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发展到现代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到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正值现代化发展的转换阶段,即发展思路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化。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新思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从深层意义上而言,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基础性工程,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工作;经营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思路更新,是更高层次的工程,是涉及社会结构和社会素质的主体工程。
粗放型和集约化经营,实质上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生产要素的两种分配和使用方式,它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民经济的产业关系、结构状况、资源配置状况及其利用效率。作为经济增长方式,它们是社会发展理论所考察的重要内容,换言之,社会发展理论可涵盖粗放和集约化经营的理论内容,粗放经营大体可归结为经典发展的范畴,集约化经营可归结为现代发展的范畴。但两者并不等同,社会发展理论是以有别于传统社会发展思路来研究社会发展整体,而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是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全方位的关照。
一、经典发展到现代发展的内容及理论轨迹
所谓经典发展,就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为参照系,由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社会关系根本性变革的发展状态。它的基本特征包括:机器广泛使用,资源掠夺性开采,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地区和城乡行业间差距很大,资源浪费严重。经典发展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基本思路,它随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随工业革命的深入而成型。
所谓现代发展,就是注重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中的主导作用,追求经济的内涵发展,追求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的发展,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经济增长效益高,即主要表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高,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地区、城乡发展平衡、协调,人的素质和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现代发展模式是当代世界各国的普遍呼声,它随经典发展模式的破灭而崛起,随各国现代化的递进而成熟。
经典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后孕生的,在工业革命时期逐渐完备起来。它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引起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但是经典发展创造的工业文明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后逐渐衰落,经典发展终于在本世纪50年代开始破灭。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探索现代发展的内涵。现代发展观的提出,本身意味着人类对自己生存发展的高度自觉。现代发展始于经典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实践的失败,始于经济增长单一性规定的突破。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产业的增长,而把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纳入发展范畴来研究。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数量的增加,也包括国民生活、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的提高。随着生态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出现,现代发展模式又向纵深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都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应与社会变革、人类的全面进步统一,把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人的能力的发展和人性的自我实现,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现代发展观不再迷信单一发展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国家、民族的自身选择,从自己的特殊条件出发设计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二、从经典发展转到现代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推行,经典发展模式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5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刚刚从殖民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国家都认为,发达国家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普遍性,欠发达国家的任务就是迅速走上西方化的道路,加速经济增长,追赶发达国家。但是在六七十年代里,发展中国家按此思路来发展本国经济并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单纯经济增长模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遭到挫折和失败。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遇到了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经典发展模式受到来自内部的打击。西方理论界不得不承认:“现代化不再意味着美国化或者西方化”,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发达国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课题。无疑,经典发展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发展危机。西方工业化成就在资本主义政治危机、能源危机引发下遇到全方位困难。高度的物质文明建筑在殖民掠夺和落后国家广阔市场基础上,在民族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强大压力下,西方工业文明出现严重衰落;能源危机以及因滥用资源导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发达国家传统的产品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和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构危机预示经典发展模式的根本性破灭;高度的物质和技术发展,压制、窒息了人的精神发展,从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现行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不可避免。经典发展的内在危机,必然使西方发达国家走上否定经典发展而转向现代发展之路。
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要求寻找新型的现代发展之路。经典发展不仅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危机,而且在发展中国家遇到更为巨大的困难。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试图迅速实现现代化,但因缺乏技术支持和现代产业的依托,只能走传统产业、低技术之路,从而必然采取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发展中国家不论进行多大努力,经典发展只能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附从和经济“外围”。在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下,世界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占领,而发展中国家很难获得满足本国迅速发展的市场份额,世界资源的流向很难逆转。建筑在世界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基础之上的经典发展模式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另辟途径,寻求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条件的现代发展之路。
三、在经典发展到现代发展的转变中有所作为
现代发展不是某个单一的、具体的模式,而是各国在当代条件下作出的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从经典发展到现代发展的转换中我们可能获得一些启发。
①中国作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能等待经典发展的困境在自己的实践中充分显现,再去选择现代发展模式而应超前觉醒预先行动。
②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也不能例外。我国在发展经济方面应把重点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上来,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产品的优质化。
③我们的发展不能只停留于经济增长上,而应放眼世界,站在时代发展的水平,注重自然、人、社会的协调发展。
④借鉴外国实践,我们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既不能套用、沿袭经典发展观,也不能顺着经典发展到现代发展的曲折过程按步就班,必须超越传统思路,寻找中国发展特有的优势,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当代中国的发展,按照发展状态的分析,高于经典发展阶段,粗放经营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主导模式。面对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从我们现实的发展状况出发,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幻想不切实际的超越。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仍然处在经典发展转向现代发展的过渡时期。这种过渡规定了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宏观政策上,应当引导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要积极推进三类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经济增长应转移到注重速度和效益结合,质量和数量结合的轨道上,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迅速与国际接轨之路,走城乡一体化之路,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之路。在地区发展思路的选择上,沿海工业基础好,社会事业有长足进步的地区,应在集约化经营上率先示范,重建工业基础,构筑新产业优势,淘汰能耗物耗多的产业,注重经济社会的同步开发和发展。内陆资源丰富和工业基础欠发达地区,应在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上提高水平,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循环的局面。在企业经营思路的选择上,企业经营要迅速走向市场,走内含扩大生产、现代化管理之路,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老工业基地,要走技改扩能之路,在搞活资产存量上做文章。新兴工业基地,要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乡镇企业要摆脱技术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的状况,要走规模经济之路。由于从经典发展转到现代发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转变需要其它改革配套进行,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并重进行,缺一不可。
从经典发展向现代发展的转变,是发展思路根本性的变革,也是我国改革实践进步、成熟的表现。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当前最关键的是把这个转变落到实处,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