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自我批评弱化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批评论文,批评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解决党内自身矛盾问题的法宝。我们党一贯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教育方法,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实现革命和建设的任务而团结奋斗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近年来,正当我们党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迫切需要更好地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时,取消思想斗争、削弱乃至放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由主义滋生和发展起来,使很多党组织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软弱涣散现象。
一、近年来批评与自我批评弱化的表现
其一,奉行“好人主义”,主张“多栽花,少栽刺”。所谓“好人主义”是指一些人在原则性问题面前,不问是非曲直,搞一团和气,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做人态度。这些人以此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主张“多栽花,少栽刺”,只求得“你好、我好、大家好,相安无事就行”。表面上似乎一团和气,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的团结、虚伪的团结、庸俗的团结,对党对同志都会带来危害。
其二,奉行“个人主义”,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一些同志在党内处世待人,只想对个人是否有利,而根本不考虑是否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党的事业,这些人以是否有利于获取自己的名誉地位为轴心,悉心在党内编织关系网。他们“对上级说恭维话,对同级说过年话,对下级说表扬话,对棘手的问题说含糊话”,在进行必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也是“批评自己谈感受,批评别人谈希望”,这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思想在党内的蔓延。
其三,领导干部大搞“一言堂”,对待批评“叶公好龙”。一些领导干部不仅不起表率作用,而且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在自己的领导的范围内,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什么事都是自己说了算,搞“家长制、一言堂”。也有一些干部口头上欢迎大家批评,但一旦动了真格,触到了痛楚,对批评自己的人,轻则冷淡非难,重则打击报复,从而窒息党内民主,压制党内批评,危害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同时领导干部的这种“长官”意志、官僚作风,又助长了下级对上级吹吹拍拍、阿谀奉承,搞无原则的歌功颂德的庸俗作风。
其四,以“不伤人”为原则,大搞形式主义。今天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可谓花样百出,形式多样。一些同志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例如,“××同志最大的缺点,就是工作起来不注意劳逸结合,把身子骨都豁出去了。”——此曰表扬式;有的同志将提批评变成了提希望,如“希望××同志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在工作中既要勇于开拓,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此曰希望式;还有一些同志不正面提出批评,只会附和别人,如“刚才大家指出了××同志存在的缺点,我的看法也大体相似,只要今后注意改正就行了。”——此曰附和式;此外还有否定式、分担式、开拓式等所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人将此概括为“曲线批评”。如此“曲线批评”,唱的是“欢乐颂”,哼的是“田园曲”,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弱化原因探析
第一,历史上“文化大革命”的遗毒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尚未肃清,相当一部分人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文革”中,批评与自我批评被篡改为打击正直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手段,批评成为整人和打倒的同义语。一批评就无限上纲,抓辫子、打棍子、戴帽子,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批倒批臭,永世不得翻身。从而严重歪曲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败坏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名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我们党拨乱反正,纠正了过去的一套“左”的东西,但人们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似乎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又重新回到了过去的那一套,甚至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过去搞“运动”、“斗争”的手段,现在已不灵了,这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被削弱的历史原因。
第二,受市场经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奉行庸俗的关系学,严重阻碍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一些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将等价交换原则带到党内来,在党内大搞关系学、交易网。他们办事情、想问题重关系不重原则,要人情不要党性,利用手中的职权互通有无、互予实惠,而且对于搞不正之风的错误也互相支持,互相包庇和纵容,千方百计压制群众对他们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批评者面对的不仅是个别人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而且是一股顽固抗拒批评的势力,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显然,触动这张网是相当困难的。
第三,社会大众心理的某些偏颇内在地阻碍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序有效开展。社会大众的某些偏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好人”的心理沉淀。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思想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中国近两千年,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沉淀下来。“老好人”或怕得罪人或碍于情面,不愿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原则造成的“设防”心理。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参与市场活动的每个主体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正当的物质利益。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很不完善,其中掺杂着许多关系因素和人情因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然就会使许多人考虑是否会得罪他人或影响自己等,这种处处设防的心理严重地阻碍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顺利开展。三是处于悲观失望的心理。一些人对党风缺乏正确的估计,对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党内批评“疲软”已“积重难返”,难以改变,因此他们行动上消极被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走过场,不认真负责,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只求得“明哲保身”就行,这种心理在无形中削弱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功能。
三、强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措施
首先,端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所以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我们必须采取诚恳帮助态度、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能采取“落井下石”、冷嘲暗箭、“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的态度。如果我们都明确了这个目的,一些人就会摆脱畏惧、怕揭伤疤和悲观失望的心理,从而能够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
其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所谓“有理”,就是批评要讲根据,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让被批评者信服并乐于接受,而不能胡编乱造、信口开河;所谓“有利”就是上面讲的批评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与人为善,通过批评,使被批评者能克服错误,最终达到新的团结;所谓“有节”就是批评要有一个“度”,不能犯“左”倾错误,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把人民内部的思想斗争阶级化,伤害人民的感情;同时也不能犯“右”的错误,批评只当隔靴搔痒,不能触到痛处,甚至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志,也睁只眼、闭只眼,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才能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第三,加强党风建设,彻底清除党内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党内腐败现象严重,权钱交易,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严重窒息了党内的民主气氛,使得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党风建设已经到了非整不可的地步了。加强党风建设,首先要刹住腐败这股邪风,狠抓腐败典型,并毫不留情,绳之以法。其次,要密切联系群众,营造党的民主气氛。使得群众敢讲真话,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同错误思想作斗争。最后,要加强民主监督,无论是党内监督还是党外监督,其目的都是发展党的民主生活,只有加强各方面的监督,才能使人们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四,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干部是决定因素”。邓小平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有些领导干部喜欢摆架子、耍威风,只是教训人、批评人,而不能向下级请教,不能听下级的批评,不能对下级作自我批评;还有领导干部认为作批评会“丢面子”,降低自己的威信等等。其实,领导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百分之百的正确,问题在于有没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让不让人批评的胆略。领导干部只有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自己严于解剖,真正毫不留情,不避重就轻、不遮掩、不护短地批评,才真正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树立起自己的威信。领导干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下级和人民群众也会自觉地向领导学习,从而有利于党风改善,有利于团结。
标签:批评与自我批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