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一实验小学 276200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储备诗词量,体会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那就更应该重视挖掘教育平台的积极作用——学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课标强调了当代教育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想让中华好诗词走进校园,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那就要切实把中华好诗词引入课堂,让学生做好诗词积累。
一、兴趣引领,美中悟情,自撷瑰宝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要想让学生自己去记忆积累优秀诗词,最好的做法就是给他以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开始可能是家长,进入校园,自然就是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而学生在校的学习方式无非是课堂,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也就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和实现。
首先诗词吟唱,化难为易。以往在教学古诗词时,总是强化诗意的理解,诗句的背诵,抄诗默诗,学生索然无趣,久而久之,难免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所以,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配上旋律,变成歌曲,学生更乐于接受。尤其是对一些不可解、不必解的诗句的记忆,这种吟唱的方式更适合。这种学习古诗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其次在古诗词学习中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又可以弥补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对诗词的理解的局限性。毕竟古诗词创作背景离现代生活相去甚远,想让学生用仅有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诗词蕴意,实在是太难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认知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时代和生活经历,给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将古诗文的难度降低,增加了趣味性和欣赏性,带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产生共鸣,内化吸收,让诗句不由自主地变成自己的文字脱口而出,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自撷瑰宝,那才是我们教学者引导成功的体现。
二、领悟诗韵,整合诗词,赏析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人教课标版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专题,选择贴近专题的古诗词学习,然后还散见于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或是每组课文中作为补充的选读课文、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编者选择的三首古诗词,每一首都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三首诗整合在一起学习:你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诗句、词句中体会到的?通过对古诗的赏析,学生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无忧无虑。在意犹未尽的时候,再及时补充几首表现童年生活的古诗词。整节课学得轻松自如,一堂课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于是,给我以启发,我们可以把中华诗词化零为整,参透诗意,悟得诗情,把相关的诗词集合到一起赏析、积累,这样学生接受得快,记忆得牢。如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秋思》……如写景的经典诗词很多,又可以按季节分类学习、积累;还有边塞诗、励志诗、送别诗……总之,这样主题组合学习,学生积累起来有条理,学起来更轻松。
其实,围绕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专题,老师可以在一篇课文或是一个单元后择机链接上一至二首贴近单元专题的古诗词,古诗词的积累效果也很显著。这样的补充拓展,既能很好地实现单元专题的学习,又能让诗词积累真正融入课堂,久而久之,便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开展活动,评价激励,厚积薄发
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是一个长期枯燥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保持这份执着以及对古诗的储备热情,帮助小学生抓住全脑学习语言、记忆的最佳时期,我们就要组织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来展现学生学习的成就和进步,借此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积累习惯的培养。
形式可多样,如中华诗词大会、诗画同心社、诗词文艺表演、诗词绘本、自创诗集……通过不同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为了对学生的努力加以认可,巩固积累成果,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还有一个教师可采用的最简单而最有效的方式:每天在班里可拿出几分钟时间,作为诗词吟咏赏析时间,两天一篇,或是一周一组,养成天天要诵读和积累的习惯,扎实做好学习古诗词的“童子功”,天长日久,循序渐进中实现底蕴的逐渐积淀,当学生们可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时,他们也就拥有了“胸藏文墨虚若谷,腹中有书气自华”的美丽风韵。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努力去传承。相信,我们只要注意到了今天的“胸藏万汇”、“笔有千钧”,自然就会有明天潇洒自如的“凭吞吐”、“任翕张”。语文老师要有发展语言、积累的意识,才是传承文化的硬道理。让中华诗词走进我们的课堂吧!
论文作者:伊鑫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诗词论文; 古诗词论文; 学生论文; 中华论文; 单元论文; 兴趣论文; 专题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