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何把自己扮成男孩?论文_王丽

她为何把自己扮成男孩?论文_王丽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王 丽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某职校高一新生小石打扮得像男孩子,而且她的举止行为也向男生靠拢,好像刻意而为之。 喜欢毫不顾忌地跟男生开玩笑,在一起打闹,故意像男生一样的爆粗口;只跟几个不爱学习,又爱调皮捣蛋的男生混在一起,甚至上男生厕所。这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呢?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由于小石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而且在6-11岁的时期,恰好遭逢父母的激烈斗争和家庭变故,并且成为父母争相抛弃和责骂的对象,自我产生了一种我不是女孩或我不愿做女孩的潜意识。在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12-20岁的时期,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不能恰当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随着青春叛逆期的到来,小石产生了干脆母亲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就偏去做什么的心理。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学说

一、案例概述

1.谁是小石

新学期伊始, 高一(17)班来了四十多个孩子,第一天报到点名, 我对这个留着寸头, 穿着宽松而且有点邋遢的校服的学生——小石, 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不是点名册上写着性别女,我一定会把她看作是男孩的。不仅仅是我的目光不够犀利, 体育老师第一次上体育课, 也把她排到男生队伍里,她那大大咧咧的做派、在男生堆里插科打诨的样子, 谁也没想到她是女生!更有科任老师向我反映, 说小石这个男孩子太过分了, 跟女生挨得那么近, 还在课间搂着女生的肩膀说笑!当听到我说小石是个女孩子时, 这些老师都哑然失笑了。

2.小石的问题

虽然小石打扮得像男孩子,但我想这也不是什么问题,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 做中性打扮的女生也越来越多, 学校对学生的穿着打扮的容忍度也越来越高了。 奇怪的是, 小石的问题一个一个出现了:

(1)小石的行为男性化。小石不仅打扮男生, 她从来没穿过裙子或者尝试什么女性化的打扮。而且她的举止行为也向男生靠拢, 甚至好像刻意而为之。 比如:粗声粗气地说话、毫不顾忌地跟男生开玩笑,在一起打闹,故意像男生一样的爆粗口;跟班里学习好、文静一点的女生、男生都不来往, 只跟几个不爱学习,又爱调皮捣蛋的男生混在一起。

(2)小石上男生厕所。开学初的一两周里,居然被同学反映经常伙同两三个大胆的女生, 到男生厕所如厕!搞得一大帮男生投诉课间无法上厕所。此事还被学校的保安抓个正着! 我知道以后, 马上把她们找来, 进行了谈话批评。刚开始她们不承认, 后来在我的义正辞严之下,才承认事实。问其原因, 只说是因为男生厕所离教室比较近, 而女生厕所比较远,所以一下课就去霸占男生厕所方便。甚至还以自己占了男生的上风而自得。

(3)小石上课不听讲,要么玩手机听音乐、要么跟同学讲话。 对于老师的批评,她也是当做耳边风,她自己在班里说:“我上过那么多学校, 我妈妈是老师, 我什么样的老师没见过?老师们的什么花招我不知道?什么都没用的,我都懂。”

(4)小石喜欢起哄,有事爱出风头。凡是遇到班级上有谁争吵、打架的事情, 她总是像打了鸡血似的,马上冲上前去,跟着起哄, 或者大吼一声:“干嘛啦?”在老师调解矛盾或者在班上讲话时, 她也总是大声地打断老师的话,恨不得自己是事件的中心似的,很有点目中无人的感觉。但是, 一到正经严肃的时候, 比如班会课的讨论、课堂的发言, 她就无精打采, 一副与己无关的表情。

3.小石的家庭

从第一次和小石妈妈的接触, 我马上感觉到了小石妈妈是一个强势的母亲。那是一位穿着时尚、说话直率的女士。 正当我为小石的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婉转的向她提出时,她自己就说了:“我这个女儿啊, 长得又丑, 又不会打扮, 教她怎么穿她也不听, 我都怀疑她性取向是错误的。”

随着不断地与和小石以及她的妈妈的交流,使我越来越深地了解小石的成长轨迹。原来,小石的爸爸妈妈都是年轻时从西北到深圳来的,初来的时候由于条件比较艰苦,小石出生后就由爷爷奶奶带回老家了,小石是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的。在爷爷奶奶跟前长大的小石跟父母的关系本来就有点生疏了,但恰逢此时父母感情出现裂痕,经常在小石面前吵架,互相指责,直至闹到离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离婚后谁都不要幼小的小石,父亲绝情离去,无奈的母亲虽然抚养了小石,小石但却成了父亲的替罪羊,是妈妈责备、唠叨的出气筒, 因为长得像爸爸, 整天被妈妈责骂“长的那个死样, 穿什么都不好看,丑死了。”、“怎么做事情的?像你老爸似的没脑子,怎么都教不会,傻呀?”其母亲由于是教师,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每当女儿在学校里考试不能名列前茅, 或者被任课教师投诉时, 就气不打一处来, 对小石的责骂就更加变本加厉了。久而久之,小石不但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差,离她妈妈期待的样子也越来越远,慢慢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二、案例分析

1.小石的问题成因及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具有似本能性质。自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社会人的必不可少的一种需要。 它成为个体适应基本生存、适应社会环境的心理根源。 儿童早期与母亲的依赖共生阶段, 最重要的事情是给予充分的爱抚和满足, 将自尊的“蓄水池”填满。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如果自尊不足或者受到伤害,人就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恰当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或事件作出合理的反应。低自尊的人呈现给社会的通常是不好的自我形象,具体表现出两类行为或态度:一类是指向自我的自伤性行为或态度。表现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轻自贱等,甚至放弃生命;另一类是指向外界的自恋行为与态度,可能出现不负责任、自我中心、冷漠待人、敌视他人、报复社会等偏激行为和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把6-11岁的阶段划分为人格发展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由于小石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而且在6-11岁的时期,恰好遭逢父母的激烈斗争和家庭变故,并且成为父母争相抛弃和责骂的对象,导致她过多地体验到失败感,挫折感;从而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的存在意义形成一种否定,加上受到母亲经常说她丑,穿什么都不好看的暗示,自我产生了一种我不是女孩或我不愿做女孩的潜意识。

在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12-20岁的时期,是一个迅速变化和最难把握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思考和探索“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社会角色”这样的重要问题。青少年在对自我同一性的求索中,会进行各种尝试、试探各种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接受和欣赏自己。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青少年会获得与社会评价一致的自我同一性,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不能恰当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随着青春叛逆期的到来,小石产生了干脆母亲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就偏去做什么的心理。她在与母亲的抗争中,不断地去尝试各种让母亲反感、生气的行为。当她发现自己实际上在正常的学习、行为方面没法得到母亲以及其他人的认同和赞赏的时候,她就尝试以一些出格的行为,比如男性化的打扮和行为举止、在班级里的一些怪异举动,以此来博得同学投来的目光和聚焦,满足自己得到大家注目的欲望。实际上,小石虽然成绩不算好,但是她脑子特别灵活,对社会上、网络上的热门事件或流行元素特别敏感,对新知识也容易接受。但就是对学习不用心,对主流的价值观也不认同,相反,对自己的一些偏激观点却相当坚持,对老师和父母都不太尊重,甚至有点敌视。这应该是由于小石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正面的积极的发展所导致的。

2.具体建议及措施

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主观的心理状态、和活动因素。在小石的个案中, 由于其处于青春期, 心理特点存在动荡性和不稳定性, 其心理发展过程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自我角色与社会角色的矛盾、理想我预先是我的矛盾,情感波动性域内隐性的矛盾。所以这个时候进行介入,也许会对她的一生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班主任和家长配合对小石的自尊进行重塑。找到她的发光点, 比如她爱听流行歌曲, 乐感也不错, 鼓励她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的文艺活动。比如每学期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这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活动。班主任抓住她喜欢流行元素的特点, 对她的形象进行了改进,看起来女性化一点了。动员她认真准备,在学校舞台上放歌。让她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找到了一点自信。另外按照其爱好的穿着风格,对其进行一些美的熏陶,主要让其去掉一些爆粗口以及一些目中无人的粗暴行为。这样慢慢她也知道什么才是大家接受的美。

其次,班主任想方设法了解她崇拜的偶像, 发现其偶像的奋斗经历,找到其偶像的优点, 放大优点, 鼓励小石参照偶像的优点去努力。让她知道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要经过努力的。对其好的一些行为强化, 放大表扬,从而修正她的一些对自我的否定以及低自尊的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然后, 耐心倾听她的内心诉求以及困惑,用真诚去化解她对人的一些冷漠和误解,力求理解她的内心需求,以一颗友善的心去影响她。运用一些行为疗法对小石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在班级里也要注意引导具有正面力量的一些学生多与其交往,多组织一些扩大师生交流、促进同学友情的班级活动。 在班会上多做一些对于道德、真善美的行为的正面宣传和熏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最后,欲速则不达。我发现每天都关注她,她有时反而特别地想引起老师的关注,有时故意跟你唱反调。所以我在上课以及其他的班级活动中,只是把她和别的同学一样对待。如果她特别躁动,我反而会“冷眼旁观”,看她是何目的,再进行反应。教师和家长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其反复和变化,但是坚信经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会使一个行为怪异的少女变得越来越被大家接受,越来越可爱。

三、结论

调查研究显示,当代中学生具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具有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日渐厌学,有明显的课堂退缩行为,学习被动消极,有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性格内向不合群,自卑感强,富有攻击性,与同学、教师有明显的对抗性;情绪失调敏感多疑,孤僻,戒备心强,有不可克服的悲观情调;行动幼稚,其行为与自身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表现为低级的兴趣和价值观,做事依赖性大,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难于适应紧张的情境,常出现焦虑性的恐惧、头痛,心悸。由于教师每天面对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所以,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这也是每位班主任和教师每天所面临的难题,希望小石的案例给大家一个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王鉴 《班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二版。

论文作者:王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  ;  ;  ;  ;  ;  ;  ;  

她为何把自己扮成男孩?论文_王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