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环境的培育_道德教育论文

加强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环境的培育_道德教育论文

加强高校诚实守信道德教育环境的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诚实守信论文,高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07)01—0009—05

2001年,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的指导要求,诚信道德建设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是社会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是真空社会,也不可能是道德的净上,社会的大变革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同时,学校环境中道德失范方面的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不同阶段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的脱节,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

我国的普通教育领域历来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坛”和“清贫”的“净土”,一直受到老百姓的信赖和尊重。然而,2002年中华女性网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人。近年来,诚信危机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干扰了我国普通教育的价值走向,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目前,最大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者将教书、育人两者脱离,学校这种只管“教”,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高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知识教育没有情感教育的作法是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在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着生理、心理及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因而,不同阶段的学校诚信道德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结构及其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在小学阶段,如果缺乏对小学生诚信道德感情和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培养,这怎能为小学生的将来打下良好的诚信思想品德基础?在中学阶段,如果缺乏对中学生诚信思想和诚信道德品质的教育以及个人心理素质和各种诚信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怎能让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如果缺乏要求大学生具备坚定的诚信道德信念的品德教育,则难以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神和自我完善诚信品质的能力。但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使诚信道德教育在各个阶段严重脱节,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行,高校在人数剧增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和教学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发达的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影响深远,网上违纪行为增加了管理难度;一些职能部门没有尽到职责,习惯于以旁观者、评估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忘记了责任人的身份,遇到问题不及时处理,使教育管理滞后;有的名牌大学打着提高人文素质的旗号,以办经济、法律等培训班赚钱……。2004年8月14日,央视“焦点访谈”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向广西某考生索取10万元巨资,以换录取通知书一事作了报道;新华社就西安音乐学院在去年招生工作中“不交三万元‘捐款’难领录取通知书”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大曝光。这些以接受捐款名义招生舞弊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怀疑,对大学生起到了极坏的示范作用,给诚信道德教育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高校诚信教育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校的教职工都肩负着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责任。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角色定位问题,不少高校的职能部门认为教育学生是学生工作系统的职责,整个诚信道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诚信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政治化趋向,不但冲击了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还弱化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重在规范和要求,却忽视了诚信道德教育的个人德行需要和诚信品质的培养过程。比如,高校在迎接一系列评估检查中,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要求学生违心编造和补充不实材料,使大学生混淆真假是非标准,降低了诚信道德教育的效果。

(四)高校教师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树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得非常精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一直把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效仿的楷模。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职工138.82万人,专任教师61.9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3.19万人,成人高校8.80万人。到2004年9月,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师1249.8万人。如此数量的高校教师群体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诚信榜样。但是,在高校教师中依然存在不诚信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诚信观念的树立。

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书”是技术技能传授,“育人”是教导学生做人做学问的道德教育,教师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因而学生也更加看重专业技能学习,而忽略修身和德行的培养。孔子说:“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要诚信立身,大学教师首先要做到诚信育人。据调查,不少教师开会经常迟到;不认真备课,拷贝他人讲义授课,上课敷衍了事;为迎合学生“学评教”,对课堂纪律不闻不问……。这些既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诚信的职业行为表现。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并把他们所说的和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着对比,在教育的名词后面,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学术注水,科研剽窃,给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评职称,有的教师不择手段地托人情、拉关系,甚至花钱雇人写文章的大有人在。有的把别人发表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大名复印;有的在自己申报的材料中抛弃合作者,把合作作品占为已有;有的把自己专著中的所有章节分解成论文一一发表,于是专著之外又多出了若干篇论文。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经费大幅增加,就有学校编造数字多拿经费;国家重视科研,就有教师通过虚报成绩获得项目批准;有的通过虚报科研人员和成果获取重点学科和学位授予权;多种教材七拼八凑,数十年来“一脉相承”。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达到500多种, 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校教材就有100种。学术成果“近亲繁殖”,学术注水,如某著名大学教师李某所著《移民与近代美国》被指剽窃我国17位学者研究成果;北大博导王某涉嫌学术剽窃,“海归”陈琳“哈佛大学博士身份事件”等,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师在学术、科研上的诚信形象,也为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带来了困难。

在人品上,部分教师趋利忘义,败坏师德师风。2003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部通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严重舞弊情况,重庆某高校教师孔某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组织研究生作弊并大肆贩卖答案,多次通过网络QQ和手机为参加“英语导航”的本科学生发送考试答案,东窗事发,触犯国家法律而被捕,让社会瞠目结舌。高校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之风不止,跟高校部分教师诚信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

(五)校风、学风中的不诚信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学风是学校学习方面的风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等内容。学风是校风的中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风。校风是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标签,它反映出一所学校教师、学生在教育、学习和科研等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工作态度和风格。在校风学风建设过程中,考评机制和监督制度不健全,才有了评优、评奖、评职称等方面的诚信缺失问题,这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如学术评奖和立项方面,有的人既是评委又是候选人,很难给人以诚信和公正的印象。学生在评优评奖申报材料中虚报成绩,夸大优点,干部选举拉选票等都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考试违纪作弊是学风校风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刚入校时还能自觉地抵制舞弊,但当他们发现周围的同学考试作弊、且没有得到应有的处分时,他们就有了“吃亏”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不自觉地加入到舞弊者的行列。二是教师的教风直接决定学风,学风影响考风。应当看到,教风与考风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教风正则学风浓,学风浓则考风好。个别教师知识不新、课堂信息量不大、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产生厌课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不进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成绩不好,所以一到考试,学生就只好通过舞弊蒙混过关。个别老师教材不熟、对大纲把握不准,所出的考题缺乏科学性,要么偏难,要么偏易,客观上为舞弊提供了条件。另外,个别老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监考时不坚守岗位,经常走出考场,给学生舞弊以可乘之机。由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际交往中的不诚信行为相互影响,给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在为人师表的教育领域,如果诚信不是一种原则而是一种随意,腐败不是一种可耻而成为某种普遍,那我们的文明与教育只能是名存实亡。

二、根据道德建设要求,科学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价值

诚信道德教育不仅包括人的品格和情操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人对社会的责任能力的教育。诚信道德教育的价值是指教育者在培养被教育者道德品质活动中产生的现实或后继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的内涵与层次,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法制、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中国入世后逐渐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加入WTO,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最起码的三项原则:第一,无歧视待遇原则,也称无差别待遇原则。经济活动主体无论资金规模大小、地位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公平交易,不应受到歧视。第二,互惠原则。交易双方通过成功的交易活动相互让与,从而使彼此都收到预期的效益。第三,透明度原则。缔约双方在法律、规章、政策、决策和信息方面必须透明和规范,不允许“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履行承诺,建立诚信,构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信用社会,是当前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努力的方向。诚信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失信和欺诈不仅在道义上受到谴责,而且必将受到制度惩处和法律的制裁。时代要求建构诚信社会,更加要求大学生注重诚信道德教育,完善道德人格,加强诚信、责任、敬业、自律的人文精神培养,树立信用经济时代人们待人处世的诚信观念。

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学校则是诚信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科学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价值,就要处理好诚信道德教育的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基础规范和崇高境界的关系。诚信道德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教育的底线要求。如要求从小诚实不说谎话,考试不作弊,会计不做假账,人与人真诚相待不欺诈等。在引导大学生从基础做起,从自身做起,把基础性诚信道德升华为高层次、高境界的诚信——忠诚祖国、忠诚人民、忠诚事业,夯实诚信道德基础,真正把诚信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第二,内外结合,处理好自觉自愿和制度约束的关系。改善和提升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既要培养道德主体的自觉自愿精神,又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凡是私利所驱动的恶行大多都不能靠诚信道德的自我完善来改变,而需要外力约束。第三,处理好理性认知和实践体验的关系。诚信道德教育应该做到知行并重,知德才能行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诚信道德教育的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都离不开真实可信可感的诚信道德形象来激励,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做最好的诚信行为的示范。

三、培育、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高等学校环境

当前,诚信教育还停留在思想品德的教育阶段,而信用管理教育更是空白,道德说教的诚信教育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社会信用的建设需要教育先行。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和诚信观念,促进社会信用的建设。

(一)注重不同阶段学校诚信教育环境的一致性

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指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品质。据此,教育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诚信道德教育是贯串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强调不同阶段学校诚信教育环境的一致性。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之后,2004年3月, 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充分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建设现代化的诚信社会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不同阶段学校诚信道德教育认识与实践的一致性,引导学生由诚信认知转化为诚信信念,由诚信信念内化为行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大中小学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树立以诚信立校、以诚信立教、以诚信育人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将诚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的各项制度。我们还应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活动之中,把诚信作为学校对各部门的管理和考评、对教师的管理和考评以及对学生的操行评定的重要内容。不同阶段的学校要通过各项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大旗,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保证各个阶段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环境的一致性,让学生体验到各个阶段学校其自身行为和对学生教育要求的统一,在诚信教育时效上要着眼终身,立足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长期效应,使学校诚信教育跨越时空,使学生在校求学成长期间学会诚信道德修身养性的方法,锻造优良高尚的品性,终身受益。

(二)优化教书与育人、管理与服务育人的诚信教育环境

首先,优化教书育人的诚信教育环境,就是要求广大教职员工结合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诚信道德教育思想,使理论性和思想性相统一,通过长期不断地渗透、潜移默化和积累,使育人作用随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增强。教师要特别注意言与行、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并认识到诚信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氛围,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去培养学生的诚信素质。同时,教师还应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带动学生遵守诚信规则,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所表现出的光明磊落品性、对学生的热爱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都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即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优化管理与服务育人的诚信道德教育环境,就是要以德育目标在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为依据,通过管理和服务行为来实现诚信道德教育。学校领导者是诚信文化建设中的关键资源,自身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的承受能力,以道德实践者的坦荡胸怀,自觉地接受师生的监督,要把微观的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宏观的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大学诚信道德教育既要靠教育又要靠规章制度,教书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它们共同作用,形成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校园诚信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校园诚信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要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高校要开展诚信教育,领导和教师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教师应具备忠厚老实、不贪不欺,勇于责己、不护己短,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言出必行、反对空话,表里如一、力戒虚伪,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等优良品质;要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提倡学术自律,严谨治学。高校德育教师更要做到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祟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完美人格。学校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教师是表率,他们的榜样和示范是引领学生走进诚信大厦的路标。因此,高校一定要抓住教师队伍这一教育的关键环节,加强师德教育,制定教师道德行为规范,将其纳入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之中,并采取激励机制,使广大教师自觉养成良好的诚信思想道德品质,成为学生的楷模,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教育氛围,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建立和完善诚信道德教育的规章制度

打造诚信,仅仅依靠思想道德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健全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相适应的诚信道德教育制度,规范诚信行为。建立和完善诚信道德教育的规章制度就是要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时代发展建立新诚信道德教育规章制度。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将诚信教育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认真履行承诺,打造个人诚信品牌和良好声誉,切实把讲信誉、守信用落到实处。同时,要强化监督处罚机制,加大诚信激励的约束力度。大学生是目前最有希望的群体,可塑性很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规则和信任在任何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一旦违反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同时,还应强化监督、处罚机制,使行为者的信誉水平与自身的利益切实挂钩,使失信者受到监督和制约,形成守信者得利的良性机制,在利益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下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高校环境相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而言,在诚信教育和道德建设上具有自身的优势和良好条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能仅停留在道德认识上,而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对于高校学术腐败,要有相关的制约措施,如通过制订、实施《学术道德规范》,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纪律,优化学校诚信道德教育环境。

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培育。因此,只有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优良环境,提高全民整体的诚信道德素质。

收稿日期:2006—09—19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项目号05jwsk065)、重庆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研究”(项目号JG0410、JG0615)。

标签:;  ;  ;  ;  

加强高校诚信道德教育环境的培育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