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读#183;会读#183;乐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策略论文,能力论文,数学论文,愿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及表格语言,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而从文字、图像、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新课程强调的一种重要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阅读,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兴趣培养——使学生愿读
1.营造氛围。在班级黑板报上经常刊登一些有趣的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也有许多可“读”的东西,体验数学阅读的乐趣。
2.创设情境。对阅读材料,教师要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让“情境”引发学生的有意阅读,使之读出感觉、读出兴趣。
3.开展活动。例如,开展数学趣味题、数学小故事、奥数之星、口算竞赛、预习能手等活动,以此诱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二、指导、训练——让学生会读
1.“课前参与、课中研读、课后延伸”——把阅读能力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1)课前参与:预习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任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如教学《年、月、日》时,可设置这样的预习提示:
有了预习提示,学生预习起来就有章可循,并可依据预习要求从已知条件出发,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未知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2)课中研读:让阅读走进课堂。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就要把数学阅读带进课堂,让学生爱读、会读数学书。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情境的设置、材料的呈现可谓丰富多彩。教师应掌握阅读指导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适时指导学生阅读,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阅读后让他们发表各自的看法。比如,可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可结合看图和实际操作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在学生研读的过程中要适时帮助学生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而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中年级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读课文中的“黑体字”,读课文中的“注意”,理解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读法及规范写法等,利用读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高年级除了阅读课本的内容,还要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了解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课后延伸:提升数学素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师生共同尝试与探索完新知识后,课后还要重新阅读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与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此外,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课本的阅读,还应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材料的阅读。比如,读书本知识的延伸和巩固;读数学常识、名家介绍,读优秀的课外数学科普读物等。将课内阅读延续到课外,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感受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2.读、说、听、写相结合——在表达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设多向的、动态的数学交流氛围,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数学文本之间的交流活动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语言水平。
(1)“说”—“听”:多样性地表达数学语言。例如,数学活动课《猜猜我是谁?》,请学生对某个数字进行描述,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猜猜他是谁。生1:“我是两位数王国中的一员,两个最小的自然数组成了我,猜猜我是谁?”生2:“我在11的前面,9的后面,猜猜我是谁?”生3:“2个5就是我,猜猜我是谁?”……学生根据自己对10的认识进行了各种描述,这样既加深了对10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读”—“说”: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如,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说说你读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本题以生活题材作为阅读材料,资料多,信息量大。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阅读、理解、梳理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读”—“写”:写一写你读到了什么?用“写”来交流,是对“读”“说”的深化。除了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还应包括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如写数学日记、数学笔记等,培养学生用准确、简明、清晰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读、说、听、写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数学表达更加科学严谨。
3.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在例题教学、习题解答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读不懂题意,不会全面整合信息,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心到”就是养成读书用脑的习惯,边读边思、读思结合,要细心体会、品味文本的含义,多问几个为什么;“眼到”就是集中注意力把文本内容一一看清楚;“手到”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动笔勾画重点、标记疑问或画示图意等。
其次,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指导学生阅读题目:(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具体数据、关键语句、图形所提供的信息、问题的提出方式等。(2)仔细阅读,提炼信息:分析数据的内在联系、数形之间的关系、应注意的问题等。(3)总结信息,建立数模:列式、画图准确地反映出其内在联系。(4)解决数模,回顾检查:重新审题,看看数据的使用、关系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
4.词义转换、语言互译——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数与形相互转化的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语言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实现“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文本。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或者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除法计算“8÷4=2”,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述的例子。
用文字语言表达:“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8里面有几个4?”“把8分成每4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用解决问题形式:“8个橙子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多少个?”“8个橙子每4个装在一个盆子里,可以装几盆?”
用图形(直观形象)表示:
用算式表示:8÷4。
用线段图表示:
用文字题叙述:一个数的4倍等于8,这个数是多少?
用方程表示:4x=8。
用几何的形式呈现: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转化中学会用多种数学语言(文字、术语、符号、图形等)表达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强化的同时数学语言得到丰富。
三、体验乐趣——令学生乐读
1.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视对阅读的评价。课内对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的知识应及时、充分地加以肯定,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外可设置阅读之星、讲数学故事大王、解趣味题能手、预习知识能手、数学周记之星等,定期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会”“比比谁的课外知识多”“比比谁的数学制作好”等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2.体验数学美的快乐
数学家普罗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阿拉伯数字1,2,3,4,5……形式变化有序,就像一串美丽的音符,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学公式的和谐美、数学推理的严谨美、数学构思的创新美……数学的数字、符号、公式、算式、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方法、思路等等,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略数学美、感知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进而去追求美和创造美,体验数学美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