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论文_王圣芯

急性心肌梗塞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论文_王圣芯

宾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400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7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按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除了常规护理之外,采用心理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焦虑症状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心梗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增加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474-01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身心疾病,即躯体症状与心理失衡共同存在并且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和医疗工作者的关注,基于该疾病是由躯体症状以及心理失衡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故针对患者的心理顾虑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能够帮助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的负性作用,诱导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的正性作用。现我院对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接收的7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对其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43 - 76岁,平均年龄为(59.1 ± 15.9),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3例,下壁梗死23例,正后壁梗死1例,前间壁梗死2例;心功能级:Ⅱ级15例、Ⅲ级13例、Ⅳ级11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42 - 78岁,平均年龄为(60.2 ± 15.4)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1例,下壁梗死24例,正后壁梗死2例,前间壁梗死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5例、Ⅳ级10例。经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以及致病原因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人院宣教、监测观察病情、遵医嘱对症治疗、用药指导、生活饮食护理干预、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情况包括心理状态、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而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第一,入院时心理护理。患者人院时大多是刚发病,以急性重症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很多患者都伴有烦躁不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此类情绪会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造成病情恶化。这个阶段护理人员以平和的语气交代病情,以自己的态度、表情、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告诉患者不必惊慌,从而使得患者精神压力缓解,产生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需维护好病房环境,禁止患者家属争论或谈论刺激患者的言论。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都应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尽可能地保持患者心理平稳,有助于使治疗更加顺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恢复期的心理护理。恢复期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这个阶段护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防治情绪波动或盲目乐观。谢绝多年未见的亲属、朋友探视,以防患者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情。同时加强夜间巡视,并保持病房整洁、舒适,从而增加患者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对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尽早进行防治,并制定应对措施。第三,出院时心理护理。患者出院时,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并诉患者心肌梗死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发怒、紧张、焦虑、暴躁都有可能诱发疾病发生,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

1.3观察指标

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梗再发率、治疗前后焦虑症状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统计,采用X 2检验或者t检验以P<0.05表示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效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心梗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3.结论

3.1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①过劳,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②激动,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③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④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⑤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⑥吸烟、大量饮酒,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2心理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类患者思想负担比较重,故入院时多心情低落,对治疗和护理带有抵触情绪,心理护理旨在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够帮助患者重拾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增加医嘱遵从性,本研究中,在常规护理上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后,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低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且术后胸痛-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这提示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合用心理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改善治疗时间和卧床时间,提升预后质量。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应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一项基本措施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竺雁.急性心肌梗塞预防及并发症护理[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4):136.

[2]陈娟.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

[3]卢雯,熊玉芳,舒文献,等.ICU 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策略[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2:163:164.

论文作者:王圣芯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塞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论文_王圣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