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管理的随机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改造

港口管理的随机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改造

杨勇[1]2000年在《港口管理的随机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改造》文中认为建立随机规划模型来求解诸如港口管理与设计等随机服务系统中的问题,在实际营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系统状态空间、状态变量和最优控制的概念引入随机规划中,扩大了随机规划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主要采用随机规划、系统及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了港口贸易管理系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系统状态空间、状态变量与最优控制理论对港口管理系统进行了刻画,讨论了系统的状态空间、控制值空间,并且给出了状态变量和控制的取值情况。 建立了随机系统控制模型,并且给出了各种随机变量和设备故障的抽样说明。针对问题的特殊性,给出了模型的一些优化性质,构造了可行算法。 考虑到港口年吞吐量变化及设备更新变化的情形,本文给出了改进措施及改进模型,并给出了优化算法及系统性能达到最优的条件。

吴国付[2]2006年在《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预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全国范围的港口建设和投资一再掀起高潮。港口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港口企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已逐渐显现出区域港口建设失衡迹象,不仅造成宝贵的海河岸线资源浪费,还引发区域环境污染,有的区域港口建设已对当地政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影响。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正引发各级政府和港口企业的关注。以往关于港口风险的研究,主要从港口企业经营和项目工程建设管理角度进行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从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政府管理和港口项目两方面,结合项目的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综合运用港口规划建设理论、预警管理理论以及对策学,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风险结构、风险诱因及其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寻求有效预防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原理和方法,试图在港口建设和投资方面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本论文以区域港口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项目投资风险的诱因、表现特征及其规律的研究,构建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诱因分析模型;通过实证调查,揭示现有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政府管理体制弊端;在此基础上,运用预警管理理论,构建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建立项目投资风险的预警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且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组织和预控对策原则。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是: (1) 建立了立足于投资风险防范的集宏观、微观和行业预警为一体的区域港口建设项目预警管理系统的研究思想与分析模型。 (2) 揭示了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诱因机理,即由于政府对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系统缺陷、港口项目自身的功能缺陷,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失控、与区域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失控而综合导致形成。 (3) 评价了我国现有港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体制的现状和不足,构建了政府管理、港口建设项目和项目区域环境的关系模型。 (4) 提出了构建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即:项目投资风险诱因预警管理原理、预警管理系统的目标与功能、工作内容、运转模式、工作流程及信号输出方式、预警管理的组织体系等。 (5) 构建了基于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政府管理层面、港口建设项目自身和区域环境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指标体系的处理模型,探讨了针对监测结果可以采取的对策。

张萍[3]2006年在《港城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综合港航工程、系统工程、管理学及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港口与城市的演化发展。并对南京市进行实证研究,尝试分析未来15年南京市港口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首先,本文提出了包含五个子系统的港城系统概念,描述了港城系统的特征与要素,分析了港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外部环境;此外,通过对供需均衡理论研究港城系统的供给与需求。 第二,本文基于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港城系统的演化机理,并从管理创新、技术进步、腹地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研究了港城系统的演化动力及稳定性;此外,本文通过熵函数分析了港城系统的正负熵流。 第三,本文详细分析了港城系统的总体结构,构建了港城系统中的五个子系统:港口、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综合运输以及资源,本文以港口和城市经济为核心子系统,并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上述五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最后,根据因果关系图,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四,本文首次研究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度问题。提出了港口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度概念;建立一类反映港口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并建立了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第五,在建立港城系统动力学模型之后,开发了适合本系统的仿真软件。结合该软件和其他仿真软件,对港口与城市的相关政策进行仿真。 最后,本文以南京港为实证,分析南京市港口与城市的发展。通过经济发展与港口的因果关系分析,构建了南京市港城系统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系统仿真,调整各相关参数,分别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经济生产要素调整、港口建设投资额及港口岸线长度等政策变化后对系统相关因素的影响,最后,本文分析未来15年内南京港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涂敏[4]2008年在《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目标及模式选择》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自英国发起港口民营化改革以来,港口民营化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快速扩散。然而,世界范围内港口民营化丰富的实践、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国内港口民营化实践的单调性、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力图探寻引发并不断推动我国港口民营化进程的动因,港口民营化所追寻的目标及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模式选择。论文以我国沿海及内河货运港口为研究对象,以我国港口民营化的模式选择为主题,以国际码头运营商和跨国航运企业两大类外资企业在参与我国港口民营化建设中的大所有权进入模式倾向为研究重点。论文遵循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分析我国港口民营化内、外动因,以此探求对港口民营化制度的需求产生,然后对我国港口民营化的不同制度安排,即港口民营化多元模式的构成及各自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接下来,论文从制度安排的供给角度探求了我国港口民营化制度安排中的利益主体,利用谈判实力理论分析了不同主体的谈判力来源及相对变化,研究了不同主体选择民营化模式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的一般分析框架;出于应对我国地方政府在港口属地化管理后普遍存在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资金来源困难的问题,结合未来港口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论文探讨了基于地主港管理模式下的港口民营化模式选择问题。最后,为了印证文中提出的理论观点,论文采取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利用世界银行PPI数据库中对我国1991-2006港口民营化相关数据的记录进行了实证研究。

曲永岗[5]2003年在《港口发展战略及其在连云港港口发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际现代港口发展出现了建设深水化、布局网络化、业务物流化、格局港城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经营民营化等趋势。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港口取得了很大发展,港口的功能由最初的地域性贸易港发展到多港合作的港口群,同时也存在规划战略高度不够、大型集装箱深水码头不足、港口布局尚未形成网络化、相关部门物流不顺畅、尚未完全实现港城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民营化程度不够等缺陷。论文从战略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港口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对目前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港口缺乏战略管理,使得港口不能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推动适合我国港口发展的经营体制的尽快实现,阻碍了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同时也会影响港口发展模式的选择。同时对现有港口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分析,认为现有研究未能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缺乏系统的数理方法等不足,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港口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对发展战略研究的一般程序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对常规的发展战略研究程序进行了改进,针对港口的特殊性,用港口吞吐量预测弥补了常规战略分析的不足,对未来港口货源及吞吐量进行详细的分析,有助于为港口发展战略选择提供充足的依据。对连云港港口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将SWOT分析方法应用于连云港港口内外部环境分析,通过构造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将连云港港务局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予以定量化,从而得出连云港港务局应该采取增长型发展战略的结论。探讨了港口发展战略研究相关指标设计,对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数理处理、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进行了方法论探讨,探索了灰色系统模型在港口吞吐量及集装箱预测中的可行性,明确提出该模型可用于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预测分析。论文将构建的港口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构架具体应用于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研究之中,提出了连云港港口发展战略目标。从组织战略、人才开发战略、投资理财战略、形象塑造战略四个方面提出了连云港港口发展的具体职能战略。对连云港港口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选择管理创新战略、港城互动战略、市场拓展战略、产业优化战略、结构调整战略五个方面作为战略实施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职能战略和战略重点顺利实施的战略措施和战略保障体系。

孔宪雷[6]2005年在《港口经济系统演化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全球供应链节点的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现代港口已经突破了传统港口的中转运输功能,港口物流与临港工业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港口的功能。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日趋密切,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要素;而城市则是港口活动的载体。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演化经济学以及系统科学等理论,构建了以港口为核心的港口经济系统,研究了港口经济系统的演化规律及优化方法,并对日照港口经济系统作了实证研究。 首先,本文提出了以港口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以腹地为依托,以运输为动脉的港口经济系统概念,描述了港口经济系统的特征与要素,分析了港口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外部环境;并以核心竞争力为序参数建立了港口经济系统的状态方程。此外,通过对港口经济系统供需的非均衡分析,建立了港口经济系统的动态非均衡模型。 第二,本文通过对港口功能、港口管理以及临港工业演化路径的分析,探讨了港口经济系统的演化序列;基于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港口经济系统的演化机理:并从管理创新与技术进步两方面,研究了港口经济系统的演化动力。进一步地,根据港口经济系统的特性,建立了港口经济系统的动态非线性演化模型,从而揭示了港口经济系统的演化规律。 第三,本文在对一般系统优化方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研究了港口经济系统的优化方法。通过对港口经济系统的结构分析,指出了港口经济系统优化的路径依赖。通过对港口经济系统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港口经济系统的优化方法以及港口经济系统优化的战略联盟。 最后,本文以日照港为实证分析的对象,分析了日照港口经济系统的演化路径,探讨了日照港口经济系统演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提出了日照港口经济系统演化的管理诊断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日照港口经济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的研究,提出日照港口经济系统优化的模式设计和日照港口经济系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基于对日照港口经济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了保障日照港口经济系统优化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日照港口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施泽军[7]2008年在《船舶标准化对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系统,是指在一定的集装箱码头空间里,由集装箱、船舶、装卸搬运机械、泊位、堆场、道路、人员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集装箱码头,作为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枢纽,对加强国内、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与提高集装箱运输系统的运输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人机交互简单,具有强大动画显示功能的计算机仿真软件flexsim,针对九龙坡集装箱码头建立了计算机仿真模型,对集装箱码头生产运作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九龙坡集装箱码头设备配置的决策提供了意见。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码头的研究动态,介绍了国内外集装箱码头仿真技术应用的现状,然后介绍了我国长江干线特别是长江上游集装箱船舶的标准化工作进程,接着介绍了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包括其组成和特点,以及其装卸工艺、作业流程、操作原则,集装箱码头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等,并结合重庆九龙坡集装箱码头结构形式的特点,特别介绍了我国内河集装箱港口的生产作业特点。之后介绍了系统仿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与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紧密联系的离散事件仿真相关知识。通过对九龙坡集装箱码头现场的考察及相关资料的搜集,以九龙坡集装箱码头为原型,根据其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的特点与作业流程的要求,针对本模型的特点,说明了模型的结构和仿真目标,在保持模型主要特点和功能的前提下对模型进行了必要的抽象和简化,然后借助仿真软件flexsim,建立了九龙坡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并利用码头的实际营运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分别对在100TEU、150TEU、200TEU、300TEU级别到达船型情况下,4辆、5辆及6辆装卸集卡数情况下以及码头前沿前排堆场是否采用单独堆场龙门吊情况下的各种方案码头整体工作效率和各设备的使用率情况做了仿真实验分析,为码头的实际生产运作提出了意见,为生产实际提供了决策基础。

杨宏[8]2006年在《港口生产系统方案设计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装箱码头营运系统是一个涉及到集装箱码头管理的一个完整解决方案。涵盖了码头生产经营、组织实施的整个过程。本论文建立的系统仿真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港口作业生产系统进行流程化建模,使得船舶随机到港、靠泊、装卸桥装卸、水平搬运、堆场作业等影响港口生产系统的因素变得清晰可见,通过模拟在不同因素水平下港口营运绩效,使得港口管理当局能够及时对当前的营运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该系统能够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了港口实际生产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本文所述的模拟模型不仅可以应用于生产系统的优化管理,还可以用于港口码头规模和堆场规模规划,以及对装卸设备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度,和对整个港口通过能力分析、港口吞吐量预测,港口营运系统成本计算等。 首先,在明确论文的目的后,确定仿真边界。论文的目的是通过模拟港口在不同的吞吐量水平下,港口生产作业系统设备应该如何配置才能使港口营运系统的服务水平最大化。论文边界从船舶随机到港、等候、靠泊、卸船作业直到集装箱全部卸到堆场、船舶离港、下一艘船靠泊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 然后,将仿真对象概念化。结合实际的港口码头营运系统的几个主要功能,分别将各个模拟对象概念化(即通过仿真模块来代表现实系统中的实体)。论文根据港口码头营运系统模型的特点分别对船舶随机到港模型、靠泊作业模型、水平及堆场作业等模型进行了概念化处理,在船舶随机到港模型中提出了多控制因素的船舶随机到港模拟方法:在靠泊模型中建立了根据船舶长度不一样的泊位选择方式,在卸船作业模型中建立了依据船型(长度、卸货量)选择作业线数量(e. g. Select DE out),同时还形象的模拟了装卸桥的定期与不定期检修问题对模拟结果的影响(Machine Delay Attribute,shift),水平搬运模型中采用模拟了每条作业线配备的集卡数(e. g. Queue resource、release resource、Gate)以及同时可以通行的最大集卡数(rout delay),还有集卡从码头前沿搬运至堆场的时间;在堆场作业模型中模拟了龙门吊将集装箱从集卡上吊下的过程(e. g. Activity Multiple Delay)。最后是集装箱在堆场堆放一段时间后出堆场的模型(e. g. Activity Multiple Delay)。在分别建立各个

熊军魁[9]2002年在《港口拖轮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贸易量的增长,港口生产的发展,运输船舶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大宗货物的海上运输,越来越多的采用大型船舶。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天津港来说,随着深水航道、码头扩建和改造,到港船舶的数量不断增加,到港船舶也趋向大型化。港口是否具有接卸能力,是否能保证进出港船舶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港口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在港口,船舶进出港需要拖轮拖引,由于船舶的进出是一个离散随机事件(船舶大小、载重吨及进出港时间均是随机的),因此为拖轮船队的合理配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可能造成港口船舶等待拖引时间加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拖轮利用率低,造成港口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拖轮配置进行优化研究,提出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的合理方案,以适应港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天津港拖轮配置及作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港口拖轮配置所存在的问题:应用统计资料及计算机仿真手段,对拖轮工作过程进行仿真;通过不同配置方案的运行结果,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天津港的吞吐量发展及大型船舶进出港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把拖轮营运与港口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对下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结合天津港2005年吞吐量的发展(1.4亿吨)以及15万吨级船舶进出天津港的需求,分析对港口拖轮的数量和马力配置; 2、拖轮船队的结构如何适应2010年天津港吞吐量将达2亿吨的要求; 3、随着天津港航道的不断拓宽,双向航行将被允许,进出港船舶可随时而无须集中进行。针对这种变化,研究拖轮的利用率的变化以及对整个船队规划的影响。

刘遵峰[10]2014年在《转型期港口资源优化配置与管控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需要通过港口实现其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因此港口一直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随着全球经济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港口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尤其港口的发展还会辐射其经济腹地,可以直接影响到相关区域的发展状态,因此对港口发展的研究尤显重要。随着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港口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港口管理机制转型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转型,港口规模迅速扩大与港口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象并存的局面。这种情况影响了中国港口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而其中港口资源配置效率偏低是主要问题,因此分析港口资源配置效率,探寻港口资源配置机制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基于社会学分析的过程多层次视角,通过建立转型期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分析框架,重点从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三个层面进行探讨,旨在寻找港口资源配置效率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快速港口建设过程中,港口资源配置理论及相应制度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客观依据。在资源配置层面,本文使用三阶段DEA级联控制法、两阶段模型拟合法等方法对港口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效率、内部资源优化重置效率、港口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主要港口经济效率偏低,且存在群内港口过度竞争的现象;通过港口内部资源重置和理顺港城关系可以促使港口资源不断优化,推动港口资源趋向合理配置,并有助于港口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反之则相反。在治理结构层面,本文从港口治理结构演变的角度考察了转型期中国港口资源配置效率偏低的原因,认为转型期港口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主要根源就是“利益冲突”,而治理结构的变化可以对港口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以下影响:一是治理结构演变中产生的纵向竞争客观上推动了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从而形成正向效应;二是治理结构演变中产生的横向竞争过度导致了负反馈效应;三是治理结构决策单元内部竞争导致的港口内各港口企业之间的争夺利益的现象。在制度环境层面,本文认为转型期港口资源配置制度的环境缺陷主要表现在:①港口资源产权的制度环境的缺陷,包括港口产权模糊、港口产权结构分化两个方面;②港口资源配置规划的制度环境的缺陷,主要包括港口资源配置规划体系多头管理、战略布局空间重叠、规划行政执法不严、监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③港口市场的制度环境的缺陷,主要是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针对上述环境缺陷,本文认为应遵行三个层面的制度设计规范:①港口资源配置的规律是港口资源配置的最高层次的规范;②港口资源配置的法律,是港口资源配置中间层次的规范;③港口资源配置政策优化港口资源配置的行为准则。依据三个层面的设计规范,本文就转型期港口资源优化配置制度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该体系应港口能力资源优化配置、港口客户资源优化配置、港口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港口社会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等领域,并对各领域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解释。本论文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本论文在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引入经济、治理结构、制度设计等三个因素分析视角。提出了港口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模型、港口资源决策网络模型和港口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揭示出经济、治理结构、制度设计三者对港口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机理,对优化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本论文构建了港口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模型、港口资源治理的决策网络模型和港口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这对我国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第三,本论文的研究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与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整个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港口经济学、港口规划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在实证研究部分,应用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层次分析法等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对之前的理论推导结果进行验证,使研究中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更具信服力。这种多方法的实证分析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 港口管理的随机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改造[D]. 杨勇.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2]. 区域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预警管理研究[D]. 吴国付.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3]. 港城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 张萍. 河海大学. 2006

[4]. 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目标及模式选择[D]. 涂敏. 浙江大学. 2008

[5]. 港口发展战略及其在连云港港口发展中的应用[D]. 曲永岗. 河海大学. 2003

[6]. 港口经济系统演化与优化研究[D]. 孔宪雷. 河海大学. 2005

[7]. 船舶标准化对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影响研究[D]. 施泽军. 重庆交通大学. 2008

[8]. 港口生产系统方案设计仿真研究[D]. 杨宏. 上海海事大学. 2006

[9]. 港口拖轮优化配置研究[D]. 熊军魁.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10]. 转型期港口资源优化配置与管控体系研究[D]. 刘遵峰. 河北工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港口管理的随机控制系统模型及其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