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是老师精彩表演的舞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数学课堂 学习 乐园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007-02
课堂是老师精彩表演的舞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虽然说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还基本是老一套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他们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动手参与,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最可珍贵的好奇心、想像力、独特性、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五彩的童年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变得黯然。新课标要求我们认识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使学生“能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要为他们营造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进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也就是一种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学生学习情绪就会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在进行 “乘法分配律” 教学时,我出示了这么一道题目:张大爷在集市上卖鸡肉,整鸡价是每千克20元。一个顾客要求张大爷将鸡翅和鸡身分开来称,以鸡翅每千克12元,鸡身每千克8元来计算。张大爷想:12元加上8元等于20元,不吃亏,于是就按那个顾客所说的卖了,可事后一算,却发现自己吃了大亏。那么,张大爷为什么会吃亏呢?这道题目与日常生活中的买东西有关,学生十分感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探索起来。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认识到,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学生应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主动求知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如在教学“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我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度量。经学生动手操作对比,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在观察比较中探索出规律,轻松地突破难点也掌握了知识,这种做法我认为尤其是对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又被形容为“差生”、“后进生”的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又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等特性时,没有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而是作一些适当的引导、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之后,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自动手摸一摸,弄懂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有几组对边,然后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其中每两根分别相等。(让学生分别把相等的两根比一比,确认是相等的)。接着叫学生用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学生一边摆,一边自由讨论,看看对边存在哪些关系?讨论完后,我把每人的不同意见罗列起来:有的说对边分别平行,有的说对边分别相等,有的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再接着我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三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亲自去量一量、比一比,验证一下刚才罗列出来的意见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确实是分别平行而且相等的,而且还弄清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特性时,我让每个学生操作用塑料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用手分别按住角,向相反的方向拉,看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既巩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旧知,又掌握了平形四边形容易变形的新知。在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师讲、演示、学生看的被动接受的方式,设计让学生操作、分析、对比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掌握了所学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自主学习,让学生“走”进来,体验学习的喜悦。
一位名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我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下,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体验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电视机厂生产电视,十月份生产台数与九月份生产台数的比是3:2。十月份生产了1500台,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台?(试试看,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看到这道题,纷纷发言:学生一:若把十月份生产台数看作比的前项,九月份生产台数就是比的后项,十月份生产台数与九月份生产台数的比的比值是1.5 ,求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台,列式为1500÷1.5
学生二:可以把十月份生产台数看成3份,九月份生产台数则是2份,先求1份是多少台,再求2份是多少台。列式为1500÷3×2。
学生三:可以把握3:2看成是十月份生产台数是九月份生产台数3/2,求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台,列方程X×3/2 = 1500, 或列式为1500÷3/2。
学生四:还可把3:2看作是九月份生产台数占十月份生产台数的2/3,求九月份生产的台数列式1500×2/3。
学生五:把总量看作单位“1”,通过十月份求出单位“1”,再求九月份,列式为1500÷[3÷(2+3)]×[2÷(2+3)]。
四、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飞”出来,享受学习的快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的思维“飞”出来。
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春游,两位老师带45名学生去动物园游玩,动物园门票成人每张12元,儿童每张6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5名儿童和儿童票6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6×45=27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5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6×50×0.8=24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5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4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利用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教学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活动,利用直观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选择数据的能力和把生活实际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维“飞”出来,从而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享受学习的快乐。
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打算对办公室进行粉刷,请你帮助统计一下,大约买多少桶涂料?需要用多少钱?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办公室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或调查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这样便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学以致用,扩大了学生探究的空间。
通过以上的列举,我认为新的教学理念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我们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
论文作者:郑美容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操作论文; 知识论文; 多动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