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巩固和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阶级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巩固和加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问题,始终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巩固和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的重大意义
第一,只有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党的阶级基础,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
锋队性质。党的性质与党的阶级基础密不可分。党的阶级基础决定党的性质,党
的性质集中体现了阶级基础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保持党的工人阶级
先锋队性质,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
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直接关系
到党的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等一系列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关系到
党的盛衰兴亡。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自
我否定了党的阶级基础,改变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使党的建设完全偏离
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最终丧失了执政地位。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也有一些
人借口我国阶级状况、阶级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借口世界上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
,企图否定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国家的领导阶级,主张把党改造成“
全民的党”、“知识精英的党”,进而改变党的性质,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受此
影响,我们党内一些同志也提出了诸如“首富为官”、“私营企业主可以入党
”、“要淡化阶级意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已经过时”等错误观点,
给党的建设造成了一些影响和干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决不能掉
第二,只有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党的阶级基础,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巩固国家政权,本质上是一致的。巩固社
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
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巩固社
会主义国家政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才能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
机器,并保证其有序运转,实现对全社会的有效管理。
第三,只有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党的阶级基础,才能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离不开党的阶级基础。我们党是全国各族人
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必须代表和体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离开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就背离了党的阶级基础,党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也离不开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的实践主体,只有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理解和支持,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第四,只有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党的阶级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
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主力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阶级基础
,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改革要
靠工人阶级,发展要靠工人阶级,稳定也要靠工人阶级。
二、客观分析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的基本状况
(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但工人阶级仍
保持着其固有的先进性。首先,工人阶级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加。1978年到1
995年,全国各类企业的职工人数由9499万人增加到1.49亿人,增长
了56.9%。其次,工人阶级队伍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
的一部分。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使工人阶级队伍内部从
事脑力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民进入工人阶级队伍。
第三,工人阶级队伍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不断
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产业的职工人数逐
渐减少,而高新技术产业则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工
人阶级队伍中脑力劳动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人、知识分子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使他们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联系更加紧密。尽管有一小部分工人、知识分子
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但他们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阶级属性。工人阶级队伍的主
体仍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公有制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尽管随着时代的变
化,工人阶级队伍在来源、构成和分布上呈现出新的情况、新的特点,但他们依
然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依然是社会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因而,工
人阶级所具有的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有组织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的本质特
征没有改变。
(二)在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但工人阶级仍
处于领导阶级地位。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不可避免地引起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我国社会中出现
了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中的中方管理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从社会
经济关系的角度看,个体劳动者阶层与工人阶级同属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
财富的创造者,有着一定的共同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异和
冲突;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其雇佣的工人群众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本质上
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并未发生实质
性的变化,但由于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工农两大阶级在利益关系上也存在不尽
协调的问题。
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看,农民阶级仍然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
军,是我们党的基本依靠力量;个体劳动者阶层是拥护、支持和愿意接受工人阶
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领导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尽管与工人阶级有着对立的一面,
但其中的多数成员是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同时,他们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各种活动
,都是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约束的,况且他们数量有限,处于“补充”地位。由
此可见,尽管在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但并没有改变和
动摇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
(三)在分配方式、劳动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中,工人群众合法
权益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工人阶级仍处于主人翁地位。在分配方面,打破
了平均主义,工人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及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在劳动关系方面,
实行了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改变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建立了劳动力市场,
实现了劳动就业双向选择。在企业管理方面,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进行
了转机建制改革。这些变革确实使工人群众的收入实现形式、就业方式以及参与
民主管理方式有了改变,但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分配方式的变革
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动了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工
人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通过劳动合同把企业和工人双
方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下来,不仅是对工人的约束,也是对企业的约束,使工人的
劳动权利有了法律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兴起,拓宽了工人择业、就业的渠道,使
他们有了更广泛的就业选择余地,也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
,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仍然坚持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职工民主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工人阶级素质不断提高,仍然发挥着主
力军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人阶级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工人
阶级特有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严守纪律等优秀品质进一步发扬光
大。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锻炼,大多数工人群众对各项改革措施和各种竞争的
适应及心理承受能力明显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产业工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最大的份额。我省一汽、吉化、通钢、油田四大
企业共有职工33.8万人,只占全省职工人数的6.5%,而1995年创造
的产值、利税分别为321.6亿元和42.9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企业产值
、利税的30.1%和54.3%。工人阶级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起到了关
键性的作用。
由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没有改变
,领导阶级的地位没有改变,主人翁地位没有改变,主力军作用没有改变。一句
话,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地位没有改变,党的阶级基础从总体上看是稳
固的。在充分肯定这一结论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正视在党的阶级基础方面
存在的问题。
(一)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方面,工人群众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
方面,工人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权利有所削弱。一些地方的人大
代表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数额呈减少趋势。工人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还不够
通畅,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中,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充分听取工人群众意见的有
效机制。对从产业工人中选拔干部重视不够,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
领导干部中,来源于产业工人的还比较少。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工人
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少数企业没
有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有的企业虽建立了,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在
某些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中,工人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也
时有发生。少数企业劳动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
(二)部分工人群众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在全社会的横向比较中
,工人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增长幅度相对较低,一些工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一些
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遇到困难。
(三)部分职工的素质不高。一些人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市场经济负面效
应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追求眼前的
物质利益和个人“实惠”,而对党和国家的利益、对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想得不
多,甚至漠不关心;有的职工主人翁意识淡化了,事业心、责任感淡薄了,积极
性和创造性减弱了;少数职工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我们党,过分夸大党所存在的
问题,对党的感情有所疏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离心倾向。一些企业中,工人特
别是青年工人要求入党的人数呈相对下降趋势。工人队伍的文化科技素质,也存
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部分工人群众心理失衡,职工队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由于民主权利
,经济利益受到一定的冲击,部分职工群众产生了失落感和被剥夺感;一些职工
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少数生活陷于困境的职工
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疑惑,觉得“今不如昔”。这些心理上的不平衡直接带
来工人队伍的不稳定,并酿成了一些过激行为,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中出现怠工
、罢工、集体上访甚至集体拦截火车等不安定现象。
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与自己的阶级基础的密切联系,削弱了工人
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对这些问题如重视不够,解决不力,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
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甚至会动摇国家政权的根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
的,除了深化改革和利益调整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因素以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理论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有人认为,在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不应当再以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应
当以“全体劳动者”为基础;有人认为,企业的真正主人是产权代表者和出资者
,把职工看作企业的主人不利于明确经营者的主体地位。这些错误的理论观点造
成了严重的误导。
二是有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不到位、不落实。有些分配政策还不能充分体
现首先保证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得到实际利益的要求;一些旨在控制收入差距
、调整分配格局的税收等政策,在执行和落实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对
于如何实现职工群众在企业的民主权利,研究得还不够,没能形成一套保障工人
民主权利的有效机制。
三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问题。一些领导机关没有
把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问题摆到应有的位置;有关政府部门对侵犯工人群众
权益的问题重视不够,处理不力,甚至置若罔闻;有些改革措施只注意向企业领
导者倾斜,忽视了工人群众的积极性,有的甚至以削弱工人的民主权利为代价来
强化企业管理者个人的权力;有的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对象,在
感情上疏远工人群众,等等。
四是在客观环境上,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和不良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
施“西化”“分化”的战略,采取政治上施压、思想上渗透、文化上影响、舆论
上诋毁等手段,妄图搞垮我们党,分化党的阶级基础,腐蚀工人阶级队伍;一些
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宣扬错误观点,甚至煽动闹事,危害社会安
定;一些宗教势力与我们党争夺工农群众,离间党与工农群众的关系,对我们党
的阶级基础造成了直接的损害。在社会文化环境上也存在一些导向的偏差和不良
的影响,以工人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在银幕、荧屏和舞台上越来越少,对工人阶
级及其历史地位、作用的宣传比较薄弱。
三、积极探索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对策及途径
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巩
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战略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对当前我国社会阶
级结构和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作出科学的分析,正确处理党与工人阶级及其它社
会阶级、阶层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法制手段,使党的阶级基础不
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一)强化党的阶级基础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治原则不动
摇。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以下观点:一是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政
治要求和经济利益的代表者,只要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没有最终实现,党的工人阶
级基础就不能改变;二是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国家
的领导阶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必须代表和反映工人阶级
的根本利益,维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三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工人群众
是企业的主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政治
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四是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可
靠同盟军,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必
须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必须划清一些重大原则是非界限: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党的阶
级基础问题上的原则界限,认清党的阶级基础的科学内涵,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
锋队性质,反对那种认为党在新时期应以“全体劳动者”、“社会公民”为基础
的错误观点;划清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精英治国”、“能人治厂”的错误观点;划清
两种主人观的界限,认清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反对那种
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已经成为雇佣劳动者的错误观点,纠正把“老板”、“
大款”当作是“主人”的错误倾向。要加大对党的阶级基础的宣传力度,弘扬新
形势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宣传工人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先进代表的典型事
迹和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在文艺作品和影视宣传中更多地展现
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努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二)保证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落实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必须健全和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使工人阶级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
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各级人代会中适当增加产业工人代表
人数;改进选举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选举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人
大的监督机制,使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充分行使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权。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作出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走群众路线,注意倾听和
采纳工农群众的意见。要注意从优秀工人中培养选拔干部。
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广大职工参与管理企业的各项
民主权利。要坚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落实职代会职权到位。保证职工在企业改
革和生产经营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上,通过职代会了解情况,发表
意见,参与决策,实行监督。在实行股份制的公有制企业中,要处理好职代会与
股东会的关系,保证职代会维护职工权益,参与企业管理的作用,不能以股东会
代替职代会;二是支持工会发挥作用到位。确立工会作为职工权益代表者、维护
者的法律地位,支持工会参与企业内部关系的协调,依法代表和维护职工切身利
益;三是依法保障职工权利到位。对违反《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侵犯
职工合法权益的,必须坚决制止,依法惩治。
(三)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从经济基础上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坚持
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从根本制度上确保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和主人翁地位。发
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这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志。在改
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
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对他们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使之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补充地位,并要时刻注意防止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
经济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必须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
经济的命脉,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地,也是党的阶级基础基本力量之所在。不搞好
国有企业,党的阶级基础就会失去经济支撑。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领导经济
工作中,必须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决不能“厚私薄公”。
特别是要防止过分地给予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优惠”和“倾斜”,使公有制经济
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更不能允许以排斥、蚕食和牺牲公有制经济为代价,去求
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坚持党的分配政策,在改革中切实保证广大职工群众得到实际利益。
要把保证职工群众得到实际利益,作为改革中调整经济利益关系的指导原则。江
泽民同志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经济利益分配的着力点,必须首先
保证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得到实际利益,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他们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对改革中各种经济利益的调
整,都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分配政策,切实保证广大
职工群众得到实际利益。
要针对由于改革不到位和新旧体制摩擦而带来的分配无序状态,因而导致一
部分工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保证广大工人群众受益的
具体分配政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的工资水
平,改善职工福利。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解决分配不公、收入悬殊的问题,防止两
极分化。企业内部的分配要公开公正,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并努力向苦、脏、
累、险的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要通过政策机制的作用,调节收入分配
中的不合理状况,鼓励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岗位致富。要重视并注意采取调整
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等办法,逐步解决
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深化改革,完
善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退休金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医疗保险和养老
保险制度。
(五)以“四有”为目标,切实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的素质。工人阶级要实现
主人翁地位,发挥主力军作用,必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大军。建设“四有”职工队伍,进一步提高工人
阶级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强化对广大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灌输。要
系统地对工人群众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
敬业意识,强化阶级意识,启发阶级觉悟,自觉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侵蚀
;继承和发扬我国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忘我劳动、
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的关系。要组织工人群众认真学习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岗位、
职业培训,提高职业素质。要在工人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练兵等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业务技能和科学
文化水平,成为当之无愧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为其所承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提供强有力的素质支撑。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群众观点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