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战略性重组的目标、重点和任务_金融论文

中国银行业战略性重组的目标、重点和任务_金融论文

中国银行业战略性重组的目标和重点及其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重点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垄断走向调控,从计划走向市场;银行业重组的目标

中国银行业战略性重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创建现代市场金融制度,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重建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中国银行业的重组目标,必须定位于改革、发展和开放三位一体基础上的制度变迁,从国家垄断信用走向国家调控信用,从计划金融走向市场金融。

实现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建立国家调控信用的市场金融制度,具体的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市场金融的制度内核由三个内容构成:市场金融最核心、最基础的因素是资金商品化,这是计划金融与市场金融最根本的区分。其次是利率市场化,市场金融制度的资金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而不是计划形成的。最后是融资交易化,融资行为是一种资金的交易行为。这三个基本内核的运行机制就是奠定市场金融制度基础、规范社会资金交易关系的最基本的规则,是区分两种金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2.市场金融制度的微观结构包括:(1)金融机构多元化。市场金融微观基础的组织结构是多元化、竞争性的,而计划金融则是一元化的、垄断的。(2)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机制的企业化,是由资金商品化这个制度内核所决定的,没有资金商品化就不能有交易化、企业化。(3)业务综合化。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化经营机构,必然要追求效益,规避风险,在追求效益、规避风险当中必然要追求业务的多元化、综合化,按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最佳资产组合。(4)管理现代化、工程化。现代化、工程化的管理和业务的综合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资产多元化,风险——效益原则的实现都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工程化。3.市场金融制度的宏观结构包括:(1)调控主体独立化,这是市场金融制度宏观结构中最重要的运行机制。(2)调控方式间接化,市场金融的调控不是运用行政手段,而是用经济手段调节微观主体,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调节社会信用关系,这是市场化金融的必然要求。(3)宏观监管法制化,这是宏观机制运行的方式、方法问题。4.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必然面临国际金融业的外部竞争压力,中国银行业的重组必然要求实现金融国际化。市场金融必然要利用两个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利用两个资源——国内储蓄资源和国际储蓄资源,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市场金融必然是国际化的。

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奔向21世纪:银行业重组的重点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开放三位一体,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是现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开放是转型阶段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措施。金融改革的实质是改变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机制、金融运行方式;中国金融发展其实质在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金融的稳定、良性发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配合;金融开放的任务是双重的,包括市场开放以及与国际金融制度的接轨。在金融改革、发展、开放中,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从行政分配转向市场交易,是否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手段从计划配置转向交易配置,是否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益,是否有利于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金融交易化,是否有利于资金供给制转变为资金借贷制,是否有利于国家垄断信用的计划金融体制转变为国家调控信用的市场金融体制转变为标准。

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必须抓住重点突破,实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的战略。即在深化国有银行改革,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

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不会改变,那么改革主体,深化国有银行改革,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银行体系的作用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有商业银行不是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而是国家为推行“赶超战略”、围绕国有制度而设立的。因而它先天不足的缺乏独立的产权基础。尽管名义上属于国家,但国家不是人格化的所有者,导致国有银行产权主体缺位,这是国有商业银行低效率、不良资产产生的深层原因。因此,必须解决国有银行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其经营效率,切断不良资产在国有银行的累积的制度性根源。

二、扩展银行功能,发挥国有银行的作用。如果说在80年代初期,银行功能突破了传统的短期信贷领域,进入中、长期信贷领域,解决了消费品市场短缺问题,取得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可以称作我国银行功能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在推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受到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社会稳定机制的制约时,采用金融手段支持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一个社会稳定机制,使银行功能突破经济领域,进入社会保障领域,可以说是我国银行功能的第二次革命。另外,在我国经济进入总量相对过剩状况以后,银行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支持生产,也应该注意支持市场消费。创造有利条件,开展消费信贷,使央行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

三、调整国有银行的信贷投入结构,调整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三个比例:1.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比例,降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在市场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技术改造贷款比例,有利于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来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大幅度地提高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比例,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3.大幅度提高对第三产业的贷款比重,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四、扩大政策性银行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发挥政策性融资的作用。从三家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资本结构看,除财政拨付少量资金作为资本金外,主要依靠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或向央行借款,筹资成本很高。这样就难以发挥政策性银行承担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作用,也难以实现设立政策性银行以分离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贷款业务、促进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初衷。规范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渠道可以从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中、低成本的财政存款、邮政储蓄存款(每年新增的财政存款、邮政储蓄存款)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转作政策性银行存款,使三家政策性银行有一个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使其具有一个保本、微利经营的环境,保证政策性银行职能的发挥。

五、发展“两翼”,适应多元化经济结构对多元化金融产权形式的强劲需求,大力发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地区性金融机构和地方合作金融,构建为非国有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提供金融支持的服务网络。今年,增加了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全国中心城市,也增加了允许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数量。外资银行的进入形成对国有银行的巨大竞争压力,我们要面对挑战,把压力转化为深化国有银行改革、重组我国银行业的动力。

在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重组过程中,对金融机构体系从制度上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各种金融机构的职能、对象和范围,对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组织层次进行规范。政策金融体系的职能定位于承担财政转移支付功能,使政策金融能和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国有商业金融,其职能要定位于在资金商品化、经营企业化、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在发挥商业银行功能的基点上,把资金的配置转到以市场为基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职能要定位在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上;地方城市小商业银行的功能要定位于为本地区的私营和其它民营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上。通过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功能互补、分层次的金融体系,使金融结构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也有利于改变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单一依赖于国有银行的局面,扩展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

标签:;  ;  ;  ;  ;  

中国银行业战略性重组的目标、重点和任务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