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报刊资料索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与论文,报刊论文,索引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系列刊物问世已经近40年了。从产品形态看,《复印报刊资料》既能提供一次文献,又具有二次文献的检索功能。由于具有这一特殊性,《复印报刊资料》成了我国社会科学各学科包括情报学理论研究人员重要参考和研究的文献。自从我进入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起,《复印报刊资料》就一直是我获取学术信息的朋友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对象。当然,作为社会科学情报学研究人员,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复印报刊资料》的派生产品——《报刊资料索引》。
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到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不久,到了期刊部,负责管理一个存放过刊的书库。在整理期刊中,我第一次接触了《报刊资料索引》。当时,这份年刊问世不久,读者知道者不多。翻阅这份索引,这立即被它所吸引了。第一,这是当时唯一年度性中文社会科学索引刊物。社会科学信息检索有回溯时间长的特点,当读者需要查阅数年资料时,检索月刊常常查得人疲惫不堪。年刊尽管出版周期较长,但在满足回溯性检索需求时却有独到的优势。第二,这份索引的编排十分精细,看得出编辑者对社会科学信息服务工作十分熟悉和在行。例如它有“互著”,又例如编排现代文学研究文献时,类目细分到文学家人名,这对当时流行的文学研究非常实用。第三,它与《复印报刊资料》有照应,凡《复印报刊资料》上复印过的文献,索引中均给予标明。这既方便了读者查找原文,又为读者判断文章质量提供了依据(因为被《复印报刊资料》复印的文章一般质量较高)。对信息服务人员,没有什么比得到一种好的工具更令人高兴的了。大喜过后,我在自己经常利用这份索引查找资料的同时,也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大力向读者介绍它。介绍和利用《报刊资料索引》的工作,使我得到了师生们的许多好评。
1985年以后,我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师从陈誉先生学习社会科学情报。陈誉先生是一位对参考咨询工作和检索工具书有很深理解的学者,他在对社科情报源进行分类时,没有按照科技情报领域中 “十大情报源”的划分方法,而是将“参考情报源”、“检索情报源”作为独立的情报源类型。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我从理论上认识了《报刊资料索引》在我国社会科学“三大索引”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并得以从世界各国社科信息服务的比较研究中认识包括《报刊资料索引》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检索刊物系统。我们一般的认识是,中国的社科文摘类检索体系很不发达,但社会科学题录类手工检索体系却是十分先进的。在社会科学题录检索系统中,我国既有《全国报刊索引》这种出版周期短、收录量大的题录刊物,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已停刊)这种挑选细致、注重文章学术性的题录刊物,也有《报刊资料索引》这种收录量居中的年度性题录刊物。在这一较为完整的体系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报刊资料索引》是其重要支撑。
从70年代后期起,信息处理技术出现跳跃式发展,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服务领域普及。在此背景下,手工式信息检索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科学研究对信息检索的要求了,国际上各种重要的信息检索工具书出版者纷纷推出相应的机读数据库,一些信息服务商也不失时机开发出新的检索数据库产品。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研制大型中文社会科学机读检索数据库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不负众望,以自己十多年索引编辑工作为基础,相继推出了《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引(1978-1994)》、《报刊资料索引(1978-1995)》(均为新北成光盘版)等大型检索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涵盖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学科门类,收录量也非常大。前者收录了1978-1994年间《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过的全部文献,著录项目包括类号、篇名、作者、发表年代等信息,共38万多条;后者收录了1978-1995年间我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报刊文献共180多万条,著录项目包括文献的类号、篇名、作者、来源、年代等。我们曾经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科学信息产品进行过调研,规模上能超过100万条记录的并不多。如在1995年底,与SSCI相对应的数据库Social Scisearch的文献量为280多万条,Wilson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的文献量约为50万条,Applied Social Sciences Index and Abstract的文献量约为18万条。在检索途径方面,《报刊资料索引(1978-1995)》与上述索引也各有特色,如《报刊资料索引》等有分类检索途径,而国外社会科学检索数据库一般没有此项。中国社会科学题录体系原来就建立于信息服务的良好基础之上,随着《报刊资料索引》等大型机读检索数据库的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题录体系一举进入了世界最先进行列。
1996年,由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的交流机制与情报服务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我较多地接触了《复印报刊资料专题目录索引(1978-1994)》和《报刊资料索引(1978-1995)》这两种中文社会科学机读数据库。这两种数据库并非没有缺点,比如它们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录入错误。从使用的感觉看,它们的录入错误甚至远远大于国际上流行的各种题录数据库。但是,这些不足无疑只是中文信息产业迅速崛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信息量、著录项目数、用户界面、检索途径等技术指标看,《报刊资料索引》等两种光盘数据库完全可以称得上最优秀的中文信息产品之一。社会科学用户可以通过它们,以手工检索无可比拟的检索效率进行查检中文社会科学报刊文献信息的工作。同时,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也为我们进行中文社会科学文献的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科学文献计量指标定量地描述科学发展的趋势,揭示科学内部结构,是国际科学计量学中通行的做法。在完成上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过程中,我们就是利用了《报刊资料索引》等两种光盘数据库信息量大的特点,对我国的社会科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并以上述数据库中生成的科学计量学指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理论繁荣与学科变革的状况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在此,我们对《报刊资料索引》等数据库的生产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信息服务的最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使数据库服务在印刷品、联机检索、光盘之外,又出现了因特网上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生产机构与服务机构争相上网,抢占网上数据库服务地盘。同时因特网的出现也使许多新的信息服务形式崛起,UnCover就是一例。这种趋势对新兴的中国数据库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衷心希望《报刊资料索引》生产者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凭借自身优势,做好网上中文社会科学信息服务这篇大文章。也只有这样,《报刊资料索引》才能成为有世界性影响的中文社会科学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