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动与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培养-基于体育迁移价值学说的研究论文

马拉松运动与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培养
——基于体育迁移价值学说的研究

颜晴晴1,刘海明2,李红娇2

(1.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134;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马约翰的体育迁移价值思想认为体育过程中养成的态度、能力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体育是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工具。中国学者认为坚韧人格包含投入性、控制性、韧性、挑战性4个维度。马拉松运动由于其开放性、包容性以及能够为参赛者带来强烈自我实现感的特点,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运动时尚,其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运动精神与坚韧人格的理论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

关键词: 马拉松运动;人格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

一、体育迁移价值与坚韧人格的概念

现代体育思想认为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态度、能力、人格倾向均会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培育良好人格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坚韧人格被视为最宝贵的心理资源之一。

(一)体育的迁移价值

迁移是由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提出,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等经过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整合的心理结构,进而能够对个体后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心理现象。迁移是人们已经习得的经验向能力转化的关键,能够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而体育的迁移价值学说,则由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与桑代克探讨后提出。该理论主张,运动中形成的良好品质可以迁移到人的意志品格,体育是培养良好人格的最好工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马约翰的体育迁移价值理论得到了我国体育界人士的认同和重视。

(二)坚韧人格的概念及构成

“坚韧”指在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即面对危险与灾难时坚定的精神和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1]在心理学领域,坚韧性人格由存在主义心理学家Kobasa于1979年提出,用于描述那些在高度的生活应激情景下,能够保护个体免于应激伤害的一簇人格特质。目前,西方国家对坚韧人格的研究以“坚韧人格3C结构”为依据,分别从投入、控制和挑战3个子因素开展。国内研究坚韧人格的学者卢国华、梁宝勇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以社会学调研为手段,编制出包含韧性、控制性、挑战性和投入性4个纬度的《大学生坚韧人格量表》。其中,投入性是指个体敢于接受、承担责任,能够投入或专注于所参加的某项活动的情感。控制性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在行为方面体现出的能够善于预见和主动把控活动的发展,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实施影响的人格特点。挑战性指个体在认知上惯于将所从事的事情发生变化看作是正常状态,并将其作为促进自身成长力量。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意志上表现出的韧而不屈、恒心、耐心。具备坚韧人格特质的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上能够做到积极向上、乐观进取。[2]

马拉松运动是一项群众性、竞技性、挑战性的体育活动,主要分为全程、半程两种,分别为42.195km、21.0975km,有的组委会还设立10km城市健康跑或者5km迷你马拉松。马拉松运动,尤其是全程马拉松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同时,由于动作的重复性、单一性和机械性,马拉松又是较为枯燥的运动项目之一。[3]在运动过程中,对个体的意志力、忍耐力都有极高要求,参赛选手的投入性、控制性、挑战性和韧性均可得到锻炼。

二、马拉松运动的特点及其吸引大学生的原因分析

(一)强烈的自我实现感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对第一次完成半程马拉松的大学生业余参赛选手进行访谈时,在问到“你此刻的感受时”,选手普遍用“我真的坚持下来了”“从没觉得自己如此棒”“我感觉自己是英雄”等具有较高自我实现感的感叹句来表达心情。马拉松精神可以概括为“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马拉松比赛过程便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具体展现。运动过程中,当达到人体运动舒适值时,便会产生生理和安全的低层次需求,必须依靠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忍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保持不断向最终目标努力的动机和意志力才能完成比赛。对参赛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手而言,能够跑到终点便是最大的胜利。对观众和啦啦队来说,只要坚持到底便应给予运动员最高的肯定。所以,在许多陌生观众加油呐喊的鼓励下,在对胜利的强烈追求下,选手便产生了较高层次的爱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且这种需求在完成比赛后能够达到顶峰。

体育迁移价值学说在理论上证明了马拉松对大学生坚韧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N大学的实证研究也从统计学角度证明了马拉松运动与大学生坚韧人格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开放性

马拉松可以说是我国最为流行和时尚的运动之一,[4]开放性是其最大的魅力。目前,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在各大城市开展得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厦门、扬州等地每年举办1次城市马拉松。2015年12月,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正式启动,并逐步在若干高校尝试开展。[5]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2019年上半年,全国注册马拉松赛事58场,赛场从一线的国际都市到县级市,从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到百年学府均有涉及。城市马拉松的赛道设置突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场地局限性,对大学生具有十足的吸引力,使大学生有了更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培养坚强意志力的同时,满足了他们更多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需求。

(三)包容性

对于非专业选手而言,只要医学机构出具的健康材料达到标准,便具有马拉松参赛资格,可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另外,目前高校较多关注的竞技性体育运动如球类、田径等竞争激烈,需要较优秀的能力才能获得认可,如很多高校田径运动会前八名才可授予证书,而马拉松考验的是完成状态,只要在规定时间完赛便可获得证书和奖牌,对普通学生更具吸引力。当代大学生多为“〇〇后”,更加渴望在公众或者团体中展现自我,而马拉松运动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马拉松也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结合,“悦跑圈”“咕咚”等运动软件使大学生在参赛时间和地域上更具选择空间,对各地马拉松比赛奖牌的收集也成为一种时尚。

今年60岁的王后生是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据他介绍,在没有配肥站之前,老百姓种地的施肥模式是前期播种的时候下底肥,每亩50-60斤,后期用滴灌浇水的时候施化肥,每亩60-100斤。“你们都知道施化肥是一个体力活,非常辛苦!老百姓不知道辛苦了多少年!”王后生激动地说,“有了精准配肥站,种地的时候就不用下底肥了!用上液体自动施肥机,浇地的时候也不用倒化肥了!”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说:“中国马拉松及长跑运动已进入一个稳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6]随着国家的倡导、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以及社会组织的积极运营,马拉松一定会发展为更多大学生的运动风尚。因此,针对马拉松运动对大学生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的影响,值得研究者关注。

三、马拉松运动与大学生坚韧人格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二是农村劳动不足,回收成本过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而留守在农村的以妇女、老人以及小孩为主,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年纪偏大的老人。每年夏收、秋收季节,“双抢”时间紧急,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回收秸秆。

(一)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任重道远。针对实习指导教师匮乏的问题,职业学校可以先从校外招聘能工巧匠,使他们一边教学生一边教教师,直至培育出足够多的、名副其实的一体化教师。

(二)数据分布特征

单样本k-s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韧性、控制、投入、挑战4个因子分与坚韧人格总分在“是否参与过马拉松比赛”“热爱马拉松的程度”“参与马拉松的频次”3个纬度上,p值均大于0.05,成正态分布,且具有方差齐性。

(三)不同参赛经历者坚韧人格得分差异性检验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参与过正规马拉松运动的大学生的坚韧人格总分及其4项因子得分与未参与过的大学生进行对比,结果如下:有比赛经验者的控制因子、投入因子与坚韧人格总分比明显偏高,且差异显著。

表2 参赛、未参赛大学生坚韧人格得分差异

不同参赛经历者的挑战因子均值得分排序为:全程马拉松参赛经历者其>半程马拉松参赛经历者>迷你马拉松参赛经历者(见图1)。

(四)不同参赛类别者坚韧人格得分差异性检验

运用单因素ANOVA检验参加过马拉松的大学生的坚韧人格总分及4项因子得分与其参赛类别的相关性。其结果如下:韧性、控制、投入、挑战及其总分的显著性分别为0.985、0.092、0.215、0.035、0.193,挑战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齐性检验值为0.448,大于0.05,表示参与马拉松比赛的类别与挑战因子得分的方差具有齐性。因此,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的不同参赛经历者,其挑战因子得分的差距结论有意义。

反映投入性的题目为“即使简单的事情我也会做得投入”“即使在不顺利的情况下我仍能保持精神振奋”“每当出现问题,我会尽力找到其根源”“我常常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看成是一种挑战而不是威胁”等。反映控制性的题目为“我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努力,任何困难都可克服”“只要有意义,再艰难的事情我也能坚持下去”等。这些题目反映了马拉松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参加过马拉松正规比赛的大学生,其投入性和控制性的态度、认知便迁移到日常生活,内化为心理品质。

334 冻融胚胎复苏后培养时间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冯书改,刘苡萱,张慧琴,颜宏利,朱 旻,杜 惠,张文静,印惠荣,松 迪,刘 敏,林莎莎,胡婷婷,王 玲,洪 毅,施敏凤

图1 不同类别马拉松挑战因子均值排序

LSD方法检验结果表示,全程马拉松参赛经历者与其他两类参赛经历者相比,概率值分别为0.026,0.013,在0.05水平上都有显著性差异(表3),而半程与迷你无显著性差异。

表3 全程、半程、迷你不同参赛者挑战得分多重比较(因变量:挑战)

苏母转过身问女儿:婷婷,告诉妈,怀了几个月了?苏婷婷笑笑:妈,你还真当回事呀?我根本就没怀孕,那是骗你们的!苏母和苏穆武愣住了:什么?骗我们?苏婷婷说:你们也不想想,从小你们就教育我要遵守传统道德,我是那么一个乖孩子,能不听你们的话吗?我和杰克婚前就没上过床,要怀孕才怪呢?这么低级的谎言你们也信,只能说明太没智商了!苏穆武和老伴张口结舌,面面相觑。苏婷婷接着说:再说了,我和杰克早商议好了,婚后不要小孩!你们就别琢磨这事了!没别的事我走了!拜拜!苏婷婷扬长而去。

在鸟巢位置更新后,将会产生一个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数μ,μ∈(0,1)。将μ与Ra进行比较,若μ>Ra,则对进行随机改变(反之不变),并对改变后的鸟巢进行测试,与上一步得到的一组鸟巢位置作比较,取对应测试值较好的鸟巢位置,保留测试值更好的位置,并选出当代全局最优位置

以《大学生坚韧人格问卷》为测量工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N大学马拉松协会和33名普通学生为研究对象,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回收问卷66份,有效问卷59份。N大学已经连续举办4届半程马拉松比赛,并发展为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首家高校赛事。该赛事参与人数连年增高,受到校内外运动员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是该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一。

表4 参赛类别与挑战因子得分的Eta系数

参赛频次与投入因子得分的Eta计算结果显示,当投入因子分作为因变量时,E=0.473,当参赛频次作为因变量时,E=0.580,即参赛频次与投入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

参赛类别与挑战因子得分的Eta计算结果显示,当挑战因子分作为因变量时,E=0.434,即参赛类别与挑战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

(五)不同参赛频次大学生坚韧人格得分的差异性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运用单因素ANOVA检验参加过马拉松的大学生的坚韧人格总分及4项因子得分是否与其参赛类别具有相关性。其结果如下:韧性、控制、投入、挑战及其总分的显著性分别为0.689、0.535、0.047、0.058。其中,投入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齐性检验值为0.760,大于0.05。表示参与马拉松比赛的频次与投入因子得分的方差具有齐性。因此,每年参加马拉松的不同频次与其投入因子得分的差距结论有意义。每年参加7次以上的大学生的投入因子均值得分明显高于6次以下者。(见图2)。

图2 参赛频次与投入因子相关性

LSD方法检验结果表示,每年参加7次及以上正规马拉松比赛者,与每年参加1~3次或4~6次者相比,其投入因子的差异比较,概率值分别为0.023、0.042,在0.05水平上都有显著性差异(见表5)。

表5 不同参赛频次群体投入因子得分

赛程,是对身体的极大挑战,全程马拉松参赛者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故其挑战因子得分高于半程和迷你类型的参赛群体。

表6 参赛频次与投入性因子得分的Eta系数

反映投入性的题目已在前文提及,某种程度来说,马拉松是一项艰难、激烈、反复的运动,多次参加到马拉松,说明参赛者具有较高的投入性倾向。

综上所述,参加过正规马拉松赛的群体与未体验群体,其坚韧人格总分、控制、投入因子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四、运用马拉松培养大学生坚韧人格的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7]因此,在大学生中弘扬马拉松运动,无论从身体健康还是心里健康角度都十分必要。

(一)发挥协会的组织凝聚作用

单项运动协会更具专业化和独立性,能将高校中热爱马拉松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便于精细化管理。马拉松运动对大学生的韧性、投入性、坚持性、控制性有较高要求,学生个人训练容易产生身体和心理的运动疲劳,协会能够发挥群体的激励和监督力量,使运动员在集体的感召、舆论环境下体现出更积极向上的锻炼态度和行为,从而提升自身人格坚韧性。

(二)挖掘马拉松精神

马拉松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途径,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工具。其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大学生时代精神的高度展现。因此,高校要运用新媒体平台,大力挖掘、传播马拉松精神文化,搜集大学生马拉松运动员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及访谈资料,通过好故事、好声音、好图片、好影响弘扬马拉松精神,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倾向该运动。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怎样让学生形成一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甚至高效的阅读并准确简明答题的意识?毕竟应试阅读是戴着脚镣在跳舞,这里的脚镣就是时间限制。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一点一点慢慢地啃,带着问题去阅读,才知道阅读的重点在哪里,才清楚要落笔的重点在哪里,也许这才是讲求效率的做法。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离开了平日备考时前后一致的“带着问题”训练,一切都是空话。

(三)推动高校马拉松赛事健康发展

以赛促训、以赛促练,高校自主举办的正规马拉松赛事会高度激发在校大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感,他们会用主人翁的情怀对待赛事,比城市马拉松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参与。高校可以通过嘉宾颁奖、运动员采访等形式对能够完美诠释马拉松精神的运动员进行鼓励和肯定,及时强化坚韧人格带给他们的良好影响,促进运动员将这种强烈的感受迁移到后续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拿破仑希尔.积极心态带来的成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78.

[2]卢国华,梁宝勇.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2).

[3]王电海.网络视阈下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4]朱慧芳,吴富勇,尹梅.马拉松运动的体育功能和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14(5):12-15.

[5]杨磊.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在北京大学揭幕[EB/OL].(2015-12-04)[2018-12-29].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5/1204/c22155-27892284.html.

[6]丁瑶瑶.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大受追捧[N].沈阳日报,2013-12-21(002).

[7]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8-12-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Marath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Hardiness Personality——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ports Transfer Value Theory

YAN Qing-qing1,LIU Hai-ming2,LI Hong-jiao2
(1.Jiangsu Aviation Technical College,Zhenjiang,Jiangsu 212134,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 John Ma's thought on the value of sports transfer holds that attitudes and abilities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can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aspects of daily life,and sports are an important tool to cultivate good personality.Chinese scholars believe that hardiness personality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input,control,resilience and challenge.Because of its openness,inclusiveness and strong sense of self-realization,marath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ports fashion for college students.Its sportsmanship of self-challenge,beyond the limits,perseverance,and never giving up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hardiness personality theoretical structure.

Key words: marathon;personality education;mental health;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G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78(2019)04-0064-04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4.018

收稿日期 :2019-04-14

基金项目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艺术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ATC17020202)

作者简介 :颜晴晴(1990-),女,河北沧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刘海明(1977-),男,河北保定人,硕士,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红娇(1979-),女,湖北随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  ;  ;  ;  ;  ;  

马拉松运动与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培养-基于体育迁移价值学说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