自由液面的模拟 |
2.7 本章小结 |
3 DTMB5415 的网格划分及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基本船型介绍 |
3.3 船模数值模拟设置 |
3.3.1 控制方程 |
3.3.2 计算流域设置及边界条件 |
3.4 网格因素的影响性分析 |
3.4.1 船体表面网格尺寸的讨论 |
3.4.2 第一层网格厚度的讨论 |
3.4.3 最佳网格划分方法 |
3.5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3.5.1 阻力数值结果 |
3.5.2 波形图分析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三体船阻力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三体船模型与布置状态 |
4.2.1 三体船型的构建 |
4.2.2 15 种布置状态 |
4.2.3 三体船航速设置 |
4.2.4 三体船型的流域设置 |
4.2.5 三体船型的网格划分 |
4.3 三体船总阻力及总阻力系数曲线分析 |
4.3.1 总阻力分析 |
4.3.2 总阻力系数分析 |
4.4 三体船摩擦阻力及摩擦阻力系数曲线分析 |
4.4.1 摩擦阻力理论计算 |
4.4.2 摩擦阻力数值模拟 |
4.5 三体船剩余阻力及剩余阻力系数曲线分析 |
4.5.1 三体船剩余阻力分析 |
4.5.2 干扰阻力分析 |
4.5.3 兴波云图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神经网络在三体船布局优化的应用 |
5.1 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
5.1.1 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基本理论 |
5.1.2 人工神经元模型结构 |
5.1.3 激活函数的类型 |
5.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
5.1.5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 |
5.2 BP神经网络 |
5.2.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5.2.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5.2.3 BP网络局限性与改进 |
5.3 BP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
5.3.1 输入层与输出层神经元个数确定 |
5.3.2 隐含层层数与节点数确定 |
5.3.3 初始权值的确定 |
5.3.4 学习率的确定 |
5.3.5 网络各层之间激活函数的确定 |
5.4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
5.4.1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5.4.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
5.5 实际计算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较高采样频率的MATLAB的微机保护傅氏算法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算法 |
1.1 全波傅氏算法 |
1.2 半波傅氏算法 |
1.3 微分算法 |
2 不同算法的频谱仿真及效果对比 |
2.1 仿真程序说明 |
2.2 效果对比 |
3 不同算法的波特图仿真与效果对比 |
3.1 仿真程序说明 |
3.2 效果对比 |
4 结语 |
(3)新西兰下哈特三维复杂工程场地地震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复杂场地并行计算研究综述 |
1.3 沉积盆地地震效应研究综述 |
1.3.1 盆地的面波效应 |
1.3.2 盆地的聚焦效应和边缘效应 |
1.4 时域显式算法在地震反应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二章 三维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并行计算方法及验证 |
2.1 引言 |
2.2 时域逐步积分显式有限元法 |
2.2.1 内域计算 |
2.2.2 透射人工边界 |
2.3 时域逐步积分显式有限元法在“天河二号”上的并行实现 |
2.3.1 天河二号简介 |
2.3.2 OpenMP并行计算原理 |
2.3.3 三维分析程序的优化与并行开发 |
2.4 并行性能测试及数值验证 |
2.4.1 并行性能测试 |
2.4.2 数值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西兰下哈特盆地频散特征及盆地效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新西兰下哈特盆地简介 |
3.3 新西兰下哈特盆地频散特征分析 |
3.3.1 模型参数 |
3.3.2 频散特征分析 |
3.4 新西兰下哈特工程场地盆地效应分析 |
3.4.1 模型参数 |
3.4.2 盆地的聚焦效应分析 |
3.4.3 盆地的边缘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西兰下哈特盆地实际地震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模型参数 |
4.3 下哈特盆地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
4.3.1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 |
4.3.2 输入地震动的反演 |
4.3.3 输入地震动频谱特征分析 |
4.3.4 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记录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西兰下哈特盆地传递函数及反应谱分析 |
5.1 引言 |
5.2 模型分析 |
5.3 传递函数幅值谱分析 |
5.4 反应谱分析 |
5.4.1 地震动输入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减小非周期分量影响的电气量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微机保护算法的发展概况 |
1.2.1 傅氏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最小二乘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传统微机保护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2.1 引言 |
2.2 傅氏算法分析 |
2.2.1 傅氏算法基本原理简述 |
2.2.2 傅氏算法受非周期分量影响分析 |
2.2.3 傅氏算法受频率波动影响分析 |
2.2.4 傅氏算法计算时间 |
2.3 曲线拟合法分析 |
2.3.1 曲线拟合法基本原理简述 |
2.3.2 曲线拟合法受非周期分量影响分析 |
2.3.3 曲线拟合法受频率波动影响分析 |
2.3.4 曲线拟合法计算时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二次曲线拟合非周期分量的改进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二次曲线拟合的改进算法 |
3.2.1 二次曲线拟合的改进方法 |
3.2.2 基于二次曲线的改进曲线拟合法 |
3.3 静态算例分析与验证 |
3.3.1 简单故障电流信号验证 |
3.3.2 复杂故障电流信号验证 |
3.4 动态算例分析与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引入非周期分量共有因子的改进算法 |
4.1 引言 |
4.2 引入共有因子的改进算法 |
4.2.1 共有因子的引入及求取方法 |
4.2.2 引入共有因子的改进曲线拟合法 |
4.2.3 引入共有因子的改进傅氏算法 |
4.3 静态算例分析与验证 |
4.3.1 简单故障电流信号验证 |
4.3.2 复杂故障电流信号验证 |
4.4 动态算例分析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估算非周期分量的改进算法 |
5.1 引言 |
5.2 估算非周期分量的改进算法 |
5.2.1 非周期分量估算方法 |
5.2.2 估算非周期分量的改进曲线拟合法 |
5.2.3 估算非周期分量的改进傅氏算法 |
5.3 静态算例分析与验证 |
5.3.1 简单故障电流信号验证 |
5.3.2 复杂故障电流信号验证 |
5.4 动态算例分析与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5)特高压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0.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0.2 课题研究现状 |
0.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暂态特征 |
1.1 单相系统的故障暂态特征 |
1.1.1 电流故障分量拉式表达式 |
1.1.2 暂态分量的频率 |
1.1.3 各频率分量的幅值 |
1.1.4 暂态噪声分量的衰减 |
1.1.5 电压故障暂态分量 |
1.2 故障暂态特征估算方法 |
1.2.1 主频的近似计算公式 |
1.2.2 主频分量幅值的近似计算公式 |
1.3 不同参数对暂态特征的影响 |
1.3.1 线路参数的影响 |
1.3.2 并联电抗器的影响 |
1.4 三相系统的故障暂态特征 |
1.4.1 三相系统的解耦 |
1.4.2 电流故障分量拉式表达式 |
1.4.3 暂态特征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防止暂态超越的距离保护实用方案 |
2.1 暂态超越的概念 |
2.2 引起暂态超越的因素 |
2.2.1 线路参数的影响 |
2.2.2 CVT暂态的影响 |
2.3 距离保护算法 |
2.4 防止暂态超越的保护判据 |
2.4.1 电压差系数的概念 |
2.4.2 电压差系数与超越程度的关系 |
2.5 防止暂态超越的距离保护实用方案 |
2.6 保护方案定值的选取建议 |
2.7 特高压输电线路仿真系统介绍 |
2.7.1 750kV特高压线路试验系统 |
2.7.1.1 线路参数 |
2.7.1.2 并联电抗器参数 |
2.7.1.3 等值系统参数 |
2.7.2 1000kV特高压示范工程 |
2.7.2.1 线路参数 |
2.7.2.2 并联电抗器参数 |
2.7.2.3 变压器参数 |
2.7.2.4 等值系统参数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主频实时估算的快速距离保护 |
3.1 最小二乘算法简介 |
3.1.1 算法基本原理 |
3.1.2 算法噪声模型 |
3.2 基于主频模型的最小二乘算法 |
3.3 主频的实时估算 |
3.4 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案 |
3.4.1 保护方案的提出 |
3.4.2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正交滤波器对的相量算法 |
4.1 继电保护的相量算法 |
4.1.1 相量算法的概念 |
4.1.2 相量算法与滤波器的关系 |
4.1.3 正交滤波器对构成的相量算法 |
4.1.4 算法的频率特性 |
4.2 正弦和余弦滤波器 |
4.2.1 窗函数及其频率特性 |
4.2.2 滤波器的频率特性 |
4.3 基于正余弦滤波器对的相量算法 |
4.3.1 数据窗长度为半周波整数倍 |
4.3.1.1 算法频率特性 |
4.3.1.2 算法的离散化形式 |
4.3.2 数据窗长度为一般值 |
4.3.2.1 算法频率特性 |
4.3.2.2 算法的离散化形式 |
4.4 滤除特征谐波的算法设计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特高压1000kV皖电东送线路零序互感及接地距离保护性能分析 |
5.1 零序电流补偿系数K值 |
5.2 双回线路运行方式及零序等效电路 |
5.3 零序电流对K值及保护范围的影响 |
5.3.1 零序电流对K值的影响 |
5.3.2 不同K值对保护范围的影响 |
5.4 特高压皖电东送线路仿真计算及整定建议 |
5.4.1 特高压皖电东送输电工程 |
5.4.1.1 线路参数 |
5.4.1.2 并联电抗器参数 |
5.4.1.3 等值系统参数 |
5.4.2 仿真计算 |
5.4.3 距离保护整定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矿用高压开关微机综合保护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 |
1.1.1 继电保护的发展 |
1.1.2 微机继电保护的发展与特点 |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1 选题的意义 |
1.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矿井高压电网常用保护原理与算法 |
2.1 常用保护原理分析 |
2.1.1 短路保护 |
2.1.2 选择性漏电保护 |
2.2 微机保护常用算法 |
2.2.1 傅立叶算法 |
2.2.2 电压、电流的滤序算法 |
2.2.3 相电流突变量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除衰减直流分量影响的傅氏改进算法 |
3.1 傅立叶算法性能分析 |
3.1.1 傅氏算法的误差分析 |
3.1.2 傅氏算法的频谱分析 |
3.1.3 傅氏改进算法综述 |
3.2 抑制衰减非周期分量影响的傅立叶改进算法 |
3.2.1 差分法 |
3.2.2 并联补偿法 |
3.2.3 基于误差补偿的改进方法 |
3.2.4 通过计算衰减直流分量参数进行补偿的改进方法 |
3.2.5 通过在线计算衰减直流分量参数的改进方法 |
3.3 消除衰减直流分量影响的新改进算法 |
3.3.1 算法原理 |
3.3.2 算法流程 |
3.3.3 算法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数字滤波器设计 |
4.1 粒子群算法 |
4.1.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4.1.2 粒子群算法改进技术综述 |
4.2 基于融合策略的粒子群改进算法 |
4.2.1 算法描述 |
4.2.2 算法流程 |
4.2.3 算法性能测试和分析 |
4.3 改进算法在FIR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 |
4.3.1 数字滤波器设计简介 |
4.3.2 数字低通FIR滤波器设计 |
4.3.3 数字带阻FIR滤波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小波包特征提取的神经网络供电系统故障诊断 |
5.1 引言 |
5.2 基于小波包特征提取的神经网络供电系统故障诊断 |
5.2.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与能量分布特征提取 |
5.2.2 神经网络的设计与训练 |
5.2.3 试验分析与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井高压开关综合保护系统开发 |
6.1 系统硬件设计 |
6.2 系统软件设计 |
6.2.1 主程序设计 |
6.2.2 数据处理及动作判断模块设计 |
6.2.3 人机对话模块设计及标志位的应用 |
6.3 应用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7)电力系统变压器微机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微机保护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分析研究 |
2.1 纵联差动保护原理 |
2.2 不平衡电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
2.2.1 三相变压器接线组别的不同 |
2.2.2 电流互感器型号和参数的不同 |
2.2.3 计算比与实际比不同 |
2.2.4 变压器调压分接头改变 |
2.3 CT饱和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
2.3.1 CT饱和原理分析 |
2.3.2 CT饱和特性仿真分析 |
2.3.3 剩磁对CT饱和的影响 |
2.3.4 CT的抗饱和措施 |
第3章 励磁涌流的鉴别 |
3.1 励磁涌流产生的原因 |
3.2 励磁涌流鉴别原理综述 |
3.2.1 利用电流量的励磁涌流鉴别原理 |
3.2.2 利用电流和电压量的励磁涌流鉴别原理 |
3.2.3 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励磁涌流鉴别原理 |
3.3 新的励磁涌流鉴别原理 |
3.3.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概述 |
3.3.2 鉴别原理的理论基础 |
3.3.3 仿真分析验证 |
3.3.4 判据建立和分析 |
第4章 微机保护算法的分析研究 |
4.1 傅氏算法基本原理 |
4.1.1 全波傅氏算法 |
4.1.2 半波傅氏算法 |
4.2 傅氏算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差分析 |
4.2.1 傅氏算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2.2 傅氏算法的误差分析 |
4.3 改进的傅氏算法和修正 |
4.3.1 改进的全波傅氏算法1 |
4.3.2 改进的全波傅氏算法2 |
4.3.3 改进的半波傅氏算法 |
4.4 改进算法性能的仿真分析比较 |
第5章 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软件系统 |
5.1 DSP技术概述 |
5.2 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系统 |
5.2.1 信号采集电路 |
5.2.2 模数转换电路 |
5.2.3 开关量输入电路 |
5.2.4 开关量输出电路 |
5.2.5 电源电路 |
5.2.6 CAN通信电路 |
5.2.7 双DSP通信电路 |
5.2.8 硬件系统抗干扰措施 |
5.3 微机保护装置的软件系统 |
5.3.1 系统主程序 |
5.3.2 数据采样子程序 |
5.3.3 显示子程序 |
5.3.4 双DSP通信子程序 |
5.3.5 CAN通信子程序 |
5.3.6 软件系统抗干扰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CVT暂态对串补线路距离保护影响及其新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CVT暂态对距离保护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CVT的结构原理及其暂态过程 |
2.1 CVT的基本结构原理 |
2.2 CVT的铁磁谐振及其阻尼器 |
2.2.1 铁磁谐振 |
2.2.2 阻尼器及其分类 |
2.3 CVT的暂态过程 |
2.3.1 暂态电压特征 |
2.3.2 CVT的传递函数 |
第3章 CVT暂态对距离保护的影响分析 |
3.1 CVT暂态误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暂态噪音分析 |
3.1.2 影响CVT暂态响应的因素 |
3.2 CVT暂态对距离保护影响分析 |
3.2.1 微机距离保护原理 |
3.2.2 CVT暂态对全波傅氏算法的影响 |
3.2.3 距离保护的暂态超越 |
第4章 改进距离保护算法 |
4.1 传统傅氏算法分析 |
4.1.1 傅氏算法滤波能力分析 |
4.1.2 傅氏算法的误差来源 |
4.2 改进傅氏算法 |
4.2.1 改进全波傅氏算法 |
4.2.2 改进半波傅氏算法 |
4.3 改进距离保护方案 |
4.3.1 两种数据窗长的傅氏算法分析 |
4.3.2 改进傅氏算法相配合的保护方案 |
第5章 新方法克服暂态超越的仿真论证与分析 |
5.1 仿真测试环境 |
5.1.1 RTDS介绍 |
5.1.2 仿真环境 |
5.2 仿真建模 |
5.2.1 仿真测试模型及其参数 |
5.2.2 距离保护配置 |
5.3 仿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暂态超越的测试 |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线路及发电机模型参数 |
附录B CVT模型参数 |
附录C 仿真控制模块图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各种数学方法的应用介绍 |
1.2.1 典型滤波算法 |
1.2.2 小波分析 |
1.2.3 数学形态学 |
1.2.4 HHT变换 |
1.2.5 S变换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典型滤波算法 |
2.1 引言 |
2.2 傅氏算法 |
2.2.1 傅氏算法基本原理 |
2.2.2 衰减非周期分量引起的误差分析 |
2.2.3 针对衰减非周期分量的改进一 |
2.2.4 针对衰减非周期分量的改进二 |
2.2.5 针对衰减非周期分量的改进三 |
2.3 最小二乘法 |
2.3.1 最小二乘法概念 |
2.3.2 递推最小二乘法 |
2.3.3 消除非周期分量对最小二乘法的影响 |
2.4 卡尔曼滤波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波分析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小波分析基本理论 |
3.2.1 连续小波定义 |
3.2.2 离散小波及二进小波 |
3.2.3 小波多分辨分析及Mallat快速算法 |
3.2.4 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的一些重要性质 |
3.2.5 小波包 |
3.3 小波模极大值与信号奇异性检测 |
3.3.1 小波模极大值定义 |
3.3.2 信号奇异性定义 |
3.3.3 信号奇异性检测与小波模极大值理论 |
3.3.4 B样条小波 |
3.4 小波变换信号消噪与滤波 |
3.4.1 小波变换消噪的一般步骤 |
3.4.2 噪声信号的小波变换特特性 |
3.4.3 非平稳信号小波消噪方法 |
3.5 小波在行波故障测距中的应用 |
3.5.1 行波测距原理 |
3.5.2 利用综合模量的单端测距算法 |
3.5.3 仿真算例 |
3.5.4 工程数据验证 |
3.6 小波分析在故障选相中的应用 |
3.6.1 选相依据 |
3.6.2 选相方法 |
3.6.3 仿真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学形态学及其应用 |
4.1 引言 |
4.2 形态学基本理论 |
4.2.1 二值腐蚀和膨胀 |
4.2.2 二值开运算和闭运算 |
4.2.3 结构元素选取 |
4.3 形态学信号滤波与消噪方法 |
4.3.1 形态学滤波原理 |
4.3.2 仿真算例 |
4.4 形态学多分辨梯度变换与信号奇异性检测 |
4.4.1 形态学奇异性检测原理 |
4.4.2 仿真算例 |
4.5 形态学在行波故障测距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HT变换及其应用 |
5.1 引言 |
5.2 HHT变换的基本方法 |
5.2.1 Hilbert变换 |
5.2.2 固有模态函数(IMF)的定义 |
5.2.3 固有模态分解(EMD) |
5.3 HHT变换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5.3.1 采样问题 |
5.3.2端点效应 |
5.3.3 中止条件 |
5.3.4 曲线拟合方法 |
5.3.5 多分辨分析 |
5.4 HHT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检测中的应用 |
5.5 HHT在电能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
5.5.1 谐波分析 |
5.5.2 电能扰动 |
5.6 HHT信号滤波与消噪方法 |
5.6.1 HHT简单滤波器 |
5.6.2 HHT阈值去噪方法 |
5.6.3 仿真算例 |
5.7 HHT信号奇异性检测与精确行波波头定位 |
5.7.1 HHT信号突变点检测 |
5.7.2 工程数据验证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变换及其应用 |
6.1 引言 |
6.2 S变换基本理论 |
6.3.1 S变换定义 |
6.3.2 S变换的性质 |
6.3 S变换在谐波、间谐波检测中的应用 |
6.3.1 检测原理 |
6.3.2 仿真 |
6.4 S电能质量扰动信号检测 |
6.5 S变换在低频振荡检测中应用 |
6.6 S变换在行波信号突变点检测应用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电力变压器微机主保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概述 |
1.2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的发展 |
1.2.1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的发展历程 |
1.2.2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的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的发展趋势 |
1.2.4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的特点 |
1.3 本课题提出的微机保护系统的特点 |
1.3.1 本课题微机保护系统的工作原理 |
1.3.2 适用多种接线变压器 |
1.3.3 采用一种新的基于DFT 的微机保护简易算法 |
1.3.4 数字信号处理采用累加单元(EMAC)提供的DSP 功能 |
1.3.5 硬件电路简洁可靠 |
1.3.6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1.6 本章小结 |
2 变压器微机保护的算法 |
2.1 本课题对微机保护算法的要求 |
2.2 微机保护常用算法 |
2.2.1 微机保护常用算法概述 |
2.2.2 基于正弦函数模型的算法 |
2.2.3 基于周期函数模型的算法 |
2.2.4 基于随机函数模型的算法 |
2.3 本课题提出的基于DFT 的微机保护简易算法 |
2.3.1 本课题采用的微机保护算法 |
2.3.2 基波和各次谐波实部和虚部的简易算法 |
2.3.3 基波和各次谐波幅值和相位的快速查表算法 |
2.3.4 基于DFT 的微机保护简易算法与快速傅氏算法的比较 |
2.3.5 微处理器芯片对微机保护算法的支持 |
2.4 本章小结 |
3 变压器微机主保护的配置与原理 |
3.1 引言 |
3.2 变压器微机主保护的配置与原理 |
3.2.1 差动保护 |
3.2.2 故障分量差动保护 |
3.2.3 各侧绕组过流保护 |
3.2.4 各侧绕组负序过流保护 |
3.2.5 非电量保护 |
3.3 本章小结 |
4 变压器微机主保护硬件平台设计 |
4.1 系统的功能结构 |
4.2 电源模块 |
4.3 CPU 主模块 |
4.3.1 MCF5282 的结构与特点 |
4.3.2 存储器和数据采样电路 |
4.3.3 GPS 校时电路 |
4.4 通讯模块 |
4.4.1 CAN 通讯 |
4.4.2 RS-485 通讯 |
4.4.3 I~2C 总线接口电路 |
4.5 模拟量输入模块 |
4.5.1 输入模块 |
4.5.2 电压方波形成电路 |
4.6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 |
4.7 人机接口模块 |
4.7.1 LCD 电路 |
4.7.2 键盘电路 |
4.7.3 LED 电路 |
4.7.4 打印接口电路 |
4.7.5 通讯电路 |
4.8 此硬件平台的特点 |
4.9 本章小结 |
5 变压器微机主保护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概述 |
5.2 主程序模块 |
5.2.1 主程序结构 |
5.2.2 MCF5282 的初始化程序模块 |
5.2.3 采频程序模块 |
5.3 A/D 中断程序模块设计 |
5.4 故障处理程序模块设计 |
5.5 人机接口程序模块设计 |
5.5.1 人机接口主程序模块 |
5.5.2 通讯程序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与实验 |
6.1 系统调试 |
6.2 系统测试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应用傅氏算法的几个问题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和神经网络的三体船快速性优化研究[D]. 郭浩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较高采样频率的MATLAB的微机保护傅氏算法仿真[J]. 韩笑,王凡,孙杰,蒋剑涛. 电工技术, 2021(08)
- [3]新西兰下哈特三维复杂工程场地地震动特征分析[D]. 张雨.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减小非周期分量影响的电气量计算方法研究[D]. 翁文婷.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5]特高压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研究[D]. 张波. 浙江大学, 2013(07)
- [6]矿用高压开关微机综合保护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应用[D]. 杨晓玲. 北京化工大学, 2010(11)
- [7]电力系统变压器微机保护的研究[D]. 方晖洋. 湖南大学, 2009(01)
- [8]CVT暂态对串补线路距离保护影响及其新算法的研究[D]. 温荣. 广西大学, 2008(12)
- [9]电力工程信号处理应用[D]. 程春和.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电力变压器微机主保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刘靖.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