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心理与主动职业教育管理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心理与主动职业教育管理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职校论文,心理论文,职业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2)0033-0053-07

积极引导、有效转化问题学生,是职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问题学生的心理感染快、负面影响大、消极后果多,容易使得同学反感厌弃、家长心灰意冷,也让职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招架。研究问题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策略,既有助于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自主发展,也有助于化解职校师生矛盾冲突,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整合职校、家庭与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营造更加积极和谐的职业教育生态环境。

一、职校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反思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教育、转化职校问题学生,前提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状态,理解其形成原因。

(一)职校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

职校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类型,一般分为行为类问题学生、学习类问题学生、生活交往类问题学生和心理类问题学生。常见的行为类问题有:挑衅滋事、搞恶作剧、贪小便宜、赌博、偷窃、随意说谎、抽烟喝酒、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勒索钱财、迷恋网络等;常见的学习类问题有:无心向学、无故旷课、厌学逃学、上课睡觉、随意说话、严重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常见的生活交往类问题有理染怪异发型、追求另类穿戴、文身刺字、过度玩乐、盲目追星等;常见的心理类问题有:叛逆和敌对、多动症、早恋单恋、自我封闭、自私自利、自卑自贱、自伤自残、暴力攻击、极度孤僻、耐挫性差、考试焦虑、学科恐怖等。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混合、交织的。

在职业学校,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但不等于每个学生都是问题学生。按照一般的认识,职校问题学生大多表现为行为习惯不良、学习状态不佳、心力心智不全或思想品德不好。但我们不能因为职校学生表现出的一些“异常行为”就将他们简单标识为“问题学生”。所谓“学生问题”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并随时会发生的普遍问题。而“问题学生”则是在发生或出现的某些心理、学习或行为“问题”得不到积极关注、有效引导,或得不到切实解决时在个别学生身上的集中体现。这样把职校学生与一时出现的问题行为、事实或现象分离开来,更多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寻求思路、对策,而不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否定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问题学生”的提法更改或替换成“学生问题”、问题表现或问题倾向更为适合。

认识问题学生,需要理解问题学生的表达方式和心理特征,把握学生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学校心理辅导有一句名言:搞清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问题比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问题更重要。90后职校生是个性独立自主、自我意识较强的青年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心理断乳和人格再构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值青春期的职校生心理上有依赖性,价值观判断标准模糊,喜欢模仿偶像的行为,与家长、老师容易对抗,尤其是因为学业、价值观问题而产生叛逆心理更为普遍。处于青春期的问题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处于发展阶段,一些学生是非观念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界限不明,容易感情用事和偏执,情绪两极化明显,理性理智不足,意志品质脆弱。他们渴望被人尊重与理解,希望通过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言行换得更多人的认同和关注。可以说,问题学生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环境及身心发展的适应不良。

认识问题学生,要善于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正因为职校问题学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其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一是无用感。他们怨恨自己“笨”、“拙”和“差”,觉得自己“不争气”、“不成器”和“不给力”,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为没有理想的未来而发愁。如今已是积重难返,即使自己想努力,也未必能够有什么用。二是无聊感。他们不愿意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却一点也不在乎,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不愿意承担责任,心中充满愤怒和敌意,表现为频繁违纪,异性交往行为失范失度,出现反社会行为或小团伙不良行为,痴迷网络或出现网瘾。三是无望感。他们不愿意正视和直面存在的问题,缺少上进心,缺失发展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看不到前途和未来,因而自暴自弃。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误会而形成扭曲的心理,甚至产生想毁掉自己或迁怒他人、伤害别人的念头。

认识问题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症结”。职校问题学生大多是习得性无助群体,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经历了反复的挫折和长时间的失败以后形成了无助的心态,而成为问题学生。其习得性无助感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动机降低。积极学习、努力进步的要求降低,对待学习消极被动,失去兴趣,看成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二是认知存在障碍。在屡次失败后,对自己失去信心,潜意识中存在一种心理定势,认为自己运气不好、能力有限,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本该学会的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困难,难以掌握。三是情绪出现失调。在最初失败时,感到烦恼、无助,随着接踵而来的挫折和责骂之后,逐渐悲观、颓丧、甚至冷淡或陷入抑郁状态。一部分职校生可能逐渐放弃学习,寻找其他方面寄托,或者无所事事地混日子,或者出入于游戏厅、网吧,更有甚者陷入早恋,不能自拔。

认识问题学生,关键是理解职校学生问题行为所表达的需要和诉求。职校学生的任何一种问题行为,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内外原因,需要全面系统分析。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大致表现为:一般与老师和父母难以沟通,经常说谎,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不服管教,不思进取,处于学校或班集体的边缘或对立状态。内在的原因是认知方式、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和价值观等问题。职校教师解读90后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全面深入地了解诱发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外原因、出现的情境和动机,以发展的学生观分析问题行为的特点和性质,保护学生发展的空间。要理性分析每个问题学生的个案和个性心理特点,不可一概而论,同时要研究问题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重视问题学生发展变化的动态性。

(二)职校问题学生的教育反思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心来治。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元、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根源”或“病源”,从源头探究、研究和深究,才可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观上有智力、非智力因素,客观上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北京青年报》报道,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问题学生”。有统计表明,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当前,一些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职校生的心灵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②这样的现状说明,“问题学生”现象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问题学生是由问题社会、问题学校、问题家长和问题教师共同培养、联合制造出来的。其实,很多“学生问题”或“问题行为”并不是学生自身产生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和教育内容方式和价值趋向出现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分数教育、听话教育、惩戒教育盛行导致的问题。人性本恶的教育人性观,急功近利的教育价值观,习惯于推崇矫枉过正的矫正教育,问题入手的纠错教育,病入膏肓的失败教育,斩草除根的惩罚教育和听话服从的奴化教育。把病理式诊断、契约式帮教和医学化治疗当做成功的教育管理经验来推广。这些消极教育管理做法大行其道,几乎成为当下职校教育的“流行病”。消极教育管理必然催生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异化的职校教育模式必然是培养行为乖张、人格异常的学生。

问题学生折射的是现行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的偏颇、偏差。职校学生频繁出现的问题,问题学生的层出不穷,其实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念、方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上海某高校对62所中职学校的800名教师和53名校长进行调查,居然有80.7%的教师和52.8%的校长也认同“中职生是‘差生’”③。此种职校教育“软环境”,着实让人感到不安。试想,当职校教师还有校长们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打量着被世俗扭曲了的中职生,这些问题学生能昂首阔步自信前行吗?无怪乎在同一项调查中,居然有近半数(44.2%)的中职教师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未来个人发展“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如是,职业学校教育能“阳光”得起来吗?正如有些职校教师所认为的,“心里有‘差生’,眼里就有‘差生’,心里处处是‘差生’,调皮的聪明孩子也会沦落为‘差生’;心里无‘差生’,眼里就没有‘差生’的存在。所以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是转化为师者的教育观念”。问题学生的命运好比是一张白纸,成败只在于职校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评价观,如何去看待、期待和善待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存在给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性面对教育的机会。问题学生在早期教育和生活中可能是被羞辱、遭嫌弃、受排挤的,这些教育遭遇或生活创伤对其人格的健康成长会有严重的影响。那些出现问题受到老师忽视、歧视、鄙视和“远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偏见”、“偏爱”和“偏执”,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得消沉,最后演变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发展往往与职校教师的教育方法关联,教师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语和一个神情,也许就会断送他们的发展前程,而有时一句人性化的教育话语,就会唤起问题学生失落而久违的生命意识、生活激情和生存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管理的这种反差说明,对问题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全面研究他们,将真挚真诚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快乐成长。

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现状,职业教育工作者真的应该反思。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常以正确自居,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灌输。面对问题学生,一些教师不愿意启发,以为启发浪费时间;一些教师不愿意激励,以为激励无所作为;一些教师不愿意表扬,以为问题学生没有闪光之处;一些教师不愿意欣赏,以为问题学生满身都是错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职校教师需要反思是否有必要用批评责备的口气来对待问题学生?教师是否把问题学生放在与自己人格平等的地位来考虑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语言行为是否掺杂了自己的非理性认知和非正常情绪?教师这样做是在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要?更进一步说,就是全面审视一下我们的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对策是否尊重了职校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否尊重了90后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问题学生存在的教育价值是能够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而问题学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同样挑战着职校教师教育智慧的极限。

二、积极职业教育:转化职校问题学生的实践智慧

瞩目“90后”,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时代早已经到来!因此,职校教师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深邃的教育智慧,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能积极理解和包容每个90后问题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转化问题学生是职校教师素质提升的行动过程,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智慧是职校教师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

(一)把握积极心理学的优势视角

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心理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④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和完善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如何成为健康的家庭成员。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优势视角,是指从人类生存出发的一系列关于健康和潜力的假设和归因的组织化建构。可以理解为所有的事情在某种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人的品德、天赋、感悟等。优势视角的提出背景,是针对教育或心理助人专业当中的病态、缺陷或问题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当一个人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病态模式引导人们倾向于、敏感于关注负面信息、消极评价。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彻底推翻和抛弃歧视性、否定性的心理标签。优势视角反对为问题学生贴标签,认为标签会误导问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优势视角以乐观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将问题作为学生应对的手段来思考,强调一定要聆听和尊重学生为解决问题和改变自我付出的努力。

坚持曲折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是积极认识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前提之一。积极的学生观认为,职校问题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是发展的,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前进的,但心理进程往往是曲折的。作为职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知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很容易的事,往往采取了措施,也不可能立即取得成效。对于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曲折反复,都要以无限的爱心和耐心进行理性分析、理智解读。另一方面,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文化的差异,形成个体的发展在群体中差异,表现在发展的速度、广度和高度上。职校教师要学会理解学生的差异,善于尊重学生的差异,不用整齐划一的意念和完美同一的标准解读学生一时出现的问题行为。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智能优势,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给问题学生传递这一理念,激活问题学生的动机和动力。教会他们正视自己的过去、过失、过错,认识什么才是健康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只有走出心理阴影和误区,才能和正常学生一样在明媚的阳光下快乐成长。就是要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去挖掘优势,明确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用行动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够做到什么、做好什么。正如斯宾塞所言,“积极暗示就像点燃孩子生命和智慧的火把,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孩子能从积极的暗示中隐约看见未来的曙光;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职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秉承积极的人性观,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心,转变以往强制式的或者哄骗式的负向教育、消极职业教育,以给90后职校学生植入一种积极精神的方式进行自主激励式的正向教育、积极职业教育,通过活动、体验、感悟来促进问题学生的心智心灵成长。

(二)坚定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现代职业教育是校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创新发展的艺术过程,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个性影响个性、以精神塑造精神、以人格培养人格的艺术过程。职业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功利化、实用化和物欲化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本化、人性化和人格化的价值趋向。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职业教育是一门以人为尊的科学,更是一门助人自助的哲学;是一门与人为善的技术,更是一门育人至上的艺术。

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主体。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思考并解决好三个问题:人(学生)为什么要接受职业教育?教人(学生)接受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如何教人(学生)接受适合的、优质的职业教育?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职业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技能,而是对知识技能的热情、对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的信心、对生命亲情的珍视以及更加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完整的生命,“有教无类”、有的放矢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民主。

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心理发展观,强化以人为贵、育人为本的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优势,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有问题,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和优势智能,每个人都与别人不一样,喜欢玩、爱表现则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天性。科学的心理发展观不是强求心理的同步发展,不是追求心理机能的均衡发展,不是机械的缓慢发展。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全新的心理发展目标观念⑤:每一位职校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心理发展;每一位职校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心理提高;每一位职校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的心理规格。显然,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理念要适当超前,职校教育教学实践要及时“补课”。

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属。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走向。这充分体现在:现代职业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日本教育家紫田荣义认为,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职业”。职校生学习不是知识技能的单纯增长,同时也是人格成长的心理过程。现代职业教育应当从“人”出发,坚持人格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着力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健康文明的“社会人”,富有实践力量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富有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道德人”,心理健康、心理成熟与心理和谐的“心理人”,人格高尚、人格健全与人格大写的“现代人”。

(三)建构积极职业教育的实践范式

在积极职业教育中,积极应当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使每一个人的素质都能够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与提高。积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蕴: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式职业教育的反动和变革;倡导职业教育要深入系统地研究科学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对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职业教育是对教育功能的修正,因为职业教育不单单因学生问题存在而存在,教育还有另一种重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品质的发展。职业教育重心应该放在职校学生的发展与建设上。“教育不能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各种压力源或者潜在的一些消极结果的分析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各个心理阶段的积极资源上。”职业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病理学模型”,职业学校不能成为医院,教师更不能成为医生,因为问题学生不是病人。以功利性、机械性、划一性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已经把当今教育带进“泯灭人性、压抑天性、扼杀个性、忽视品性”的死胡同。唯有实施“尊重人性、呵护天性、张扬个性、提升品性”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积极教育,才是改变职业学校教育现状,解决职业教育实践问题的根本出路。

“传统教育虽不能说完全等同于消极教育,但它具有明显的消极特征,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从学生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简而言之,积极职业教育与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旨在纠错,重在修补,而积极职业教育重在建设,重在发展。积极职业教育不是对传统占主流地位的消极型教育的全面否定,而是一种合理继承、积极超越和发展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与时俱进的学术勇气,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正确把握职业教育范式的时代脉搏,在积极职业教育与消极职业教育两种范式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建构积极取向的职业教育,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抱有积极的人性观,对受教育者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毅力,特别是当职校生身上存在严重的不良品行时,仍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相信他们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这是积极职业教育的首要条件。在职业教育理念上,要无限相信职校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潜力;教给职校学生一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重视学生心灵状态,倡导成人成功成才的积极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注重特色和特长教育;引导和促进职校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在教育操作策略上,要树立积极和谐的90后职校生发展观,着力构建民主平等的职校师生关系,自觉推进科学系统的青春期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教育,建构富有特色的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

建构积极职业教育,需要组织职教的有效合力,创设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顺应问题学生转变的复杂性、反复性,掌握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转化策略:要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调动问题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倡导朋辈心理互助,善于运用班集体的教育力量,讲究教育批评的艺术。要转变问题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问题学生的生存条件和人际环境,让问题学生具有集体归属感,提高问题学生对学校生活、班集体和教师的心理相容性。要推进发展性、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暗示法、典型示范法、案例评析法、情境指导法、实践锻炼法、心理辅导法和角色扮演法等,促进问题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完善心理修养。针对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职校教育工作者要选好突破口,重视新开端,抓住闪光点,引导非智力,促进问题学生的自主健康发展。

三、倡导心本管理⑥:引导职校问题学生的心理策略

倡导心本管理,关键是抓住90后职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以问题学生需要为切入点,设计出契合学生兴趣与个性的管理模式,以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之道,实现职校教育管理的目的、目标。问题学生有一般性的需要,例如与人交往、学业的提升、校园文化、社会交往和职业生涯的适应等;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性的需要,例如恐惧考试需要辅导、偏差行为需要矫正、家庭贫困需要救助、人际关系紧张需要调节,等等。职校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心理世界的锁簧,找到打开心灵锁簧的钥匙,对每一位问题学生倾注全部“真情实感”,用心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培育信心、希望、乐观和坚韧等重要品质,积累和提升心理资本,促进和实现心理和谐,使职校教育管理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积极教育。

无限关爱。爱是职业教育的思想基石、情感基础和力量源泉,没有爱就没有职业教育。如果教师喜爱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问题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怀、爱护和鼓励,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常常会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相较其他学生职校教师要给问题学生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怀,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绝不能轻视、漠视和歧视。只要职校教师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用爱心去召唤,用心灵去面对,就会真切感受到,问题学生其实并不成问题,问题学生与所有学生一样都是宝贵的“金子”。

充分尊重。所有教育转化困难的问题学生,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学生;所有好引导的问题学生,都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学生。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底线是不羞辱、不诋毁、不嘲讽,不说任何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做任何有损学生人格的事。要做的不是给有过错的问题学生再加以严厉打击、更多惩罚,而应给予宽容、尊重、信任和引导,尤其是对问题学生人格的尊重。强调尊重问题学生的人格,就意味着职校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当成学生, 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利益和权益,尊重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隐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差别。

相信潜能。每个问题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每个问题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调查表明,问题学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智力水平差异小,而在动机、兴趣、性格、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基础知识方面差异明显。他们具有普通学生同样的心理发展潜能,关键是能否充分认识并有效开发这种潜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能在这一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度,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职校教师要给问题学生精心铺设通向成功的台阶,为他们创造能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条件,哪怕是微小的成功也能激活他们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发展前途和人生希望。

赞赏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要求自己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感情,都有要求自己获得成功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引导问题学生过程中,表扬激励的运用极为重要。教师的无条件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题学生的未来。欣赏问题学生,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教育转化的办法永远总比实际存在的问题多。赞赏、鼓励问题学生,是职校师生情感关系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

希望期待。希望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有希望,人才会活下去;只有有希望,才能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作为职校问题学生,最本质的希望是得到赏识,最殷切的期望是得到肯定,其优势需要主要是心理性需要。对于那些职校问题学生,也许其同学朋友可以不接近他,但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接近接受他,因为他终归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那些问题学生,也许父母可以不认可他,但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接纳悦纳他,因为他还是一个还没有完全长大、真正成熟的孩子。职校教师要善于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不要做出不负责任的消极预言,不要随意贴上标签。而是以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扎根于“问题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极期待,全心投入,就会在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幸福和智慧。

宽容耐心。宽容是教育的美德、智慧和准则,也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法宝”。职业教育需要宽容,职业教育需要无限宽容。如果没有一个耐心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幼小的心灵。别让那些不幸地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们能力低、智力弱。教育这些孩子,要比教育正常儿童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职校教师应该以平和、宽容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以积极的教育来代替对问题学生的担忧和斥责,不和90后问题学生过不去,不和青春期的问题职校生较劲,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随意、处理上不冲动。

坚持不懈。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一项艰苦而持久的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问题学生出现的故态重演、反复无常,职校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遵循职业教育和心理发展规律,“反复抓,抓反复”,使问题学生保持不断前进的态势,而不能把问题学生丢弃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前行的大路上,更不要随意抛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这或许是一个极其困难、异常艰难的转化引导过程,但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绝不会因此把他们抛给社会、放弃努力。问题学生的转化、引导有其反复性和多变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去做好这一项工作,让更多90后职校学生健康和谐成长。

问题学生是职业学校教育领域中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理性认识、有效转化、积极引导问题学生是职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教育管理课题。我们要积极把握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走向,分清主流与非主流、本质与非本质,既关心爱护又不护短,既支持鼓励又不盲目吹捧,既信任放心又不放任自流,既理解宽容又不姑息迁就,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做好90后问题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让我们在积极职业教育和心本管理实践中携手探索,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与90后职校生一起成长!

注释:

①人或者动物在接连不断受到挫折后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无助感”。

②参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③详见《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8日《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一文。

④崔景贵.心理教育范式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2。

⑤崔景贵主编.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8。

⑥所谓“心本管理”,就是把“心”作为根本来管理,即要由心出发,不仅要尊重人的内心感受,而且要善于影响人的心灵,从而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化为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心灵内在的交流与自觉。

标签:;  ;  

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心理与主动职业教育管理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