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与旧课标在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比较(一)_思想政治课论文

新课标与旧课标在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比较(一)_思想政治课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之比较(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新旧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领悟思想政治新课程“新”之所在,是彻底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深入推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与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旧课标”),同为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本质区别在哪里?本文主要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性质表述的四大新变化

(一)教学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终极目标关注点的变化

旧课标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新课标则将其确定为“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显然,旧课标只是静态地规定了国家对公民的要求,即青年学生个人适应国家需要应具备的素养,忽视了对学生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关注,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不全面的。新课标则着眼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而且把重点放在学生终身发展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终极能力目标内容的变化

对终极能力目标的表述,旧课标为“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新课标是“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参加社会实践”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似乎差别不大,但出发点和归宿大相径庭。“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其中有两层意思,大而言之,高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中华民族适应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强弱;小而言之,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社会生活变化速度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它包括的内容颇多,诸如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化解矛盾,怎样自我保护,怎样应对各种变故(包括突发事件),怎样调整心态、调节心理情结,怎样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这是以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关注的问题。这就对政治课教师在知识、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准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

3.对政治素质目标增添了新内容

旧课标要求“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规定“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变化表明,思想政治新课程更加重视对高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强调树立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的统一,强调理想教育与“三观”教育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引导学生深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探究解决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以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旧课标规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新课标规定“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两大突出变化:①由“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向“以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转变;②增添了“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这一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标志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彻底告别“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现实生活,重灌输、轻体验,教师教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评卷找点点”的历史。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由讲抽象的“大道理”,向关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问题”转变,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面向现实,回归其思考、追问、探索人生、自然、社会现象之奥秘,开启智慧、追求智慧的本原。它指明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更要面向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三)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

旧课标规定“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即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要活动方式。新课标规定“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实现两大转变:①教师职责主要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②学生职责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思考探究生活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变。它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内容上,要适时添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素材;在组织形式上,教学活动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仅要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更要深入研究学生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及社会生活状况,特别是变化发展着的学生生活。从深入研究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着眼,寻求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最佳切入点。

(四)时事教育:内容明确界定为时事政策教育,形式为与其他相关科目和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与时事的关系,旧课标表述为“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新课标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显然,新课标有两点变化:一是用“时事政策教育”取代旧课标的“时事教育”,明确界定了时事教育的教学内容为“时事政策”,即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对内对外政策。二是用“相互补充”取代了旧课标的“重要补充”,确定了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政策教育为“相互补充”的关系。即是说,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政策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紧密配合。课时设置和教学都不能混为一体,相互替代。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时添加时事政策内容,一是引导学生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用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新理论、新观点,丰富发展教材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时事政策教育课,必须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事物,深刻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用它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必要性。

新课标还指出,思想政治课应“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深入研究本学科内容外,还必须不断深入地了解中学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蕴含的德育因素和这些学科的教学状况,积极深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构建者、推动者、实践者,成为学生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和促进者。

二、基本课程理念的新变化

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思想。旧课标没有提出这一概念,但不等于它没有基本课程理念支撑。新课标设专题陈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与旧课标对应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处理教学内容与学生关系的基本立场、课程模块构建的立足点、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等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旧课标指出,“结合时事教育,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新课标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显然,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不同。旧课程虽然强调联系“三大实际”,但落脚于静态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旨在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新课程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研究社会发展对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注重研究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特征,既要清楚地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又要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时代变化发展的趋向,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认识社会、评价自我,明确时代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基本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与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相统一

旧课标要求“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他们以已掌握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发展的潜能,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育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质所在。显然,新旧课标落实思想政治课程这一核心目标的基本立场有着根本区别。旧课程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关切,置学生于被动接受教育状态,静态地整齐化一地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学习水平。新课标则突出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体现出人本教育理念,确立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处理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需要的关系的基本原则: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是非判断能力。②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能,发展地看待学生,把培育塑造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实地看成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因材施教,补偏救中。③尊重学生人格。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平等地对待学生,摈弃驯服说教,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循循善诱、释疑解惑,在民主、平等、师生和谐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以生活主题构建课程模块

在课程构建上,与旧课程相比,有两大变化:①凸显生活理念。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它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与旧课标以知识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块,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根本不同。②坚持统一要求和尊重个性差异的结合。新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选择,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与旧课程在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开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统一要求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高度关注现实生活,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标签:;  ;  ;  ;  ;  ;  

新课标与旧课标在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比较(一)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