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注册会计师论文

市场需求导向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需求论文,导向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审计是一门融综合性、政策性、应用性为一体的科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审计在实务界渐渐复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受市场需求主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人才在维护企业产权所有者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步突显出来,此两类审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审计人才市场需求受宏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的日益活跃,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一度成为潮流,我国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关于《内部控制规范》及其配套指引(2010)的颁布施行,这些变革必然带来国内各类公司与跨国公司对内部审计人才需求数量上的直线上升,同时由于新增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鉴证业务,也将带来注册会计师需求数量的增长。

从审计人才市场对人才“质”的需求,已经由“查错防弊”型转向“复合型”审计人才需求。传统的审计定位于“查错防弊”,而随着国内外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的出现,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审计领域不断变革,尤其是美国在“安然事件”后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404条款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与评价的系列规定,使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向“服务”转变,即内审工作、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对监督的再监督,更应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适时的服务,审计由对公司现有资产的“保值导向”转向“公司价值增值导向”,从内部审计的定位来看,在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审计机构应向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报告,并能实际服务于经理层,这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切实掌握审计职业能力,应不仅熟练掌握审计技术,还应精通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金融学、信息技术、经济法律法规等。对于服务于跨国企业的审计人才,还应对熟稔西方财务会计和证券市场法律法规,能自如驾驭外语。与此同时,审计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呈现出层次性,不仅存在对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的需求,对于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也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加剧而与日俱增。

二、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度不够

市场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审计人才(ACCA)、注册会计师,对于内部审计师、国际内审师的需求也是旺盛的。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审计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层次较高的国际、国内注册会计师,而缺乏对于大中型企业、跨国企业所需的内审人才的培养项目。从国内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南京审计学院在审计人才培养层次上较为全面,设置了包括审计学、ACCA、IAEP在内的专业体系,多数高校仅在会计学下设注册会计师方向招收CPA方向学生。从审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专业课程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金融工具、计算机审计等课程的设置,而这些均是当代审计人才必备的一些工具性知识。

(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为主导,人才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性与实务性并重,对其理论全面、透彻的理解是审计理论课程教学的目标,但审计理论课程与实务欠缺联结点,是造成学生在审计理论学习上感到抽象、晦涩难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欠缺表现在,其一,审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往往是先理论后实务,并且主要以应试型教育为主导,而不是内嵌式、整合式的讲解,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介绍相关的实务应当如何做、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如何编制。其二,审计实践课程开发滞后,现有的审计模拟实验在培养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识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现代风险导向技术的运用还有限,像抽样审计、盘点等审计技术就无法实施,同时,运用审计软件从会计系统中获取数据的相关技术也尚未引入。这些对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均会形成重要影响。

(三)审计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教条化、形式呆板化

审计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是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但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只体现在课程教学对教科书的讲授中,缺乏生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较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易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与素养。

三、市场需求导向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创新

(一)市场需求导向的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运用市场细分理论对审计人才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见表1),可知目前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层次性,总体上可分析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类市场均有对注册会计师及内审师的需求,但由于人才需求主体的不同,对于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应有所区别。其中,对国内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应以鉴证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年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等审计相关技能的人才。而内审师的培养则以内审技术和内部控制职业能力为核心。国际注册会计师与国际内审师的培养分别定位于鉴证、管理类国际人才。

(二)市场需求导向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对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可知注册会计师与内审师虽各有侧重点,但其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对于内部控制的识别、对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对常规审计技术的应用等基本能力是相通的,因此,本文提出“通识+专识”相结合的整合式培养模式,分国内与国际两类审计人才进行培养计划的整合设计。

国内审计人才的培养,本科前两年可不分具体方向,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夯实其基础,开设所有公共课、理论基础课程,从第三年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未来的市场定位,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集中学习注册会计师或内审师的方向课程,并各有侧重点,注册会计师方向侧重开设审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和非鉴证业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审师方向侧重开设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监督与评价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国际审计人才的培养,由于使用语言、遵循的审计准则、法律法规等的不同,可采用国际联合培养的方式,在国内学习两年审计通用的公共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第三年开始去国外高校侧重学习该国注册会计师或内部审计师相关课程。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致力于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CGA(加拿大)、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和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方向的学生。

四、提升审计人才培养效果的途径

根据市场需求定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相应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还应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入手,充分发挥整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审计功底的“通”与“专”上并重的优势,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一)以审计实务的“嵌入式”教学创新审计理论教学方法

审计理论教学宜采用理论与实务的“嵌入式”教学,也就是在理论课程教授的同时,将实务中的具体操作一并展示,如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就可贯穿于审计理论课程教授的始终,如审计风险评估的内容在讲授时即可结合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工作底稿编写指南》介绍该部分底稿的编制方法、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嵌入式”教学也应结合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来增强其生动性、趣味性和可理解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二)加大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投入力度

实践课程分为校内的模拟实训和校外的实习两大模块。2011年笔者针对湖南省财经类高校参加过审计实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5份,回收160份,回收率96%,调查结果显示,审计的校内模拟实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审计实训与理论知识的衔接度不够,实训内容难以充分体现关键的审计技术,实训任务在组内成员间的不均衡,没有学习审计软件获取数据的渠道等。国内现有的审计实验教程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开发实践课程,应从实训项目的设计入手,将最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进展进行链接,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审计电子工作底稿编写指导,并对审计的对象即会计资料进行充分的补充,逐步创造条件引入审计软件,用于实践教学。校外实训于审计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应加大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际合作,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拓展校外实习渠道。

(三)拓展审计类师资培养的渠道

审计的理论性与实务性俱强的特点客观上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在理论上要能深入浅出地教授,对实务也应有所掌握才可能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理论上的深化,可以借力于学科建设,以科研来推动教师的理论素养。由于没有机会接触实务,即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多数审计学教师理论强过实务。对于审计类师资培养上,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是一方面,实务与技术则是同样重要,因此有必要拓展审计类师资的培养渠道,通过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横向合作,让老师有机会进行实务的锻炼,这对于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是有益无害的。同时,也可通过聘请实务专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增强教师对最新实务进展的认识。

(四)实施多元化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审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主要依赖于课堂中教条化的讲授,这一方式有待为多元化培养方式所替代。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学生刚入学时可施行“审计入行”教育,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课堂中的学习,大学的团委、学生处还应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定期收集诚信相关案例,让学生组织学习与讨论,不定期地开展各类“诚信教育”的讲座,观摩电影教育片等,最终应使职业道德教育深入人心,达到每位学生均建立起审计职业道德观的培养目标。

标签:;  ;  ;  ;  ;  ;  ;  ;  ;  ;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注册会计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