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缓解能源约束努力实现有序发展_购买力平价论文

积极缓解能源约束努力实现有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努力实现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随 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加上 经济粗放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使得能源不足的矛盾 越来越突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这意味着,本世纪 头二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是经济结构、 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时期,这些都需要可持续增长的能源供应作 保障。未来16年,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否满足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 题。为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下阶段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能源 供求形势,积极采取措施缓解能源约束矛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一、我国能源供给状况及趋势分析

(一)能源供给约束压力较大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和储采比水平低,未来供给前景不容乐观。

2000年,我国能源资源预测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4%。探明能源资源总量为 82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资源总量的20%。我国能源总量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以 及水电和核电组成,其中煤炭占整个能源总量的3/5强。

2000年,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1万亿吨,占世界的3.9%,和美国、俄罗斯一道为世界 三大煤炭资源大国。截至2002年底,探明可采储量为1003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1886 亿吨。若保持目前原煤开采强度,大约可继续开采100年。从煤炭资源现况看,资源量 理论上有保证,但探明程度较低,探明可采储量占资源总量的比重低,且开采条件差。 目前在剩余可开采的1886亿吨中,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618亿吨,其中90%分布在自然条 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开采 的难度较大。

2000年底石油资源评价数据显示,全国总计拥有石油资源1021亿吨,占世界的2%,居 第12位。截至2002年底,全国在23个盆地获探明地质储量218亿吨,资源探明率为21.2% 。探明可采储量63亿吨,探明可采储量占探明储量的29%。剩余可采储量为24亿吨。如 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按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 14年,远低于世界原油41年的储采比水平。

2000年,我国拥有天然气资源3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0.5%,居第22位。截至2002年 底,已探明地质储量为2.6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为6.8%,探明程度很低。探明可采储 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平均采收率为64.2%。剩余可采储量为1.4万亿立方米,储采比 为45年,低于世界天然气58年的储采比水平。

2.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4%。其 中人均原煤资源为3992吨,也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2%;人均原油资源为78.9 吨,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人均剩余能源可开采储量为110吨标准煤,为世界平 均水平的48%。其中人均原煤可采储量为90吨,原油为2.6吨,天然气为1078立方米,分 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5.6%、11.1%和4.4%。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进一步加剧了供给压力

一国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通常需要通过国际对比来鉴别。常见的国际比较方法有综合 衡量和分产品衡量两种。

1.综合衡量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进行综合衡量时,一般采用单位GDP能耗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如何进行国与国之间单位 GDP能耗的比较是一个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国际性难题。难就难在可比性上。影响可比 性的因素太多,且不容易抽出本质的东西进行比较。一是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甚 大。例如,以重化工业为主国家的能耗水平要高于以其他产业为主国家的能耗水平。二 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会影响能源消耗水平。也就是说,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不 一样,即便是产业结构一样,其能耗水平也不一样。第三,更重要的是GDP转换因子的 影响。GDP转换因子是指将按本币计价的GDP转换成按统一货币计价的GDP的换算因子, 常用的换算因子有汇率和购买力平价。以下是利用国际组织公布的资料分别按这两种转 换因子计算的各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的情况。

(1)按汇率计算的单位GDP能耗及国际比较。表1给出了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三年 平均汇率计算的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单位GDP能耗水平总体上明 显偏高。

表1 按汇率计算单位GDP能耗及国际比较

  单位:千克油当量/美元

国家

1980年

1990年

2001年

美国

 0.47

 0.23

 0.15

日本

 0.22

 0.10

 0.08

德国

 0.31

 0.16

 0.13

英国

 0.25

 0.15

 0.11

法国

 0.20

 0.12

 0.13

意大利

0.23

 0.11

 0.12

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0.28

 0.15

 0.12

韩国

 0.48

 0.24

 0.27

马来西亚 0.26

 0.30

 0.35

泰国

 0.29

 0.25

 0.39

巴西

 0.42

 0.17

 0.23

新兴工业国家平均水平

  0.36

 0.24

 0.31

菲律宾

0.24

 0.22

 0.24

埃及

 0.53

 0.22

 0.34

印度尼西亚0.24

 0.30

 0.49

人均GDP与我国相当国家平均水平

 0.34

 0.25

 0.36

中国

1.04

 1.24

 0.49

资料来源:《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年鉴》,(2000~200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 库。

我国单位GDP能耗比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3倍。200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0.49 千克油当量/美元,虽比1980年的1.04千克油当量/美元和1990年的1.24千克油当量/美 元分别下降了52.9%和60.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明显偏高,比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 平高出3倍。其中,比美国高2.3倍,比日本高5.1倍。

我国单位GDP能耗比新兴工业国家平均水平高近60%。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是 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万多美元的国家。2001年,这四个国家的单位GDP能耗分别为0.2 7、0.35、0.39和0.23千克油当量/美元。200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这四个国家平均 水平0.31千克油当量/美元高出58%。其中,比巴西高1倍以上,比泰国高出26%。

我国单位GDP能耗也高于与我国人均GDP水平相当的国家。2001年,我国人均GDP为921 美元。与此水平相当的国家有菲律宾、埃及和印度尼西亚。这三个国家的单位GDP能耗 分别为0.24、0.34和0.49千克油当量/美元。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印度尼西亚大体一致, 但比菲律宾高出1倍以上,比埃及高出44%。

(2)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单位GDP能耗及国际比较。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或多种货币在 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之比。表2给出了按世界银行公布的购买力平 价法GDP计算的单位GDP能耗。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水平与其他国家大体相 当。

表2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单位GDP能耗及国际比较

 单位:千克油当量/国际元

国家  1980年

1990年

2001年

美国

0.48

  0.23

 0.16

日本

0.23

  0.13

 0.10

英国

0.28

  0.15

 0.11

法国

0.27

  0.15

 0.11

德国

0.34

  0.18

 0.11

意大利 0.20

  0.12

 0.09

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0.30

  0.16

 0.11

马来西亚0.22

  0.16

 0.15

泰国

0.15

  0.11

 0.11

巴西

0.14

  0.10

 0.09

韩国

— —

  0.17

新兴工业国家平均水平

 — —

  0.13

菲律宾 0.07

  0.05

 0.05

埃及

0.24

  0.16

 0.13

印度尼西亚

 0.18

  0.11

 0.11

人均GDP与我国相当国家平均水平

0.16

  0.11

 0.10

中国

0.78

  0.32

 0.11

资料来源:《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年鉴》,(2000~2001)。《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 行,2003。(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World Bank,2003)。

2001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我国单位GDP能耗为0.11千克油当量/国际元(相当于美元 ),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持平;比新兴工业国家的平均水平(0.13千克油当量/国 际元)低15%;比人均GDP水平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0.10千克油当量/国际元)高10%。

上述两种比较方法得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出现了方向性的变化。出现这种相 互矛盾的结论,关键在于无论是用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作为GDP的转换因子都存在着较 大的缺陷。

汇率作为GDP转换因子主要有两方面缺陷:一是决定汇率的商品和服务仅为GDP所包括 的商品和服务的一部分。汇率是由可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所派生的外汇供求所 决定的,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由于其无法进行国际贸易,因而对汇率的决定不起作用。 而GD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可贸易商品和服务与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 和。将汇率作为GDP转换因子,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因为GDP中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 价值不能很好地通过汇率来转换。同时,各国GDP构成中,可贸易商品和服务与不可贸 易商品和服务的比例也大不相同。二是从汇率形成机制来看,除了商品和服务进出口和 资本流动引起的外汇供求对比关系变动这一基本影响因素外,政府干预、外汇投机和人 为炒作等因素也都会引起汇率的剧烈波动,从而直接影响比较结果。如,2004年与2002 年相比,欧元对美元升值了32%,假设美国和欧元区国家GDP总量、人口总量和能源消耗 总量保持不变,受欧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的影响,欧元区国家的单位GDP能耗水平 会随之明显下降32%!显然,这与欧美能耗水平的实际是不相符的。

购买力平价作为GDP转换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汇率作为转换因子的弱点,但由 于它需要所有参加比较的国家都能够拿出一套统一可比的基础数据,要求比较高,以至 于到如今世界上尚拿不出一个比较完整且各方面都认可的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

购买力平价的测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所有参加比较的国家都要 对GDP支出项目进行200多个基本分类,而且还要选择1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并调查收集 支出项目分类资料和代表规格品价格资料,据此计算各个国家之间代表规格品的购买力 平价,最后测算GDP综合购买力平价。对于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测算工作,需要对比各 国的共同参与。尽管世界银行每年都公布购买力平价法的GDP,但世界银行所进行的购 买力平价测算,并不是全球参与的,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购买力平价只是一种根据个别 学者研究结果的估算。如果将人民币计价的GDP与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购买力平价法GDP 相比,可以大致得出,世界银行估算的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购买力平价为1.9∶1。也就 是说,购买同等质量的商品,1.9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的购买力,这显然不符 合中国的实情,严重地高估了人民币价值。

正是由于综合衡量方法存在上述比较严重的缺陷,我们在使用上述结论时应该十分注 意,切不可拿到数字就对比,将一些并不可比或不完全可比的结论当作分析问题的基础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从一些具体产品的能耗中找差距。以下我们采用分产品衡量方 法来作些国际比较。

2.分产品衡量能源利用效率。

进行分产品衡量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主要的产品都进行比较,但鉴于资 料所限,以下将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作为衡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强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新工艺 、新技术,一些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3)。虽然我国主 要高耗能产品的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主要工业产品的单耗水平 仍比国外高出20%以上。2000年,我国吨钢能耗为781千克标准煤/吨,比国际先进水平 高20.9%;水泥综合能耗高44.0%;乙烯综合能耗高69.7%;载货汽车油耗高123.5%等。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1~200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分产品衡量时也存在一些不可比因素,比如,技术装备、生产规 模、原料和工艺等差异,但相对而言,实物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由于直截了当,涉及 因素小,可操作性强,不可比因素要相对少一些,结论更可靠些。

以上比较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需引起足够重视,增强 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能源约束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能源消费总量随经济总量一同扩大,从整个时期看,经济增长速度远快于能源消费 增长速度,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有较大提高,但近两年这一趋势已逆转。1981~2004年 ,GDP实际增长了7.9倍,年均实际增长9.5%;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5.1 %(见表4)。

表4 不同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总量、石油、煤炭消费之间的关系

年份1981~1990 1991~2000  2001~2004 1981~2004

GDP增长率(%)

9.310.1 8.69.5

能源消费增长率(%)5.1 2.8 10.95.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550.28 1.27

  0.54

石油消费增长率(%)

  2.7 6.9 6.65.1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0.280.68 0.77

  0.54

煤炭消费增长率(%)

  5.6 1.7 10.74.8

煤炭消费弹性系数0.600.17 1.24

  0.51

资料来源:《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不同阶段看,1981~1990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3%,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1%,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5;1991~2000年,GDP年均实际增长10.1%,能源消费总量年均 只增长2.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8,是80年代以来能源消费增长最慢、能源利用效 率最高的时期;2001~2004年,GDP年均实际增长8.6%,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9%, 二者出现了大逆转,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 1,达到1.27,这是现阶段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从不同能源品种消费情况看,大体表现出同样的特点。2004年石油消费总量比1980年 增长2.3倍,年均增长5.1%;煤炭消费总量增长2.1倍,年均增长4.8%。平均石油消费弹 性系数则由1981~1990年的0.28,快速上升到1991~2000年的0.68,2001~2004年又进 一步上升到0.77。煤炭消费弹性系数,1981~1990年平均为0.60,1991~2000年平均为 0.17,2001~2004年达到1.24,表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动特点。

能源消费弹性的增大,意味着未来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减慢,甚至可能不降反升( 如果消费弹性持续大于1)。这是值得注意的信号。

(2)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加深,但由于国内能源供给有限,缺口越来越大,对外 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 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1981~2004年,我国能源生产年均增长4.5%,而能源消 费年均增长速度为5.1%,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比能源消费低0.6个百分点。1992年以来 ,每年的能源生产总量都低于能源消费总量,供给缺口由1992年的1914万吨标准煤扩大 到2004年的12400万吨标准煤。我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石油由199 3年的1109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14365万吨,11年增加了12倍。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 ,2003和2004年分别达到30.6%和39.7%。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性特别是对原油进口的依赖 性明显增强。

(3)经济增长对石油消费的依赖程度呈较快上升的态势。石油消费比重由1980年的20.7 %、1990年的16.6%上升到2000年的24.6%和2003年的22.7%(见表5)。

表5 能源消费结构

(%)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03

煤炭

72.2

76.2

66.1

67.1

石油

20.7

16.6

24.6

22.7

天然气

3.1

2.1

2.5

2.8

水电

 4.0

5.1

6.8

7.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注:能源消费结构采用发电煤耗计算法。

(4)单位GDP能源消耗量降低的趋势出现逆转。根据GDP增长速度推算,按1980年不变价 格,每万元GDP能耗从1980年的13.3吨标准煤下降到1990年的9.0吨标准煤、2004年的4.9吨标准煤(见表6)。每万元GDP油耗(石油)从1980年的1.9吨下降到1990年的1.0吨、200 4年的0.7吨。每万元GDP煤耗从1980年的13.5吨下降到1990年的9.6吨、2004年的4.7吨 。最近三年,GDP能耗水平不降反升,值得关注。

表6 每万元GDP能耗、油耗、煤耗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04

每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13.3

9.0

4.5

4.9

每万元GDP油耗(吨)  1.9

1.0

0.8

0.8

每万元GDP煤耗(吨)  13.5

9.6

4.3

4.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2020年能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分析与预测。

(1)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到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要实现这个目标,2001~2020年GDP年均增 长要达到7.2%左右。由于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已达8.6%,2005~2020年GDP年均增 长速度只要达到6.8%,就可以实现上述目标。但是,未来1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 临着许多变化和挑战。首先,我国经济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较大。其次,城市化进程 加快。再次,在国际化产业分工过程中,我国正承接一些高能耗产业的转移,国际能源 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明显。上述这些具有中长期意义的变化,将在未来16年持续存在 。

(2)2010年、2020年全国能源需求量预测。基于以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和对未 来16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假设,我们对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进行两种不同方案 的预测。

表7 对2010年、2020年能源消费量的预测

  年均速度

2004年

2010年

2020年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3.67%

 197000

244560

350684

方案一 煤炭消费量(万吨)

3.47%

 187000

229471

322755

石油消费量(万吨)

3.67%

 29000

36001

51624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3.81%

 197000

246548

358338

方案二 煤炭消费量(万吨)

2.99%

 187000

223158

299614

石油消费量(万吨)

5.37%

 29000

39692

66968

预测方案一:以1981~2004年平均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弹性系数0.54、0.5 1、0.54为基准,按照未来16年经济年均增长6.8%,相应折算出能源消费、煤炭消费、 石油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67%、3.47%和3.67%;

预测方案二:以最近10年(1995~2004年)平均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弹性系 数0.56、0.44、0.79为基准,折算出未来16年相应的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年 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81%、2.99%和5.37%。

按照方案一,到2010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24.5亿吨标准煤、35.1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2.9亿吨、32.3亿吨;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6亿吨 、5.2亿吨。按照方案二,到2010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4.7亿吨标 准煤、35.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将分别达到22.3亿吨、30.0亿吨;石油消费量将达 到4.0亿吨、6.7亿吨。

(3)2010年、2020年我国能源国内生产预测。对能源、原煤、原油国内生产预测也相应 地分以下两种方案。

预测方案一:以1981~2004年能源生产、原煤生产、原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4.53%、4.90%、2.11%为基准,未来16年能源生产、原煤生产、原油生产分别保持上述年均增长速 度;

预测方案二:以最近10年(1995~2004年)能源生产、原煤生产、原油生产年均增长速 度4.51%、4.66%、1.82%为基准,未来16年能源生产、原煤生产、原油生产分别保持上 述年均增长速度。

表8 对2010、2020年能源生产量的预测

年均速度

2004年

2010年

2020年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4.53%

184600

240812

375048

方案一 原煤生产量(万吨)

  4.90%

195600

260628

420510

原油生产量(万吨)

  2.11%

17500

19836

24442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4.51%

184600

240535

373902

方案二 原煤生产量(万吨)

  4.66%

195600

257071

405378

原油生产量(万吨)

  1.82%

17500

19500

23354

按照方案一,到2010年、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量分别为24.1亿吨标准煤、37.5亿吨 标准煤;原煤生产量将达到26.1亿吨、42.1亿吨;原油生产量将达到2.0亿吨、2.4亿吨 ;按照方案二,我国能源生产量将分别为24.1亿吨标准煤、37.4亿吨标准煤;原煤生产 量将达到25.7亿吨、40.5亿吨;原油生产量将达到2.0亿吨、2.3亿吨。

对生产的理论预测与可开采量进行比较发现,到2010年、2020年,现有资源可以保证 原煤的生产实现;但原油生产的实现有一定困难。因为,目前剩余可开采储量只有24亿 吨,按上述预测的高限,16年将需要开采38亿吨原油。这需要国内加大对油田资源勘探 的力度,以及加快与周边国家在海洋油气田方面的合作勘探与开采来增加可开采储量。

(4)2010年、2020年我国能源国内需求缺口。根据以上对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预测, 可以计算出2010年、2020年我国能源国内需求缺口(指的是国内当年需求量减去生产量 的差额)。

表9 对2010、2020年能源需求缺口的预测

2004年

2010年

2020年

能源缺口(万吨标准煤)

12400

3748

 -24364

方案一 煤炭缺口(万吨)  -8600

-31157

-97755

石油缺口(万吨)  11500

16165

 27182

能源缺口(万吨标准煤)

12400

6013

 -15564

方案二 煤炭缺口(万吨)  -8600

-33913

-105764

石油缺口(万吨)  11500

20192

 43614

从表9似乎可得出我国能源需求缺口在逐步缩少,到2020年甚至可以出现1.6~2.4亿吨 的剩余。但事实上,这里隐含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即煤炭生产大于需求达到3.1~10.6 亿吨,这个结论是在保持煤炭生产速度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得到的。实际上,煤炭的生产 都是以需求为前提的,除了考虑正常的库存、进出口等因素外,煤炭的生产量和需求量 应该大体相当,不能有如此大的剩余。

从历年煤炭进出口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净出口。2000年之前,每年煤炭净出口没有 超过4000万吨,2000年以后,虽有所增加,但最多的年份也没有超过9000万吨。20世纪 90年代以来,煤炭净出口和正常库存周转量之和平均约相当于煤炭消费量的3%,当我们 根据煤炭需求量来测算煤炭生产量,然后再测算能源生产量时,到2010年、2020年,按 照方案一,我国能源总体上将存在缺口,分别将达到2.1亿吨标准煤和3.9亿吨标准煤; 按照方案二,我国能源总体上缺口分别将达到2.5亿吨标准煤和5.5亿吨标准煤。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要实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能源总量上 存在一定缺口,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缺口主要表现为石油缺口。

石油缺口的弥补只能依赖于进口。按照方案一,2010年、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 将达到44.9%、52.7%;按照方案二,2010年、2020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50.9%、6 5.1%。上述事实说明,一旦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不足,或发生其他不测事件,国内石油需 求缺口得不到及时弥补,我国经济增长就必定会受到严重制约。这是事关经济能否保持 持续、快速增长的重大战略问题。当然上述测算没有考虑新的节能措施,以及煤炭转化 为石油和其他替代能源的供给增加等因素。

二、国外能源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日本:多管齐下,实施能源安全战略

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日本能源资源比较贫乏,几乎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都 依赖国外进口。能源安全关系到日本经济的生死存亡。对此,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 代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意义的能源安全战略,起步早,力度大,已经初见成效。

1.大力推行能源消费多样化政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20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此后,日本决定调整能源战略,实 施能源多样化方针,增加液化天然气的使用,发展核能和水力发电,并加强对风力发电 、太阳能发电、燃料电池以及其他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到2001年,天然气在 日本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1.5%提高到13.8%,核电占 日本能源消费的比例则达到14.1%。

2.采用法律手段促使企业研究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日本《节约能源法》要求企业在保证同等产出的情况下,每年必须以1%的速度递减能 源消耗。1998年修改的“节能法”还提高了汽车、空调、冰箱、照明灯、复印机、计算 机等产品的节能标准。例如,到2004年,冷暖空调机能耗必须比1996年降低50%;到200 6年,复印机的能耗标准必须比1997年降低31%;到2010年,轿车的平均能耗必须比1995 年降低22.8%。在政府多种措施的鼓励和督促下,日本企业节能成效显著,如,日本的 汽车是世界公认的节能车。

3.建立石油储备制度。

从1971年4月开始,日本规定从事石油进口和石油提炼业务的企业必须储备相当于自身 需求60天的石油。此后,日本又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规定政府必须储备可供90天、 民间必须储备可供70天消费需求的石油。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日本石油储备制度已 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 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4.确立多种石油进口渠道。

早在1958年,日本就设立了阿拉伯石油公司,专门负责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开发。当时 ,日本获得开采权的沙特阿拉伯海上油田正式投产之后,日产原油30万桶,相当于当时 日本进口石油总量的5%。数十年来,日本在许多国家不断获得石油开采权,建立起庞大 的海外石油开采基地。日本政府还制定《石油公团法》,设立了专门在世界各地寻找和 开发石油的公团。目前,该公团的注册资本高达150多亿美元。

(二)德国:节流与开源并重

德国在制定能源政策时,有三个平行目标:经济性、保障充分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 ,总体特点是开源与节流并重。

1.开源:利用所有可能的资源来保证供应,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德国政府就开始花大力气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 开发,迄今已投入研究经费17.4亿欧元。政府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框架,提供补 贴以促进其与传统能源进行市场竞争。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在 这一法律鼓励下,许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果,如2003年完成了“10 万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德国风能发电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德国风能发电达到全国电 力生产总量的4%,远高于世界0.4%的平均水平。目前德国正在推动近海风能发电,预计 通过这一行动的推广,25年后风能发电量将提高到电力生产总量的25%。

2.节流:主要是用资金支持、宣传以及技术咨询等方式,促进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并在各个领域采取措施推动节能。

提高能源转换设备的工作效率是提高能源效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02年德国公布了 促进“供热供电一体化”法规。根据该措施,能源公司将供热与供电同时进行,以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效率的另一个重点是推动家用电器节能。德国在欧盟标准的框 架内对市场上销售的家用电器进行节能分级,商品被贴上节能等级的标签,以促进电器 生产商提高节能技术。

在交通领域,德国汽车工业不断推出新节能技术。由于使用了这些技术,2002年,德 国新车的油耗量比1990年平均减少20%以上。德国现在又推出了新车油耗量标签,规定 只有达到油料消耗标准的车才可以获得节油标签上市。

建筑供暖和供水消耗的能源占德国能源消耗总量的约三分之一,是除工业和交通外最 耗能也最有节能潜力的领域。德国政府于2002年出台的《节省能源法案》规定新建建筑 必须是符合标准的低能耗建筑。根据该法案,德国最近一些年还对大量老建筑采取了锅 炉更换等措施,大大减少了能耗。2003年政府又制定了“住所改造计划”,采用节能技 术改造建筑。

节省能源在消费领域也有巨大潜力。根据统计,在德国,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关闭 后不将插头从插座中拔出)所消耗的电量占所有家庭用电量的11%。为此,德国政府和环 保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宣传,号召民众在关闭电器时把插头也拔下来。

德国政府认为,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 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十分必要。政府高级官员不定期与民众举行讨论会,就政府的可持 续发展包括能源方面的政策等进行讨论,听取意见,并鼓励民众监督节能和环保等领域 的工作。此外,政府机构还开有专门的节能知识网站,向民众介绍各种节能知识。

(三)以色列:开发利用太阳能解决能源问题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能高达1.05×10[18]千瓦时,相当于1 .3×10[6]亿吨标准煤。按照目前太阳质量消耗速率计,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足以维持6 ×10[10]年,相对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有限年代而言,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最大的清洁能源。因此,攻克太阳能利用技术,意味着可以解决能源危机,可以确保能 源安全。

以色列是一个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条件非常好的国家。以色列没有石油、煤炭等自 然资源,因此在太阳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一直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 和企业的重视,取得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成果。

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楼房、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等。 太阳能热水器在以色列已经得到普及,极大地节省了电力。而太阳房和太阳能空调技术 等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正在进行实用转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较光伏发电技术起步晚, 但却是一种发展较快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目前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在该项技术的 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正处于工业应用阶段,估计再需要2~3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工业化应用试验,成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一大实用技术。

此外,美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围绕能源安全、节能及提高能效这个核心,采取了诸 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激励政策。

(四)发达国家能源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和政策,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五点启示。

1.采取厉行节能政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都把提高能效、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和措施。美国1998年4月 推出的《国家综合能源战略》,要求到2010年,电力系统燃煤发电效率由目前的35%提 高到60%以上,燃气发电效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70%;主要的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能 源消费总量将比目前减少25%,交通领域将推出燃料利用率三倍于常规交通工具的新型 私人交通工具等。

2.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石油消费,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的环 境。

自1997年京都环境会议以来,世界各国以尊重健康、改善区域及全球环境质量为目标 ,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但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丹麦是风能发电的大国,2000年风 能发电占丹麦发电量的12%,根据规划,到2030年要上升到50%。美国政府对国内天然气 生产实行扶持政策,计划到2010年使天然气供应量增加1700亿立方米;同时,美国加快 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计划到2010年使非水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至少达到2500 万千瓦。日本政府则大力发展核电,计划在现有51座原子炉的基础上,争取再新建16~ 20座原子炉。

3.积极开发新能源,为不断增大的能源消费寻找新的供应源。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更是关系到占领未来能源 利用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日本政府于1993年就提出了旨在开发利用 新能源的“新阳光计划”,每年都要为新能源技术开发拨款约362亿日元。日本新能源 利用的目标是,到2008年争取使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到3%。美国《国家 综合能源战略》确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目标是,发展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非常 规的甲烷资源,发展氢能的储存、分配和转化技术。

4.以保障石油安全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可以分散风险 ,保证持续供应。

发达国家一直都在全球范围不断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加紧对世界油气资源的争 夺和控制。1998年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费用占全球的64%,它们 控制着除前苏联地区外世界石油产量的约40%。对任何国家来说,多渠道的能源来源都 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条件。近年来,美俄在里海地区角逐激烈。尽管里海地区的石油 储量无法与蕴藏着全球2/3原油的海湾油库相提并论,但作为20世纪90年代起步开发的 新兴能源产地,它对21世纪全球能源安全的意义却非同小可。

5.建立应急机制,主要是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防止因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危 机。

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 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美、日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 最多的国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拥有可供160 多天使用的石油储备。显然,战略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 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着眼于石油的战略安全,力图使本国在风 云变幻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供求趋势的分析,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应 对能源约束挑战,关键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强化危机意识和 节能意识、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优化结构 、更新观念、厉行节约,妥善解决能源供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能源的有效利用促 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强化危机意识,特别是原油短缺的危机意识,从战略 的高度充分认识能源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必须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走科学发展之路。三是倡导广义节能理 念,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不仅要倡导直接节约能源,也要倡导节约其他商品的消 耗,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要明确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 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要抓紧研究制定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手段促进能源的有序高效开 发和利用;要采取诸如价格、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促进节能;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建立能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四是实施多元化的能源发展战略。在立足国内的同时 ,要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通过产权转换获取资源富集地的产权和资源开发、控制 权;要调整能源结构,努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能源 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标签:;  ;  ;  ;  ;  ;  ;  ;  ;  ;  ;  ;  ;  

积极缓解能源约束努力实现有序发展_购买力平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