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及启示_跨国经营论文

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及启示_跨国经营论文

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启示论文,跨国经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是:主导力量是大财团;有秩序的区域策略和分阶段的目标市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投向;从独资到合资的灵活经营方式。我国发展跨国经营应注意;扶持跨国经营的龙头;区域战略和目标市场的渐进性;一业为主、多元化开拓的经营模式;以合资为主的所有权策略。

关键词 韩国企业 跨国经营 经营模式 区域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环球经济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而又十分活跃的力量。据联合国《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透露:全球性跨国公司已从70年代初的7000多家母公司和27000 多家子公司,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家母公司和250000家分支机构。 截止1994年6月底,我国海外企业的数量,仅占世界跨国公司与子公司数量的2%。 面对那些全球性跨国公司的渗透,中国如何造就自己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发展与跨国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韩国在跨国经营之初与我国目前情况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韩国却造就了象大宇、三星、现代汽车、金星这样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因此,着重研究韩国跨国经营及其特点,有助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

一、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

1.跨国经营的主导力量是大财团

韩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一些大财团,这些企业一般是由代理经营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成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大财团几乎囊括了韩国所有海外制造业、矿产业和贸易业等方面的大型投资项目。1983年进行海外资源开发投资的33家企业中,有10家为垄断财团;41个制造业项目中,绝大部分也是由垄断财团经营〔1〕。居主导地位的是大宇、三星、现代等大财团。这些大企业凭借已有的经济实力,并依靠政府给予的倾斜政策,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展开争夺,成为韩国跨国经营的主体。如三星物产公司在美、日、欧盟、中东、亚洲等地有70多家子公司,现代财团在美国控制着30多个海外子公司,成为在美洲地区的海外投资中心。1995年在按收入额大小排序列出世界100家大公司中,韩国便占了2家,超过了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90年代以来,韩国正致力于推行“世界化战略”: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另一方面走对外扩张的道路。实行“世界化战略”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跨国企业。在发展跨国企业中,这些大财团起着领头雁和台柱子的作用。如韩国的三星财团正在向海外发动大规模攻势,计划到2000年海外总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届时将在北京、新加坡、 纽约、伦敦建立5个地区本部,在世界各地建10所综合性生产基地〔2〕,各区域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多极体制。虽然,韩国政府也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也有所增长,但大财团作为韩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仍未动摇。

2.有秩序的区域策略和分阶段的目标市场

韩国的跨国公司多是由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而来的。在进军海外的过程中,一开始尚不具备向高科技产业投资和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条件,因而它们跨国经营的发展次序,首先是面向区域,尤其是周边的亚洲国家,具体的目标市场则是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

以实业性生产为龙头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公司内部在生产、科研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可以直接到世界市场去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面向全球进行产品生产和推销。而韩国原本是一个国内市场容量较小的出口导向型国家,走的是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之路,技术发展之初是以适应本国特点的小规模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在对外投资中,它们首先寻找的是那些市场容量小、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的人力和物力,结合东道国技术水平,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国优势条件打开了通往国外市场之路,同时这种投资方式为受资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东道国的欢迎。在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首选目标市场的策略中,其优先投资地区则是邻近的东盟和中国等国家。80年代对外投资的区域以东南亚为主;1992年全年对外投资1053项,其中对中国和独联体等国的投资557项,占52.9%, 其他亚洲国家277项,占26.3%;1993年上半年,韩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365项对外投资,其中304项是投往中国和东南亚,相比之下,对北美、 欧洲的投资仅为31项和13项〔3〕。

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市场首先是邻近的亚洲国家,其次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纵横驰骋,随着跨国经营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实力的增强,一些大企业逐渐转向发达国家投资,从地区战略迈向了全球战略。例如,三星集团,当前进军的主要目标市场是日本市场,把日本作为其向世界市场进军的“试验场”和立足点。早在80年代初韩国就与美、日等国签订协议,取得了50项电子技术的出口许可证,并通过引进技术发展自己的电子工业,大举向海外进攻。美国电子协会东京代表处的斯特恩先生说:“日本公司势必吞下他们预计的韩国人永远不能掌握半导体技术这个预言的苦果。日本人失去的半导体市场已由0%升至4%。”韩国企业向全球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进攻的勃勃雄心可见一斑。

3.适应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投向

韩国自然资源贫乏,在80年代中期以前,其对外投资以资源产业型为主。1968—1986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12.36亿美元, 其中投向以矿业为中心的资源开发投资占55.4%,制造业仅占25%〔4〕。 以后投资结构逐渐转向制造业,截止1993年9月,在海外投资2526项,金额50 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52%,林业、矿业和水产业共占17%〔5〕。 这种投资方向的变化反映了韩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海外投资战略转移的新趋势。

韩国“贸易立国”的工业化策略带动了制造业的出口,同时,伴随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韩国亦从“贸易立国”走向了“技术立国”,对外投资结构也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量资本投向了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光纤通讯和信息处理等技术产业。近来韩国企业对外服务业的投资也迅速发展,并且逐渐触及多元化经营,韩国30家跨国公司,在坚持一业为主的同时,其经营领域已触及金融、保险、房地产、航运、百货、旅游、影视和医院等多个行业。

4.从独资到合资的灵活经营方式

韩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初,投资项目多,但规模小,在投资方式上偏好独资。如截止到1987年,企业单独对外投资358项, 占其全部对外投资项目的67%〔6〕。 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韩国企业也多寻求合资经营方式。

韩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为实现经济起飞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外资注入,但又希望把外资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为此合资便是一种互利互惠的两全之策。例如韩国自1988年对中国首次直接投资以来,有不少双方的合作事业:合作开发黑龙江三江平原、韩国浦项综合制铁株式会社与上海第10钢厂各出资50%,合作建设年生产能力为12万吨镀锡钢板厂等。由于国际经济中竞争的加剧,仅靠一家公司单枪匹马的争夺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联合协作,形成优势互补。韩国企业在与其它跨国公司,尤其是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中,也通过相互投资和互购股权等方式来加强合作和进入对方市场。如1995年除韩国的LG公司购买了对美国齐尼思的控制权外,三星公司在个人电脑制造商AST研究公司购买了40 %的股权,现代电子和三星电子还在美国半导体生产设施上投资了10亿多美元〔7〕。利用合资、合作相互渗透,从而在取长补短中共担风险, 在竞争中求生存。

二、对我国发展跨国经营的启示

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发了一个包括15项经济改革措施的文件, 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8〕。 这一政策的确立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大规模兴起开辟了道路。

我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除了其他动因之外,从根本上讲,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而对外开放,既包括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和吸收外资的“引进”,更包括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跨国经营的“输出”。通过发展跨国经营,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增强我国企业活力,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我国企业改革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发展跨国经营中,我们应该借鉴象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扶持跨国经营的龙头——企业集团

当今世界经济中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是集科研、开发、生产、贸易和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为600万美元。我国的宝钢、鞍钢等大企业, 均有几十亿美元的资产,在国内称得上是“超级大户”,但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却难以望其项背。截止1995年底我国海外企业数已突破5000个,但平均投资规模不足40万美元。因此不应怕我们海外企业目前的规模小和水平低,而应该积极努力,创建名符其实的跨国企业,鼓励一些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组建功能齐全的企业集团,特别是鼓励现代股份制企业集团发展跨国经营。同时,政府应施行一些倾斜政策,扶持企业集团的发展。比如,在金融政策上,赋予大型企业集团海外融资的灵活性,国内银行为其提供必要的资信担保,在税收上给予必要的优惠等,使这些大型企业集团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领头羊。

2.注意区域战略和目标市场的渐进性

经营国际化并不仅仅是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时是企业管理人员开阔眼界、认识世界的过程和企业自身实力不断积累增长的过程。跨国经营之初,企业管理人员对市场的理解和观察往往局限于本国本土的直接环境,对于外部市场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目标市场的选择通常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而市场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国内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之初的区域战略,也应先瞄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体目标市场则看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最活跃且最具潜力,有比较优厚的吸引外资的条件;并且从我国的技术优势来看:小批量的制造技术、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能较好地适应发展中国家小规模市场的需要;劳动密集型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技术,也能迎合资金不足、熟练工人稀缺的发展中国家的需要。除此之外,在一些我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我们应向发达国家投资,争取在这些行业占据一席之地。随着跨国经营经验的丰富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还应逐步地把目标市场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向发达国家,由区域转向全球,实现投资市场的多元化。

3.一业为主、多元化开拓的经营模式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模式要凭借企业在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优势,形成以一业为主,同时兼具多种功能的跨国集团。

目前,我国从事制造业的跨国公司的主要优势仍是小规模的适用技术和适用产品,建立跨国公司应以此为突破口,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型”模式,充分利用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由于我国资源贫乏,尤其是某些稀有金属资源贫乏,因此对外投资还应大力促进“资源取得型”跨国企业的发展,以开发当地资源为我所用。另外,我国有经营较好的跨国银行,如199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最大跨国银行排名中,中国银行列为第8位,两年后在国际金融界卓越奖评选中, 又被评为“中国最佳银行”〔9〕。 我国可以利用它实行全能化金融服务的实力基础和良好的业务信誉,组建以中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

除了这些着重于某一行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外,我国还要逐步造就一些多元化经营的跨国集团,可以通过寻求金融业、工业与商业的结合,组建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中国式综合商社,使其集贸易、生产、销售、金融等多功能于一体,以顺应当今世界跨国经营多元化开拓的趋向。

4.以合资为主的所有权策略

无论创建或购并,都有一个资本投入比例,从而对跨国子企业拥有多大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选择问题。这方面的选择有独资和合资两种基本类型。从跨国经营发展的历史看,先起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偏好独资经营形式,而后起的跨国公司,包括日本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则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合资经营形式。

毫无疑问,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宜采用合资为主的方式。这是由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后起性以及当代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的。采用合资经营方式:一是可以减少我国企业的资金投入;二是有利于弥补我国企业独立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消除市场知识和其它方面的进入障碍;三是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和吸收利用合伙方的其他资源。总之,合资是跨国企业通过东道国而尽快打入其市场的良策。

当然,所有权的安排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我国拥有独特技术优势的行业或虽无明显技术优势但有独立战略打算的企业,则可考虑独资经营或先以合资方式进入再相机扩大股权乃至转变为独资经营。在所有权策略上,也应灵活而富有弹性。

尽管我们要想造就出象美国通用、日本三井、三菱等那样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的巨型跨国公司,道路还很漫长。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善于把别国经验与我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道路。

注释:

〔1〕〔3〕〔4〕〔6〕参见商德文主编《海外国际性投资模式比较》一书P344,P343,P344。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2 〕参见吴桂兰《韩国全面推进世界化战略》一文,《东北亚论坛》1996年第2期。

〔5〕参见《世界各国贸易和投资指南—韩国分册》一书(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中国驻韩使馆经济商务处等编写)P154。〔7 〕参见威廉·丁·霍尔斯坦和拉戈尔米著,潘天顺译《韩国——向高技术的最高等级进军》一文,人大复印资料《国际经济》1996年第4期。

〔8〕参见李岚清: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载《管理世界》1992年第1期。

〔9〕参见王玉《中国的跨国公司怎么了?》一文,载《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1.2 月合刊号。

标签:;  ;  ;  ;  ;  

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及启示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