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克服途径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克服途径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其克服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障碍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9)08-0072-0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都曾发挥过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似乎难以寻找到一种合理的张力来保护社会政治需要和个体自由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于是人们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目前,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全民都处在全力以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及其合理定位,探讨其份值实现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已刻不容缓。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表征

所谓价值,即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尺度为标准的一种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目的和需要相一致、相适应的关系。在这里,主体是价值的体现者,客体是价值的承载者,实践是价值的确定者。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1](p.4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表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区分,比如从社会活动类型角度进行划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角度进行划分,则可分为协调价值、整合价值和塑造价值。在这里为了分析的需要,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角度描述其具体表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价值,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的规范和调节,另一方面则是指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调控作用。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社会由于具有开放、复杂、多样、多变的特点,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变化快等状况。而针对这种状况,如果我们仅用一种原则性的抽象思想观念进行引导,而没有明确的要求加以规范,就很难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进行协调,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多道德失范的情况出现。因此,在现代条件下必须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的协调价值。

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与冲突,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思想观念领域中的矛盾,改革也必然涉及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调整。这些矛盾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不和谐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通过尽可能达成政治共识、思想一致、行为统一来发挥协调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统一人们的政治理想、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合力等方面所起到的整合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起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化为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积极反馈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群众的呼声,使之成为领导决策依据的重要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纵向和横向的社会联系与交往中,对于协调干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建设合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整合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价值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重要心理特征的总和。通俗地讲,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操格调、道德水平等的有机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种塑造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人的意识与活动相关的规律,一方面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断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确立相应的认知、态度、情感,产生相应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组织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去形成和巩固受教育者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等。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格、心理素质、道德能力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才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旨在培养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正确的道德观,提升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人的需求体系和选择满足人的需求的正确方式,帮助人们形成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条件与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同一般的价值关系一样,它的实现并不是简单地将主客体机械地连接在一起,而是需要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创造,最终使得价值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价值主体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和客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要求才能够使其价值真正实现。

(一)价值主体的需求与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动因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所关照的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条件的第一解答便应运而生了。

首先,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马克思认为:“目的”的出现,标志着人的活动打破了物种尺度的限定,人可以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自由自觉地运用到对象上去,使之变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人类正是由于这种需要的存在而成其为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2](p.130)。同时,人类的需求也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而且各层次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张力关系。物质需要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却不是人的唯一需要,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又分化出新的需要,如秩序需要、精神需要和意义需要,形成了需要的体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3](p.32)。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人的思想又是由价值引导的,而人的价值与需要的强度密切相关,当某种需要未被感知时其价值趋于零,当人们都意识到某种需要时,其价值就会膨胀。这样,人的意义需要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能动的表达,并因此成为价值的根据,也就是说意义需要是精神动力的源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满足人的意义需要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人们的精神走向,满足人们的意义需要,激励着意义作为动力因素的发生程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人的需要的各个层面会在较高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便由此生成。

其次,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动因。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把它放到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其实现的动因。从深层根源看,人类的任何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的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差异性。围绕不同的价值目标展开的冲突,其根源就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冲突,就是一种利益冲突。

因此可以说,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往往以其所蕴涵的价值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依据,以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为动力与目标,从而获得其价值实现的空间。

(二)价值客体通过实践得以主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要求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并不是简单地将主体的需求与客体的属性机械地连接在一起,而是需要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创造,最终完成其价值的实现。

首先,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角度看,就是自身主体化的过程,哲学上称为客体主体化过程。仅把价值的实现理解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不够深刻的,其实,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即产生实际作用的影响。客体对主体产生的效应,比之客体被主体消费、满足主体需要更为深刻,更能体现价值实现的本质。这一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因此,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最基本要求。客体主体化,从客体来说,就是由现实的价值客体到作用于主体,转化为价值即对主体的效应的过程——从内在价值到价值的转化;从主体来说,则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受到客体的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正是这种作用和影响才促进了价值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作用于主体,主体以其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加以筛选、吸收、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对主体有用的东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主体化便成为其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

其次,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源泉。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它的实现是以主客体的实践活动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p.56)马克思的观点对我们讨论价值的实现给予了这样的启示,即价值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实践是价值实现的真正源泉。

我们常将“实践”比作是一种中介和桥梁,而实际上,实践并不是简单地把主体和客体拼凑在一起,而是创造了主体和客体本身。如果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世界上就不存在主体和客体,那么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便也不复存在。正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使主体作用于客体,在变革客体的同时也变革着主体,进而价值和价值关系便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实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在实践中生存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并实现。因此我们说,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关系的根基,离开实践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和价值实现,其结果只能是被动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作直观的线性反映,而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性障碍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虽然形形色色,但归根结底是由于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与要求没有具备。因此,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就必须关注和研究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性障碍。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断地调整和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及其方法,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其价值实现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决定了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其服务,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坚定人们的政治立场,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根本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向。我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党的一大优势。

但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空泛的说教多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受教育者敷衍了事多于践行理论的现象和状况,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例如,有些单位表面上把思想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未转变观念,没能有效地改变过去那种纯理论灌输和简单说教的方法,照本宣科,苍白无力地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党的政策路线进行空泛的理论宣讲,没有从解决广大受教育者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而使受教育者不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物、与己无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不能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于是便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现象。从宏观上讲,在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间还存在着一个把两者统一起来的环节,也就是“实践”的中介环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主客体相分离的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些负面价值,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那种“照转照抄照搬”的现象,不顾实际情况,专跟“潮头”、形式主义、走过场等等都属于“无价值”的情况。甚至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造成了“负价值”的情况,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明确,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内容把握不全面,方法运用不当,或对教育对象缺乏科学的分析等,都在客观上产生了消极作用,这种情况在现实工作中时常出现,也成为了妨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性障碍之一。

(二)对各层次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存在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它所服务的对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家、政党、社会以及个人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服务国家、政党和社会为主,即使在新时期的环境下,仍然具有这种倾向。国家、政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辩证统一的,国家、政党和社会的需求固然重要,但个人需求也不容忽视。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偏重满足国家、政党和社会需求,轻视个人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模式。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重视个人这一服务主体,而对于个人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模式,新模式必须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宏观主体需求和微观个人需求的满足。如果只强调满足国家、政党和社会的需求而忽视了个人的需求,那么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空洞虚伪,无法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

因此,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合理需求,才能够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塑造人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形成崇高而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才能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服务于国家、政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之间的沟通途径存在障碍

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主体要求表达缺乏有效畅通的途径;另一方面是指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后,将自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作出的反应或回应。这种输入和反馈能及时反映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效果,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忽视沟通,或者反馈机制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都有可能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之间的障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沟通反馈所形成的障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有些教育者时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单向沟通态度,教育者不太关注和重视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甚至缺少反馈这一环节,那么教育者就不可能及时掌握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接下来的教育过程就会缺乏针对性,带有盲目性,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其次,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所形成的障碍。有学者指出,反馈机制融贯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前置反馈、中程反馈、后继反馈之分。根据这——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就是指在沟通过程中缺乏前置反馈、中程后馈、后继反馈三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步骤。任何一个反馈步骤的缺乏都会使教育者缺失一部分反馈信息而影响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缺乏前置反馈为例,有些教育者在制定教育和沟通内容时就没有事先对受教育者的构成、需要等进行调查研究,或是没有事先征求一些有代表性的受教育者的意见,便草率地把这些信息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些信息内容可能并不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愿望,受教育者就不愿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形成障碍。

最后,沟通反馈途径不畅通所形成的障碍。如果沟通反馈途径不畅通,那么教育者就无法获得受教育者的需求反馈以及意见反馈,无法掌握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观念上所存在的问题,无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实施正确的引导。比如,有些受教育者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并不愿意同教育者面对面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观念等,如果教育者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开设除了面对面反馈以外的其他反馈渠道,如设立意见箱、网络博客以及其他沟通途径的话,那么这部分受教育者的反馈意见就不可能传递给教育者,他们的问题就得不到引导和解决,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求及反馈表达的真实性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相互沟通中,阻碍有效沟通的任何主客观干扰因素都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的需求及反馈的表达缺乏真实性,它们不仅会引起信息的损耗、丢失、失真、变异、歪曲,而且对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产生阻碍,造成信息不被接收、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不被反馈等等。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首先,沟通渠道不通畅所形成的主体意思表达的真实性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往往不是直接到达普通教育者,而是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比如通过一级级党群组织向下逐级沟通到达普通受教育者。而各级党群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会不一致,各自向下一级沟通的内容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使最终到达普通受教育者那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不同质的。另外,如果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后作出了一些反应,而教育者却对其置若罔闻,忽视受教育者的反馈意见,只顾单方向的灌输,受教育者就会感到失望,会产生应付了事的情况,甚至为了迎合教育者的目的而作出一些虚假的反馈,这都将不利于教育者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教育工作,给进一步的沟通和教育造成障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媒介缺陷所形成的主体意思表达的障碍。教育媒介工具是指介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载体,这些载体其实就是媒介物,它主要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手机、网络媒体等等。任何一种媒介工具都有自身固有的优缺点,其缺陷会形成主体意思表达的障碍。比如,传统媒介如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等就是一种灌输式的沟通方式,双向互动不足,欠缺反馈信息,造成主体意思的表达不够充分;而对于网络等新兴媒介,虽然它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获取便捷,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特点,同传统媒介相比,缺少信息“过滤口”和“把关人”,易造成信息过多过滥,仍然无法充分保障主体意思表达的真实性。

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障碍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与障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有效的途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魅力与吸引力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魅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受教育者、关注实际、回归生活,关注人们的合理利益需求;要结合当前实际,加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解决了人们的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才可能引导人们追求能够完善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行为,才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

同时,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改进教育和工作形式,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灌输、说教等方式,而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和引导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改变居高临下、呆板简化、空洞说教的形式,而应采取平等互动、灵活多样的形式,达到使受教育者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奋发精神的目的。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提高其内容设置和活动过程的科学含量。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和形式上,而要有科学的实际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科学技术含量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顺利地实现其价值。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技术含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个人主体

首先,要充分激发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这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必然途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关键在于看它能否满足主体内在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因此,充分发展主体内需就可以为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动力与目标。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可以说,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比任何希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展的一厢情愿更能促进其价值的发展。需要是无止境的,随着主体需要的满足与激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同样地,内需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需要得到满足,那么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必然得到孕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从主体方面讲,就是精神需要不断满足、认识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其次,我们必须要重视对个体合理需求的满足。个体总是以某种形式生活在群体中,如家庭、学校、班级、单位等。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群体的状态,最优先考虑的是群体的需要,最优先照顾的是群体的利益,关照群体的思维定式导致人们容易忽视对个体的关怀。就教育而言,由于效率与资源的需要,面向群体的教育方式更为多见,尤其是学校教育。基于人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共同特征而实施的面向群体的教育的确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节省教育资源,面向群体所取得的教育成就也的确很显著,但是这也让一些人找到了“牺牲”个别受教育者的借口;对成就的满足感阻碍了一些人对个体潜能的关注,畏难又使一些人放弃了对解决个体问题的努力。种种原因导致了今天我们依然忽视个体教育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长期以来,我们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5](p.137)。“今天已主要不是群体生存问题,而是个体生存问题——个人感受和体验。今日之素质教育,即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的教育——真正地强调‘因材施教’、‘因学施教’”。[6]我们急需探索出有利于个体获得所需教育的方式方法。育人成功的标准不应是部分人的发展,而应是追求更多人甚至是全部个体的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完善主体意思表达的途径

意思表达与反馈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纽带,它有助于教育者检验教育效果,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行为。因此,只有增强沟通反馈意识,重视主体的意思表达,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才能消解忽视主体意思表达及反馈机制不健全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

首先,必须要增强沟通反馈意识,重视反馈。组织心理学家埃德加·施恩认为,主体改善沟通关系的方法是培养自知能力;通过认识和评价他人的价值,培养不同的文化敏感性;培养文明的谦虚精神;采取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方针;处事机动灵活;提高谈判技巧;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学会改进策略及技巧;要有耐心。[7]同样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具备了沟通反馈意识,认识到反馈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会重视反馈,建立畅通的沟通反馈渠道,积极听取受教育者的意见,掌握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然后作出相应的调节和改变,使下一步的教育输出更具有针对性。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其次,必须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有前置反馈又要有后置反馈,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具体来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要预先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反应或意见,以便先期调节教育内容,采取适当教育方法;同时,教育者在输出教育后,要及时了解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评价、态度、意见,并认真分析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以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教育工作。前置反馈与后置反馈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生成的前提与条件,而后者又是新一轮的前置反馈的根据,如此循环往复,使受教育者逐渐理解和认可教育内容,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最后,我们还要拓宽沟通渠道,搭建沟通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较多,如个别交谈、讨论座谈、专家报告、名人演讲、参观访问、报刊影视、广告宣传、网络媒介等等。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沟通教育,哪种沟通渠道最佳,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是要重视面对面的沟通,因为面对面的沟通不仅便于教育者充分组织语言以传递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感觉到自己的思想。面对面的沟通要求沟通双方注意保持理性,避免情绪化行为,避免因偏激而歪曲信息,否则便无法实现思想教育的价值。二是要实行扁平化管理层级,缩短信息传递链,减少信息传递中的损耗。作为教育者,信息的收集既要靠各级领导干部的部署,也要亲自深入到受教育者中间,参与他们的活动,充分与受教育者接触、交流情况和信息,并要形成定期与受教育者交流的机制和制度。再者,要有效利用现代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作用。如利用现代电子传媒及其技术,向受教育者进行高效率、高质量、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传输。比如,利用互联网通过网上聊天、E-mail、BBS、BLOG等方式加强与受教育者的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更为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达到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

标签:;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克服途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