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需要注意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个月来,对我处执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情况及职工的心态进行了粗浅的调查和思考,有下列几个问题需要提请各级组织注意——
1、“为时过晚”与“亡羊补牢”
调查表明,职工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分别存在着“隔靴搔痒,无济于事”、“为时过晚,积重难返”、“花样翻新,与我无关”等消极、抵触心理。这类“病态心理”,是社会外部环境形形色色的事例(存在)在企业内部职工队伍中引发的必然反应(意识);不容讳言,这类逆反心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去年9月18日《工人日报》在“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专栏发表沈阳飞机集团公司4位劳动模范所说的“早几年抓爱国主义教育就好了……”,便是例证。
实践证明:开展一项工作、发起一项活动、组织一项教育……必先“望闻问切”,掌握实施对象想些什么,抱什么态度,然后“对症下药”,释疑解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亦不例外。因此,对于上述有碍于教育健康开展的“病症”不能回避矛盾,讳疾忌医,而要“正面出击”,迎难而进。
我认为,要首先解开的第一道“扣”是:既承认引发职工上述“病症”的“病因”(客观存在,无法掩饰)又理直气壮地展示我们党的历史画卷,引导职工从千年古训的回音中得到启迪,坚定信念,积极参与,“从我做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激励职工从仁人志士的呐喊中受到震动,隔岸观火,埋三怨四,颓废沉沦,无所作为,决非爱国者所为。我们虽不能寄望于听一次报告、看一场电影、组织一次活动、瞻仰一处圣地,即可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可以坚信,只要不是心怀叵测、冥顽不灵的“人”,通过情理交融的灌输教育,润物无声的耳濡目染,定能滴水穿石,入脑入心,激发良知,焕发力量。
2、“教育重点”与“以身作则”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如何辩证地理解、准确地把握《纲要》提出的“全民”、“重点”、“特别”的关系,是确保《纲要》顺利实施必先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把上述问题置于“必先解决”的位置呢?
国家是全民的国家,进行全民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言而喻的应有之义;而青少年因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制约,思想意识上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缺陷。跨世纪者,置于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各类政治教育的重点,以期培育成振兴中华的栋梁之才,是顺理成章的,必不可少的。问题的症结乃在于如何解决“特别”和“以身作则”的问题。
鉴于历年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各项教育内容的教训,有的党组织、有的领导者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做法”;把自身单纯地置于“施教者”的位置,而忽视了“互为主客体”和“双向教育”的原则。由于这种片面认识和偏颇行为的影响,个别身负不同领导职务的干部,对学习很不重视或不很重视,疏于自律,不仅直接阻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由于思想滑坡后所派生的各类问题,在职工群体中产生了负效应。针对上述情况,中央再三强调领导干部必先加强理论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要进班子;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还以振聋发聩的标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官员》撰文在报刊发表。由此可见,在实施《纲要》的全过程中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必须全面理解“特别”一词的深刻含义,强调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解决了这个“前提”,“上梁”正了,“全民”教育和“重点”教育必将引入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
3、正面灌输与寓教于乐
近年来,一提到宣讲、报告等上大课正面灌输的教育方式,就冠之以“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简单说教”之类轻蔑、贬低、否定的称谓。俗语云:人言可畏。这种屡见于群众议论和新闻媒介的片面说法,竟使某些政工干部也产生了不知所措的惶惑和人云亦云的误解,对这种用马列主义武装群众的传统而有效的做法望而却步:紧密针对国际舞台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的时事报告少了,及时配合重大事件的辅导报告少了,系统教育代之以零打碎敲的座谈、“对话”和美其名曰“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活动。
本文立意不是一概否定具有一定教育作用的寓教于乐的活动,而是绝对否定那些否定严肃系统、正面灌输等传统方式的说法和做法,根本否定那些以“乐”取代无法取代的正面灌输。
在这里,我想摘引1994年2月22日《新民晚报》发表的题为:《‘老日子’是个什么样?——日本一小学让学生吃忆苦饭》的短讯,文中写道:在日本大米欠收后,岩手县的一所小学让学生吃“忆苦饭”,使那些在发达国家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孩子,吃一吃二战后祖父辈所吃的杂合饭,“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试想:为什么在以艰苦创业为本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被有些人“笑掉牙”的“老皇历”,反而会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吸收”过去作为教育后代的“验方”呢?再如众所周知的美国西点军校竟以当今某些炎黄子孙谑称为“户口迁走了”的“雷锋叔叔”作为对学员进行道德准则教育的典型教材,上述二者,东西合璧,异曲同工,发人深省。这难道不是对那些数典忘祖、对传统一味否定的人最辛辣的讽刺、最深刻的启迪吗?
爱,必先知。知,则需“传、授、解”;三者都需要“说教”——正面灌输。问题的症结乃在于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授者的水平(限于篇幅,点到为止)。
再看看寓教于乐,是不是项项人人“喜闻乐见”?是不是道道地地的“灵丹妙药”呢?回顾近年开展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活动,成果斐然,必须肯定。而有些方式,则需要实事求是地审视考究。如:试卷填空判别,到底有多少是每个应试者查找资料、认真填写?有多少是连题目看都没看就照套照抄?再如抢答赛,一个单位抽出几位灵敏善记者脱产背诵,争“名次”,夺“荣誉”,而绝对多数的职工却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以致形成少数人“轰轰烈烈”,多数人“冷冷清清”,且不说教育实效如何。连最志码的要求——扩大教育覆盖面、消灭教育空白点也达不到。由此可见,寓教于乐只能视为教育活动方式之一,决不能取代系统教育正面灌输。
4、“相辅相成”与“淡化取代”
多年来的事实表明:学习内容,接踵而来;各项工作,此起彼伏。如把握不当,前项内容往往被后者掩盖、淡化甚至取代。此中教训,不乏其例。个别驾驭能力较弱的基层组织和政工干部,由此而引发出“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朝令夕改,无所适从”的慨叹。
《纲要》公布之后,紧接着是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和《邓选》一、二卷再版发行,学习《邓选》、《决定》无疑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红头文件,逐级下达,有的更明确规定某月至某月要“集中力量”、“学深学透”。这是否意味着这几个月中爱国主义教育就得“暂停”呢?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上述矛盾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要透析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由融汇贯通、相互渗透而达到由此及彼、相辅相成、并驾齐驱。试以学习《决定》与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是否可简化演绎成如下链条:
(1)《决定》的中心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高层次的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2)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体现出爱国之行→必须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必然促进党的思想建设→自然就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就是认真贯彻了《决定》精神。
如果这两根“链条”能成立的话,我认为可以说是把握了两者之间内涵的共通性。
其次,负责实施的部门要善于“见缝插针”,当其他的学习、工作处于“高潮”时,切忌把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永恒的主题”过久地搁置一边,要有“忙里偷闲”的工作艺术,“抓住机遇”,穿插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活动,迸发出体现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音符”,以免在某些同志心目中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又凉了”、“过时了”的错觉。
5、思想建设与见之于行
爱国意识、爱国节操,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因此,在实施教育全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想建设,根据《纲要》规定的教育内容,结合职工的思想状况,区分层次,“因材施教”。在当前的客观形势下,要着重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好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与爱企业、爱国与爱本职的关系,着力于“浇注”精神支柱。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纲要》在表述教育目的时连用了两个“引导和凝聚到……”,由此可见,要真正达到《纲要》提出的“注重实效”的要求,决不能满足于办了几个班、听了几堂课,而必须把两个“引导和凝聚到……”的效果作为“检验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志”。具体到我们施工企业来说,就要通过培育爱国之情到确立爱国之志,再体现到爱国之行——激励职工热爱施工企业,热爱本职岗位,为安全、优质、高效、文明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负责实施”与“多管齐下”
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由政工部门负责实施的思想道德、政治理论及法制教育,因“人、财、时”三者左右掣肘,或虎头蛇尾,或偷工减料。以“双基”教育为例,这是经中宣部、国家计委、全总合署的红头文件,按常规理解,这表明了中央对下情的洞察,从最高层次协调解决了“人、财、时”三个难题。其结果如何呢?到底有多少企业真正保证了“正规办学,系统轮训”所需脱产15天的“时”?究竟有多少单位完全实现了“国营企业全体职工”全员培训的“人”?至于牵涉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字,是否按要求提供了必备的教材和必需的活动经费,更可想而知了。对于这项事关“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功在当代,利系千秋”的教育,其结果竟然如此,举一反三,对《纲要》是否能真正贯彻实施产生疑虑,便不是杞忧了。
日前,我处电务工程段党政主要领导联袂提出:“要把事关百年大计的政治理论教育列入企业内部‘法规’建设的内容”、“要把过去视为‘软指标’的思想教育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安全、质量、效益同步考核”,“立即拨款添购必要的书籍和音像设备,利用今冬明春施工淡季,组织全体职工脱产培训6天,一个6天不够,还可以再来第二个6天”。我认为:电工段领导这一决策,确实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瞻远瞩之举,既可以解决“人、财、时”的难题,又可以促使“多管齐下”共同运作。《纲要》对党委宣传部门及工会、共青团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成为扭转以往存在的弊端的思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