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学意域中阳明后学的君子视界 ∗
阮春晖
[提 要 ]王阳明的良知学,涉及本体、工夫、境界等多重理论维度,有其意域范围。由于致良知之说发自晚年,王阳明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故引发后学者多方探寻。阳明后学对良知作为“千古学脉”自无疑义,但基于不同的学术宗旨、思想倾向或社会身份,又立位于君子视角,阳明后学对于良知的本质内涵、工夫主张以及由之而来的境界层次,都存在诸多不同看法,形成了阳明后学中特有的君子视界,它在德学主体、实践指向、义理生发等方面,推动了良知学的进一步建构。
[关键词 ]良知学;阳明后学;君子视界
阳明后学人物众多,师承关系复杂,学术主张多异,他们对良知作为“千古学脉”自无疑义,但对于良知的本质内涵、工夫主张,以及由之而来的境界层次,都存在种种不同看法。从良知学意域出发,立足君子视角,在本体、工夫与境界等方面,阳明后学的君子视界呈现出另种样貌。
一良知学意域之所及
“良知”一词和孟子有关。其曰:“人之所不学而不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言之“良知”,显然不是指生而即具的理性认识能力,也不是指后而待学的某项具体技能,而是指人先天内具的“亲亲”“敬长”等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这种意识和情感,蕴含着道德主体后天能动的道德行为,具有潜在性、道德性和社会性。孟子以“良知”形式赋予人之心以道德主体的意义,使之成为儒家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然孟子提良知,其旨在确定“性善论”的思想根基,在此之外则缺乏进一步的理论申说。北宋之时,张载提及“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注] 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20. ,首次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相区别,但亦未对良知作更多探讨。陆象山认为良知“我固有之,非由外烁”[注] 陆九渊.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5. ,是“吾之本心”,强调心与理的合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阳明良知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方向。
要用标签注明废液的种类,根据废液的不同性质在阴凉处分类、密闭存放。常用的废液处理方法有酸碱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和萃取法。例如,含银的废液可以加入过量饱和NaCl溶液进行沉淀处理;含汞、铅、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可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2S,形成沉淀分离后将溶液调节至中性再进行排放。
阳明曾言:“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注]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290. 足见良知一词能进入阳明思想视野并成为其为学宗旨,显然是通过阳明的切身实践而慎重提揭出来的,是其思想成熟的产物。黄宗羲指出,阳明先是悟得格物致知之旨,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注]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0. 此处所言,其实包含有良知学之构成的观点,即围绕着良知,先后有格物致知、致良知以及良知之化境等思想内容。《明史》“世遂有‘阳明学’”之语,主要也是从“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两方面而谈,而以“致良知”为专教。[注] 参见:张廷玉等.明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6:2834-2835. 钱穆先生认为,王学大纲包含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谨独、立志、事上磨炼等方面,[注] 参见: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59-79. 也将阳明之学的体系构成大体罗列了出来。陈来先生从阳明的心与理、心与物、心与性的多重展开谈起,又而说到知与行、诚意与格物、良知与致良知,进而将之归结为学术与人格上的“有无之境”。[注]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这些内容,从阳明学的理论基础一直说到其精神境界,完整地展现了阳明学体系的分疏与统一。从这些观点看,我们现在所说的“阳明学”,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主要是指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工夫熟后境界等意涵;又由于阳明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且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观点都可以归合于致良知,因此,我们可以用良知学来代指阳明学说。当然,良知学的理论组构在研究者看来可能有侧重点的不同,但总体而言不出于格物致知、致良知、有无之境等理论范畴。由此也可以看出,阳明意义上的良知和孟子已有很大不同,其重要区别在“一反求诸心”,并确立起“吾性自足”的本体价值,因而在良知意涵的构成上显示出与孟子不一样的思想成分。重要的是,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涉及本体、工夫、境界等内容分支,表现为一个整体性的意域范围。
二 良知学意域中阳明后学的君子视界
宋明学者在进行理论辨述时,常使用本体和工夫字眼来界说事理的形上特质及其实现途径。相应于阳明后学,以良知为学的自在其中,但因各自思想立场的差异,在阳明后学中也出现了关于良知之体的种种“良知异见”,引发在“头脑处”的多层分议。依随良知本体的不同定位或侧重,确证本体的工夫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形成关于工夫实践的不同“着力处”形式。毋庸讳言,宋明儒学的工夫实践都指向道德至善这一终极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成就个体的道德价值。当然,也应当看到,因“良知头脑”和“着力工夫”不同,其境界所指亦有不同内涵。在良知学意域中,基于君子立场,阳明后学的君子视界有其相应理论指向。
(一)君子之学原自有个头脑
阳明三传弟子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1515—1588),好学善论,在当时学人群体中颇受敬重。有学子问及如何能静心于学,近溪回答道:“君子之学,原自有个头脑,若头脑一差,无怪学问之难成矣。今子不能以天理之自然者为复,而独於心识之炯然处求之,则天以人胜,真以妄夺。”[注] 罗汝芳.罗汝芳集[M].方祖猷,等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35-36. 照近溪看法,君子之学有其头脑,即学问的关键、核心,或曰良知之质,确立“头脑”并使其明晰,求学问道方有真效。置应于良知学意域和近溪的思想倾向,此“头脑”即指近溪之学问宗旨:
龙溪对“心”的诠释显示的是君子视角下对良知之“虚无”本质的揭示,是良知“头脑处”的一种解释维度。王艮(字汝止,号心斋,1483—1541)则立足“僮仆往来动作处”之现境,使得良知朝着日用常行的方向发展。心斋《年谱》载录:
在会稽,集同门讲于书院,先生言百姓日用是道。初闻多不信,先生指童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处,不假安排,俱自顺帝之则,至无而有,至近而神。[注] 参见: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2.
心斋之语所蕴含的意思是,童仆往来、视听持行等日用常行,由于有先验之道(良知)的指引,因而能顺道之本然,不会脱离于道之外。尽管如此,百姓却不谙道之本然,也没有自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道”的体现,因此表现为“日用而不知”。应当看到,心斋说百姓日用而不知,这里的不知,显然不是因知识贫乏而导致的对事物认识的“不知”,而是人在顺“道”之本然情况下所呈现出来的意识上的“不觉”。“不知”与经验感知有关,“不觉”与心体自然有关,百姓尽管不知“道”为何物,但他们的行为体现了道的要求,因而仍然可以称之为道。这样,良知本质就表现为百姓日用即是道,与此相应,君子之意不仅指向德性与学识,更指向一般大众的平凡实践生活,这无疑拓宽了君子意涵,并赋予了新的思想意义。
在阳明时,已有关于“头脑”的说法,且阳明将之视为良知,“今良知之说,已将学问头脑说得十分下落,只是各去胜心,务在共明此学,随人分限,以此循循善诱之,自当各有所至。”[注]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30. 表明学问的关键在识得良知、依循良知。阳明弟子王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3)顺阳明之意也指出,良知本体原无动静之分,但又周流不息,这便是学问头脑,也是孔门教人之法。[注] 参见:王畿.王畿集[M].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86. 在良知“头脑处”的核心要义及为学方向上,龙溪与阳明一致,但在其具体界定上,龙溪又显示出与阳明不一样的地方。在龙溪看来,心(良知)的本质是一种“虚”的存在样态。当然,龙溪语意里的“虚”,既不同于道家之无,也不同于佛家之空,而是指良知本有的存在本质,表现为心对万物的无有沾滞,但又具有宰制万物、包容万物的内在力量。如此一来,心因万物而显其本质,万物也因心得以显示其存在的样式和意义。君子之学,就在于通过寡欲的方式达至虚无之境,以把握良知的内在本质,从而确立起君子之于良知的对应关系。
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浑然天理,细看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果然与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的体段,浑然打得对同过。然则圣人之为圣人,只是把自己不虑不学的见在,对同莫为莫致的源头,久久便自然成个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的圣人也。[注] 罗汝芳.罗汝芳集[M].方祖猷,等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08.
这是近溪在回答友人“学问有个宗旨,方好用工”之问时所做的回答。近溪所言“赤子之心”,语出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突出了人性之初的纯朴状态。尽管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但当时学者并没有将之上升到学问宗旨的高度来加以考量。江右(今江西)学者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皋,1551—1624)写有《赤子之心》一文,其中有“赤子之心,真心也,见着父母,一团亲爱,见着兄弟,一团欢欣,何尝费些拟议思虑?何曾费些商量?”[注]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546. 之语,可见南皋还只是从人的真心真情来看待赤子之心。近溪重拾赤子之心这个概念,意在显示学有所源,更重要的是以此作为对良知本性的意象说明,突显良知不必学不必虑,是主体自我的道德之源和固有善性。故近溪主张立此善之根本,并将之作为自己的学问宗旨,以此作为解释孟子“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理论依据:
凡看经书,须先识得圣贤口气,则孟夫子非是称述大人之能,乃是赞叹人性之善也。盖今世学者,往往信不过孟子性善之说,皆由识见之不精,又皆由思致之不妙。观孟子他章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夫根本者,枝叶之所由生者也,不究其所由生之根本,又安能透得夫枝叶之所以为善也哉?[注] 罗汝芳.罗汝芳集[M].方祖猷,等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96.
由此看,近溪是把赤子之心等同于人性之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接。我们知道,孟子所谓“性善”,是从人之最初本源处来谈人之为人的基本依据,这一预设划定了长成之人的道德发展方向,或是保证人在复其道德本源时能够找到最初的自我。近溪以为,性善作为人的道德本源,包含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容,是事理的根本,并且认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君子之性”。
(二)君子之致其知
在良知学意域中,良知作为道德本体,自身圆满,不假外求,只要体认扩充即可,这是良知之本然,因而致良知的基本内容,便是保其初、循其初、复其初、扩其初。当然,在“良知头脑”不同的诠释背景下,加之君子的语义环境,其“着力处”的致知工夫形式亦随之有相应变化。
由本体至工夫再进至境界,是研究阳明后学乃至宋明儒学的基本思路。由于道德境界是儒家的共同追求,这里不对阳明后学的道德境界论作分类式解析,只从君子视界出发,约略述及阳明后学中关于乐与万物一体的关系,以此作为境界论的相关阐述。
龙溪以“虚无”本质定良知之性,其着力工夫形式即表现为保任良知心体。其语谓:
由于良知自身的不容复加,因此致良知工夫在阳明后学中整体表现为“保、循、扩、率”等形式。江右学者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1496—1554)就提出“循良知”之说:“君子之学,循其良知,故虽疲形饿体而非劳也,精思熟虑而非烦也,问察辨说而非聒也,清净虚澹而非寂也,何往而不心逸?何往而不日休?故学贵循其良知,而动静两忘,然后为得。”[注] 欧阳德.欧阳德集[M].陈永革,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6 突出君子的致良知只是虚心应物,无需才智伎俩与之相形,否则良知光明反为所蔽。泰州学派学者徐樾(字子直,号波石,?—1551)则以“率性”为工夫形式:“是故惟君子也,无入而不自得。自得者,率性而行者也,焉往而非道哉!”[注]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729. 其意涵所指和欧阳德无有二样。
心斋以为,君子需具备“仁且智”两个基本品质,才能达到“乐”的境界而至于道。这里的“仁”,既是君子所具有的内在本性,也是君子面对外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动心”;“智”是在“仁”的导引下表现出来的对外物的“不陷溺”,是依着“仁”而形成的处理外物的品质立场。也就是说,心斋所谓的“乐”,涉及内与外两个方面,“内”指向君子的心灵境界,表现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外”指向经纶事物,表现为对日用常伦的面对与处理。内外结合,就构成了“真乐”。因此,心斋之“乐”,不仅仅是从人的情感方面而言,更重要的是将“乐”与心体联系起来,赋予心体内外两方面的品质规定,及于此,君子之“真乐境界”则自然呈现。以心斋的眼光,儒家所追求的“仁且智”,其实也表现在君子日用间的“真乐”之中,正是对这些日用之事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心斋那种乐此不疲、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胸怀。同时,心斋倡百姓日用是道,思维核心直指社会大众,让社会大众感受并实践君子所具有的乐观豪迈、积极用世的宽广情怀,从而让自我也成为君子的一员,这无疑扩大了君子群体的范围,也使君子之事变得现实可成。
Wilson等[30]认为,HDACI罗米地辛(FK228)能明显增加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体外实验可增加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同时体内实验证明FK228单独或联合顺铂均能起到良好的抑制卵巢恶性肿瘤生长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FK228能激活并增加DNA损伤相关标志物(如pH2AX、RAD51和53BP1)的表达,而持续的pH2AX激活与DNA损伤相关的细胞凋亡关系密切[31]。当FK228联合顺铂时,pH2AX被进一步上调,表明增强DNA损伤可能是FK228协同顺铂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同时,RAD51和53BP1的表达上调,表明FK228可改变参与DNA修复的多重机制。
正是有此良知心体的规约,作为君子,就当于此能够辨明,这在龙溪看来就是君子之“辨志”:
予惟君子之学,莫先于辨志,莫要于求端。志者,心之所之也,之燕而燕,之越而越,跬步毫厘,南北千里,不可不慎也。夫志有二,有道谊之志,有功利之志。道谊者,纯乎天则,无所为而为;功利则杂以世情,有所为而为也。……君子欲为正本清源之学,亦求之其端而已。端者,人心之知,志之所由以辨也。……道谊、功利所由以判,君子于其有所为、无所为之义辨之,学斯过半矣![注] 王畿.王畿集[M].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36-37.
龙溪所说的辨志,也就是要辨志之真伪,君子追求的应当是真志。真志与道谊等同,道谊纯乎天则,这和良知心体又是一致的。因此,君子追求真志,其实是让自我良知心体澄明湛然,这在龙溪看来就是正本清源之学。龙溪在这里一方面提出君子为学之方,另一方面指出君子为学的核心在树立良知心体,体悟良知心体对志的选择和恒定意义,在君子之志与君子之学的关系上,真志对学行显然具有优先意义。
龙溪的保任工夫、在心上立根以及辨志,是对置于良知的虚无本质而言的。与龙溪不同,心斋倡百姓日用是道,那么对于君子而言,日用间如何展现其工夫形式,是心斋需要思考的问题。心斋谓:
鸢飞鱼跃,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汉,此水也;万紫千红,此春也。保合此中,无思也,无为也,无意必固我,无将迎,无内外也。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学也者,学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乃为修之之道。[注] 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8.
在心斋的思想里,“中”是无思无为,自自在在,容不得丝毫人力修持。要保有“中”的这种状态,在心斋看来便是采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方式,这是君子的工夫实践,可以称得上是修道之功。具体而言,这种修道之功就是“易简工夫”。心斋有一封回答学子刘子中的来信,其文曰:“来书云‘简易工夫只是慎独立大本’,此是得头脑处;又谓‘遇境动摇,闲思妄念不能除去’,此学者通患。子中知在简易慎独上用工,当行而行,当止而止,此是集义,即此充实将去,则仰不愧,俯不怍,故浩然之气塞乎两间,又何遇境摇动、闲思妄念之有哉?”[注] 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9. 其实,在阳明看来,此种工夫形式已被采用,阳明苦于当时学术派系支离凌乱,故将易简之道移入吾心,循此道,实践工夫便由内而外,变得易简可入。心斋将易简之道转化为百姓日用之道,认为吾人在生活实践中只要遵循大道至简的生活原理,依循良知本性,将之充实开来,自会合乎良知要义,做到人、事、道的合一。
对于近溪而言,由于在“头脑处”以赤子之心言本体,又以当下之真来确保本体之实,故在用工途径上也采用了与本体一致的工夫形式。但赤子之心实乃精神性存在,如何在此用工?近溪如此回答:
心为身主,身为神舍,身心二端,原乐于会合,苦于支离,故赤子孩提,欣欣长是欢笑。盖其时身心犹相凝聚,及少少长成,心思杂乱,便愁苦难当。世人于此随俗习非,往往驰求外物,以图安乐,不思外求愈多,中怀愈苦,老死不肯回头。惟是有根器的人,自然会寻转路,晓夜皇皇,或听好人半句言语,或见古先一段训词,憬然有个悟处,方信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浑是赤子,赤子浑解知能,知能本非学虑。至是精神自是体贴,方寸顿觉虚明,天心道脉,信为洁净精微也已。[注] 罗汝芳.罗汝芳集[M].方祖猷,等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08.
2.4.1 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关系处理情况 调研表明,每天接受训练2-3小时的运动员最多(占88.0%),即近90%的运动员要进行每天2.5小时左右的运动训练。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平均至少每天训练1次。这与加拿大、美国的中学生运动员“每周活动3~4次,每次训练1~1.5小时,参加1~2次比赛”[3]的情况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近溪指出,舍心而只求身之乐,赤子之心当然难以觅寻;有根器之人,则在生活实践中能悟得道不离身,觉察此道浑然天理,不必虑不必学,与赤子之心同性同质,如此身心凝聚而可用工于赤子之心。可以看出,近溪认为要用工于赤子之心,需有向道之意,有转路之悟,要信得及,如此实现身心合一,方能体悟到赤子之心所内具的道德境界。这段文字中,也隐含着近溪对实现身心凝聚之主体的赞誉,这一主体其实就是近溪所谓的君子,故近溪又言:“细细看来,吾人性情俱是天命,庸则言其平平遍满,常常俱在也;中则言其彻底皆天,入微皆命也。故其外之日用,浑浑平常,而其中之天体,时时敬顺,乃为慎独,乃成君子。”[注] 罗汝芳.罗汝芳集[M].方祖猷,等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08. 君子之中庸,在近溪这里表现为时时敬顺,浑浑平常,从而保证身心工夫的活泼与恒久。
规程只是笼统的给出了检定的要求,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所用计量标准器具、被检器具、环境条件等的实际情况,并充分了解各仪器特性,熟悉不同测量方法和流程,把握检测中所需注意要点,识别常见问题产生原因,不断提升检测水平和工作质量,以确保给出的测量数据准确可靠,为环境监测提供有力保证。
吾人之学,患无所得,既得后,保任工夫自不容已。且道得是得个恁么?此非意解所及。择乎中庸,不能綦月守,便是忘却保任工夫,亦便是得处欠稳在。尧舜兢业,无怠无荒,文王勉翼,亦临亦保,方是真得,方是真保任。[注] 王畿.王畿集[M].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94.
(三)君子所以随约乐而善道
死亡,是自然之中再普通不过的凡庸之事了,就像子宫孕育生命一样,生死是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顺其自然的死亡,和出生一样司空见惯。
邹东廓以戒惧谨独为致良知之功,治学谨严,黄宗羲称其“有功师门”。[注]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8. 在对乐的追求上,东廓有其特出之处。其语谓:
嗟夫,君子之学,以陶养性情为第一义,故不以万物挠己,而能役万物以为乐。以万物挠己者,私之也,私之则必争,争而得之则骄,弗得则悲,将不胜其戚戚矣。役万物以为乐者,公之也,公之则无争,直与天地万物同流而共贯,鸢飞鱼跃,俯仰无碍,浴沂咏归,古今同符。夫惟不挠于物,而后几于道矣。[注] 邹守益.邹守益集[M].董平,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5.
今人只为自幼便将功利诱坏心术,所以夹带病根,终身无出头处,日用间毫厘不察,便入于功利而不自知。盖功利陷溺人心久矣,须见得自家一个真乐,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然后能宰万物而主经纶。所谓乐则天,天则神,学者不见真乐,则安能超脱而闻圣人之道?……仁者安处于仁而不为物所动,智者顺利乎仁而不为物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随约乐而善道矣。[注] 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8-19.
1.精心备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哪里挂钩、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最能够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应留着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小段“引火线”。
通过以上IBDP生物学实验教案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培养学生数学技能也提供了便利和高效的途径,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在阳明后学中,对“乐”谈得最多的是心斋,他写有一首《乐学歌》,可以看出他对“乐”的基本看法。把君子与“乐”直接相联,心斋也有说明:
在东廓看来,自然之道与君子之学具有内在合一性,自然之道的神妙变化是君子陶养性情的实在依据,君子之学也是体会、交贯这种自然之道,如此两相符合,方能实现儒家之理。因此在处理万物与己的关系上,东廓主张“役万物以为乐”,既不凌驾于万物之上,也不自排于万物之外,而是与天地万物同流同贯,君子之乐也就体现在其中。
于龙溪而言,学之所得即为悟得良知虚无之体,也就是他所说的“良知一点虚明”[注] 王畿.王畿集[M].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94. 。因良知虚无,其体圆满,不能有任何增减,因此致知工夫就表现为保任此良知。保任意谓不着人力安排,无需防检,亦无需穷索,只顺其本来即可。这种致知工夫形式,龙溪也称之为“在心体立根”:“若能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世情嗜欲自无所容,致知工夫自然易简省力。”[注] 王畿.王畿集[M].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0. “先天”对应于后天而言,先天是心,后天是意,龙溪也有“先天是心,后天是意,至善是心之本体”[注] 王畿.王畿集[M].吴震,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33. 之说,表明先天心体决定着后天意念的性质和方向。因龙溪视先天心体为无,因此这种工夫形式就表现为从无处立根基,进而无中生有,其他工夫形式由此而展开。
东廓与心斋关于君子之乐的说法,都涉及“乐”与万物的关系。事实上,在程颢时,已有关于二者的相关表述。程颢指“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如反身而诚,乃为大乐。陈来先生认为程颢所言其实是“儒学精神性的一个表达,要人培养和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它是要落实到内心生活中来”。再言之,万物一体之乐所表现出来的物我无间、忧喜与共的真诚挚爱以及人己俱立俱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正是君子应有的情怀和担当。这种精神境界与东廓、心斋相接近。东廓“斤斤以身体之,便将此意做实落工夫,卓然守圣矩,无少畔援”,便是真正君子之行。心斋也以实际行动对此作了真切的诠释。据《年谱》记载,心斋37岁时,“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注] 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9. 这是从传道方面而言。53岁时,安丰一带出现大饥荒,心斋亲自带头,发动族家子弟赈济灾民;并劝请御史徐芝南发赈救灾,获得理解和尊重。[注] 参见:王艮.王心斋全集[M].陈祝生,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4. 这是从爱民方面而言。心斋传道讲学,赈灾爱民,展现了一个君子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意识,是其独有的君子人格精神的写照。
三 阳明后学君子视界与 良知学的进一步建构
事实上,在阳明有关书信、序、记、铭等文例中,君子之称谓屡被提起。阳明被谪龙场(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境内)期间,写有《何陋轩记》,从篇目看,此名无疑直承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语。据阳明自称,将龙场所居之地名为“何陋”,是“信孔子之言”。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但“仁”的现实载体却是“君子”,孔子也从德、行等方面对之加以浓重塑造,因此以“仁人君子之学”来指称孔子思想,恐也有其道理。阳明以《何陋轩记》书写自己在龙场的心路,表明阳明对孔子思想中君子意象的有意承继。阳明另写有一篇《君子亭记》,其语曰:
(2)方案设计有问题。方案设计是进行造价的前提,现阶段,由于设计人员担忧方案设计出现风险,对设计方案偏保守,过分考虑了方案的安全性,导致配套工程大而全,最后影响工程造价。另外,设计方案的错、漏、补问题多,在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频繁进行工程变更,导致施工无法连续进行,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工期和质量,降低投资效益。这些问题都源于方案设计中没有建立起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未对项目进行审核,这需要设计单位从维护业主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科学的方案。
原来是我前面来自博学派的男孩突然停下来,我的鼻子碰NT他的肩膀。我倒退了两步,揉了揉鼻子,感官又慢慢恢复了。整个队伍都停下来,三个首领昂头挺胸,抱肘站在我们面前。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注]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982.
阳明以竹喻君子,指出君子之道有四:君子之德、君子之操、君子之时、君子之容,其中“德”与“操”指君子之品性,“时”与“容”是君子面对周遭变化时所采取的应有之策,以此寄寓自己对君子品性的坚守与奉行。
阳明将君子意象融入自己的学行中,使得君子成为致良知的道德主体,因而阳明强调的君子之学其实就是良知学,君子成为良知学构建的道德主体和学术主体。他希望君子承担起讲授、践行良知的学术责任,与自己一起成为实现道德使命和学术期冀的担当者和同行者。在这一点上,龙溪、心斋、近溪等后学与阳明的观点具有高度一致性,使得良知学在阳明之后仍然有一批信仰良知、躬行实践的学者群,良知学得以在中晚明有进一步的拓展。阳明又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注]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90.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这是良知本体的存在形式,但世人对于良知的存在有明觉之高低,君子的使命,是在“惟务致其良知”的工夫进程中,使“不能修者”得以修、得以明,同时也在自身“能修”的过程中,确立“公是非,同好恶”的良知观,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这是君子实现“优入圣域”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对于君子而言,在践行良知学的过程中,君子也可以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理想,完成成人成己的道德目标。南中王门学者黄省曾(字勉之,号五岳山人,1490—1540)“君子贵习至於死而后已者也”之语,与阳明所谆谆告诫的“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如出一辙。正是由于众多阳明弟子的恭谨执行,使得良知学不仅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演进,更朝着实践的路途推进,君子之学自然地成为实践之学。
总体而言,由于良知本身的理论弹性和诠释者的不同思想立场,阳明后学的君子观在“头脑处”、“着力处”与“境界处”存在着同与异。龙溪的良知为虚,心斋的百姓日用即道,近溪之赤子之心不学不虑,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工夫主张,进而为工夫熟后的不同境界体悟,都有其殊异之处。尽管其“异”明显,但这些思想主张都着意于君子德性与德行的锤炼,最终复显君子之我的圣贤品性。这些思想主张,既在阳明良知学意域内展开,形成了良知学中特有的君子视界,又反过来拓宽了良知学的意域范围,这对于良知学的义理生发和进一步建构,无疑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业务和财务部门之间互不干涉是以往企业经营下的发展模式,彼此处于平行状态,信息沟通不够密切。对于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会降低工作效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则应该组织开展扁平化管理,建立有层次、立体化的管理方式,将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整合起来。另外,在企业业务流程的规划中,还要坚持创新,应用ERP信息管理手段,从而让信息沟通更为流畅。
免疫克隆选择的参数设置为:初始种群规模设定为3*类别数,克隆规模取初始种群规模的2倍,变异概率P1=0.6,交叉概率P2=0.9,其余参数根据交叉验证取值。正确率阈值α=0.45,β=0.80.令亲合度连续5次迭代没有提升为算法终止条件,估计分类错误率时采用交叉验证法和t检验法[13].
[作者简介 ]阮春晖:邵阳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和践行路径研究”(17WTA1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阳明后学现成良知思想研究”(16C1473)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良知学论文; 阳明后学论文; 君子视界论文; 邵阳学院政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