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制约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制约及发展策略研究

卞雪航1,费文鹏1,2,杨雪英1,李思慧2,石 磊1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2.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摘 要 :为深入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问题,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在体制机制、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新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面临的经济、人口、社会、气候环境、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形势需求,提出了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研究认为,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制约在于技术研发自主程度不足、创新动力活力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链条不畅;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需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科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关键词: 交通强国;科技创新;交通运输;形势需求;发展策略

0 引言

进入21世纪,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这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和社会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球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科学研判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行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新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社会发展带来的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加上资源环境能源的制约,导致交通运输依靠资源资本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选择。

科技创新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交通运输的颠覆性、根本性变革,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引领的。原始的交通运输以人力、畜力、风力为动力,如陆上运输的牛车、马车,水路运输的船舶等。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创了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交通运输新纪元,蒸汽机船、蒸汽机车相继发明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交替成为主流的运输方式。19世纪60年代,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和飞机的试制成功,同时船舶和火车的动力也逐步更新为内燃机,载运装备实现了更新换代,为海陆空协同的现代运输发展奠定了基础。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信息控制为主导技术群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大型枢纽和组织协调系统快速发展,旅客运输走向高速化和舒适化,货物运输走向专业化和重载化,各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鼎力局面逐步形成[2]。新时期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建设,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了建设富有活力、智慧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任务部署,将科技创新放在了交通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3]

1 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1 科技进步提升了互联互通程度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受高原高寒、地形地貌等特殊自然条件限制,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偏远地区的道路连通程度有限,部分居民出行仍然需要通过步行翻山越岭。科技进步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跨越性发展,自改革开放初期到2018 年底,我国道路里程从89.02 万km 增长到484.65 万km,铁路营业里程从5.17 万km 增长到13.1 万km,高速铁路覆盖65%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全国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和95.9%,西部地区铁路里程达5.19 万km,公路里程达194.4 万km,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4]

中国“十五”期间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改变了青藏高原无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该工程累计获得专利数十项,发表论文千余篇,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性难题,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拉动了青藏带的经济发展[5]

⑭孔扬、于姗:《天地悠悠 人生若何——读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解放军理论学习》2016年第2期。

(2)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在行业内,建立包括公路、铁路、水路、民航、邮政等在内的全行业科技创新联系协调机制;在行业外,建立交通运输行业全产业链,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推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联盟。

长大桥隧建造技术的持续突破,支撑了青岛海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等世界级桥梁的建设,尤其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突破了快速成岛、重防腐、深埋沉管隧道等前沿技术,推动了珠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1.2 载运工具提速改变了居民出行方式

交通优势度的概念最早由金凤君提出,他认为区域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指标与集成需要从“量”“质”“势”3个方面综合考虑。本文在总结、借鉴交通优势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延续“量”“质”“势”的概念,建立机场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具体维度内涵与计算方法如下:

图1 铁路平均运距及铁路客运占比

从旅客运输周转量来看,目前铁路、公路和民航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2008年,我国旅客运输以公路为主,运输周转量为12 476亿人·km,占比达到54%,民航运输占比仅为12%;2018年,铁路、公路、民航旅客运输周转量占比分为41%,27%和31%,铁路旅客运输周转量超过公路,基本形成三种运输方式鼎足而立的局面。铁路旅客运输周转量占比的大幅提升,得益于动车和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铁路客运速度的提升。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基本维持在350km/h,未来随着低真空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的研发,铁路客运占比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国旅客运输周转量结构变化如图2所示。

(1)钻井液去磺化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考虑到目前新疆油田应用的是成熟的钾钙基钻井液体系基本框架,所以,保留了钾盐和聚合物两种核心处理剂。结合室内抗高温、抗盐污染等实验评价,优选出代替部分磺化类材料的环保型处理剂,避免了树脂酚醛类成分对环境的污染。

图2 我国旅客运输周转量结构图

1.3 信息技术应用让出行更便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智慧出行、网络购票、网络预约出租车等新出行模式不断涌现,改变了居民出行习惯。2011 年,铁路实行网络售票,宣告交通信息化进入新的时代。百度、高德、腾讯等科技公司先后入驻交通行业,推出了可显示实时交通运行状况的电子地图,为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出行服务。2012年,滴滴打车进入公众视野,引领网约车出行热潮。2014 年,ofo、摩拜、Bluegogo 等共享单车投入市场,迅速引发共享出行热潮,成为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利器。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的交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交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大步迈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也将成为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

2 新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需求

2.1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

孟子说的“车无辕不行”制度即是负载社会前行的“辕”,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文物保护制度,才能使文物保护做到有章可循,保障有力.在文物旅游开发中,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断完善四川省地方文物保护法规,使文物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禁打击私自开挖、盗窃、损毁等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对于违法者要坚决绳之以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文物知识进学校、社区、街道、乡村和景区,使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和认识文物,掌握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使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从世界经济演变趋势来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未来15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有研究预测,中国将于2030 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8]。同时,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经济发展呈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巨大[9]。交通运输需要加强内外运输通道的连通保障能力,对外要加强北极航道、深远海航行等重大对外战略通道的基础设施建养及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加快全球快速出行圈建设,研发超高速商用飞机、空天往返、低真空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等新型运输装备。对内要加强跨海峡、川藏、青藏等重大战略通道的建设与养护关键技术研发,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需求。

近几年,随着油田示踪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在开发微量物质示踪剂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

2.2 人口社会集聚化发展需要综合交通管控智能化

我国人口持续增长,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老龄化问题渐趋严峻。2018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6 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预计2020年前后我国将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达到2.48亿人[10]。人口集聚化趋势明显,2017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1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0%),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60%),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为30%~70%),人口仍将持续向沿海沿江和铁路沿线集聚,特大超大城市群将加快形成[12]。交通运输面临着需求侧总量持续增长,服务品质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提升,供给侧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的多重挑战,亟需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提升综合交通的智能化管控水平。为此,需要去存量、调增量,加快调整运输结构,推动各运输方式融合协同发展;需要提升服务品质,推动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需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智慧出行、智能管控等技术研发,解决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大城市病”。

2.3 气候环境制约需要科技引领交通运输绿色安全发展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在加速,2018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约1℃[13],我国2016 年正式签署《巴黎协定》,承诺到2030 年左右CO2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目标。2016年,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占全国能耗总量的9.1%,且污染严重,CO2排放总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1.5%。按照现有发展模式,根据模型预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CO2排放于2030 年难以达到峰值[6,14]。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我国三大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源之一,需要从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全方位发力,以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强化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能源清洁化、材料轻量化的交通装备研发设计制造,突破公铁水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运行调度关键技术。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2018年与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有关的自然灾害影响全球近6 200万人,受水灾影响人口数超过3 500 万,飓风“迈克尔”和“弗洛伦斯”使美国遭受总计超过49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超强台风“山竹”影响人数超过240 万[15]。我国地震、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造成数百万人员伤亡;另外,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16]。交通运输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行业,亟需以科技创新提升行业安全应急救援水平,需要提升交通运输的主动防控、全天候监测、自动化识别、智能化决策和快速预警处置能力,推动交通安全应急救援快速智能化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

2.4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制约

(2)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布局,加强综合运输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加快建立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协调机制,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上的衔接。

2.5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黄金机遇和严峻挑战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交通强国建设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人工智能、5G 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推动自动驾驶、智慧航运、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智慧出行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等新材料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化、交通装备轻量化发展;推动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发展,助力交通装备能源清洁化发展。

3 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3)加强监测评价,完善以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科技创新发展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考核评估结果与项目清单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科技创新调查,建立定期监测评估和滚动调整机制[21]

3.1 支撑行业转型升级技术储备亟待加强

目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严重。我国已成为交通装备制造大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和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船舶产业规模和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18],但“技术空心化”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战略性交通装备特别是载运装备(汽车、轮船、飞机等)对国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较高,无脑、无芯、无神经问题突出。长期以来,交通运输研究工作前瞻性、引领性不够,对应用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高,前沿技术储备不足,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如基础设施相关机理研究不足,许多成果来源于实验验证结果,缺乏对科学规律的揭示和总结应用;交通运输基础性(如动力电池等)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如超级高铁、自动驾驶等)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不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集成创新应用不足,交通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普遍,深度挖掘利用不够,智能化水平偏低。

3.2 引领行业发展科技创新链条设计不畅

以市场为导向的交通行业科技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全链条的设计与通道不够畅通,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程度不高,尤其是行业外先进技术转化应用不足,规模不大,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科技与经济融合程度不高,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健全,以职务发明利益分配为代表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仍存在较大弊端,实际研发人员所获利益较低,导致的动力不足现象困扰着交通科技的发展。

3.3 激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不足

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布局与协同有待进一步优化,领跑全国科技创新的行业重点科研平台相对缺少,截至目前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仅有19个[19],重点科研平台的“创新高地”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行业高水平科研平台数量不足,与高校、国内外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完善,制度规则和运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均衡,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仍是短板,行业中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较少,初步统计,涉及公路、水运、铁路等主要交通运输领域的工程院院士不足20人,且公路、水运领域的院士数量更少。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至2012年,我国经济保持平均9.8%的增长速度,2018 年下降到6.6%,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 年的24.6%提升至2017 年的51.6%,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于2017 年达到58.8%,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逐步过渡到第三产业。但是,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将继续增大[6]。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积累的优势开始减弱,以旅游经济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品质不断提升,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出行年均增长1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7%,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推动我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和国民休闲新阶段。服务于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并呈现集中化、快速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货物运输中煤炭、铁矿石和钢铁等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将有所下降,高附加值轻小物资运输需求快速增长,时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多样性将成为运输的基本要求;旅客运输高速化、品质化需求不断提升,对航空、高速铁路等快速、高服务质量的客运出行方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4 行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的系统性、协同性有待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具有量大、面广、线长的特点,科研工作相对分散,系统性实施的创新体系和能力不足,亟需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部门与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科技合作机制。同时,行业科技创新推进机制有待理顺。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交通运输部门原有的科技项目部署安排与管理划归同级科技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推动基础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部署等方面缺乏有效抓手[20]。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国科技研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对基础研究、前沿科技研发投入少,投入机制不完善。

4 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4.1 基础设施绿色化、数字化、一体化发展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人口集聚化、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需要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将从“大规模”到“精细化”转变,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推动耐久性、长寿命材料的应用,突破生态修复、生态选线、废物再利用、绿色建造等关键技术,提升基础设施服役寿命和绿色发展水平。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基础设施运营维护中发挥重大作用,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营和自动化维护,突破全天候监测、自动化识别、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响应等关键技术。践行“大交通”的发展理念,推动多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研发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等综合枢纽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关键技术。

4.2 交通装备清洁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交通装备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需要建立高效、专业、智能、绿色的交通装备体系,以满足交通运输需求。借鉴国内外经验,交通装备将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电动化、高效化和清洁化的交通能源动力;轻量化、数字化和一体化的交通装备设计制造;多方式协同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从主要技术来看,需要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体系,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清洁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与智能交通体系,实现主流船舶绿色化、智能化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完全掌握极地船舶等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形成完善的船舶设计、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另外,要实现民用飞机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形成支线、单通道、双通道干线飞机为主要构成的民航装备体系,解决大型客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研发无人机运输技术等。

4.3 运输组织高效化、智慧化、协同化发展

(1)运输组织的科技发展旨在提升运输服务效率,提高运输服务水平,降低运输服务成本。

政府应致力于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通过对各项具体工作的考量,找出偏失或失衡之处,注重多项工作之间的分力平均,以提高“河长制”整体工作的治理成效。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小剂量分次肌注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甲氨蝶呤剂量:0.4 mg·kg-1·d-1,5 d为一个疗程,米非司酮剂量100 mg,2次/d,连续服用3 d,剂量600 mg。观察组给予患者一次性甲氨蝶呤肌注给药联合米非司酮(100 mg,2次/d)进行治疗,甲氨蝶呤一次性剂量50 mg/m2,在患者给药4~7 d,如实验室检查血β-hCG下降幅度小于15%或持续上升,于第7天再次肌注同剂量甲氨蝶呤。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17]。国际形势动荡,以中美贸易摩擦、美俄战略对峙为代表的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间的博弈愈发激烈,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势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需要抓住交通强国建设的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着眼当前,需要在关键基础软件、高端控制芯片、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与封锁;面向未来,需要在引领未来交通发展的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强布局,争取实现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以自主创新保障我国跻身并长期处于世界交通强国之列。

她为沐浴后的秦川按摩,她让秦川变得赤裸。她仔细检查秦川的耳垂,腋窝,膝窝,脚踝,脚跟,脚趾……她没有发现一道哪怕最微小的伤痕。她让秦川翻过身来,她的指尖和目光将秦川的每一处探遍。

(3)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强化节点建设,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及其集疏运网络建设技术进步,合理配置运输资源,逐步实现客运的零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

(4)加强现代运输组织、物联网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进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5)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积极开发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卫星定位系统、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等高新技术,推进区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和联网收费,推进区域公共交通一卡通,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5 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措施建议

5.1 加强研究部署,完善顶层设计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建设交通强国的核心,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开展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中长期战略顶层设计,推动科交协同等战略协同发展,强化系统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交通强国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部署与要求,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成立交通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加强对全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与统筹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运输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九寨黄龙机场、阿坝红原机场、神农架红坪机场等特殊环境下的机场先后建成通航。民航基础设施建造技术突飞猛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更是创造多项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底,民航国内通航城市达230个,远超1980年的78个,实现了全面的航空互联互通[6]

科技进步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工具在速度、安全性、装载量等方面的大幅度提升。据统计,我国旅客运输平均运距从1978 年的69km 增长到2017年的177km,公路运输的经济运距由1978年的50~60km 提高到2017 年的250~300km[7]。民航客运周转量大幅提升,2018 年飞行时长达1 153.52万h。水运逐步从客运行业中退出,成为旅游的重要方式之一,客运周转量占比仅为0.23%。铁路逐渐成为我国旅客运输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高铁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我国动车客运占铁路客运比例已经由2008年的5%增长为2018年的59.41%,年均增长幅度达5.89%,铁路平均运距由2008 年的532km下降到2017年的419km,标志着部分居民短距离出行由公路运输转移到铁路运输[2],如图1所示。

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二大街跨津山铁路立交三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内容是杭州道侧引道以及桥梁,还有桥梁南北两侧的辅道。在三期工程当中,主要包含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等一系列内容。

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供给侧资源环境和需求侧经济社会集约化发展的双重限制,交通运输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在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成果转化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5.2 夯实创新根基,增强创新能力

(1)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发挥交通运输、高科技等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培育小微企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2)拓展科技创新载体,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创新联盟,发挥科研机构、高校的基础骨干作用,加强交通科技创新基地、研发平台、研究智库及数据中心建设,形成面向全球、服务行业的合作、开放、共赢的创新平台体系。

该系统前台采用目前流行的HTML5+CSS3+Bootstrap技术为基础的混合开发模式,具有跨平台性能。后台采用目前流行的以Spring+SpringMVC+Mybatis为核心的轻量级Java企业级开发平台,利用成熟的框架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编程语言为Java语言。后台提供restful风格的http服务,前台采用http访问方式与后台交互,前后台数据传输格式为json数据。

(3)统筹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交通重点学科方向规划,优化行业基础研究资源布局,加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和基础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充分释放创新服务潜能[22]

5.3 突出创新主体,发挥市场作用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决策,加强政企沟通,主动参与行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研究制定,牵头承担市场导向明确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挥行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决策重要作用。

反应过程中苯酚的残余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a)所示。由该图可知,反应液中苯酚的浓度在反应开始后急剧下降,5 min后即可达到90%的去除率,30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说明制备的Fe3O4-C空心微球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ln(Ct/C0)对t作图,可得一条直线,见图3(b),说明苯酚的催化氧化降解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8]。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围绕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企业自身发展瓶颈,积极争取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等政策支持,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3)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THZ-82A型水浴恒温振荡器,常州润华电器有限公司产品;SPECORD 210 Plus型全自动紫外可见光谱仪,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产品;DELTA 320型pH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产品。

(4)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优化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5)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密切关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促进关联领域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开拓新业务,开发新产品,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23]

5.4 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1)完善行业科技创新实施体系,优化行业协同创新、国际科技合作、重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强化对关系全局问题的重大技术研究部署,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

(2)完善行业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行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形成交通强国建设最活跃的动力源。

(3)优化科研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创新资源配置、引导机制,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新格局,推动交通创新市场不断壮大,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创新格局。

(4)完善重大科技工程咨询机制,建立行业重大科技型工程的科学论证或咨询机制,发挥交通智库的决策支持作用,避免主观主义导致的科技资源浪费,以科学的决策,让交通更美好。

6 结语

研究发现,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尤其是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仍然缺乏有效的科技研发推动机制。同时由于科技评价及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的科学性不足,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动力、活力,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脱钩。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多重挑战,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迫在眉睫,为此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必须抓住交通强国建设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着力加强统筹谋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

新时期,面向支撑引领交通强国建设,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要对未来前沿科技,尤其是智慧交通领域发展趋势进行预见,把准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方向,探索新形势下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6.

[2]冯昭奎.科技革命与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Z].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9.

[5]吴克俭,钱征宇.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科技创新与实践[J].中国铁路,2007(6):29-33.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9.

[7]柴金荣.浅析科技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影响[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7):48-49.

[8]普华永道.长远前景:2050年全球经济排名将会如何演变?[R].伦敦:普华永道,2017.

[9]王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6.

[11]郭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价格诱导要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8.

[13]世界气象组织.2018 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R].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2019.

[14]年江.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STIRPAT 模型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4.

[15]世界经济论坛.2018 年全球风险报告[R].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2018.

[16]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北京: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2019.

[17]陶坚.大变局需要大包容大诚意[J].国际安全研究,2019,37(1):1.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7.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1—2015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4.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科技司,2018.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调研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科技司,2018.

[23]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18.

Key Restriction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ian Xue-hang1,Fei Wen-peng1,2,Yang Xue-ying1,Li Si-hui2,Shi Lei1
(1.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2.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key constraints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the problems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including system mechanism,technology research,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Furthermore,the situation and demand of economic,population,society,climate and politics o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lso analyzed.Lastly,some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 were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constraints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lack of independence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otivation and vitality.Moreover,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is not smooth.In the new era,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overall planning,enhance top design,strengthen technology research,promot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deepen the reforma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stimulate innovation vitality.

Key words: a country with stro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ransportation;situation and demand;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U4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931(2019)04-0055-09

卞雪航,费文鹏,杨雪英,等.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制约及发展策略研究[J].交通运输研究,2019,5(4):55-63.

Bian X H,Fei W P,Yang X Y,et al.Key Restriction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Transport Research,2019,5(4):55-63.

DOI: 10.16503/j.cnki.2095-9931.2019.04.006

收稿日期: 2019-10-22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 180102;2019011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结余资金项目(2019_1Y01002)

第一作者: 卞雪航(1984—),男,天津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交通科技、交通发展战略规划。E-mail:289418895@qq.com

通讯作者: 费文鹏(1989—),男,重庆人,博士,研究方向为交通科技、交通发展战略规划。E-mail:976809793@qq.com

标签:;  ;  ;  ;  ;  ;  ;  

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制约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