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何时步入正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轨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0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多年。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99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但时至今日,勿庸讳言,“应试教育”的趋势仍然有增无减,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1997年我对新丰县城3所中学的教育状况作过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初高中各年级学生普遍感到课业负担繁重的沉重压力,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不能保证正常的必需的休息、娱乐时间。大多数初一、二和高一、二年级学生,每天各科作业要做到夜里十点或更晚,更惨的要数面临中考和高考升学压力的初三及高三级学生了,整天背不完的书,作不完的习题,过不完的考试关,完全成了疲于应试的“机器人”了。坦率而言,这种情况并非只出现在个别县或地区,它在全国各地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中考、高考冲刺的连锁反应直接波及到自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学生过早地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失去了童年和童趣。许许多多的孩子,几乎是从背上书包的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轻松的日子。而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相对应的是使本来负担不轻的中学教师如牛负重。教师绞尽脑汁猜题出题学生如履薄冰应答。学生和老师都搞得疲惫不堪。各种传媒对此也时有报道,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响。转变应试教育的羁绊,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但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却迟迟落不到实处呢?以下本文试图就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什么要呼唤素质教育以及如何使素质教育早日步入正轨这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建设性探索。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注: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7-09-11)对其特征和危害,李岚清同志作过精辟的概括:一是只面向少数学生;二是造成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三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人民日报,1996-04-12)所谓“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模式。(注: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1997-09-11)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即广义上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生活素质、交往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规范,乐于和勇于为人民服务;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懂得科教兴国、科技强邦的道理:掌握所学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力所能及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锻炼出刻苦耐劳、紧韧不拔、适应各种环境工作的茁壮身体素质;学会生活,懂得自理,懂得交往,善于辨别是非真伪,能够适应在艰苦环境下生活;学会自我调适和平衡心理,适应各种场合,处惊不变,临危不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灵活应变能力等等。总之,素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考试是学生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内容。作为检测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素质教育不会也不可能取消考试。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对待考试问题上的区别就在于:素质教育把考试权当一种手段,且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追求考试的正面效应,使之服务于学生掌握知识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和最终归宿,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结果自然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应试教育中也有培养学生素质的内容。我们反对的是那种不择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但不能取消考试,而且还要求考出水平考得更好。我们反对片面地、孤立地、对立地去分析和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摸索,实事求是地处理和安排两者的关系,务求达到既有高素质又有理想的考试、升学成绩,让高素质去指导考试,以好成绩反馈高素质。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科学认真的态度,落实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认为是能够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并收到良好效果的。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求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想抢先一步以其高素质的人才优势率先抢占新世纪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发展经济,富国强民,实现“一览众山小”。这里,人才的素质无疑至关重要,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个世纪初,我国人口将达到十三亿,如果十三亿人口的素质都提高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有法子跟我们竞争的。所以,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求。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纪之交中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已绘就了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核心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两大战略”。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大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潜在而深远的。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除了经济活动方式会产生明显变化外,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会相应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必然会产生碰撞和嬗变,而对人的品德发展和灵魂塑造起根基性作用的,莫过于基础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取决于基础教育所奠定的基础。如果基础教育培养的是素质不健全的学生,那就会贻误这一历史性使命的完成;如果基础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体魄体格健全的学生,那就会推动并加速这一使命的完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涵义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并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三是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显而易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要求转变发展观之外,其基础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载体是人,说到底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可以说,“科教兴国”战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这一切,又有哪一样能离得开基础教育所奠定的基础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着眼于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立足于培养素质健全的人,它也是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理性要求。
第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一个人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接受新信息才能适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确实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又告诉我们基础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何等重要。一方面,基础教育固然要适应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从另一角度看,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全面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充实与提高自己。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与重要保证。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范畴,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工具与手段,它本身也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与目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的本领,同时也要为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广而言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国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基础教育在其中更是发挥着根基性作用。应该看到,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高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人的品味、价值、追求、发展愿望与程度也相应提高,而且,这一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由此看来,基础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本领,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做人铺就足够的底蕴。李岚清同志将此概括为:“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注: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人民日报,1996-04-12)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规定。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化、从少数到全体、从个人权利到社会义务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就是国民素质的一般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小学基础教育必须是国民素质教育,而不是选拔或淘汰式教育,不能只为少数人上大学或进一步深造服务。在我国,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以法律形式作了硬性规定,强化普及这一法律意识是其基本要求。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就在于:它从根本上可以决定一代人的整体素质,进而决定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基础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正因为如此,我国早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中就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而,我们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所规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否实施了素质教育,这不仅反映了对某种教育观念或教育模式的选择,更是反映了一种教育者的执法意识、执法水准和执法行为。
素质教育步入正轨的探索
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它要求重新构建学校主流价值体系,敢于摒弃过去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大胆改革,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利于促进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另方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又势在必行。素质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将是一个在实践中较长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任何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或是一蹴而就的。实施素质教育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世俗与传统的冷漠反应,这不仅需要胆略和魄力,更要有坚实的理性基础和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历史使命感。转变教育思想,具体而言,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转变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或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思想,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学有所得共同提高;二是转变应试教育只片面重视和强调学生智育发展的思想,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转变应试教育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不至于成为考试的工具和分数的奴隶。如何转变应试教育,突破逆境,攻开坚冰,开拓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使素质教育真正步入正轨落到实处,我认为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教育法规,加大对现有教育法规的执法力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样需要教育法规为其规范作其后盾。现有“教育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虽已颁布实施多年,然而并非人人皆知。谁来执法,怎样执法等一系列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或很好落实。如:硬件方面,有的地方学校建设资金久拖不决,教师工资长期被挪用,图书设备跟不上,体育、音乐、美术、教学挂图器材严重匮乏等,使得学校只好把学生关在简陋的教室里一味填鸭式的灌输或是让学生闭门造车,教师队伍也很不稳定,人心思走,如此状况素质教育从何而来呢?特别是在一些薄弱学校上述情况尤为突出。软件方面,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出现厚此薄彼现象,高考、中考科目随意加深,非升学考试科目削减课时甚至干脆不开设美其名曰学生自学实际上束之高阁的现象普遍存在;与讲读内容配套以开阔学生视野但不列入考试范围的自读内容因种种原因被删去;活动课因不计入任课工作而少有或无人问津。此外,在教师职称评定上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矛盾,一方面鼓励教师辅导学生,搞些小制作小发明之类多出课外活动成果,另一方面又大张旗鼓搞与升学考试科目相关的各种竞赛活动,并重奖优胜者包括学生和该任课教师,使得那些从事非高、中考而素质教育又不可缺少的一些科目教学的教师心里很不平衡,让他们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性源何而来?上述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种种情况,也是中学教师反映和抱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继续完善相关教育法规,加大对现有教育法规的执法力度,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保证国家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得以贯彻落实。
第二,改革考试方法,实现考试方法科学化、制度化。考试是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必须进行课程、教学、考试的整体配套改革,特别是升学考试方法、制度的改革。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构筑教育立交桥而不是独木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实现考试方法的科学化、制度化。所谓考试方法科学化,是指考试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符合评价的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和指导性等原则,能体现教学目的,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教学。在具体实现考试方法科学化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相结合: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诊断性考试与达标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相结合;评分、评级与评语相结合。科学的考试方法还要与日常性考核相结合,深入细致作好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检测工作,准确评价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比如,可以设置随机情景,可以到学生中去听其言、察其色、观其行,看看学生有何反应,实地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究竟如何,从而确定学校德育工作是实做还是虚做。当然,这里对实施考核的人员有较高要求,必须既是内行更是权威。考试方法制度化,是指应严格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根据新工时制调整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计划》关于考试科目、内容、次数、结果等的规定执行,考试的“指挥棒”才能保证指向素质教育。
第三,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者先受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最终是由教育者来落实的,教育者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和落实到何种程度。因此,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根本保证。首先,要求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一个人思想政治水平高,其看问题、处理事情就能居高临下,驾轻就熟,表现在治校、治班、治教中具有长远眼光,课堂上才会满腔激情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者同时必须是遵纪守法的模范,道德高尚的楷模。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其次,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其次,要求教育者具有扎实过硬的文化科学知识。要求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具有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辩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注重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探索素质教育不断补充更新的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独辟蹊径的具体作法等。最后,要求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心理素质上,活泼开朗,坚毅勇敢,胸怀宽广,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适应能力强,兴趣广泛,具备一技或多技之长;在身体素质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育者要勤于并善于加强自我锻炼,使体格健壮,精神焕发。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教育者都具有以上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开辟途径,如实行教师轮训制度,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组织出外参观访问考察,树立典型让优秀者现身说法等,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校长要做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头雁”。“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中学校长直接参与和指挥素质教育,他们的思想认识、理解水平和创造性、积极性直接影响素质教育能否得以很好实施。校长要做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头雁”。首先,要改变闭关自守、抱残守缺的办学观念,下决心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这是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育素质化,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和效率,构建完整的课堂教学原则、要求及评价机制,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最后,要注意学校形象及内外环境建设。素质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而学校处处都有校长的影子,校长要注重自我良好形象的树立,注重学校整体规划建设,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常规管理、规范管理,在校园内营造素质教育的小气候。整洁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校风校貌,设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施素质教育校长一定要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这样,才能带领广大教师群策群力作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培养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成为德艺双馨、德技俱佳之人。邓小平同志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注: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卷:120)我们有理由相信,素质教育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之日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