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党组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信力论文,党组织论文,执行力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1)01-0064-0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政府公正透明度和公信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和五次会议分别提出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国家领导人对公信力和执行力的论述,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对高校党组织来说,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问题也尤为重要,高校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是坚强有力的,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和执行力不仅是新时期建设廉洁、高效大学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提供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和执行力,才能凝聚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的发生,才能促进高校长远健康发展,还高校以洁净、还教育以公平、还民族以未来。
一、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公信力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它是信任的一种,简单地说它是公众对每一事物的信任程度,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公共权力领域与公民社会领域中以组织形态存在的行动者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因赢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是社会公众对于公共组织的心理感知与评价,是对公共组织的总体印象作出的一种社会判断,是普遍的社会认同[1]。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就是指高等学校党组织因坚强有力、政令畅通而赢得组织成员的信任而拥有的社会影响力[2]。执行力是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理解党和国家政策及部门规章的能力,这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执行力是党组织公信力的手段和前提,党组织公信力是组织执行力的目的和后果,党组织公信力是衡量执行力的综合指标,党组织的决策能力、执行决策的能力和监督执行决策的能力都要反映到公众对高校党组织信任度上来,即满意程度上来,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得到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取决于公众对高校党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公众对高校满意度越高,党组织公信力就越高,执行力也就越强,反之,执行力弱,公信力就低。因此,这两者统一体现着公正、诚实、廉洁、负责精神。
二、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和执行力之现状
总的来说,高校党组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是比较好的,但随着高教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利益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这片净土也不再宁静,大学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遭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拷问。知名学者陈平原指出:“大学有自身的利益,其继承传统与生产知识,并非绝无私心。或陷入繁琐的日常事务,或跳不出体制围城,……总的趋势是:大学的公信力在下降”,具体表现如下[3]:
1.高校党组织行政化趋向,导致权力寻租
权力是借助国家强制力控制、支配、影响他人的一种力量,是支撑、推动现代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缺的一大能源。纵观古今,权力和利益及资源分配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会本能的向利益、资源倾斜。所谓“权力寻租”是指高校领导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避开各种监控、法规、审核,从而寻求并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高校权利寻租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政府部门校内寻租。由于国有高校主要依赖政府控制的财政拨款运转和发展,使许多地方的高校沦为政府附庸,具体表现就是:其一,政府可以不考虑高校特点,以指标的形式下达各种任务,即使这些任务本质上违背教育规律,冲击正常教学也在所不惜;其二,政府可以不考虑高校的特点,以命令方式安排非教育业内人士担任高校要职,导致非专业领导专业的情况时有发生,是一种对教育极度不尊重的行为;其三,政府可以不考虑高校特点,任意安排高校参加一些具有浓厚政治背景、与教育毫不相关的会议。可以说,政府对高校权力系统内的控制,导致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丧失自我,有时不得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去追求所谓的各种指标,造成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第二种模式校内权力寻租。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一些高校的学术氛围越来越弱,行政权力越来越集中。一是在中国学界里面掀起了一股教授参政从政的热潮,以往一心从事学术科研的很多教授们争相进入仕途,或是直接进入党政系统从政,或是想方设法在高校谋得行政职务,如一些高学历的人,每到一个地方首先提出的条件就是要一个行政职位,而不是提出做学问的条件;二是个别高校的一把手利用自己的权力,任意提拔投自己所好和给自己好处的人;三是个别党组织提拔任用干部不讲原则,想提拔谁就提拔谁,并把自己亲信安排在高校招生、财务、组织部、基建和设备物资采购等重要部门,为自己办事开绿灯等等。一些高校党组织权力滥用,导致学校执行力差,公信力降低。
2.决策不科学,执行力欠缺
科学的决策,必须经过问题的确定、备选方案的提出、科学的论证、广泛的咨询、民主的讨论、方案的选择、行政首长决策的完整决策程序。程序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对专断的限制。通过理性的程序运用,可以前瞻性地排除恣意的决策行为并防止权力的滥用[4]。当前一些高校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 第一,绝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一套专门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的、具体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教师工作岗位和职业特点制定的考核标准被用来考核和评价行政管理人员,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准确和客观地评价其工作实绩,难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整体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学校内部管理缺乏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监督机制,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有的高校至今仍然沿用几十年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模式,比如,在干部任用上,虽然是公开选拔,公开聘任,可实质上绝大多数依然实行终身制;铁饭碗、铁交椅、大锅饭现象严重;第三,监督不到位,重视资金、项目的审批管理,忽视资金、项目的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估,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国有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诚如前任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所说:有些决策失误比贪污腐败更可怕。同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从而导致了政策的变形。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无论是哪种,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政策实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公众对高校产生不信任[5]。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党组织在学校发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应该起着政治核心作用,然而,在社会利益驱动下,一些高校党组织,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追求功利和政绩。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的“不良行为”屡见报端:虚假宣传、违规收费、“大学排行榜”商业炒作……对高等教育的抨击层出不穷,大学社会公信力产生危机。一是为了提高学校收益,乱收费,乱摊派,一些高校巧立名目,向学生收取所谓的补考费、改专业费、选修费、复读试读费、上机费、赞助费等。在代收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费和英语等级考试费时,高校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并自作主张,将超标准收取的部分作为有关经办部门的经费;一些知识分子像工厂里的计件工人一样,向报酬看齐,同时还热衷于各种“走穴”、演讲,热衷于与权力人物组成合作联盟,搞具有后台背景的公司,拉关系拿项目……不但是社会角色性腐败,还兼有职业上的腐败,辜负社会公众期待的同时违背职业道德,成为高校里庸俗、市侩的市井人物。二是忽视教育质量,忽视基层组织建设,导致一些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不健全,组织活动流于形式,一些党员党性不强,做一点公益事业,就伸手要钱、要官;还有一些党员向学生索、拿、卡、要;也有一些人缺乏保密意识,向学生泄露考试试卷,有的甚至卖试卷,从中得利;还有的集体违纪违规等等,这些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使高校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大大降低。
4.弄虚作假,责任意识淡薄
大学被誉为“象牙塔”,是社会的“良心”,也是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大学的社会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大学所产生的持久而广泛的信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高校党组织大学精神缺失,责任意识淡薄,在许多高校,人们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的羡慕[6]。一些学术上有建树的学者,争相竞聘系主任、所长、校长等行政职务。广州某高校发生过的四十博士竞聘一个处长的事情,其“官热”程度可窥一斑。“学位”斗不过“官位”,甚至沦落为行政权力的奴隶,其表现就是学术的官场化。做学术的“官样文章”,争取项目不是靠学术积淀,而是靠到主管部门“活动”,出成果不是靠潜心研究,而是靠政绩工程式的炒作;滥评职称、滥发文凭乃至卖文凭、送文凭,教学科研质量评估中大规模造假,金钱打点、疏通关系之类“学术外功夫”;在课题申请、硕士博士授予权等纯学术事务上大显身手,至于与“权钱交易”雷同的“学术交易”更是屡禁不止,导致高校充斥着“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同时,为应付上级各类检查,做假材料,造假数字,做假汇报;等等这些,使得大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的办学声誉也一定程度下降,社会对于大多数大学的社会公信力普遍存在着怀疑,产生公信力异议。同时,高校教职员工普遍缺乏“自责”之心,亦即自责意识淡薄,权力与责任从来都是相伴而生,每一种权力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份与之相对应的责任。然而,权力自上而下的特性使一些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忽视和割裂了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
上述四种现状,导致了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和执行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官、商、学三重属性渗透了高校,“官本位”使高校“衙门化”并陷入权力寻租的窘境;市场化导致拜金主义,教育成为生意场;相应的,学本位在官商双重挤压之下不断自我蜕变,致使学术腐败泛滥,学术变异为获得权力或者利益的工具。官、商、学三者就像三个拜把兄弟的利益团伙,时而互相纠结,时而彼此利用暗箱交易,时而坐地分赃共同进退,当三种势力高度统一在获利这一目的上时,就催生了高校内各种不良现象的滋生,导致公众对高校议论颇多,高校自身执行力不到位。
三、提升高校党组织公信力和执行力路径
1.建立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
2010年4月份,党中央下发了在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文件,要求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创先争优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标准是学习型党组织成效明显,做到五个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客观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高校党组织是我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它始终处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第一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当前,各高校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正是高校对自身活动方式、管理模式、发展机制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大好时机。所以高校党组织应当积极适应高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加强学习,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强调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以有效的学习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一方面要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把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努力在各级党组织营造政治先进、理念科学、知识超前、道德高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凝聚公信力
学校事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关键是通过各级党组织向心力的增强和战斗力的发挥,把广大教职工凝聚和带动起来。为此,要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着力点在于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理权力,用制度管理权力执掌者。主要抓好五个环节。一要注重抓好党组织的建立健全,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避免党的工作覆盖不到位和出现空白点。二要规范管理。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高校党建工作标准》为指导,以加强规范化、目标化管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注重独立性与配套性相结合的党组织工作制度建设,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配套完善、不留空隙”,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党的工作始终处于“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良好运行状态。三要狠抓班子。以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根本制度,建立健全职责分明的工作条例、议事规则等各项规定,逐步形成一整套系统、规范、可操作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思想、行动的高度一致和班子的健康运转。领导班子成员决策问题,不但要认真处理和解决学校现实发展中的各项事务,而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清和把握时代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筹划学校发展战略、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重大问题,真正把事关学校长远发展的工作和问题逐步规划、落实和解决好。领导班子成员要牢固树立争当“团体冠军”意识,把各自分管的工作始终看成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有问题,摆在桌面;有意见,及时沟通;有分歧,内外有别;有决议,坚决执行”,做到顾全大局,服从服务大局,在发展的大目标下求团结,在干事业的基础上求团结,思改革,谋发展,争先进,创一流,为学校发展扎实工作。四要协调运作。团结出凝聚力、战斗力,也出生产力,团结事关事业成败。因此,党、政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合唱”意识,在办学指导思想、共同奋斗目标和团结一心干事业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四分四合”即:职能上分,目标上合;职责上分,指导思想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一般工作上分,重大问题上合,建立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新型关系,真正形成整体合力,确保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逐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廉政责任制的同时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对重大案件和突出问题,党风廉政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督促查处。同时,要继续采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负责、逐级落实的办法,把反腐倡廉任务分解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
3.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机制,保障公信力
所谓“教授治校”是指高校内所有具备长期教职的高级职称者(包括教授和副教授)对学校事务的共同参与。为达到这个目的,当今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赋予教授及教授群体相应权力。首先,强化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高校学术活动和学术事务的领导和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其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过程有别于一般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学术决策也具有不同于行政决策和政治决策的特殊性、规律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授的积极参与。强化教授的学术权力,有助于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利用教授参与决策的愿望和能力,大力提升大学的自主办学能力及管理水平。其次,强化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结构功能。建立健全以教授为参与主体的高校学术组织,比如教授会、教授评议会等来达到治校的目的。第三,实现学术权力下移。在高校权力纵横双坐标上,横向坐标上的重大事务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发挥各学术委员会的审议、咨询、决策职能,保证学术权力对大学事务决策的参与,增加学术人员在大学决策机构的比例,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纵向坐标上则适当向下级部门放权,清楚界定学校、学院、学系的权力、职责。同时明确高等学校的结构重在基层,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术发展非常依赖基层的能量释放,因此应充分关注基层,如高校最基层单位教研室的建设和完善。
4.确立高校干部问责机制,提升公信力
增强高校党组织执行力和公信力,首先必须推行干部问责制。所谓问责制,主要用在政府部门,具体运用到高校,是指对高校内现任各级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之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现任追究的制度。对于各级部门不执行、越位执行、虚假执行、违法执行造成的不良后果,由学校监督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弄清情况,划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该撤职的撤职。只有提高不执行、乱执行的成本,才能增强高校党组织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所以,要用规范的问责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树立权责统一的观念,保证管理活动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5.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维护公信力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媒体、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高校党组织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媒体、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不断改正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监督机制。高校的纪检监察部门是当然的监督部门,除了该部门以外,高校党组织应建立党外群众监督组织,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创新思想,开发高校网民资源,利用网络设立网络监督员。胡锦涛同志曾经多次在谈话中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毫无疑问,网络监督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中,将成为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武器,而且互联网很可能在未来解决中国各领域与民主相关的很多问题,并最终借助互联网实现还监督于群众的目的。大学作为民主精神的社会集散地,应当建立起一种善于接纳民意的传统,同时也形成学生、教职工能够利用互联网参与整个高校发展规划及决策的习惯。对某些直接关乎公共利益的问题,应该有相应严格的网络民意调查或者建立相应的网络决策机制。推行阳光行政,公开透明行政,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校务、院务公开,使学校工作时时处于师生的监督之下。
6.提升各级各类人员素质,增进公信力
增强高校党组织执行力和公信力,从根本上说是增强各级各类人员执行力和公信力。各级各类人员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高校党组织执行力和公信力就强。因此,全面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素质是增强高校党组织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条件。为此,必须在以下方面下功夫:第一,针对教职员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教师是高校一个庞大的主体,而其教书育人的属性也决定了社会对这个群体抱有非常高的道德要求。“教书”是知识的传播,“育人”则是道德的示范。要制定高校教职员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弘扬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优良学风,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的教师队伍。第二加强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坚持公正、公开原则选拔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定期轮训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提高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第三,定期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实行淘汰制。对优秀者,实行破格提拔,放到关键性岗位上去锻炼。第四,加强各级各类管理人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使他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最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收稿日期:2010-10-28
标签:执行力论文; 公信力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党组织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决策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