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麻醉深度指数(CSI)在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测。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共4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2例患者。试验组患者调节麻药的剂量参考CSI进行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按照临床麻醉药物使用的经验进行调节。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舒张压、收缩压、SPO2以及CSI进行常规监测;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与统计学意义相符(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CSI与OAA/S评分具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期间的麻醉深度监测具有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患者全麻的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关键词】麻醉深度指数;全麻手术;监测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236-02
麻醉深度指数(CSI),是指反映患者麻醉深度的一项监测指标,对于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患者麻醉的深度、指导麻醉用药、确保患者安全以及降低麻醉风险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院就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价值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现对本次研究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ASAⅠ或Ⅱ级患者共44例,年龄20~65岁,平均(46.25±4.38)岁,男女患者分别为23例、21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2例患者。试验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5岁,最小者为22岁,平均(47.10±4.24)岁,男女患者分别为11例、11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5岁,最小者为20岁,平均(46.02±4.41)岁,男女患者分别为12例、10例。试验组患者调节麻药的剂量参考CSI进行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按照临床麻醉药物使用的经验进行调节。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研究无影响(P>0.05)。
1.2 方法
1.2.1麻醉方法 在进行手术前30min左右对患者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将0.5㎎的阿托品或是1㎎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进入体内。麻醉诱导选择维库溴铵0.1㎎/㎏、咪唑安定0.05㎎/㎏、芬太尼4μg/㎏以及丙泊酚2㎎/㎏,之后联合诱导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手术期间剪间断的予以患者肌松药以及镇痛药进行维持。试验组患者根据CSI对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节,保持CSI维持在50±5,对照组患者则需要麻醉医师按照经验对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节。手术完成且患者意识清醒能自主呼吸后将气管导管拔除。
1.2.2监测方法 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监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电极连接方式:对患者的相应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后,前额正中贴正电极、右乳突贴负电极、前额正中偏右4厘米左右贴参考电极。对试验组患者通过主、子机监视屏同时显示进行CSI监测,对照组患者则关闭主机显示屏而以双盲的方式监测CSI。对患者进入手术室前10min(T0)、插管前1min(T1)、插管后3min(T2)、切皮时(T3)、手术刺激最强时(T4)、拔管前(T5)、完全清醒(T6)等7个时间点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以及CSI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的苏醒时间与状态进行记录。在患者意识完全清醒且状态良好时即可对其进行随访,主要询问手术进行时是否有意识、是否有疼痛感。此外,在麻醉的诱导期对CSI进行20s/次的OAA/S评分记录。
1.3 评价指标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检验,采用χ2对比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x-±s)表示,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呕吐2例,无疼痛不适;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拔管后嗜睡5例,恶心呕吐3例,术中有感2例。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CSI与OAA/S评分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1和0.914,大于MAP和HR的相关系数(P<0.01),详见下表。
表 两组患者的CSI与OAA/S评分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比
组别 CSI MAP HR
试验组0.9510.4280.077
对照组0.9140.4150.08
3.结论
现代医学的麻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仍然有麻醉深度不当情况的出现,当前如何有效的判断麻醉深度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麻醉学领域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也对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麻醉深度指数(CSI)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数,对患者大脑意识成分的反映更加准确,预测患者意识消失或清醒的准确性也更高。
麻醉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患者的意识是慢慢的模糊并最终处于睡眠状态,麻醉药物在患者大脑中的浓度较低时,患者对于声音的反映仍然存在,并且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记忆,药物浓度逐渐提高后,患者的意识便随之渐渐模糊,但目前仍然没有任何办法知晓患者究竟在何时完全失去意识,也无法知晓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意识是否开始清醒,因此手术中往往会间断的予以麻醉药物来确保患者依然处于无记忆状态。但通过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进行监测却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意识清醒情况,在本次实验中,在全麻手术的过程中利用CSI监护仪,试验组患者通过CSI的变化来决定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与时间,整个手术过程中药物使用的剂量较少,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基本维持稳定,而对照组患者则仅凭麻醉医师的经验进行判断,药物的使用剂量较大,次数较多,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波动较大。同时,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CSI与OAA/S评分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1和0.914,大于MAP和HR的相关系数(P<0.01),从而对于麻醉医师用药的指导性较强,使得麻醉深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综上,麻醉深度指数(CSI)对于提高麻醉医师对于麻醉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十分有效,值得对其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冯微,赵国庆,叶虹等.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6):493-496.
[2]邱红雨,李晶莹,张国庆等.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4):32-33.
[3]张立冬.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1):15-17.
论文作者:杨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
标签:患者论文; 深度论文; 全麻论文; 手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指数论文; 药物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