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为了减少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垃圾排放量,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处于正常作业状态,进而积累更多施工经验,便有必要在综述水利工程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提出具体的保护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益增长的工程建设需求,水利水电工程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及提出保护对策转变。其中,水利工程,又称水工程,指为了控制调配自然地表水及地下水所修建的工程项目[1]。相较于普遍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量庞大,施工技术复杂,工期长,综合性强,对于周边环境影响深远。作为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水电工程受水文气象条件、地质、地形、自然资源等地理条件的限制,涉及多个部门有机协调合作,资金投入大,存在着一定的施工难度。鉴于此,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
1.1水体水质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工期长、工程量大、综合性强、施工技术复杂等特点,并且受水文气象条件、地质、地形、自然资源等地理条件的限制,一旦工程建成蓄水后,水流速度不同,水体污染净化作用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水体水质存在着正反两方面影响[2]。
对于库区大体积水体来说,在流速上存在缓慢的特点,同时滞留时间长,这样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能够让水体的色度以及浊度降低。并且,由于库内流速缓慢,藻类在活动上呈现频繁的特点,在呼吸作用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和水当中的钙离子以及镁离子相结合,进一步形成碳酸钙与碳酸镁,然后沉淀下来,进一步使水体的硬度降低,最终使由于碱性上升致使水体毒性加大状况的发生得到有效防范,
1.2水生生物
水利水电工程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水库建成之后,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变得缓慢,一些水域还会呈现静止的水体现象,这样使得浮游植物具备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由于流速变得缓慢,当泥沙沉降之后,水体透明度会提升,这样能够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充分的条件。并且,当农田淹没之后,分解之后的有机物与营养盐类能够溶于水中,并使得许多营养物质蓄积在库区,这样浮游植物的生长环境便更加优越。当然,以上都是好的方面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消极方面的影响,比如:当水库深孔下泄水温下降的状况下,会使下游鱼类的生长以及繁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清水下泄的情况下,会使下游鱼类的饲料受到影响,进一步使鱼类减产[3]。
1.3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显著,但是对于社会环境存在着较为深远的不利影响,以疾病传播为例,一部分疾病传播与水体环境存在着密切联系,例如:水介疾病,由于工程建成蓄水后水体面积增加导致水介疾病类型丰富,甚至当地居民大规模迁移极易引发疾病流行现象。同时,工程建成蓄水后不仅淹没民房,还存在淹没文物古迹或名胜景观的可能性,淹没损失巨大,严重影响土地利用率[4]。由此可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调研工作,评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可行性,尽可能降低淹没损失,灵活利用剩余土地资源,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2.1统一认识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思想认识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树立“绿色施工、高效施工、安全施工”理念,积极引进科学的施工技术,从根源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贯彻于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调度、工程运作各环节始终,充分考虑考虑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风险因素,平衡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间的关系。同时,广大施工人员及技术人员做到“解放思想、转变理念、统一认识、提高水平”,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为了顺利完成工程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2.2增强素质
一般说来,基层施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于绿色施工及保护环境的反应不强。如何短期内转变基层施工人员的意识,是施工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树立保护环境意识,组织一系列岗位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并且以岗位职责、岗位人数、文化水平为纳入标准,开展岗位知识考核,考核合格者予以一定奖金奖励,有助于落实施工流程,增强团队凝聚力。同时,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人才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人才培养,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以填补长期人才缺口。
2.3补偿机制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逐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遵循“谁开发、谁补偿”规律,促使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向法律化、可持续化、稳定化转变,并且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评估体系,将施工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纳入评估标准,利用政策引导、实地调研、施工评估等手段全面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风险因素,为后续施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以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评估体系为依托,通过生境补偿、增殖放流、过鱼设施等方法平衡保护环境与工程建设间关系,不仅能有效修复环境破坏区域,还能遏制生态资源衰退,符合可持续性发展国策的实质要求。
2.4重视保护
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谁污染、谁治理”工作理念,以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为依托,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将水体、噪声、大气纳入监测指标,特别是水体指标,涉及地下水污染及废污水排放2个方面内容,实时监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建档记录,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生态环境实时保护机制,便于严格控制施工垃圾的排放量,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工期长,工程量大,综合性强,施工技术复杂,利用现场管理等手段能有效恢复临时用地景观,最大限度保证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5]。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提出全新的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如何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综述水利工程概念,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具体的保护对策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龚文婷.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建材,2016,13:127.
[2]毕春红.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09:230.
[3]宋方兴,王涛,何纪清.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水利,2016,10:47-48.
[4]邓新桥.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J].技术与市场,2015,06:339.
[5]丁永庆.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59-60.
论文作者:廖锦添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2
标签: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体论文; 对策论文; 工作论文; 工程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