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区的聚类分析与评价_科技论文

中国高新区聚类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区论文,中国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各类高新技术园区总计150多个,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高新区有53个,批准面积727.14平方公里,截止1999年底,新建区累计开发面积335.65平方公里。为了对我国高新区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判断,下文将国内发展状况比较好的53个国家级高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的聚类分析方法,引用权威的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1989-1999)。)中有关高新区的最新统计数据来分析、评价我国高新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高新区的分类

本文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统计报表》(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统计报表》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制、国家统计局批准的火炬计划统计报表之一。目的是为了加强火炬计划的管理,了解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其统计范围包括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入区的具有独立核算法人资格的从事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型的企业。)中国家规定的标准统计指标,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11个经济类指标,4个科技类指标,以及6个规模类指标。由于受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很多指标无法量化的限制,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未必全面,在此运用的分析评价方法只是对高新区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尝试。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环境指标也应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环境指标更多涉及的应是政策法规、经济基础、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特定的因素,而这一类指标量化的可能性往往比较小,所以在本评价体系中不做考虑。

以下对1999年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21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分类结果见表1(分类过程以及部分图表省略):

表1 最终聚类中心(注:经过对数据的比较,我们选择把高新区分为四大类,进行聚类分析,并自动生成了四类聚类中心。所谓聚类中心,即该类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样本,体现了该类的总体特征。)

(一)分类

我们将53个国家级高新区分成四类,第一类和第二类高新区都只有一个,它们是北京和上海,分别占高新区总数的1.92%;第三类高新区有15个,它们是天津、沈阳、大连、绵阳、西安、长春、吉林、哈尔滨、南京、无锡、苏州、青岛、武汉、长沙和深圳,占高新区总数的30.2%;第四类高新区有36个,分别是石家庄、保定、太原、包头、鞍山、大庆、常州、杭州、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淄博、潍坊、威海、郑州、洛阳、襄樊、株洲、珠海、惠州、中山、佛山、南宁、桂林、海南、重庆、成都、广州、贵阳、昆明、宝鸡、杨凌、兰州和乌鲁木齐,占高新区总数的65.96%。从综合因素的角度来讲,各类内高新区的差别比类间高新区的差别小。从第一类到第四类高新区,21项指标中有12项指标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另外9项指标并非完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但其中6项指标是有关高新区规模的指标,而这一类指标就我国高新区发展现状来讲,没有科技、经济指标重要。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认为类号小的一类高新区比类号大的一类高新区发展得好。下文依此类推。

(二)各类高新区的主要特点

第一类高新区规模大,综合经济实力优势明显,科技实力雄厚,各项指标普遍高于其它各类,是目前国内发展状况最好的高新区。第二类高新区累计开发面积大,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内企业平均实力较强,出口创汇能力强,综合科技实力较高,科技投入产出高,区内企业规模大。第三类高新区综合实力仅次于第二类,发展较好,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不算大。第四类高新区的主要特点是累计开发面积小,综合科技、经济实力差,规模小,效益较差,无显著特点。

(三)分布的均衡情况

中国目前高新区的发展总的来讲是非常不均衡的。其中综合实力较差的高新区——第四类高新区占总数的65.96%,综合实力一般的高新区——第三类高新区占总数的30.2%,而发展较好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高新区,仅占到高新区总数的4%,可见中国的绝大部分高新区还处于初级低水平发展阶段,它们尚未形成各自的类型特征,大部分高新区之间的差别不大,没有特色;少数起步早、基础好、措施得当的高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其他类型的高新区之间产生类别差异。

(四)综合实力表现最为突出的高新区

综合实力表现最为突出的高新区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各项指标远高于其他三类高新区,中关村企业数达到4421个,高于上海的407个,工业总产值64342606千元,高于上海的54932471千元,更高于第三类高新区的20165602千元。中关村大力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以及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内向型发展模式成功的典型。

(五)性质比较类似的高新区

从聚类图中可以看出一些性质比较类似的高新区,如上海和天津,是依托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都比较强的老工业城市建立的高新区,是将区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典型。苏州、无锡和青岛3个高新区的发展也极为相似,没有政策区,全部是新建区,所在城市工业基础都不错,但科技基础不如上海和天津,走的是引进和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设备以及资金、智力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

(六)国家高新区发展状况与所在城市的经济科技实力密切相关

北京、上海等高新区发展较好;沈阳、天津、武汉、西安、苏州、南京、深圳、哈尔滨等高新区发展潜力较大。这些高新区大多数位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最雄厚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充分显示了高新区具有明显的科技资源指向和区位偏好。

二、各类高新区比较

为了对我国高新区的现状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有必要对各类高新区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为此,本文根据分类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新区,如北京、上海、西安、苏州、重庆、杭州等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北京属于第一类,上海属于第二类,西安和苏州属于第三类,重庆和杭州属于第四类。主要从园区的空间规模、经济实力、人力资源、开发效益、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空间规模

目前中国所有的高新区都处于土地开发面积扩张阶段,尤其是发展比较好的高新区,例如,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开发面积从1995年的1.72平方公里增加到1999年的10.29平方公里;西安的高新区的累计开发面积从1995年的3.23平方公里增加到1999年的7.25平方公里,而且保持了逐年增长的势头。从高新区的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新区还处在高新区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比较小,发育不成熟,土地批租的现象普遍存在,进驻园区的企业大多可以享受或多或少的优惠政策。

(二)经济实力

从图1可以看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高新区是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其企业数、职工总数、工业总产值以及工业增加值都明显高于其它高新区,尤其是职工总数达到223508人,增加了就业机会。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方面来看,第一类高新区和第二类高新区的差距不是很大,但第一、第二类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与第三、四类的差距比较明显。由于第一、第二类高新区只占总数的4%,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大部分高新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图1 四类高新区经济实力比较

(三)人力资源

北京的年末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称人数以及研究开发人员都明显高于其它各类高新区。而第二类、第三类高新区的差别并不是特别的明显,第三类与第四类高新区的差别也不是很大。在第三类高新区中,西安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比较好,它也是全国发展比较好的高新区之一。从图2可以看出,西安的人力资源状况甚至比第二类高新区上海好,其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称人数以及研究开发人员数都高于上海,事实上,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其科技、教育、人才优势。

图2 四类高新区人力资源比较

(四)开发效益

第一类高新区北京的净利润和实际上缴税费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高新区,但是其出口创汇总额9亿6千万美元却少于上海的16亿4千万美元和苏州的14亿8千万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和苏州的高新区内的企业很多是外向型的,园区内有许多外资企业,例如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大企业40%是外企。而中关村内的企业则主要是内向型的,区内的企业大部分是依靠国内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以及人才优势发展起来的,像四通、联想、清华紫光以及清华同方等等,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因而其出口创汇相对较低。

(五)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区的灵魂,它显示了一个高新区的发展潜力。各类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如表2所示,这里我们选取了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以及研发人员3个指标来对各类高新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表2 1999年部分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指标

高新技术

技术开发经费 研发

高新区

 企业数(个)

 支出总额(千元)

 人员(人)

北京 4421

5405139

31235

上海 4072499908

13450

西安 127550290715874

苏州 2284451654349

重庆 2232003084424

杭州 2592022014415

1.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创新能力指标远高于上海、西安等其它高新区,自成一类,综合创新能力强。相对于技术开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总数来讲,上海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远低于北京和西安,这说明上海的高新区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大。

2.从企业平均技术开发经费总额来看,北京为1222.6千元,上海为6142.3千元,西安为394.4千元,杭州为780千元。上海的企业平均技术开发经费最高,其次是北京、杭州和西安。这一方面与上海高新区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大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他高新区应该增加其技术开发经费。事实上,近几年来中关村的科技投入总体呈负增长趋势,每年递减约4.6%,企业科技开发投入也在逐年下降,这一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另外发展相对成熟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投入以及研发投入的方向已经开始显示出一定的规律。

3.从企业平均研发人员总数来看,北京为7.06人,上海为33.05人,西安为12.45人,杭州为17.05人,北京为最低,这可能与企业的大小有关,前已述及,中关村企业一般是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源发展起来的,平均规模相对较小,而上海高新区企业,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内40%企业是外企,企业的平均规模相对要大,因而企业平均研发人员数也比较多。

三、中国高新区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1996年高新区发展状况聚类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得到1996年科技指标分类和经济指标分类表,对比科技指标分类和经济指标分类的结果,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高新区的科技、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表3是综合了科技、经济两个分类得出的科技、经济综合分类表。

表3 1996年科技、经济综合分类表(杨凌除外)

1.表3所示的二维图表,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较高的层次来研究高新区的发展。科技类指标和经济类指标完全处于同一层次的有32个,占总数的62%,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各占一个,说明中国大部分高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科技、经济实力相当,但科技、经济同处于领先水平的只有北京。上海高新区的科技、经济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而科技、经济实力差的高新区,也就是科技、经济都处于第四类的高新区占总数的48%,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相当一部分高新区尚不具备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本条件。

2.大约38%的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科技发展水平,它们是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苏州、西安、杭州、济南、青岛等。其中苏州高新区属于外向型发展模式的高新区,是中新合资的高新区,而且全部为新建区,具备吸引资金的条件,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可以使高新区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不利因素在于高新区所在城市的智力基础不够雄厚,科研院所不多,不能完全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这类高新区需要在培养高科技人才,吸引高智力人才方面多下工夫。1996年,中国尚不存在科技发展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新区。说明中国高新区的总体科技实力欠缺。

3.我国高新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都不高;科技发展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新区尚不存在,说明1996年高新区的资金、劳动力等非技术性要素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1999年高新区发展状况聚类分析

1999年科技、经济综合分类表列于表4,并分析如下:

表4 1999年科技、经济综合分类表(杨凌除外)

1.1999年高新区经济类指标分类的结果表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依旧是不均衡的,科技、经济都处于第四类的高新区占总数的63%。我国的高新区大部分是建立于1991年和1992年,经过八年的发展,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开始发生变化,逐步拉开距离,该分类结果符合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客观情况。

2.大约21%的高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科技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出入,这一类高新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内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科技发展水平的,如沈阳、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南京、无锡、苏州、绵阳,约占高新区总数的17%。另一类是区内科技发展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新区,包括成都高新区和广州高新区,该类高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区的科技实力,推进产业化。

3.通过与1996年的科技指标分类结果比较,我们发现各高新区分类状况变动比较大,有一些智力基础和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其高新区内的科技状况与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相符,例如天津、西安、青岛等地,说明目前人才、技术、智力等科技投入与资金、劳动力等非技术性因素一样,开始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4.通过1996年和1999年高新区科技、经济综合分类表,可以看出,两个表的差别很大,经过3年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新区都得到了发展,有的高新区发展速度加快,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很大,而有的高新区则增长缓慢,相对来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落后。这说明1996年,我国高新区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因素在园区内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例如人们对高新区这一新鲜事物的认识,各级政府对高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高新区所在城市的科技、经济水平以及高新区与区外原有高技术产业的关系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高新区在发展的初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另外,按科技指标分类南京1996年排在第三位,而1999年则排在第四位,这并不是说明南京的科技退步了,只是表明,相对于其他高新区的发展来讲,南京的科技发展相对缓慢而已。

5.资金短缺仍然是我国高新区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从而使得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的广大科研人员的作用和潜力,未能在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释放,一些地区的智力、技术优势还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制约了高新区的发展。

(三)高新区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把握高新区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我们通过1996~1999年高新区分类变化的趋势来对高新区加以分析。从1996年到1999年3年的时间,我国高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比表3和表4,建立1996~1999年经济、科技分类变化情况表(表5)。

1.从经济指标和科技指标的分类变化来看,3年来,高新区科技、经济发展持平的有33个,占总数的63%,经济指标分类持平的占总数的71%,科技指标持平的占高新区总数的77%。但是我们也看到,经济、科技发展持平的高新区是1996年和1999年科技、经济均处于第四类的高新区,前已述及,这一类高新区累计开发面积小、综合经济实力差,智力基础落后、规模小、增长基数小。这些高新区大部分分布在内陆地区,发展速度缓慢,发展的变数小,缺乏高新区应有的活力和科技、经济基础。

2.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科技、经济分类表中处于第二、第三类的高新区,通过1996年和1999年科技、经济综合分类表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高新区在分类表中往往有位次上的变化,如深圳、青岛、长沙的科技分类上升1位,而成都、哈尔滨的经济分类则下降1位,南京、沈阳、大连、长春、苏州、石家庄、合肥等7个高新区的科技、经济分类均下降一位。而事实上,1999年中国高新区分类中处于第3类的高新区的发展变数最大。

表5 1996~1999年高新区分类变化趋势表(杨凌除外)

3.各个高新区可以在表5上看清自己3年来的位置变化,与哪些高新区的发展状况相似,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在哪些方面有所进步,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等。

标签:;  ;  ;  ;  ;  

中国高新区的聚类分析与评价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