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亟待关注与研究的弱势群体——浅议农村乡镇普通中学校长难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势群体论文,乡镇论文,中学校长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社会在热切地关注着教育。传媒对教育收费与招生、现状与发展等全方位的评价与讨论,更把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焦点位置。为此,我们教育内部的不少专家、学者和部分一线工作者,也积极参与研究探索,期望谨慎大胆地假设应然,客观地描述事实,学校的“灵魂”——校长们的“论坛”、“在线”、“广角”、“寄语”、“访谈”等等栏目,雨后春笋般涌现,就是一个方面的典型例子。
不过,笔者却发现,这些栏目里面的“作品”有不少突出的共性,如其作者大多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城市和城镇省市级示范性高中、重点初中的校长,其内容大多是经验型、激情式、理想化、超现实的“粮票故事”、“空中物”、“舶来品”,且鲜明的特点是讲述现在学校面貌翻天覆地、焕然一新,讲将来打造“航空母舰”满怀希望、信心百倍。然而这其中却几乎没有农村乡镇普通中学校长的影子,看不到他们的文字言论,听不到他们的内心声音。
实际上,农村乡镇普通中学的校长们历经的磨难更大,付出的心血更多,但处境却异常地尴尬难堪,有的甚至令人完全意想不到:他们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进修,“洗脑充电”;没有筹募经费的渠道;没有倾斜政策拔师选生,“呼风唤雨”;就连最起码的基本的学校正常运转的办公开支、教师的工资福利都难以保障,却还在顽强地承受着学生、家长、上级和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诸如“劝学控流”、“保障安全”、“待遇留人”、“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的压力,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农村教育难做,中学校长难当。农村教育中乡镇普通中学的校长,是一群不该遗忘的重要对象,一个亟待关注与研究的弱势群体。
当前,农村乡镇普通中学校长尴尬难堪的处境可以这样概括:“灵魂”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巧妇“要”为无米之炊。何以见得?请看下面的事实。
一、理论现实矛盾抵牾
扎根于基层的农村乡镇普通中学的校长,他们面对主流倡导、社会风行的各种各样的“术出众家”的教育理论、“政出多门”的政策口号,缺乏是非甄别、研究论证、全面理解的基础、内功、眼力,因而对此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其实,这些理论和口号中,自然有不少正确并已经或将会成为经典,但也有一些还需不断斟酌完善,有一些则更要继续让实践、时间去反复检验,有一些现在就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如:
教育兴国:战略选择英明,但先决条件是国兴教育。
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政府办,这才天经地义。
义务教育:现实是教育在为政府尽义务!添置设备、维修危房、扩建校舍等大笔经费,政府都很牛气地说“我给你‘政策’,你们自己去弄吧!”于是乱捐款、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四乱”“义务”,就顺理成章地转嫁给了教育!
再穷不穷教育:农村一线教育工作者最能理解、体会这句口号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含金量。
教育产业化:教育从来就是一项公益事业,一项服务于并有利于百姓公众的功德事业。一旦“产业”,教育必然遭殃;如果还要“化”,农村教育必然毁灭!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泡沫”繁荣的背后,是来自各方压力的被动的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
教育平等:高校在选拔人才,上级在攀升指标,学校在分层教学(分科技班、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北京早就在搞单独招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主观应如此,客观却残酷。因贫穷不想就学而终弃学者,天性好动贪玩学习兴趣全无者,早就认定“读书无用”而厌学者,习惯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而应受严厉处分者,你把他们全都劝请、强留到了教室里,这样能否保证他们不掉队?
教育创新:请先亲自到教育基层,到基层一线去沉下心来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住一住,了解客观事实和真实情况,再参照先贤和引进的先进教育理论,然后才有可能创新符合国情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切实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成长、成熟并成为世界公认的将现实、理论融为一体的大教育家的。
二、社会教育观念滞后
生活在农村社会的人们,尽管新课改宣传和试行时期已经过去,现今正值推广和攻坚阶段,但他们的改革认识仍然模糊,施教策略确乎幼稚:把启发式教学,操作成简单重复的问答式教学;把机智灵活的体验生成式教学,演化成盲目热闹的表演玩耍式教学;把自主式学习,变味为自由的放羊式学习;把新课改的课程设置,曲解是仅仅加强唱歌跳舞画画打球训练而已……课改课改,改来改去,改到最后,画了一个圆圈,又回到原地上来,质量效果甚至还不如传统的教育教学。这是一种客观、普遍且典型的现实。
农村中学不少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一本书(教材),一支笔(粉笔),一张嘴;统一传授,统一考试,统一分数评价。这“三一三统”,就是农村中学由长期滞后的教育观念而形成的典型的“一统”教学模式。
农村里的绝大多数人,他们评判人才的标准是:考上了高一级学校的就是人才,严格说考上了大学的才是人才,否则就不是人才;是农民,当然就更不是人才。这是一种客观、普遍且典型的认识。
在这样的农村社会教育观念的大背景下,农村乡镇普通中学的校长,要组织新一轮课程改革,贯彻新思想新观念,推行并落实教育教学的理念与研究,其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学校办学条件寒碜
优质资源无法引进:现有的优秀教师都已经或可能远走高飞,新来的城市和城镇学校遴选完之后的新手何以优质?
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必备的实验器材、纸质图书资料都难以齐全,更谈不上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设备设施的配置。
办学经费入不敷出:正常的办公经费、教师的工资福利都难以保障。
农村乡镇中学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学,经费状况到了“掰着批判”、“数米度日”、“无以为继”的地步。在如此困境下,要求农村乡镇普通中学的校长,去保障办公经费使学校正常运转,添置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福利待遇留住优秀教师,“劝学控流”垫补学费杂费,维修危房保障师生安全,扩建校舍满足学位需求,美化校园营造幽雅环境,他们能做得到吗?教育投入GDP的4%何时才能实现?他们多艰难,多为难啊!
四、师资整体水平低下
正常情况下,通过考察选拔或公开竞聘而上任的农村乡镇中学的校长们,是志存高远、想干一番事业而有所作为的,但是面对着素质不高的教师队伍,他们也只好望“师”兴叹,深感力不从心,回天无“术”。
农村乡镇中学师资的基本现状大体如下:
数量相对不够。有不少人特别是当地政府一些领导有一种错觉,认为它们不但数量足够而且有余,而事实是小学教师有余、初中教师不够、高中教师紧缺,其中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教师缺编严重。截至目前,有不少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师,是从小学调过来经过短期培训而拔高使用的;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信息技术、音体美教师从来就没有配齐过。
结构极不合理。绝大部分教师学历不够。有个第一学历为正规师范专科的就是佼佼者了;年龄老化已成普遍现象,不少学校多少年来就没有分配、调入过年轻教师;有的学科成批剩余,有的学科异常不足的情况比比皆是;至于成长并成熟于新时期的思想前卫、方法先进、效果显著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素质整体不高。热衷商界、政界,待机弃教经商从政的不乏人在。有思想者寥寥,愿学习者不多,混日子者不少。因没有时间和经费使他们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的意识不强,专业知识陈旧,教育科学知识贫乏。不少教师不愿或不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缺乏教育、教学综合能力。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师特殊劳动的需要,情绪不稳定,敬业精神较差,创新意识更为缺乏。
五、教育评价标准唯一
最让农村乡镇中学校长尴尬难堪的是,社会升学压力的飙高,教育评价标准的唯一。
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即升学率,以达到家长、领导和社会对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中考考得好,你就是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和好学生;考得不好,你就是差学校、差校长、差教师和差学生,因而教师不能评先评优晋职称,校长别想评先评优晋级别还要降级或撤职!为此,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被迫执著而疯狂地抓中考,抓分数,抓升学率!
因为这一致命的唯一标准,为了扎实应付中考、刷新升学记录,实现既完成上级不断飙高的指标,又满足家长对子女“成龙”、“成凤”的期望的“责任承诺”,校长们往往在无力改善客观条件的情况下,违背教育规律,强迫教师任意加多教学时数,增删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教师为了强化“双基”知识技能、培养应试能力,《考标》规定要讲的必须讲,过去考过的当然讲,估计要考的更要讲;白天讲,晚上考;七天制复习,节假日补课,这样一来,越讲越多,越讲越难,越考越多,越考越难……校长被“标准”逼得执著疯狂,教师被“指标”逼得精疲力竭,学生被“升学”逼得身心交瘁,哪里还有什么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在为中考服务,都在被中考的指挥棒指挥着!
农村乡镇普通中学的校长们所遇到的境况是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潜力匮乏,但学生要留住,安全要保住,教师福利待遇、学校办学条件、师生教学质量要上去。生存尚且艰难,发展谈何容易?!
确确实实,农村乡镇普通中学校长难当。
农村乡镇普通中学的校长,是一群不该遗忘的重要对象,是一个亟待关注与研究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