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教育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产物,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创造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054-01
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化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学好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而,创造性是化学教学的灵魂,首先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讨论与启发并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偏执呆板的见解。化学知识不仅现象千变万化、物质性质千差万别,而且结构纷繁复杂,很多同学认为化学知识点多且分散,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运用讨论和启发式教学可帮助学生去粗存精,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从纷繁的化学现象中寻找变化的本质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连结点,区别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结构等。譬如,在讲解芳香烃代表苯的分子结构时,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给出苯的分子组成C6H6,让学生根据其组成写出可能的分子结构,然后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可能具有的性质。结果同学们讨论激烈,大多得出苯可以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然后请学生参照课本来演示这两个实验,结果发现苯并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就是说苯与不饱和烃的性质有很大差异。这引起了学生很大兴趣,积极思考苯的结构。这时教师给出苯的结构中碳碳键长、键角的实验数据,得出苯的结构并不能单纯的用单双键来描述,并根据苯的一些其它性质和学生一起推得苯的开库勒式,再明确指出开库勒式的不完美性,最后得出结论:苯分子具有平面六边形结构,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化学键,苯的特殊结构决定了苯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最后介绍开库勒在研究苯的结构时的趣味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绪。
讨论与启发并举,可赋予呆板的知识活力,并通过挖掘知识内在的情感成份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巧设悬念疑问,展示矛盾,活跃学生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巧设疑问悬念,展现揭示矛盾可活跃学生思维。
巧妙设问可从多方面入手。
(1)新课导入时,巧设悬念,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使学生注意集中,使之迅速进入“角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讲“盐类水解”时,一开始教师就设问“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盐的水溶液呈现什么性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紧接着实验探究,用PH试纸分别测试CH3COONa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的PH值,通过分析比较揭示盐类水解的奥秘。在此基础上为巩固知识,教师可继续设问“能使PH试纸变蓝的一定是碱溶液吗?”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导入设置悬念疑问可使学生怀着探索的求知心理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教学过程更应强调疑问的设置和矛盾的揭示。如在Al(OH)3的性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启迪学生思维。①往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和往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现象是否相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请两位同学分别演示这两个实验,分析比较现象的不同及产生原因,导出转换关系及Al(OH)3的两性。通过思考、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可信。为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②不用其他试剂,怎样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Al2(S04)3溶液和NaOH溶液?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的同时,思维也处于高度的“活化”状态。此时,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再提出第三个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③根据AlCl3+3NaOH=Al(OH)3+3NaC1,Al(OH)3+NaOH=NaA102+H20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找出生成A1(OH)3和NaAl02的Al3+与OH-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画出沉淀量与滴加碱溶液的量之间的坐标图象并指出图象中各线段所表示的意义。传授知识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把学生思维引向由化学现象到运用数学手段描述的数形结合的新的深度。
此外设置疑问还可以从生活实际的生动材料入手,一堂课结束时可以精心设计提出问题留有余味等等。
三、运用化学实验,简化教学,引导学生思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的同时,更是透过现象揭示物质之间内在本质联系的过程。如讲Na的性质时若用单一的说教,学生的情绪低落不易于知识的传授,若改以实验教学,则教师无需过多口舌,就可以把Na的保存、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展示得十分清楚,且学生的兴趣高昂。特别是当把一块钠放入滴有酚酞的盛水的烧杯中时,学生更是被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学生会在脑海中自然产生疑问①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②钠为什么会不停地游动,且发出“chi嗤嗤”的响声?③钠为什么会熔成小球,且最终消失?④水溶液为什么会显红色?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对实验现象的共同讨论,钠的化学性质跃然突出,清晰的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可见实验可简化过程,同时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在完成钠的性质实验教学时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钾若遇水反应会是怎样的现象?若换成铷又如何呢?”然后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推得可能的实验现象,为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教学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新奇而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力,使其认知水平达到更高阶段。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点,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就能真正做到“因才施教,优化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郝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学生论文; 溶液论文; 思维论文; 化学论文; 现象论文; 知识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