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类百科的社会知识论分析
□ 刘文博,乔双
摘要: 维基类百科全书作为一种在线用户群体基于互联网平台交流、共享知识的百科全书,本质上是群体协作的产物。本文立足于戈德曼的求真主义社会知识论,运用一种改进的求真价值评价框架,分别从群体主体和群体协作方式两个方面分析群体协作知识的潜在求真基础,并以百度百科为例提出改进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维基类百科全书作为中介性知识获取媒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维基类百科; 社会知识论; 群体协作; 求真价值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提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效率,而维基类的网络百科全书就是日常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较于传统的实体百科全书,开放式操作、动态式更新以及大众化参与等特点使得这种在线百科成为普通大众自主寻求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
然而,网络百科的编辑战时有发生。比如,2013年6月初,一名网络用户在百度百科中创建了一个名为“中国十大名校”的百科词条,用来介绍中国大陆最有影响力的十所高等院校。后来,在2014年1月到8月这段时间里,该词条曾被多人修改,从而引发了一场持续时间较长又异常激烈的“编辑之战”。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维基类百科全书通常会坚持最大限度的开放理念,比如百度百科,它的内容编辑权限可以对任何注册用户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对词条内容进行删减或修改。这就让人不免产生疑问:我们把维基类百科当做日常获取知识的来源究竟可不可行?这些知识可靠吗?或者说我们应该基于什么原因去相信(或接受)它们?本文将从知识的社会维度出发对群体协作知识进行分析,并期望通过该研究,一方面更加深入地揭示维基类百科的特点与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对它持一种理性、审慎、包容的态度,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以更合理的方式来使用同类型的百科全书。
一、从传统知识论到社会知识论
知识、信念及二者的确证构成了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传统西方哲学界普遍承认柏拉图对于知识的三元定义,把知识看做是“被确证的真信念”[1]53。根据这一传统,人们对知识做如下定义:
1)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组织机构。集团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低碳领导小组,设立节能减排办公室作为节能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要求凡是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104t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须按规定设置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各所属单位建立了从公司到班组的三级网络,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
该病的高发群体为女性,对于此病的传统治疗以开放性手术为主,但是开放性手术对于女性而言,会造成过大的瘢痕,影响美观,且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所以病患对此治疗手段仍有异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小创口。
S知道P,当且仅当:
(1)命题P真的;
(2)S相信P;
(3)S持有的对P的这种信念是得到确证的。
但是随着20世纪中期葛梯尔问题的提出,知识的三元定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葛梯尔攻击的主要是知识确证的条件,他通过两个反例指出即使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依然不能确定S获得了关于P的知识[2]121。此后,大批知识论学者们尝试着对传统的知识定义进行修补,这也成为知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而当知识论学者们开始思考社会因素是否会影响知识的确证时,则标志着知识论从传统进路到社会进路的转变。施密特对这一问题持正面立场,并就此区分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条件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进入确证的条件;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条件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进入确证的条件;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社会条件是附生于确证条件之上的[3]356-357。
可见,斯密特依据社会条件与确证条件的关系界定了三种不同的社会知识论研究进路。另一种对社会知识论分类的办法则基于其与传统知识论的关系。根据这种观点,社会知识论研究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激进的,另一种是古典的[4]37-49。激进的社会知识论通常从知识社会学中寻找灵感,它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的客观性,并对传统知识论的研究基础和方法进行了全盘否定。古典的社会知识论则是在笛卡尔主义知识论的基础上寻求真理与确证方式的一种演变,它与传统知识论的区别在于其将研究范围从个体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
3)立体的投影。该部分设置六个学习任务。其中前五个学习任务以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各个不同体进行设计;每一个任务又分别包含三个子任务,分别是体的投影绘制、体表面取点投影绘制和体被平面所截取的投影绘制。后一个学习任务是相贯线投影绘制。
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体,即“福兮祸所伏”,要想得之先于与之,好东西的获得通常会要求一定的付出。经济的急速发展,伴随而至的是环境被破坏、河水被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变暖等等,人类终于为了现代化生活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半是痛苦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痛心的教训。
二、戈德曼的求真社会知识论:一种结果主义的认识评价
戈德曼的社会知识论之所以被称做“求真社会知识论”,是因为在社会知识论的这两个维度中,戈德曼对求真尤为重视,并把它作为知识论的最终目标。可以说,真理观是“构成戈德曼社会知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6]15,他所主张的求真观就是在综合考察了一些社会因素之后来评价社会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接近真理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是考察社会群体还是比较社会制度,或者是评价其他社会实践,社会知识论的研究目标都在于求真,这是戈德曼社会知识论主要的和最终的目的。
可以说,社会性和求真性是戈德曼社会知识论中的两个维度。其中,社会维度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主体的界定上,社会知识论并不把眼光局限于单一的个体,它还将社会群体当做知识的主体进行研究,认为群体同样可以拥有知识;其次,在知识的确证方式上,社会知识论更加关注知识确证的社会路径,研究社会因素在知识的确证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比如陈词对主体信念的影响;第三,就研究对象来看,社会知识论并不像传统知识论那样仅局限于信念在个体内的运作,它还会关注一些社会化实体及其运作。戈德曼为社会知识论设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与知识相关的实践进行研究,评判哪些知识实践对人们获取知识来说是有利的,或者说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接近真理。
戈德曼的社会知识论是古典研究进路的重要代表,他认为社会知识论主要是研究与评价认识主体间在信念的生产上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社会过程[5]97。在《社会世界中的知识》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种求真性的社会知识论研究框架。
为了评价知识相关的实践,戈德曼提出了一种以求真价值为标准的评价框架,即根据某一特定实践的求真结果来评估它是不是好的实践。这种评价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基本的求真价值和工具性求真价值。前者指知识、错误、无知这样的认知状态,这些认知状态本身具有基本的求真价值或负价值(如错误的认知状态就具有基本的求真负价值);后者则是针对实践来说的,实践的工具性求真价值指的是它是促进还是阻碍基本求真价值的获得[7]87。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如果对群体主体做适当的限定,那么群体主体就具备了稳定的求真基础,按照求真主义知识论的评价框架,群体主体就是具有潜在求真价值的。那么维基类百科的认识主体是否满足这种限定条件呢?
戈德曼选择第二种方法作为信念分析的基础,他以信念等级为标准提出了“求真价值”的计算公式:
V -value of DB X (true ) = X
从满足温饱到丰盛美味,再到追求营养健康……时至今日,年夜饭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年夜饭的变迁,是改革含金量最直观的体现,是人民最切身的获得感。
戈德曼还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实践的求真价值。比如对于一个命题Q (P /-P ),假设它在时间t 1的求真价值是0.5,如果经过某种实践w 1之后,在时间t 2它的求真价值变为0.7,那么此时因为基本求真价值增加了0.2,也就是说该实践促进了基本求真价值的增加,因此可以说实践w 1具有积极的工具性求真价值。相反,如果经过另一实践w 2之后,在时间t 2它的求真价值变为0.3,基本求真价值减少了,那么就可以说实践w 2具有消极的工具性求真价值。
显然,无论是在对群体多样性的要求上,还是在对群体成员独立性的要求上,维基类百科都可以达到。首先,维基类百科的认识主体具有多样性特点。这种多样性一方面得益于网络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维基类百科宽松的编辑制度。在维基类百科中,编辑者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不同的年龄段,因此也很容易对同一问题持有多种多样的观点或意见。其次,维基类百科的认识主体具有独立性特点。维基类百科的认识主体本身就是一个由各式各样不同的认识个体所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协作的认识系统中,每个贡献者都能够自主地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虽然人们在编辑词条的过程中会看到在此之前由其他人所编辑的内容,但他们仍然可以基于自己的认识,对这些内容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因此,从总体上来看,维基类百科认识实践中的群体认识主体可以促进好的认识结果的产生,所以我们认为它是具有潜在求真价值的。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一下这件衣服是怎么回事。众所周知,汉族人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清朝入关前都是穿着汉服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服也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作大气端庄风流灵巧。但这么美丽的衣服究竟有没有口袋呢?恐怕很多人不够了解。
其中,V -value 代表求真价值,DB X 即信念等级,X 则是某一信念等级求真价值的具体数值[7]90。信念等级的求真价值量化之后,可以用来进行运算,从而就能够对求真价值的动态变化进行更加直观的分析。比如对于一个命题Q (P /-P ),假设它在时间t 1的求真价值是0.5(对这个命题不做判断),如果到了时间t 2,它的求真价值变为0.7(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该命题为真),那么它的求真价值就增加了0.2;如果在时间t 2时它的求真价值是0.3(一定程度上认为该命题为假),那么此时它的求真价值就减少了0.2。
群体的多样性作用不仅能够让群体决策尽可能体现出各种充分、全面的思考,而且还可以减少群体决策的消极方面特征。此外,群体内成员保持独立,能够自主地发表意见,这对获得正确的认识结果来说也非常重要。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群体成员之间的独立性可以避免某一成员的意见对整个群体产生过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所有成员都能够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整个群体就能汇集到彼此各异的意见,从而获得新的信息,而这些新的信息总体上可以帮助群体更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获得更完善的认识。
三、群体协作知识的潜在求真价值分析
在前文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将运用分析性的方法,采取一种改进的求真价值评价结构,围绕群体主体和群体协作方式两个方面来剖析维基类百科的潜在求真价值。
1. 群体主体。 按照戈德曼的划分,社会知识论视域下的群体主体有两层涵义:在第一层涵义下,认识的主体首先是个体,而群体性则体现在个体之间就所持信念或知识的社会互动或协作过程;在第二层涵义下,群体作为直接主体便可以拥有信念或知识。不难看出,无论在哪种维度下,群体主体在认识活动中之所以会具有求真价值,一方面由于群体主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认识结果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在于群体主体有利于避免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可以确保认识结果的相对准确性。
即便如此,群体决策失误的案例依然不可避免。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很容易被鼓动,而社会个体在群体的掩护下极其容易丧失判断能力,集成一个狂热的、具有破坏性的“群氓”[8]18。因此,《群体智慧》的作者索罗维基认为,只有当一个群体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它才能在群体决策中无往不胜。为此,我们对群体主体做出两项限定:一是要求群体的构成是多样的,二是要求群体成员都能够自主地发表意见。
总体来说,戈德曼求真主义知识论的评价结构坚持了结果主义立场和求真主义目标导向的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意义,并且对信念进行量化和计算的方法也极具可操作性。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种评价结构的适用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它主要是为了评价某一实践在某一具体时间所具有的求真价值,这也就意味着它只是针对实践的单次评价,而不涉及实践的整体性求真价值;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在整个评价程序中戈德曼设定了一个理想的实验环境,即保持所有的背景条件不变,单独考察实践对主体信念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如果要对某一特定社会实践的整体求真价值进行评价,我们则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采用统计归纳方法,对该实践的多次求真价值结果进行归纳并求取算术平均数,然后计算它获得积极求真价值的概率。然而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情境中,由于认识过程常常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保证统计样本的准确性和随机性。二是采用分析性的方法,具体分析某一实践的潜在求真价值,看它是否具有求真的基础,是否具备求真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在一个弱的意义上讨论求真价值,认为如果一个实践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知识,那么它就具有积极的潜在求真价值。
用基本求真价值来分析信念状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三分法,它把信念状态划分为相信、拒绝、不予判断三种类型;另一种则是信念等级划分法,即根据信念的不同程度进行区分,以从0到1之间的任意一个数值来表示信念状态。
戈德曼指出,实践的求真价值评价模型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种用来评价某个实践的绝对求真价值,第二种用来评价一个实践相对于另一个实践的相对求真价值[7]92。其中,绝对求真价值的评价模型可以表述为:给定一个认识系统S ;当S 中包含有实践W 时,系统输出的信念状态结果是O 1;当S 中不包含实践W 时(其他条件不变),系统输出的信念状态结果是O 2,如果O 1>O 2,那么实践W 就具有绝对求真价值。而相对求真价值的评价模型可以表述为:给定一个认识系统S ;当S 中包含有实践W 1时,系统输出的信念状态结果是O 1;当S 中包含有实践W 2时(其他条件不变),系统输出的信念状态结果是O 2,如果O 1>O 2,那么实践W 1就比W 2具有相对的求真价值。
2. 协作方式。 在群体协作的认识实践中,群体通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认知主体而具有信念状态的。集体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有个体的信念状态。因此,群体协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认识实践中具有一定优势。它不仅可以通过制度上的设计来消弭、克服比如兴趣、利益因素等个体成员的主观性而引起的群体认知偏差,从而保证群体形成相对客观的、合理的认识结果,还可以使群体获得更多的关于认识对象的知识。根据求真主义知识论的评价框架,我们认为群体协作这种认识方式是具有潜在求真价值的。
以财政部门的预算改革为重点,对资源的分配要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要节约资源,对资源做到高效率的利用。对资产分配标准可以分类进行制定,做到详细明确,因为资产标准确定之后,为单位内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预算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制定资产分配标准的时候,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工作性质的不同,要针对具体的单位运转实际配置相对应的资产,资产分配的多少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配置标准进行配置,同时还要考虑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物品价格有所上涨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产。
按时间顺序,梅葛的第二次比较大规模的整理,是在1953年秋。参与者有音乐学者杨放、黄林。他们从昆明出发,在姚安县农村生活了半年多,在前面提到的姚安马游,记录了7天。杨放回忆说,一起下去的还有云南省花灯剧团的几位同志,黄林则是当时的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成员。
对于维基类百科来说,从认识形式上看它同样是一种群体协作的认识实践。但其意见汇集的方式比较特殊,因为它是多个认识主体意见的集合。从这一点来看,它确实属于一种群体协作的认识实践。但从具体的认识过程上来看,它又明显区别于一般的群体认识实践。在一般的群体认识实践中,对群体意见的集中通常只有一次,并且是终结性的。反观维基类百科的认识过程,基于百科内容动态可编辑的特征以及新版本覆盖旧版本的原则,人们在某个特定问题上的意见总是一个接一个地持续表达出来。实际情况往往是先由某人通过编辑行为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其他人则以这个现有的文本为基础再次发表意见,从而形成一个新版本的内容。开放的编辑权限就意味着有无限的编辑次数,并且每一次的编辑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内容版本,因此任何内容版本都只是暂时性的,这个群体认识实践不会产生终结性的意见。
维基类百科这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使其本身既具备了一般群体协作认识的优势,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求真能力。在维基类百科中,群体意见的汇集方式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累积性的,它客观上收集了整个认识群体中所有人的意见,并进行加总与呈现。但若要对这个持续性编辑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里的意见汇集方式并不只是简单的累计或加总,其中还包含了群体接受的成分。纵观一个词条的整个编辑和修改过程,通常情况下每一次的修改行为都只是针对原有内容的某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内容。词条的修改过程实际上遵循着保留正确内容、修改错误内容的原则,而这也正是所有维基类百科默认的原则。从长期来看,维基类百科的内容会不断地得到完善,这符合认识实践求真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维基类百科的群体认识实践是具有潜在求真价值的。
四、结 语
本文根据戈德曼的社会知识论评价框架,在坚持求真主义与结果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求真价值评价方式,并对群体协作认识实践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群体协作认识过程中的群体主体和协作方式,可以得到:第一,群体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从而获得更好的认识结果,但前提是要保证群体整体上的多样性和个体成员的独立性。第二,在认识活动中,群体协作的认识方式具有实用价值,它对获得客观、全面的认识结果来说具有积极意义。鉴于此,我们认为维基类百科的群体认识实践是具有潜在求真价值的。所以当我们把它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中介性工具来使用时,或者说将它看做我们认识的起点而非终点,那么维基类百科是很有意义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仅仅论述其具有潜在的求真价值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仍然无法克服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编辑战”对于维基类百科的负面影响。鉴于此,我们以百度百科为例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进一步提高维基类百科全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一,设置适用于各种类型百度词条的统一编辑格式并要求用户在编辑的过程中注明信息的来源或出处。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降低了主观情绪对词条带来的影响,又可以有效地防止“编辑战”乃至恶作剧式的词条编辑的可能性。第二,利用大数据优势,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浏览偏好和所编辑内容的接受度对该用户擅长的领域进行分类、分级标注。第三,进一步完善用户激励机制,提高用户提供优质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尝试建立编辑者星级认定制度以提升词条编辑质量的整体水平。第四,对于争议较大的词条,列举两至三个代表性的释义而不再以编辑时间为序进行全文覆盖,以保证各词条的相对稳定性。第五,建立健全后台审核制度,尤其是对于短期内被反复多次修改的词条(或短期内多次修改多个词条的用户)进行追踪,一方面核实信息的来源,一方面寻求该领域星级用户的帮助,必要时还可就词条的可靠性向专家求证,以便及时地去伪存真,确保词条的准确性。第六,尝试构建全球维基类百科资源共同体,打破不同百科全书之间的平台壁垒,进行资源的互融互通,实现人类知识共享。
对乡村进行改造的逻辑出发点,就是要进行城乡统筹。利用城乡统筹的理念,对乡村进行重新规划与建设。改变以前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改变“城市搞工业、乡村搞农业”的二元思维模式,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应将城乡统筹规划作为首要工作,建设市域村镇聚落体。
事实上,根据《自然》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就与科学有关的词条而言,维基类百科与大英百科全书在准确性上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9]900-901。此外,维基类百科还体现出力量大、速度快、受众广等认识优势[10]1662。因此,如果以一种绝对正确的标准来要求维基类百科,这显然是过于苛刻的。维基类百科只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工具,它不做最终决断,或者说我们仅把它提供的信息作为持有某种信念或知识的可废止性依据。总体上看,我们对维基类百科持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陈嘉明:《信念, 知识与行为》,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10期。
[2]Gettier E L.“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analysis, 1963, 23(6): 121-123.
[3]Schmitt F. Social epistemolog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1999:356-357.
[4]Floridi L.“On defin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pplie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Social epistemology , 2002, 16(1): 37-49.
[5]毛刚、吕晓声、李贺:《基于社会知识论和需求理论的学科间理论交叉研究》,载《图书情报知识》2013年第3期。
[6]陈英涛:《求真社会知识论是否是真正的知识论?》,载《东南学术》2013年第6期。
[7]Goldman A. I. Knowledge in a social worl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9.
[8]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硏究》, 冯克利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9]Giles, Jim. “Internet encyclopaedias go head to head”,Nature,2005, 438: 900-901.
[10]Fallis, Don. “Toward an Epistemology of Wikiped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9(10): 1662.
A Social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of Wiki -Encyclopedia
LIU Wen-bo, QIAO Shua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 Wiki-encyclopedia is essentially the product of group cooperation, which serves as an Internet-based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online users. This paper, based upon Goldman’s veritistic social epistemology, applies a modified framework for veritistic value appraisal. It then analyzes the potential veritistic foundation for group cooperated knowledge from the aspects of group subject and the mod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akes Baidu Encyclopedia as an example to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plans, with a view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Wiki-encyclopedia as an intermediary medium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Key words : Wiki-Encyclopedia; social epistemology; group cooperation; veritistic value
作者简介: 刘文博,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书院党委副书记;乔双,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01-20
DOI: 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9.05.12
中图分类号: B8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023(2019)05-0088-05
责任编辑 吴兰丽
标签:维基类百科论文; 社会知识论论文; 群体协作论文; 求真价值论文;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书院党委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