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就业问题的严峻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严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失业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当我国正在加快步伐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候,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从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迅速转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失业问题相比较,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显示其特有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一是人口基数过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多,劳动力就多。1993年底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为8.2亿,2000年将达8.7亿。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不曾遇到过的问题。
二是失业队伍庞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2000年之前,城乡新增劳动力仍将以每年1000万人以上的高速递增;(2)我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约占职工总数10—30%,目前全国总计约为2000万人,重新安排这部分职工的工作,是企业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解决劳动就业中难度最大的问题;(3)农村目前有剩余劳动力1.3亿人,在今后10年将有2.3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这一数字相当于欧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口2400万的9倍多!
三是扩展就业的后劲不足。今后15年,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一方面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为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也使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矛盾更加尖锐地暴露出来。特别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原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还要排除冗员,破产关闭企业不断增多,而城镇集体经济发展中又面临诸多困难,扩展就业的潜力不大。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将进一步地增加劳动就业的难度。从长远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积累更多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又意味着要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消耗,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它不仅会使现有的生产岗位不能再吸收新的劳动力,反而会使原来的劳动力富余出来。例如,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技术改造。基础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资金紧缺的限制,基础工业的建设规模不可能太大,接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不强;加工工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采用高新技术,提高技术构成,吸收劳动力能力很小,特别是吸收缺乏技术专长的劳动力可能性更小。可以说,每采用一项高新技术,在促使机械化、自动化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都意味着对劳动力需要的减少。即使掌握一定技术的人,也会因一时不能掌握新技术而处于失业状态。今后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大的是服务行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较小,发展余地较大,尤其是交通、电讯、金融、城市基础设施都需要大发展,但受制于资金不足,其发展速度、规模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相当有限。城镇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是今后我国吸纳劳动力的另一主要渠道。按正常的发展速度来看,到本世纪末,将由目前的30%左右上升到45%左右,大约可以容纳6500万人。就全部过剩的劳动力而言,这个容纳能力还是显得很不够,何况目前城镇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又面临不少难题,近期内吸收劳动力的势头不大。
四是失业人员素质较低,无技术专长和年龄偏大,就业观念也比较陈旧,为安排劳动就业增加了很大难度。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不仅表现在劳动总量供给过剩而需求量又过小之间的数量严重不平衡上,而且也表现在对劳动力需求质量的提高和失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客观需要上。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也必然随之提高,但目前城乡中的失业人群,无论在专业技术结构和文化结构上,还是在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上,都同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矛盾。据抽样调查,当前北京社会失业人员和需要分流安置的富余人员中,非技术工人占56.52%,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占57%,年龄在35—40岁的占30.6%,40岁以上的占34.4%,这部分人约有10万,他们成为当前北京就业问题的特殊困难群体。一些企业即使需要一定数量的体能型职工,也把目光转向成本较低的农村劳动者身上。再加上人们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在就业问题上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观念。至于对工作岗位挑肥拣瘦,怕脏怕累,宁愿在家呆着也不愿找份自己认为“不体面”的工作做的更是大有人在。要把人们头脑中原来接受的这些观念转变过来,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以上这些问题,解决起来的难度相当大。我们有些同志对于解决我国失业问题艰巨性和紧迫性,对于失业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社会后果估计不足,这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很有必要大声疾呼,以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第一,大量的失业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起来,如果失业长期得不到解决,就等于断了生路,偷盗、抢劫、杀人等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我国近年来的犯罪率很高,恶性案件增多,也同大量失业人口有关。“严打”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治本之策,还必须从妥善解决失业问题入手。
第二,大量的失业,使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更加突出,贫富悬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一些“大款”、“大腕”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另一方面是失业队伍生活无保障,形成了强烈反差。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是不堪设想的。
第三,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于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于提高社会购买力,促进市场繁荣不利。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大量失业问题的存在,特别是由于我国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是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构成的最大威胁。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防患于未然。
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寻找新途径。
1.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失业问题,人们对它习以为常。一个人在这个岗位上失业了,就到劳动力市场上去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岗位,就依靠失业救济金勉强维持生活,不会感到不光彩或不能承受。但在我国就不一样了。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次就业,直至终身”的做法,一个人就了业以后,只要单位存在,个人就无所谓失业的问题,纵使单位不存在了,政府也要包下来,个人在家“待业”就行了,也不必要个人费心劳神去找工作。显然,这种陈旧的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是与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是我们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一道严重障碍。因此,要解决好我国的就业问题,首先就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要借鉴发达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些成功做法,鼓励和帮助广大群众积极地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树立“没有终身的职业,但要有终身的就业机会”的观念,推行终身培训计划,使更多的人具有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的能力。
2.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所谓失业人员,一般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但没有有报酬的工作岗位,并以某些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可见,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要提供有报酬的工作岗位。因此,国家应在资金、税收、场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那些能够大量容纳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充分发挥其在安置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调节储备劳动力和平抑失业率的功能。
高新技术的发展,固然有其减少对劳动力需要的一面,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具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一面。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就把扩大就业的重点放在新技术部门,特别是有广泛发展前景的信息高速公路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美国近10年来在改革组织管理机构中大量裁减了工作人员,但随着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新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又新创造了180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人数与新增就业人数两者相抵之后,还净增了20%的就业岗位,而且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可见,发展高新技术与安排劳动就业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
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的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很不协调,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和社会就业容量的扩大。现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一般均已超过60%。而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0%左右,就业人数的比重仅23%。如果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提高一倍的话,就意味着在第三产业中增加了1亿多个就业岗位。
3.加强宏观调控,贯彻统筹兼顾的指导方针。就业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不能完全听任市场力量的摆布,而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贯彻统筹兼顾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曾经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的人口这样多,怎样两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这里提出了一个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生产现代化和促进就业的关系问题。
怎样才能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因为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经济政策等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例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我们片面地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过份强调对重工业的资金、物资和人力的投入,结果,从1957年到1978年,工业职工的比重由35%上升到45%;商业、服务业职工的比重则由18.7%下降至11.5%;在此期间内,新增加的职工有一半是加在工业上,其中又有3/4是加在重工业上,而增加到商业、服务业的仅占6%。本来,同量资金用于轻工业、商业、服务业比起用于重工业,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但由于过多地投向了重工业,国民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便受到削弱。
根据我国和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处理经济现代化和促进就业两者关系的经验教训,我国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必须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的思想,即既要有利于加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又要有利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具体地说就是:在产业结构上,要形成同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产业关系,既要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对劳动力结构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进一步增强集体、私营、个体、外资等渠道广泛吸纳各类从业人员的能力;在企业结构上,要实行大、中、小型企业并举,既要搞好搞活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优势的大型企业,又要大力发展在吸纳劳动力上具有优势的中小企业。
4.实行劳动就业市场“弹性化”。近年来,美、英、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就业市场“弹性化”方面已迈出了很大的步子,因而使失业的压力大大减轻。劳动就业市场“弹性化”的内容包括减少工时,设置部分时间工作岗位(小时工),劳动就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减少对企业用工方面的限制(如最低工资限制、最低工时限制、解聘职工限制等)。西欧国家则准备在减轻对企业征收的社会捐摊、工资税等方面采取措施,以降低劳动成本,帮助企业增强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做法,其根本目的是在于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我们当然不能全盘照搬,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既是企业的雇员,又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翁,任何企事业单位都不允许违背我国两年前颁布的《劳动法》,随意侵害职工的正当权益。但是他们的一些具体办法,有些是符合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的,很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和鼓励农民开发就业,将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纳入有序轨道,以及实施《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做好企业职工失业的再就业工作,尽快建立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失业保险制度,通过职业介绍所、转岗培训和生产自救等服务手段,为市场中失业者提供帮助和服务,为他们重新就业提供方便。
总而言之,劳动就业问题是个密切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社会问题,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都要从当时当地实际可能出发,千方百计地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的那样:“决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