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朗读;阅读;写作
语文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本身就蕴含着美的意义,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传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核心素养包含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也对语文的美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结合语文教学的特色渗透审美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重视朗读环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文字是语文的载体,在初中语文的课本中,很多体裁本身就具有着独特的韵律美,节奏美。如诗歌,即使是不明白意思,其工整的结构和优美的词句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样的文体教师却更多的注重翻译,而不重视学生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都支离破碎,也就无法感受美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朗读这一形式,让学生通过读理解原生态的文章,在有韵律和节奏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美。
例如在《水调歌头》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音乐这种本身就能体现诗歌节奏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引入。在做了必要的导入后,教师即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齐读并划分诗歌的节奏,带领学生进行齐读,让学生通过齐读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文字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意思、感情等做探究性学习。最后,在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由结组,以各种形式朗诵《水调歌头》。这样,在一遍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教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之美,渗透了美学教育。
二、精心组织阅读,让学生体悟情感美。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古往今来,许多名篇佳句之所以流传,最大的因素就是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与生命。而在语文的学习中,情感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最朴实有效的联系桥梁。但与语言不同,情感不会流于文章表面,它的美不是那么容易欣赏到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也经常因为对文章理解程度不足或者所处时代差异过大而无法理解作者情感,这让美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故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除了朗读外,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精心阅读,并通过各种方法塑造作品的时代氛围,让学生真正地与作者同感,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环节之前,教师就可以讲述这篇文章的成文背景以及都德的个人经历,并以视频的形式向展现《普法战争》,让学生了解到“我”所在的地方已经不再属于法国,而“我”所上的那一节课就是最后一节能上的法语课。当然,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简单地展现日本侵华的历史,通过对比让学生对普法战争法国被侵略和割地的历史更加感同身受。在这之后,教师即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对《最后一课》进行综合探究,并提出包括“‘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本文以什么线索展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哪些情感?”等问题。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更容易地完成这一步。这样,教师通过背景的引入和文章的探究,带领学生精读课文,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作品的情感美。
三、优化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核心素养对语文的美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美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写作是语言运用的方式,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创造美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写作难度较高,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这种能力,有的学生一篇普通的结构完整的文章都难以完成,更不要说是在写作练习中运用审美能力创造美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写作练习,从写作方式、写作步骤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这项能力,从而学会创造美。
例如在“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布置层次性任务,由易到难,优化学生写作练习。如第一步教师可以展现之前学习到的优秀的描写人的句子,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方法,并让学生将其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画出来。第二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画的人物都有什么特色呢?”同时展现出成龙、赵本山等人的漫画形象,让学生抓住人物外貌描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人进行描写。这样,教师通过分层次任务的布置让学生成功掌握了描写外貌的能力,从某个方面具备了创造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越发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朗读环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精心组织阅读,让学生体悟情感美;并优化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创造美。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得成.美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学周刊,2019(30):111.
[2]范丽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以《沁园春·雪》教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9):245-246.
论文作者:彭圣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中论文; 情感论文; 能力论文; 诗歌论文; 语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