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湖北省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摘要:本文根据环境课程理论,分析研究了建设高中班级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基本做法。
关键词:环境课程 高中班级 文化建设
“环境课程是通过一种弥散着教育性经验的、人工营造的环境来实施的并旨在使学生获得领悟某些经验或形成某种心理倾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态比较,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感染性机制,即环境课程并不是通过正规的教学及其他活动来实施的,但是通过弥散着教育性经验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感化性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班主任从环境课程的角度,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班级实际,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彰显班级文化的课程功能,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经验,形成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倾向,而且有利于优化班级的班风学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主任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前提,是班主任对教育的理解、实践的前提基础,是引领学生思想情感,追求核心价值取向的“催化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制定班训。犹如学校要有校训,班级要有班训,用以指导或警示师生的言谈举止、学习行为。
2.确定班歌。让学生在课间、集会等场合齐唱,可以起到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3.设计班徽。发动学生设计班徽,制作班徽,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班徽的意义,徽章设计的方法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操、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室布置、宿舍美化、运动会、班刊班报、学习园地、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使用班徽,起到展示特色和教育学生的作用。
4.创办班报。高中班主任可以创办一份班报,给班报一个有深刻含义的报名,由学习小组轮流承办,全班同学供稿,每月印制一期,长期坚持下来,上传到班级QQ群的空间,可以反映全班学生的心路历程,记录全体学生的成长故事。
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从“环境课程”的角度来美化班级的自然环境,设计班级的物质文化,让那些不会说话的“物”会说话,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机智和灵感,认真构思、巧妙设计,需要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思广益、踊跃参与。
1.净化教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安排学生参加教室卫生打扫保洁,每天做到“三扫三拖”,摆放好卫生清洁工具,保持门窗、玻璃、黑板、桌椅、地面、花盆等干净整洁。每天定时打开教室窗户,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清新,既可以预防流行性疾病,也可以让师生精力旺盛、身心愉悦地工作学习。
2.绿化教室。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动员学生每人节约节约5元零花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购买一些适宜于室内摆放的盆景、花草等,摆放在教室的前面、后面、窗台等地方,要求学习小组及时浇水、施肥。春华秋实,让学生和花草一起成长,共同分享成长中的快乐,让教室内的“人”、“物”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美化教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高雅、美观、和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1.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原则。(1)规范性原则,是指班级制度要规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要给学生明确班级管理中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为形成班级正确的舆论打基础。(2)发展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制度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正确的态度、全面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3)激励性原则,是指班级制度要体现奖惩分明,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肯定、鼓励和表扬;对表现不良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指正和警示。并将结果应用到表彰奖励、评选优秀、发放助学金等方面,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4)公平性原则,是指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严格执行,不能徇私舞弊。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从内容方面来说,班级制度应该包括请假考勤制度、课堂学习制度、自习纪律制度、卫生打扫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竞赛活动制度、班团会制度、奖惩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
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制度制定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各项要求。班主任要给学生讲清楚制定各项制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但不能包办代替自己确定。具体内容制定过程要由班委会主持、学生参与制定,这样才具有制度的约束力、学生的认同感和班委会的执行力。
四、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1.主题教育活动。班主任要通过召开班团会,根据班级学生的现实表现,通过开展正面教育活动,及时动员学生、解决问题、明确要求。例如在 “迈好高中第一步”“增强法纪意识,争做合格公民”“净化学习环境,创建优良班风”“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班级”“崇尚五四精神,展示青春风采”“珍惜自然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诚信做人,理性处事”“唤醒良知,学会感恩”“奋斗成就未来梦想,努力点燃大学梦想”“真情献母校,忠心献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从不同角度教育学生、疏导心理、解决困惑。
2.学科竞赛活动。是根据各学科学习目标,班主任为诊断学生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学习漏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组织的活动。在日常的竞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适应激烈的竞争,养成困难面前不退缩,成绩面前不骄傲的品质,增强面对挫败、成就的心理承受能力。
3.特长演练活动。为活跃班级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班级氛围,展示同学们的艺术素养,班主任可安排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让同学们轮流开展每周歌唱一首歌(可选红色革命歌曲或英文经典歌曲),吟诵一首古诗词,背诵一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讲一个名人励志故事,书写一页钢笔字等“五个一”为内容的提升素质活动。看似简单,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对形成表演特长、锤炼个人内功、提高人文素质大有好处。还可利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球类比赛、拔河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棋类竞赛、歌咏比赛、电脑创作比赛等为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正确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荣誉意识。
4.节庆联谊活动。就是要利用元旦、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建党节、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纪念活动,挖掘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围绕热爱祖国国、牢记党史、尊敬师长、尊重劳动、感恩父母、诚信做人等主题,开展师生联谊活动。在不同形式、不同素材的联谊节目表演中,培养学生“热爱班级大家庭,建设文明班集体”的责任心。
5.社会实践活动。要培养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班主任就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要以“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展示特长”为宗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论文作者:徐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班级论文; 学生论文; 制度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教室论文; 班主任论文; 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