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方法
1引言
为了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施工速度进行保障,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减少地震的破坏性,在建筑的研发阶段,就需要对抗震结构的设计进行重视,并且从建筑的结构入手,来进行抗震设计,对我们改良目前的抗震设计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提高,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并且提高使用性能。
2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就是通过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和抗震措施共同实现的,通过对多年抗震经验的总结研究发现,抗震概念设计比数值计算更加重要,并且会具有更好的抗震效果。决定民用建筑抗震性能是否良好的关键就在于概念设计,我们可以说建筑结构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就是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主要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建筑结构的整体地震反映,还需要按照建筑结构的破坏机制和过程,对抗震设计准则进行灵活的应用;同时不断要对建筑结构整体布置的原则进行把握,还需要注意细部部位的设计,从而从根本上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3 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
3.1建筑的结构体系应该对部分结构或者构件的破坏从而导致建筑整体结构破坏较大的情况进行避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需要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内力重分配的作用,在地震中,即便是存在部分结构受损,但是其它结构可以较为良好的将荷载进行承担,避免了建筑整体结构失去稳定。
3.2建筑结构体系应当具有清晰明确的计算简图和恰当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路径。在这过程中,竖向建筑构件的布置,应尽量使竖向建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压应力水平接近均匀;楼屋盖梁体系的布置,应尽量使垂直重力荷载以最短的路径传递到竖向构件墙、柱上去;转换结构体系的布置,应尽量做到使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递来的垂直重力荷载通过转换层一次至多二次转换。另外,建筑的整体抗侧力结构体系也必须明确,抗侧力结构一般由框架、简体、剪力墙、支撑等组成,它们宜尽量连续贯通。
3.3建筑结构体系应该具有良好的刚度和强度,这样可以防止和避免局部的损坏而产生博软环节,从而产生过大的塑性变形集中或者是应力集中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建筑的结构框架设计之中,应该使节点一般不会损坏,并且底层的柱底塑性形成晚,应该使用柱和梁的顶端进行尽可能的分散处理,而对于较为容易出现薄弱的部位,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抗震能力的提高。
4结构抗震设计中可靠度设计方法的适用性
4.1地质特点不同所引发的地震类型不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关地震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完善。然而,地震发生的动机和原理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这方面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例如唐山大地震,其属于是直下型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则更为繁琐。通过实例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统计规律和特征。但是地震则属于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地震在同一地区发生的概率极小,我们并不可能完全通过大量的数理统计得出我们想要的有价值的,所谓工程含义的结论,失去了大量试验作为依靠的凭据,工程师对其发生的把握则变得独木难支。
4.2地震过程中结构响应的不确定性
排除地震输入的影响,结构响应还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地基与基础间的相互作用,是其最显著的特征。除此之外,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化也有着不确定性。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地震已经被广大的工程师认定为一种随机发生的过程。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或者说较可靠的方法来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发生地震的强度。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地震起到的作用实际是一种固定性质的。它与当前科学家对其认知水平相结合,当然也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互成犄角。而这一切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对地震的作用和相对应的效应难以预计,无法预测。
5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效措施
5.1合理布局地震外力能量吸收与传递的渠道
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关注地震外力能量的吸引与传递设计,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促进建筑物的支墙、梁与柱的轴线在一个平面内,有利于建筑结构形成双向抗侧力抗震结构。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的各个构件会出现弯剪式的破坏,这样的破坏形式在很大程度下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利于建筑物整体抗震水平的提高。
5.2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要针对地震的等级对建筑物本身的梁、柱与墙体实施抗震构造做法,从而让建筑物在地震的作用下可以达到地震设防的三个标准。根据抗震等级采取对应的地震构造优化手段,要坚持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基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计算出柱截面的合理尺寸,结构建筑施工的配筋要求,控制好柱的轴压比,才能让建筑结构在地震中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5.3设计多元化的抗震防线
突破传统建筑设计的限制,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才能让一个建筑结构的抗震体系变得强大起来。在地震过程中,建筑结构中延性好的构件要充当抗震第一防线,当第一防线被攻破时,其它延性水平的构件要充当建筑结构的二道抗震防线与三道抗震防线,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质特点,地震发生的等级与规律不同,自由把握抗震防线数量,有利于建筑结构抗震性达标。
5.4严格规定建筑结构抗震标准
各个地区的抗震需求不同,对于地震频发的区域,特别是有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要严格要求。无论是建筑结构的建设、地震研究还是施工技术研究工作,都要坚持高要求。在抗震设计工作中,要考虑到建筑施工保障性问题、施工材料的选择问题、建筑物的选址问题等。将建筑结构的监督工作与技术指导工作有机结构在一起,让多地震灾害地区的建筑结构达到抗震要求。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型建筑材料不断产生。积极引进抗震型的新材料与新的施工工艺,也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好方法。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建筑物设计的同时进行抗震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设计人员必须持有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念意识,严格执行有关规范,确保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对于现有的有关抗震设计的不足,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归纳与总结,希望引起有关技术人员的注意和警惕。此外,基于国内外成功的抗震设计理念和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些可以提高抗震性能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找到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优化抗震设计方案,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按全,为我国建筑行业防灾减灾方向的发展再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吴雨霏.建筑防震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J].山西建筑,2014,38(8):12-13.
[3]黄鹤,王佳蕾.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9(3):58-59.
论文作者:朱立新1,李军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物论文; 构件论文; 防线论文; 体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