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290
摘要:珠西枢纽是江门站(原江门南站),位于江门市新会区,是珠中江地区规模最大,始发线路最多,站台数量最多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未来有六轨交汇,与广州南站、深圳北站形成环珠江口的三大主要枢纽,覆盖珠三角核心区域,2016年已纳入广东省“十三五”重点项目,本文将对《江门市珠西枢纽新城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及规划特色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TOD开发、公共中心体系、廊道理念、海绵城市
1.项目背景
1.1广东省——珠三角节点,珠西战略核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珠江口西岸地区,要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2014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珠西战略”,对江门市提出了打造“三门”、建设“三心”的发展要求,即珠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开放之门”,粤西进入珠三角的“方便之门”,珠三角通向粤西、广西乃至大西南的“辐射之门”;珠江西岸新的城市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
1.2江门市——珠西门户区,江门南支点
为适应新常态,谋划新格局,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依托江门站着力打造“珠西枢纽新城”,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落实“珠西战略”,推动江门市域东部一体化,打造江门市城市空间南拓的支点,落实江门市“三门”、“三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2.主要内容
2.1规划现状——岭南水之乡,江门增长极
规划分为研究范围和重点规划范围2部分。研究范围188平方公里,跨会城街道、双水镇和罗坑镇三个行政区,包括用地布局概念,重点规划范围19.6平方公里,包括用地布局与城市设计。
整个规划范围水系网络密集,有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同时也是新会工业用地的主要集中区域,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达61.4%,有广东省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广东省纸业基地、食品产业园等大型产业园区,是新会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会GDP占江门市7个行政单位的24%)。
图1 研究范围土地利用现状图
2.2规划定位——珠西芯枢纽,美丽湖湾城
规划提出“珠西芯枢纽·侨都中门户·美丽湖湾城”的目标定位,着力打造珠三角向粤西辐射的第一门户区;江门市走向深蓝战略的国际化龙头地区;银洲湖河畔的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新城。
2.3规划布局——圈层式开发,组团式布局
用地布局:规划依托现有城镇发展基础,新城形成会城南区(核心区)、双水和三江3个片区,各片区内建设用地组团式布局,组团之间保留足够生态空间,以小鸟天堂为核心向外延伸形成通达交错的复合生态廊道。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向北岸核心区集中,形成江门市域的生产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及宜居生活新区;生产职能向南岸双水和三江两个片区的各个功能组团疏散,在南岸地区形成健康食品、纸品、新材料、花卉旅游等多个功能性组团。研究范围内总建设用地面积71.3平方公里,重点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面积16.76公顷。
空间结构:在188平方公里的新城范围,规划构建“一主两副,三轴两带”的空间布局。一主指珠西枢纽新城;两副为双水和三江副中心。三轴是新城空间拓展的3条城镇发展轴;两带指沿银洲湖北岸的产城融合发展带,以及沿银洲湖南岸交通通道的产业发展带。
图2 研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图
基础设施:规划通过构建“环形-放射”路网体系加强新城内部空间联系,首先以枢纽站地区为核心,形成枢纽新城城市主干路内环和外环,再通过放射路网衔接核心区与外围各个功能组团。
2.4城市设计——多元文化核,魅力生态城
在19.6平方公里重点规划范围内,规划以生态优先为理念,打破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基于科学分析先行构建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基于径流及水文分析,规划最大限度保留现状水网,并在现状桑基鱼塘最密集处形成约24公顷大小的集中湖区,维护原有雨洪传输体系,保障新区雨洪安全。结合区域生态分析,本次规划形成4条的生态廊道,构建约2平方公里的特色公园体系。
在TOD理念基础上,规划充分结合区域交通影响分析,自北向南的打造站前环湖综合服务片区、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片区、西部城市综合功能区和南部生态居住游憩片区四大功能板块,每个版块布局不同城市功能。
结合功能版块和大区域格局,借鉴美国SMART CODE发展理念,规划形成北密南疏的城市肌理,打造精致有序的城市空间。规划区北部沿承基地自然肌理,对接老城形成方格网街区,依托形象前街与服务后街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形象。中部区域以湖区为核心,形成被水系包裹的现代商务岛,通过规整塔楼烘托高端气派的商务中心区城市意象。南部区域形成多个包裹在生态基底之中的功能组团,形成城田交融,生态宜居的田园小镇景象。
图3 重点规划范围城市设计平面图
环站前南湖打造珠西城市客厅,构建城市设计核心节点。规划形成一半生态一半城的环湖布局,西边为自然生态岸线,布置葵林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鸟岛等,力图打造城市中的自然绿肺,又一个小鸟天堂。东边为城市活力岸线,形成三大圈层式布局,滨湖圈层以文化设施为主,布局新会文化博物馆,新会大舞台等,成为湖区公共活力核心。临湖圈层以商业服务设施为主,布局酒店、滨水商业街和购物公园等,实现人气聚集。环湖圈层布局生产服务和中小企业总部等功能,以良好的景观生态吸引高端业态资源进驻。
3.创新与特色
3.1以TOD开发为导向,构建新城三级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结合轨道交通线、公交快线、公交普线,推进TOD开发布局,建立枢纽区域中心-组团中心-邻里中心三级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区域中心:在枢纽站点地区形成圈层式的布局模式。圈层式功能布局模式内部以交通和站前服务为主,中圈层以中高强度开发的商务办公、商住和文化会展为主,外圈层以中低强度开发的商业和居住为主,打造面向珠三角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图4 圈层式功能布局模式图
团中心:以快速公交环线站,串联站前、行政中心、双水、三江、三和、滨湖六个新城组团中心,布局站点,采用组团式TOD布局模式,在公交站点200米范围内布置商业、办公、绿地、广场,使公共空间成为组团公共服务的中心。200米范围外布置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居住,有利于镇组团中心功能混合开发,提高城市多样性。
图5 社区型TOD布局模式图
邻里中心:在邻里中心,以普通公交站点为中心,在公交站点100米范围内布置社区级商业设施、绿地、广场,独立配置用地,建设邻里中心。100米范围外布置居住小区,通过营造适宜步行、生活氛围浓厚的社区环境,提升邻里中心的活力及宜居性。
3.2海绵城市开发设计,低冲击开发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
结合规划区水网密集,湿地较多的特征,规划采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在研究范围,规划尽量保留现状水系网络,保证水面面积不减少。
在重点规划范围内,根据各雨水分区的开发建设现状以及规划,分为17个排水分区,结合各分区水系特点,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到各雨水分区,并经核算满足整个中心城区达到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
根据用地属性的不同,通过布置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生态滞留设施等低冲击设施以从源头上减少径流产生以及在末端消纳径流外排量,并对下一层次控规提出编制指引。
3.3风廊与生态廊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空间载体
在本次规划中运用廊道设计方法,包括珠三角风廊研究以及面向动物活动迁徙的生态廊道设计,并对这两类廊道一体化融合设计,构建复合型的城市生态通廊,打造人与自然、鸟类和谐共处的宜居生态城市。
首先应用了《珠三角通风廊道研究》的成果,在规划中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南北向顺风布局,提升城市气流的通畅性,降低空气污染及城市热岛效应。
图7 珠三角通风廊道研究
其次,规划对规划区的核心生态区域——小鸟天堂的鸟类特性、活动空间进行了专题分析,得出鸟类主要以小鸟天堂围中心,以10km为半径范围的滨水地带为鸟类活动空间及觅食区的结论。
规划沿内部丰富的水系网络河道规划了宽度约60-100m的复合型城市生态廊道,廊道由水系、滨水湿地、城市公园、绿道等要素构成,是人与鸟类和谐共处的新型城市空间载体。
图8 复合型城市生态廊道设计图
3.4文化与城市一体化,打造产城融合的五邑文化样板区
新会是五邑古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第一是水运文化,水运是冈州古城发展的核心动力,商贸发达,直通省城、香港、南洋等地。第二是食文化,陈皮之乡,柑、桔、橙总产占全省产量的47.2%;第三是生态葵艺文化,水系密集,蒲扇葵艺品发达;第四是街区商业文化,有冈州会馆,文化墟街。
城市形象:规划突出新会五邑发源地的本质,围绕珠西枢纽打造珠西城市客厅,五邑文化大舞台。保留传统村落梅江村,以葵林作为滨水绿化树种,在河道两侧修建公路,通过文化移植建设沿街骑楼,构建古朴的文化商业墟街。
文化展示:充分展示新会特色文化,构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改造与建设小鸟天堂、轨道交通展示博物馆、轨道机车游乐园、陈皮博物馆、百万葵园、梁启超故居等项目。
4.结语
规划提升了新城规划建设工作效率,2016年11月中国铁路总公司批准江门南站(即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正式更名为江门站,标志着江门规划建设珠西枢纽产城格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7年珠西枢纽站已委托铁四院进行详细设计,深茂铁路江茂段已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通车。新城范围内江门大道、南车路等新车重要交通干线已启动建设,部分段已建成通车。也指导了《珠西枢纽新城水系专项规》、《划珠西枢纽站前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
论文作者:卢石应1,陈文广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城市论文; 枢纽论文; 廊道论文; 江门论文; 布局论文; 生态论文; 江门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