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与培养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中小学生论文,内涵论文,途径论文,数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6)07-0069-07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演变与内涵构成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演变 学术术语的嬗变往往意味着不同时期学者对概念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也折射出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甚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历时地看,“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媒介素养等概念的延续和深化。 “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由以色列学者Yoram Eshet-Alkalai于1994年提出。他认为数字素养框架包括五大要素,分别为“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和“社会—情感素养”。[1]这个理论框架被认为是数字素养最全面的模式之一。相比之下,类似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把数字素养的重点局限在“搜索信息”上,过于片面和狭隘。21世纪以来,关于“数字素养”研究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在4个版本的欧盟核心素养中,数字素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素养领域,这也反映出对这一素养的一致认可与重视。但从具体的表述上看,4个版本却各不相同,分别为“信息技术”(ICT)、“信息技术技能和使用”(ICT Skills and Use of Technology)、“信息技术技能”(ICT Skills)及“数字素养”(Digital Competence)。[2]通过这一演变历程不难看出,欧盟对数字素养的认识经历了对技术本身的强调、对使用技能的强调,最终发展到将其视为一种综合素养或跨学科素养,这也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的映射。 (二)“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 广为认可的Yoram Eshet-Alkalai的数字素养理论框架包括五大要素,参照肖俊洪的研究,主要内容分析见表1。 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则提出了5个素养域,根据任友群等的研究,主要内容分析见表2。 通过比较两个框架可知,二者有继承创新的关系。表1中的“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与表2中的“内容创建素养”内容相似,表2中的“交流素养”“安全意识素养”与表1中的“社会—情感素养”内涵相仿。对于每个素养域,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又细分为若干具体素养,5个素养域共包含21个具体素养。具体素养指标分为A(基础)、B(中等)、C(高级)3个“能力水平等级”,之后分别从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维度进行描述和评价。数字素养的内涵发展不可避免地留有技术与时代的烙痕。相对于Yoram Eshet-Alkalai的数字素养理论框架而言,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更好的时代适切性和可操作性。综上我们认为,“数字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休闲以及社会参与中适当运用数字化手段识别、理解、创建、交流、批判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它是个广义的概念,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在数字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除强调掌握与信息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检索、获取、存储、制作、展示和交换信息等)外,还要强调信息的批判、创新、管理和安全。 结合先贤的研究成果、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我们认为,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可分6个领域,其主要内容分析见表3。 二、“数字素养”在中国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一)基于数字素养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是近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文虽没有明确出现“数字素养”或“信息素养”的表述和培养途径,但从态度和技能两个维度表达出对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方向性要求。 2014年6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5个维度,体现了对中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的具体要求。这个文件的出台也体现了在数字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先导作用。 (二)基于数字素养的课程标准分析 分析现行义教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 1.普遍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对于素养的表述比较多元、离散、随意,缺乏对素养的概念界定、分层表述和系统思考。 2.多侧重传统层面的学科本位的素养描述,普遍缺乏跨学科、跨文化、适合信息社会的素养表达;多侧重学科知识层面的素养培养,缺乏情感态度和创新批判层面的素养养成。 3.普遍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目标达成中的重要作用,多在课程资源建设或教学方式变革中提及,缺乏“数字素养”的内涵描述及培养途径、学段分级、评价方式等。 三、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时代,数字素养已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也是一种综合的、渐进发展的能力,需要系统培养。如何有效培养和合理评价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问题。 (一)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结合学科特点系统融入数字素养的相关要求和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制和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影响中国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在课程标准中提高对数字素养的重视,明确培养的分阶段目标,可以直接促进教学中学生数字素养的有效养成。 现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多多少少都提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但无一对数字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途径有清晰、系统、分层的描述,更谈不上可操作、可量化。为了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议在现行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中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中分别融入数字素养的相关教学要求和目标导向。在中小学生的六大数字素养域中,像信息处理素养、沟通交流素养、信息安全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等多是学科通用的能力,可以在各科课标中统一描述,但内容建构素养、问题解决素养会凸显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不同年段的要求,可以结合不同学科实际情况分别描述。 (二)科学编制、合理应用数字教科书,提高教师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在主课堂面对全体学生培养数字素养 数字教科书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基础的资源,是电子书包等教学应用环境的核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多媒体性、关联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但通过数字教科书的常态化应用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是提高学习效益、解决教育公平、面对全体学生最方便、最普适、最有益的尝试。对于数字教科书的设计和认识不尽相同,这里以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为例,探讨数字教科书的应用对提高学生数字素养的作用。 首先,数字教科书中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融入适切的多媒体资源和学科工具,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素养、内容建构素养、问题解决素养等大有裨益。 其次,数字教科书与课堂交互系统、学生学习平台、电子书包、学习类APP等结合应用,可以综合提升学习效能和学生的数字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数字教科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它是信息化课堂的内容核心和应用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框架和教师教学设计的起点,应具备开放性和关联性,通过与其他资源和系统的联合应用,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学习效果。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尝试把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硬件和技术不是问题,教师们面临的问题大多聚焦在缺乏优质交互性资源,缺乏教学环境改变后适切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理论支撑和培训指导。这些问题解决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和评价。在课堂上,学生搜集所需信息、解决相关问题时,在教师引导下开展不同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时,利用社交工具和同伴交流分享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而这些活动多在教师设计、引导下完成,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信息化意识和丰富的数字素养,才能具备信息化环境下重构教学行为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三)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界限,积极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环境,综合养成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数字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隐含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内化在多种学习行为里,体现在学习、生活、社交等多个领域。它是渐进发展而非一蹴而就的,是有意学习和无意习得结合的产物,是伴随人们终身学习的技能,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因此,对于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应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物理界限,积极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环境,使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使学生的数字素养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全面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积极打造智慧教室和数字化校园,为学生的成长营造数字化生存环境和优质的数字学习资源。教师要改变“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加授数字素养的专业课程,教会学生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获取、甄别有用的信息,如何利用数字化社交工具正确传递自己的思想、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客观评价别人的成果,同时利用“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协作学习、课外个性答疑等。家庭教育中也可通过“校讯通”、微信平台等与学校教育无缝连接,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让学生具有数据安全的基本意识和能力,在网络社会活动中能理解、尊重他人,具备价值判断和信息辨识能力、行为能力、自控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学生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带给公民素养的新要求,有终身学习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动态调整、重新建构的技能。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素养”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态度,是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数字素养是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的必备技能,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刚性需求。我们应加大对数字素养的研究和成果的转化,切实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公民素质和综合国力。 收稿日期:2015-11-20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养途径_教学技能论文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培养途径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