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的解散与反法西斯国际同盟的巩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国际论文,同盟论文,反法西斯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了《关于建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5月22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决定。《决定》阐述了共产国际建立以来的主要历程,说明了国际形势和解散共产国际的必要性。指出“由于各个国家的内部形势和国际形势变得极其复杂,要由某个国际中心来解决每个国家工人运动的任务将会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因此建议“解散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中心──共产国际,解除共产国际各支部因共产国际章程和历次代表大会决定所负的义务”①。1943年6月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召开最后一次会议,研究各国对解散共产国际问题的意见,根据收到的答复情况(31个支部赞成,没有任何支部反对)主席团作出最后决定,并于6月9日发表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通告》。
共产国际的解散在国际舆论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共产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刻解散的,其原因和动机是什么,难免引起种种议论和猜测。综合众说纷云的种种议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斯大林和英,美盟国有秘密协定,以解散共产国际为条件和英、美实行妥协,划分势力范围,因此,认为解散共产国际是苏联为了同英,美在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一宗交易②。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主要是没有事实根据。到目前为止,世人还没有见到所谓“秘密协定”,只有在一些回忆录中提到的“猜测”,因此不足为信。
第二种说法认为,斯大林已经对共产国际丧失了兴趣,因为共产国际已经不是他手中的驯服工具,而他自信自己能够独自起到国际共运指挥中心的作用,而不再需要共产国际这个累赘的组织③。斯大林在与吉拉斯的谈话中直接了当地说“共产国际的情况越来越不正常了。在这个问题上,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即莫洛托夫)和我绞尽脑汁,而共产国际却自作主张──因此冲突越来越严重,和季米特洛夫共事是容易的,但是同其他人可就难了。”④法共中也有人认为“取消共产国际的决定等于加强了斯大林的无上权威,各国党此后再也没有任何讨论的权利了”。⑤由于共产国际的遥控指挥方式早已不适应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实际斗争的需要,因此共产国际对各国党的影响力早已大大削弱,甚至有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不同程度地抵制了共产国际的某些指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各国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共产国际对各国工人党的遥控指挥在事实上已成为不可能。再加上苏联已经成为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欧洲战场的主力。对此,美共领袖,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威廉·福斯特在《三个国际的历史》一书中曾经谈到“苏联作为和平民主的伟大保卫者在世界上所起的新的、积极的作用已开始使得共产国际逐渐失去它在世界上的政治领导作用”⑥,从而出现了解散共产国际的趋势。但这些仅是从权力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所得出的一种看法,不能成为解散共产国际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看法认为,解散是出于共产国际内部状况的要求⑦。共产国际在存在的20多年时间中,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中心,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它在组织上从一开始就过于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各国共产党都要按照它的决议和命令来办事,完全忽视了各国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它必须结合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状况的实际,通过制定出的适合于各个国家具体情况的方针政策而显示出自己的理论指导作用。共产国际在整个活动中,虽也强调要尊重各国的具体情况,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往往是以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为经验,往往是以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需要来确定共产国际的政策和策略,生搬硬套于其他国家,并强制各国共产党、工人党贯彻执行。这种状况,愈到后来愈严重,致使共产国际领导机构与各国党产生了许多的裂痕和矛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深入,各国的情况瞬息万变,由一个中心来指导各国的具体斗争,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同时,战争割断了许多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共产国际与各国党的通讯联络也愈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履行它的正常职责,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各国党的领导干部已经成长起来,在政治上和领导艺术上都已相当成熟,完全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斗争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再维持共产国际那种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已经是多余的了。所以,解散共产国际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共产国际并没有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1940年解散,而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重新活跃的1943年解散,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和思考。
大战爆发之初,由于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避免影响苏德关系,苏联把舆论的矛头对准了英、法。1939年1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发表《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二周年》的宣言,公开阐述了关于国际局势的新观点,规定了各国共产党的新任务。1940年和1941年执委会又两次发表了“五一”宣言。与此同时,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件和文章里,共产国际改变了“七大”以来实行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宣称就“战争的性质和实质来说,交战国双方都是进行着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取世界的统治”⑧。它们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从法西斯主义之下挽救民主,而是为了反动势力的胜利”⑨,认为战争的罪魁祸首不是法西斯而是“英、法的战争贩子以及他们社会党的谄谀者。”⑩因此,共产党人不能和“这些帝国主义的走狗”建立统一战线。各国共产党应该“坚决地勇敢地进行反战的斗争,进行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11)。共产国际战略方针的变化,对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产生了极其有害的影响,它迫使许多国家共产党放弃了一贯坚持的反法西斯立场,造成了严重的思想和政治混乱,使得不少国家的共产党在政治上几乎陷于绝境。大战刚爆发时,英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总书记波立特也发表文章,认为英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德斗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英国共产党支持政府为了战胜法西斯而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英国共产党这些主张和行动,得到了英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但是,后来接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英国共产党只得改变立场,解除了波立特的职务,并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停止了反对希特勒德国侵略阴谋的群众运动。由于英国共产党的方针大幅度摆动,使得该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不知所措,英国共产党的声誉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在法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共产国际的战略方针又发生了转变,1942年6月2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共产国际新的政治方针和任务,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立即发动一场广泛的,全力支持苏联的反对希特勒德国侵略的运动,要求在所有被德国侵占的国家中组织一场反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要求在德国本土组织反法西斯的斗争。共产国际认为,一切能挫败法西斯主义的行动,都是合乎策略的,正确的。由于路线的再一次转变,使得许多共产党人摆脱了前段时间严重的内心矛盾,问心无愧地加入了本国反法西斯战线的行列。法国共产党人“成为法国地下抵抗运动战士中最富有牺牲精神的战士”(12),英国共产党人“成为英国最具有爱国思想的爱国者”(13)。苏联“红军抗击德国入侵的英勇行动也唤起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苏联的激情”(14),共产党的威信由此大大提高,“在这种激情中有成千上万的人加入共产党”(15)。
尽管战争给共产国际和各国党相互间的日常联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共产国际仍尽可能地给各国共产党的反法西斯斗争予以指导。1943年2月1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在一项决议中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主要而迫切的任务是,不让希特勒集团有可能对欧洲的人力和后备力量实行‘总体动员’,使它无法发动新的攻势。粉碎希特勒联盟,并在被占领国家各附庸国和德国本国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开展积极的战斗行动,加速推翻法西斯制度”(16)。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正全力从事反法西斯战斗,也未遇到政治上或组织上的突然事件和重大危机。正如法国共产党所说:“本国的目标和苏联的目标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一致过”(17)。在共产主义运动重新活跃的这个阶段,决定解散共产国际,对各国共产党来说,大多是感到很突然的。上述情况说明共产国际内部状况决不是解散的主要原因。
那么促使斯大林下决心解散共产国际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认为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使然。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开辟第二战场问题是苏联与英、美讨论的中心问题。三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争论。德国进攻苏联之初,苏联单独承受了希特勒三分之二的军队的压力。1942年5月,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和华盛顿。苏英、苏美会谈公报都明确指出:“双方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达成了全面的谅解”(18)。但是,英、美首脑,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1942年6月的华盛顿会议后,决定1942年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8月12日,丘吉尔还专程到莫斯科向斯大林解释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困难及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的重要意义。在这次会晤中,苏、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斯大林对英、美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诺言十分不满,指责西方盟国蓄意不守信用。在这以后的几个月中,苏联在外交上对盟国采取了被丘吉尔看来是不怀好意的沉寂(19)。10月24日,丘吉尔给斯大林的长篇电报所得到的答复仅仅是“谢谢你”几个字。莫斯科的沉默使得当时英、美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认为出现了1939年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前夕的情景,产生了对苏、德单独停战的忧虑。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关系一度达到了破裂的边缘。幸而希特勒不知道当时盟国之间的这种一度紧张关系,否则他不会放弃这个得救的唯一希望!
英、美北非“火炬”计划的实施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战胜希特勒的曙光逐渐升起,英、美等国也需要与苏联加强合作,也需要就战后的世界问题作出安排。1943年5月初,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要求举行一次“不拘形式”的会谈,并派他的特使戴维斯带此信前往莫斯科。1943年也是苏德战场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苏联军队在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开始向德寇发起了全线进攻,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但希特勒法西斯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在实行全国总动员后,聚集兵力在南部战线发起了新的反扑,于1943年3月16日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3月18日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并妄图在库尔斯克地区,挫败苏军主力部队,夺回战略主动权。因此,苏联当时的处境迫切需要英、美盟国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希特勒一部分兵力,减轻苏德战场的巨大压力。
共产国际正是在戴维斯出使莫斯科期间(1943年5月19日至5月27日)宣布解散的。1943年5月22日,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提议书在《真理报》上公开发表。提议书还未得到各支部的批准,斯大林就于5月28日书面答复英国路透社驻莫斯首席记者,把共产国际的解散当作既成事实公开发表评论,认为“解散共产国际是正确的和适时的,因为这便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组织共同进攻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希特勒主义”。“将使盟国和其他联合起来的国家的统一战线,在争取战胜希特勒暴政的斗争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20)。共产国际的解散与戴维斯的出使莫斯科,是偶然的巧合吗?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并由斯大林发表谈话,作为一种外交姿态,不能不是一种意味深长的举动。所以戴维斯立即“把此事看作为一种迹象:俄国人现在想与他们的邻居合作,而不是挑动纠纷,他们决心与他们的邻居合作来赢得战争与和平”(21)。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1943年中期宣布解散,应该是为了与英、美加强更加广泛的团结与合作,是出于苏联外交的需要。当时苏联迫切需要盟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希望以解散共产国际为条件来消除英、美的疑虑,并换取英、美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共产国际的解散,就进一步巩固反法西斯阵营,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来说,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对共产国际的解散均表欢迎。而且“被看作是苏联放弃了他们曾要使世界共产化的一切计划而受到欢迎。”(22)美国国务卿赫尔在5月24日宣称:“共产国际的解散,对于获取胜利及顺利推进战后工作所需的全力合作将全有贡献”(23)。5月25日丘吉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对共产国际的解散“甚觉欣慰”(24)。斯大林的答记者问公布后,西方舆论更是大加赞扬。西方国家的这种态度,原因不难理解,但确实说明了共产国际的解散是有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消灭共同的敌人这个目标,决定了联合是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主流,解散共产国际有利于苏联同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联合,联合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注释:
①《共产国际》杂志俄文版1943年第5、6期,第8-9页。转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讲座》第233页。
②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上册第9页。1982年求实出版社。
③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1981年新华出版社第466页。
④密洛凡·吉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第22、58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出版。
⑤《法国共产党史》第2卷第101页。
⑥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第510-511页。三联书店1961出版。
⑦《国际工人运动史》第332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
⑧《季米特洛夫文集》第370-371页。解放社1950年版。
⑨《新华日报》1939年12月6日第3版。
⑩《群众》第4卷第15期第414页。群众周刊社1940年5月30日出版。
(11)同⑧第388页。
(12)(13)(14)(15)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第2卷第621-62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6)(苏)《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6卷第48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17)同⑤
(18)《国际关系史》上册第544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9)(美)《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第360-36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0)《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47-348页。
(21)(美)《特使》1978年三联书店版第344页。
(22)同(19)注
(23)《新华日报》1943年5月26日第3版,转引自《国际共运史研究》第2辑第111页。
(24)《新华日报》1943年5月27日第2版,转引自《国际共运史研究》第2辑第111页。
标签:反法西斯论文; 希特勒论文; 斯大林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第三国际论文; 同盟论文; 新华日报论文; 同盟国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