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电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罗艺军(电影评论家):加入WTO对于中国的经济、 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文化领域受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电影。电影界流行的说法是:狼来了!美国大片对本来就已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很大,很多人把进入WTO视为中国电影生死存亡的时刻。 但我也同意这是机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得到一些经验或教训。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就是“狼来了”的话。那么,在1949年之前,中国一直与“狼”共舞。但当时的中国电影并没有全部被“狼”吞并。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涌现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比如说30年代的《神女》《马路天使》,40年代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今天我们会害怕美国电影?何况今天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70年代,有一个叫简·莱达的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中国电影史》,这本书中一个最核心的观点,是认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独特的事情就是在国民党统治下面,中国有一个持续了20年的地下电影运动,即当时的地下党(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他认为这些地下电影不仅比当时的地上电影的质量要高,也比解放以后的电影的质量要高。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还是有道理的。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史的高峰之一,为什么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之下,在美国电影竞争、国民党电影制约之下,我们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而到了今天,电影创作条件比当年更好,我们反而害怕美国电影?
其实,美国电影来不来,并不是中国电影前途的唯一决定因素。例如去年,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北京电影市场有半年时间没有放映美国电影,但去年北京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比前年下降了一半以上。由此可见,问题并不是不进口美国电影,观众就来看中国电影。进入WTO后,中国电影要抵挡美国电影的冲击, 翻修影院并不是最有效的措施。最关键的问题是拿出好影片来,现在的文化生活跟20年前不一样,20年前全中国的老百姓主要的文化娱乐就是看电影,现在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非常丰富,没有美国电影,观众不一定就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不吸引人,观众照样不看。所以,关键问题还是在影片质量。为什么我们没有好影片?这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很多方面。为什么在三、四十年代那样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能够赢得观众,其中有好多影片在那个年代都是打破票房记录的,那就是因为当年地下党领导的地下电影的主题反映生活,贴近老百姓,同时提倡艺术创新。今天的电影是不是能够真正表达老百姓心中所想的,表达老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这是中国电影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所谓“中国电影的第三个创作高潮”,也许是因为我年老眼花,我并没有看到。我认为国产电影还在低谷中挣扎。创作艰难的原因很多,大学生可以多了解一下创作的情况,才会知道改变国产电影现状的症结所在。也许入世会使国产电影的创作环境有所改变,我期待着。
黄建新(电影导演):WTO其实是个双边的原则,WTO的游戏规则其实是一个市场原则,是一个法制规则。因此,我曾呼吁中国电影分级,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与观众对应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电影号称适宜7 —70岁的人观看,这不是好事。它使中国电影不具备应有的经典因素。所以中国电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别国按经典游戏规则去制作电影的路就有一百条。这样一比,我们的途径就太少了。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亚洲电影投资会”,这是亚洲第一次按照世界模式举办的投资会。会上,香港电影检讨自己二十年来犯的最大错误是把电影当作商业而不是工业来看,所以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冲击下,香港电影陷入了低谷,在我看来,中国制片业与世界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这样的情况,加入WTO后我们怎么能和世界接轨呢? 我们的投资方式越来越模糊,用了一些特别是中国人自己觉得很聪明的一些方法,例如把合拍片变成国产片成为“假合拍片”,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式,无异于掩耳盗铃。我们根本没有想过把电影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我自己感觉中国电影的操作方式有很多的问题。最近我和滕文骥、夏刚、李少红为中国电影集团做首批的制片人,要策划20部新电影。三个月里,我们频频与人接触,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有一天,我们专门请李安导演在北影为我们上课,我们和发行方一起讨论我们的电影制作环节中的错位。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投资的资产因为没有具体管理者,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被人用各种理由挥霍掉,制作者缺乏必要的责任感,投资并没有真正完全用在制作电影上。所以在这次策划时,我和李少红在香港把20部电影的计划抛出去寻找投资,找我们的人特别多。后来我听马逢博说,实际上腰里揣着几千万美金的人在这次投资会上至少有十几人之多,他们带着各种机器在找亚洲的项目。我们却一直认为中国电影没有市场。例如中国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根本没有进行,因为我们不懂。其实中国电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有兴趣的人也很多。也许日本电影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启示: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电影受到好莱坞的全面冲击,日本民族电影只剩下10%的票房份额,日本的电影公司和国家文化部门就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政策,那就是培养日本的观众。他们并不认为既然看电影的都是低水准观众,就应该降低艺术水准一味讨好观众,要培养观众决不是往下走,要往上走,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使日本电影从好莱坞的手中夺回了50%的票房份额,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亚洲国家的很多经验都告诉我们,电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我自己近几年拍了大概十部电影,一半的钱是国内的,一半是海外的。我希望投资商尊重我的创作自由,因为我不是一个特别适应市场的人。给我投资的人一定是觉得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里面还有需要,我还有自己的东西可以表达。我拍的电影正如有人所评价的,决不是市场认可的电影,但绝对是可以做的电影,有一部分观众去观看。现在我希望的投资方式是既不是全外投也不是全内投,我希望是内外兼顾,内外各一半,你们先去海外收你们的市场,我们在国内收我们的市场,任何一方赚了钱,我们就按比例分帐,这样双方都有了积极性。
进入WTO,中国电影会先乱一阵子,会有一段时间找不到北的。 我觉得这并不可怕,我比较担心好莱坞的“东方计划”,他们想采用东方的电影战略来征服东方的观众,那才是真正的占领。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觉得特别需要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能够获得好的题材、更多发挥的余地,能够在电影里对时事、对老百姓、对生活、对心理真正的关注,通过电影表现出来。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我自己有一个信念:我可以不用电影说话,但我不可以说假话。
胡安(电影导演):什么是WTO,我认为这是经济联合国, 进入了经济联合国就是进入了经济世界村,进入了这个村你就得按照这个村的规矩、方式、规范来办事。如果说进入WTO 对中国电影存在什么影响的话,首先就是世界村的这些规范,对中国自己的全套的体制、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上有新的制约。实际上,在任何社会,能够规范整个社会行为的,除了政策以外,就是经济规律。我们国家大概在20年前开始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因此,到了今天,整个社会在新的经济政策和模式下有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新的环境。所有的这些,是我们进入WTO 的一个基础。我们进入世界村之后,这个世界村带给我们新的经济规范,会使我们进入新的经济发展轨道上面。一旦上了这个轨道,大势所趋,许多事情都会按照它自己的经济规律去发生和发展,那么,许多人会有自己的痛苦,自己的顾虑,自己的挣扎,和自己的定位,中国电影必须适应形势,强化市场化电影模式。中国电影会逐渐随趋势发展,出现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和电影产业。我们会有一大批的各种方式的电影出现,尤其是更重视市场模式的主流商业电影。
再往后看,商业电影之后,各种样式的电影都会找到它们的市场位置。所以,只要按照生产经济规律办事,我觉得,在不久之后,所有东西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做到的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把它做好。
王瑞(电影导演):我觉得中国电影最缺乏的是产业观念,把电影看作是产业其实并不难,但现在就是没做到。事实上,甭管入世不入世,这个观念都是很重要的。入世以后,每年会有20部大片进入中国,并且按照好莱坞的模式进行操作。我同意黄建新的看法,如果有一天美国拿钱来拍中国的故事,中国电影肯定就跨了。中国电影本来有天然的文化屏障,如果创作不够宽松,电影人很可能抵挡不住诱惑,拿美国人的钱为美国人拍片,那这个屏障就被我们自己拆除了。
我留校当老师之后发现电影学院78班的学兄学姐影响了几代电影人。我现在教的学生很少有人想到电影要有票房,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毕业后不管通过什么方法拿到钱,拍个电影拿到国际上获个奖,那以后拍片环境就会比较宽松。当然有这种想法不能完全怪学生,这也是因为人才启用不畅。似乎从来没有人去追究一个拍电影赔本的导演算不算是一个好导演。这个观念特别难转变。到今天为止,你很少看到有评论一部商业电影的,咱们评论的都是艺术片。中国做电影的还是院校出来的,学生一进校门学的就是欧洲电影,一提起好莱坞就觉得俗,这样的人,他的影片怎么好看?但大多数电影的胜利都是票房的胜利,它必须征服观众。去年的献礼片大概有十来部都是千万元以上的大制作,竟然没有人拿出一二百万的钱去做宣传,都没有想到这个事,陈国星导演曾经很悲壮地说,他自己去贴海报做宣传。我自己的《冲天飞豹》花了那么多钱,也不清楚回不回得来。这就是中国电影不被当做产业的悲哀。
如果有一天管电影的和做电影的都把电影当作一个产业来做,中国电影肯定行。我希望入世后中国电影一受冲击能明白改革是必须的。如果有一天,中国电影像京剧那样需要振兴的话,电影就完了。
高军(北京新影联公司发行部经理):1999年全国报刊的广告收入最高的是《广州日报》,它的广告部只有7个人, 但它的年广告收入却有9.1亿,人均产值1个多亿。而全国从事电影的人有28万,根据官方的数字去年全国的票房收入是8.1亿,人均产值才3000元。
现在中国电影的处境是如此尴尬,WTO没来之前, 中国电影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好导演在拍电影?他们大多改拍电视剧和广告了。还有多少制片厂敢投资电影?有人说年产80—100 部,听起来倒是挺热的,如果有的话,我敢肯定,其中80—90%都不是制片厂的资金拍的,制片厂已经无力给电影投资了,中国电影的资金有的是来自政府,有的来自民间。我想如果80—90%的影片都只赔不赚,那么,今后谁会周而复始地做这种赔本的生意?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着几个大问题,一个是面临没有人投资的危险。二是人才流失的问题。三是市场问题,很多省电影公司基本上已难以维持。 1991 年全国票房收入是24亿,1998年是14.4亿,到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五四”80周年、澳门回归的年份,票房收入在1998年的基础上下降了50%,所以统计的8.1亿还不是准确数,根据我的统计是6亿多。我觉得中国电影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说我们如何迎接WTO的挑战了。 什么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大障碍?我觉得是因为管电影的、拍电影的和看电影的对电影的要求不一样,这是中国电影最致命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解决,不可能有任何的转变。
前不久看过邵牧君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WTO 是一种经济规律,如果用行政手段来对付,绝对是要一败涂地的,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中国电影今后就是这样的局面。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只剩下“三点”和“一线”(北京、上海、广州三点和长江沿线),原来是全国上下一片红的。江苏在计划经济时代第一个实现票房超亿元,并且保持十连冠,可是现在是七连败。
自从电影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后,出现了三大趋势:一是向大影片(进口大片、国产的特别有号召力的影片)收缩。十部进口大片加上三两部特别有号召力的国产影片就可以垄断总票房的70—80%,其它的100部左右的影片只能瓜分很小的一部分。二是向大城市收缩。 现在全国有5家省级电影公司倒闭了,宣布已无力再经营这个市场。 三是向大影院收缩。我们在册的影院有1800家,但是前300 家影院垄断了全国总票房的80%,那1500家影院在干什么?还有很多放映单位一天能放一场电影就不错了,那个地方电影从业人员实际上就在死亡线上。所以我觉得,要进入WTO,首先要做到的是“练好内功, 强身健体”。进入WTO之后,绝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是进口大片数量增加, 还有引进外资在中国修建的影院,建立他们的院线,打破原来的格局。比如说首都最好的影院是首都、大华和澳华影院,现在他们身边都放着一个定时炸弹。首都影院在当前的票房是第一的,一旦旁边外资建设的时代广场开业,它马上会被排挤。大华影院旁边的东方广场有八块银幕,八个影院,一旦开业,也会威胁大华影院的生存。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我曾经带北京的二十名经理到长沙、武汉等地方去考察。长沙原来票房收入最高的银都影院旁边建了一个湖南大剧院(合资的影院),湖南大剧院经营的第一年就垄断了湖南全省51%的票房收入。
WTO对于中国,我承认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但是挑战肯定先于机遇而来,而且挑战肯定是真实而实在的,我们能触摸得到,而机遇在哪?可能暂时还达不到,但我相信它有一个长远的利益概念。在迎接WTO 到来之时,对于国产电影、民族电影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觉得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鼓励,积极的竞争参与;还有一种是不加优劣的全方位的保护态度。如果我们采取后一种,中国电影只能加速死亡。我认为,官方、市场运作者、制片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WTO。 我承认,随着进口大片的增加,国产影片的生存空间无论如何会变得相对狭窄,我们怎么样在这个市场绝路中杀出一条生路来,应该是需要非常认真考虑的。
当然,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开这个会就能解决,我们只是起到呼吁一下、引导一下的作用。据我所知,一般在通过审查时很顺利的影片,在市场上并不顺利;而通过艰难的影片在市场上反而有比较好的收入。所以,我觉得应该从根本上考虑一下从体制上解决中国面临WTO的态度。市场不认哪国的片子,它只认这个片子是否好看, 是否能有商业操作价值。
陈宝光(《电影艺术》编辑):我认为进入WTO, 电影界首先要转变心态。现在大概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过于悲观的心态,一种是盲目乐观的心态。我觉得占主导的是悲观的心态。因为大家都说“狼来了!”咱们的位置是摆在“羊”上。我们把好莱坞视若神明,必将不战自溃。第二,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电影就是在对外国影片不设防的情况下诞生、成长的,如四十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出水芙蓉》同时发行,前者的票房超过了后者。第三,要正确地估价好莱坞影片的长处和短处。好莱坞影片能征服世界,我觉得主要和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有关。但是,单从影片来讲,它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明确以观众为中心的宗旨,(取悦观众为目的),精巧的构思、抓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精致的画面和声音制作。他们揣摸观众的心理达到很融的程度,甚至都能玩观众的心理了。但好莱坞电影有它致命的弱点。第一,剧情过深的流于套路,人物流于类型,思想流于肤浅,较少传达复杂而深刻的独特的人生体验,长于感官快感,难有深刻的震撼力,特别容易看厌。第二,对中国观众来讲,西方文化是同源文化,而中国则是有自己的从孔子发展至今的传统文化,外国的文化要进入中国还是比较困难。第三,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的要求就是真实,所以故事编得过分离奇,光怪陆离,观众比较隔膜,如高科技影片,科幻片等在中国就并不很受欢迎。中国人希望的是那些可信的、真实的故事,高科技不是特别用得上。所以对美国好莱坞影片,应该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我们要做到不害怕美国影片,好好研究美国影片,学习它的长处,好好地推敲我们自己。苏洵的《六国论》写道: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现在电影院放的国产影片质量太差了当然没人看,这是真正的自己打倒自己。我们不必非得和好莱坞针锋相对,我们可以根据本国的特点,拍可行的影片。现在有两种类型的影片可做,一是易想难拍的,如《大决战》《鸦片战争》。二是难想易拍的,如《洗澡》,把小成本影片做好做活。我们应该加强策划、选题,反复推敲剧本。现在的问题往往是在剧本阶段不怎么策划,都觉得拍出来观众肯定爱看。而拍出来后又让评论家大说好话,但实际上观众并不买帐。
其实,中国电影是患了综合症,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问题,只能对症下药,各自做好各自的事,使中国电影有一个良性的运转,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