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对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快高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对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加速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地位与作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北京论文,高技术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新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办开发区为契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突破口,加速实现这两个战略性转变,对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

1988年5月,在邓小平同志“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等科学论断指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在面对世界性高技术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决策。

七年多来,在国家基本没有重新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改革开放、开发科技资源优势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96.6亿元,完成工业产值225.3亿元,出口创汇5.72亿美元,实现利润38.0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2.2亿元,五项主要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45%以上。初步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拥有持续性技术创新能力和一定规模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规模实力的高科技企业骨干群体。到1995年底,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4438家,其中公有制企业2670家,占企业总量62%,投资总额达120.5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过1000万的企业245家,超亿元的企业31家,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1家,超千万元的企业120家;已经建立了48家全国性高技术企业集团公司;有19家国际著名跨国集团在试验区兴办高技术企业;涌现出“北京市经济百强”10家、“全国高技术企业百强”18家、“北京市工业千万元利税大户”24家和“电子部电子百强企业”4家;试验区连续数年占北京市技术出口创汇50%以上,成为独具中国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2.初步建立了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持续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体系。到1995年底,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有近2.3万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职工总数42.5%,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达8.4亿元,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重为5.9%,大大高于传统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水平。1994年,有96项产品单项销售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37项在3000万元以上,10项产品超亿元,其中3项产品被誉为“北京市十佳产品”。企业承担科研开发项目362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38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八五攻关”项目148项;累计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28项,占北京市60.7%;在批量生产的2312项产品中,已获专利授权278项,专利实施412项,其中国际专利20项。基本形成具有自己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优势的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3.形成了多元化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和一定的产业化基础。在经济总量迅速发展的同时,初步形成四大主导产业的框架和格局,其中电子信息及产业占47.7%,机电一体化产业占20.1%,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占13.1%,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产业占6.1%;在94年批量生产的产品中,电子信息领域占37.0%,机电一体化领域占25.8%,新材料与节能环保领域占16.5%,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占7.1%。区内主导产业框架结构的形成不仅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同时也符合九十年代国际国内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四方面先导产业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形成以北京市为基地并向全国和海外辐射发展的开放系统。1994年,企业在北京地区的经济技术活动总规模达100多亿元,海内外资产总额达26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达60.2%亿元,形成10大产值超亿元的优势拳头产品,百项表彰拳头产品和180项创新拳头产品;在国内其它地区创办了404个分支机构,在海外创办34个分支机构,形成了超过200亿元的经济技术活动总规模。1994年京区出口创汇1.32亿美元,出口创汇超百万美元的企业有20家;仅境外4家大型企业就实现总收入36亿元,利润总额1.8亿元,创汇1.8亿美元。这种与国际国内市场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的形成,符合高科技产业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合作分工创造了条件。

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成为北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发源地,促进了北京市某些产业领域的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对北京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显示出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

5.锻炼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有实力、以青年科技人才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队伍和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能够领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型科技企业家。到1995年底,试验区从业人员已达9.3万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39人,硕士学位者596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职工总量65.3%,工程技术人员4.4万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42.5%,吸引留学归国人员524名,外籍管理技术人员762人。试验区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显示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及再发展的巨大潜力,为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通过创办开发区,积极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如联想集团公司、四通集团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京海集团公司、中国大恒公司、科海集团公司和时代集团公司,荣登1995年度“全国百强高技术企业”排名榜,这些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均超过2.4亿元,人均创收超过40万元,其中联想和四通总收入分别达到47.6亿元、44.5亿元,人均创收高达210万元和114.5万元,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平均水平。

通过研制开发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高、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术及其产品,如四通集团MS系列打字机、北大方正集团的电子出版轻印刷系统、联想集团的联想式汉卡及系列微机、五码电脑公司的五笔字型等新产品,对国民经济建设某一关键领域行业性技术革命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通过骨干企业和优势拳头产品的龙头作用,带动了一大批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几点启示

北京试验区七年多来的发展历程是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国家的改革开放大环境和中央及地方制定的有关扶持政策,对试验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的促进作用。试验区的成功再一次有力的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要使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的重要理论的正确性。试验区实行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灵活高效的“六自”原则企业运行机制,即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的迅速崛起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腾飞的龙头。以北京试验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为我们贯彻落实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为最大限度地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探索了成功之路。试验区的建立,吸引了北京地区、乃至海内外大批科技人员,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军工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等,依靠自己的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创办高技术企业,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大幅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广大科技人员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舞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广泛性和深层次地结合,使科技真正进入了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有效地解放了科技第一生产力。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实践。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坚持技工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强劲的竞争力,以市场需要确定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奋斗目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事实表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经济组织方式。要使经济实现高效益的,全面、持续的发展,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激发企业活力来彻底转变经济组织形式。因此,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全新的市场经济手段和方法,改变经济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治本之策。当前的关键是真正着眼于发展市场经济这一总目标和大趋势,根据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而不是原来的计划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给国有企业重新定位,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

——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有效途径。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了各种资源要素,实现了高技术、高效益、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目标,走上了经济增长依靠集约式增长的发展道路。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在经济规模总量越来越膨胀的情况下,就不能继续依靠大量投入的新建项目,而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更新改造,同时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中,就有60—80%属于科技进步。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依靠应用高新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运行机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机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得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与管理进行了积极尝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精神,认真做好宏观调控与宏观管理。试验区的管理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把政府宏观管理的重点放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体系建设上,积极发展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探索了新路。

三、北京试验区在跨世纪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与作用的思考

党的科学的、成熟的理论思维是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的视野不断扩大,理论思维不断上升,理性认识不断提高。北京市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是继续办好开发区,加速高技术产业化,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战略设想是:在市政府成立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实行市区两级管理,形成“一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现有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北大生物城、清华科技园等新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到本世纪末,要基本形成包括海淀、丰台、昌平等科技园区、航天城、酒仙桥“电子城”的高科技产业带,为建设北京现代化国际城市和京津冀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重点是抓大型骨干企业,促进发展大拳头产品,抓大的支柱产业,抓总体发展规划,抓政策法规引导和信息服务等,完成和实现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经济国际化、融资多元化和管理科学化的“二次创业”“六化”战略目标。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环渤海湾、临东南沿海、沿长江水系和欧亚大陆桥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大区域。北京试验区将在环渤海湾区域经济带和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为实现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火车头”作用。面向21世纪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北京试验区在北京地区跨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科技智力资源优势,依靠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北京市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北京试验区将在现代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龙头作用。到本世纪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型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将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00年,北京试验区GDP占北京市GDP的比重由现在的4.5%提高到14%左右,工业销售产值在全市工业销售总产值中的比重由现在的6.4%提高到15%左右。用规模化的高技术产业带动北京市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强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

环渤海湾区域是我国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北京处于这一地区的腹地和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华北、东北、西北及华东众多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也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这里拥有全国最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级科技人员。30%的大专院校以及35%的高级科技人员。尤其是以北京试验区和京津塘调整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等为主要载体的科技力量,将成为促进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和加入国际科技和市场竞争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北京试验区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支点,凭借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在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起带头作用,通过高新技术的孵化和辐射功能,发展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通信产业、交通运输、纺织工业和信息咨询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的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作用。

(三)北京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中的窗口作用

北京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从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是21世纪我国能够跻身世界潮流的最有希望的新一代国际城市之一。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科技中心,是中国最有希望成为现代化功能比较优化的全息型城市之一。北京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拥有全国最庞大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队伍;许多高精尖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丰富的、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源;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以中关村地区为源头的京西高新技术产业带。尤其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中科院科学城、航天城、北大生物城、清华科技园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这不仅是北京市21世纪经济发展增长源,更重要的是集中展示整个国家高新技术研究水平和产业化的重要窗口。以成功举办1995年第四届世界科技工业与研究园大会为标志,北京试验区将在首都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窗口作用。

(四)全国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

中国民族工业的未来在于民族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是决定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在建设民族高科技产业发展体系,使一些高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方面,以及依靠应用高新技术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北京市拥有其他省市不可替代的科技资源优势,理应走在中国的前面,七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北京经济的发展模式既不同于广东,也不同于上海,而要立足于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总体规划功能需要,建立我国民族高科技产业的中心,这是北京市21世纪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使北京市成为继深圳、浦东之后,中国的第三个具有特区性质的高科技产业综合战略基地,成为21世纪北京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源。大力开发利用转化北京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跨越世纪的竞争中,北京试验区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国家队”,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辐射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为我国跨世纪经济建设战略任务的完成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加快高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对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