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以概括,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如下特征:
一、实践性
崇尚实践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突出特征。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善于从实践视角来分析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并有力地指导了这个实践。邓小平同志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科学地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加以总结概括,形成了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和造就了千百万“四有”新人。丰富的实践产生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理论又指导了实践的创新。不唯本本,不唯教条,不循陈规,不抄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髓,也是它具有生命力之根本所在。
邓小平强调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他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勇于向陈规旧俗挑战。他一再强调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既然是从事崭新的事业,就不能裹足不前,必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子、新办法,总结经验,不断前进,求得发展。
理论的升华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多次反复证明。实践不仅是人们正确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而且也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邓小平同志也认为,理论经受实践的检验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实践及其证明,任何理论都会失去生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物是发展的,实践也是发展的,理论也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系统性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它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目的任务、理论指导、方法途径、领导体制、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理论原则和观点。它们前后连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丰富完整的理论系统。邓小平同志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势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的奋斗目标的高度,强调其重要地位的。这样一个重要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公民。同时,也就决定了各级领导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等等。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所以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还在于这个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既坚持了我党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内容,解决了许多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坚持唯物辩证法,在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时,也是全面的。在解决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问题时,他要求既要注意克服过去那种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超越现实国情,片面夸大精神作用的倾向,又提醒人们注意纠正那种只埋头于经济建设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在论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时,既从总体上肯定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又反复告诫人们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负面效应;在阐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时,既强调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同时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这就是说,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反映着自己时代的本质特点、历史潮流和要求,担负着自己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为同一时代的各种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原则和思维方法,给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推动社会进步。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正是如此。她的“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那就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联系,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善于把握时代的脉膊,高屋瓴地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决定了这一理论在其思考的重心、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离开了它,政治就成了空头政治,因此,他要求各项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大局;又如,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认真解决改革开放中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六·四”之后,他总结经验教训,深刻指出:“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艰苦奋斗还是需要的,前一时期讲得少了,做得更少,自力更生也讲得少了。”总之,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既有科学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四、突出的务实特点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一个精髓和灵魂,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
务实,就是坚持求实作风,不尚空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从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实际出发,顺乎国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反对抽象争论,坐而论道。
务实,就是要坚持注重实效、实绩的价值评判尺度,杜绝形式主义。无论是开展工作,还是进行学习,邓小平同志都力主讲究实效,反对形式主义。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诸如“文章太长,讲话太多,新的语言不多”,等等,必须纠正。
五、科学的创新精神
人类文明的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从认识史的角度看,都既是对以前认识的继承,又是总结新的实践经验而作出的发展,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是如此。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既尊重历史,继承前人,坚持不能丢“老祖宗”,又突破陈规,摒弃旧法,锐意创新,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课题,阐述新观点,形成新思路,使用新语言,制定新战略,具有开拓创新的巨大政治、理论勇气,是继承、创新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同志的创新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他坚持“三个面向”,敏锐果断地洞察时代变化,从世界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现代化的角度考虑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充分表现了开创性思维的优秀品质。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内容没有变,但是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空谈义理、坐而论道的现象长期存在,人们习惯于对任何改革措施都要先查问“出身”,问姓“社”还是姓“资”。这种无谓的争论既无端耗费时间和精力,又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他对此明确表示“不搞争论”。对于在改革开放中持不同观点和怀疑态度的人,要通过实践活动,用事实说服,反对离开实践进行抽象争论。显然,他提出“不搞争论”是为了力戒空谈,争取时间,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
以上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这一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针。学好用好这一理论,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